蛇的文化解读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语文开学第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B【解析】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D【解析】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语短情长,组词有方——短语的基本类型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答案】“严重沙化”应改为“沙化严重”。

【解析】观察画线句发现,除“严重沙化”是状中偏正短语外,其前后“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皆为主谓短语,四个短语并列,应保持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该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可将“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

2.【答案】世人的印象里,他一头灰白乱蓬蓬的头发,眼窝深陷,胡髭密集,神情严肃,好像一直都在沉思;而实际上,他除了聪明外,还活泼可爱,喜欢卓别林的默剧,回答高中生的数学问题,面对镜头吐舌搞怪……关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之外,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解析】结合本课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短语。

木叶华滋,句法生趣——句子成分的划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答案】A【解析】先为句子划分成分: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由此可知,①中“幸福”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幸福”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虽然“幸福”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南昌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南昌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南昌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春日朱熹①胜日寻芳泗水②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②泗水,水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春秋时孔子曾在此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对这首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

后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

C.细究朱熹其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美好景致的春风。

2.下列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早自习时,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只有小明忙着抄作业,作为小组长的你正在收作业,你走到他身边,对他说: A.你别急,慢慢抄,抄完交给我。

B.小心点,别让老师看见。

C.工整点抄,否则就得重抄。

D.别抄了,你自己写吧。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凛冽聒躁经世奇才B.灌溉侍弄不醒人事C.亵读陡峭言不及义D.搓捻诓骗如雷贯耳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zián)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参考答案

写人类参考答案:《长衫老者》1.B2.A3.ABD4.与别人的“气急”“忍耐”不同,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写了“此路不通”四个字,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便飘然而去。

(意对即可)5.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6.动作描写,运用“站”、“蹲”、“打开”、“取”、“展”、“写”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长衫老者宽厚、大度、肯思索、肯动手、关心世事的热情的形象。

7.说明长衫老者的行动起到了效果,胡同的住家发现老者行动的意义,受其影响,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给公交车鞠躬的少年》1.A2.B3.说明老人的年龄已经很大了。

这么大的年龄本不该给孩子让座,但他却不忍心看到勤奋好学的少年站着,足可见老人的热情、善良,及对下一代的关爱。

4.(1)少年没想到老先生要下车了,能这么快有座位坐,他很高兴;(2)少年没想到老先生在车门旁站着,非常惊讶,以至于愣住了。

5. 对老先生的感激、敬佩之情。

《修鞋姑娘》1.C2.A3.钉拽扯手艺娴熟、身手利落。

4.漫天要价、唯利是图的人。

“我”对修鞋姑娘怀有戒心,可她对“我”非常真诚。

5.因为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实践自己的许诺,做一个遵守诺言的人。

6. 开头第1自然段为一段,倒数第1、2自然段为一段,其余部分为一段。

7. 她是一位勤劳、善良、待人真诚的好姑娘。

我是从“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她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顽童”爷爷》1.A2.A3.A4.B 5.(1)A (2)B (3)B《花开的声音》1.A2.A3.A4.A5.动作高兴外貌天真可爱对小女孩的喜爱6.这“谎言”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正是妈妈的爱给了孩子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

7.她是一个有耐心、充满智慧、疼爱孩子的人。

说明文类参考答案:《低碳生活在呼唤》1.D2.C3.C4.B5.(1)主要写温室效应不断加剧(2)这一自然段主要运用子利故字和拳例子的说明方法,让人们意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吉林省长春市“BEST合作体”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BEST合作体”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BEST合作体”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典籍里中国》这一电视节目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牢牢地“圈住”了亿万粉丝,赢得社会不同观众群体______。

优秀典籍中蕴含的深邃的中华文化为电视综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诸多______的典籍,成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作______的精神宝藏。

这类文化综艺节目注重内容思想深度的挖掘,其艺术呈现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创新。

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采用AR等现代科技、穿越古今的“双向互动”等诸多艺术手法,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心愿与今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______,观众仿佛置身于“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左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交口称赞流传千古取之不尽交相辉映B.拍手称快彪炳史册取之无禁交相辉映C.拍手称快流传千古取之不尽相映成趣D.交口称赞彪炳史册取之无禁相映成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

B.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

高中课外阅读理解蛇的文化题目及答案

高中课外阅读理解蛇的文化题目及答案

高中课外阅读理解蛇的文化题目及答案高中课外阅读理解蛇的文化题目及答案「篇一」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叶子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②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

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④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那时那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似一条玉带在静静地流。

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⑤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

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

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

初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使⽤的说明⽅法判断正确的⼀项是()(3分)①它像顶天⽴地的巨⼈⼀样矗⽴在⼴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的触⾓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且⼜窄⼜短③刚⽣下来的仔熊猫却⼩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

A.打⽐⽅列数字作⽐较 B.拟⼈作⽐较列数字C.列数字列数字作⽐较 D打⽐⽅列数字举例⼦2.对下列句⼦使⽤的说明⽅法判断有误的⼀项是()(3分)A.桥是什么?不过是⼀条板凳。

(打⽐⽅)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彩绘。

(分类别)C.我们导弹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D.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宽不到70毫⽶。

(列数字)3.将下列句⼦所⽤的说明⽅法的序号填⼊括号。

(3分)A、打⽐⽅B、作⽐较C、列数字D、下定义E、举例⼦(1)、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2)、云就像天⽓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3)、天空中的云⼤多很美丽,如卷云、卷积云、积云、⾼积云等等。

()⼆、现代⽂阅读现代⽂阅读Ⅰ(6分)艾在端午①《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不见,如三⽉兮!彼采萧兮,⼀⽇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

艾是⼀年⽣或多年⽣草本,常成群⽣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绿⾊,叶背呈灰绿⾊,⽣有绒⽑。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

端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交互转换之时,蚊⾍苍蝇滋⽣,细菌病毒繁殖,⼈易⽣病。

古时,⼈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并皆由⿁邪作祟所致,所以古⼈称五⽉为“恶⽉”或“百毒⽉”,端午为“恶⽇”。

⾃古⾄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们的挚爱,⼈们⽤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戴艾虎、饮艾酒、⾷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

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

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谷、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

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

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

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

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

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

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

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

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5∶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叙事结构是“小说家写作时在人类经验的大流上套上的一个外形,此‘外形’即所谓的最广义的结构。

”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曾被西方叙事学界认为有致命弱点,即在叙事结构上呈现“缀段性”特征,形如散沙。

明清小说评点家笃信其评点的作品都体现着整体大结构的观念,且认为文本解读应先从整体框架入手,《红楼梦》评点家们亦如此。

“结,缔也”,即绳打结成纽;“构,盖也”,即木交错架屋。

都强调对不同材料组合的过程,而过程意味着变化。

中国叙事学话语体系中的“结构”一词本身就具有的动态性使得其所谓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结构。

它不仅将叙事结构视为一个已完成的存在,更将其视为进行中的生命过程。

小说评点家们乐于借用建筑学的“间架”概念来指称他们所理解的叙事"结构",因为房屋"间架"所代表的"两元对立"结构美学正是其叙事追寻的美学境界。

“间架”在逐渐转化为中国小说叙事概念体系中的元概念后,评点家更关注的是所评作品的“间架”以何种形式呈现。

脂批甲戌本第1回有言∶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隐有见,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千皴万染诸奇。

书中之法,亦不复少。

此批语对《红楼梦》中诸多叙事概念分类归纳,是脂批的叙事概念体系,亦为《红楼梦》叙事概念的总纲目。

“间架”涵括着其他“诸奇秘法”,地位不言而喻。

有学者就此批评脂砚斋“批语散漫杂乱、识见拙劣”,但小说评点的特征本就是重感悟且琐碎零散,以今人之严密逻辑去归纳这些思想碎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过这似乎不应成为抨击脂批的理由。

脂砚斋用“一树千枝”概括总结了《红楼梦》曲折有致的间架特征。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涧西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2023年8月,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洛阳举行。

班级拟召开“相逢洛阳,聚焦省运”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语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1.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字小语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4分)同学们,在洛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河洛文化摇曳生姿,①(孺濡)养了一代代人。

应天门的华灯璀璨夺目,让我们不经意间瞥见一个王朝的气象万千;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心无旁骛地感受时光的千年流转;古城中的唐宫小姐姐绝不②(矫娇)揉造作,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她们的娉婷与自信……这就是省运会要召开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洛阳。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2分)A.yèpiěpīng B.yìpiěpīn C.yèpiēpīng D.yìpiēpīn(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分)2.小语想在下面这张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8分)省运动会的运动员们远离家乡,来到洛阳,既能欣赏“野芳发而幽香,①”(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美景,也能感受到洛邑古城中“ ②,③ ”(欧阳修《醉翁亭记》)老老少少游人不断的热闹。

赛前他们用李白的“④,⑤”(《行路难(其一)》)鼓励自己,坚定信心,勇敢逐梦。

比赛失利时,他们也不气馁,相信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因为“ ⑥,⑦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况且个人一时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份“心旷神怡,⑧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旷达。

3.以下是关于省运会开闭幕式的三则材料,请帮小语完成下面的图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省运会开闭幕式的特点。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

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捉摸)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结....的根蔓提供了(必要/必须)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伸/延续)。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

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模拜....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刹.(shà)那间厮守B.施与.(yú)盘根错结C.蛇虬.(qiú)翱翔D.秾.(nóng)丽顶礼模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琢磨必须延续B.捉摸必须延伸C.捉摸必要延续D.琢磨必要延伸3.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③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④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⑤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A.⑤①④③②B.③①②⑤④C.④③②⑤①D.②⑤③④①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B.山水画家施贞泉先生,其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他作画神速,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昔者,蔡人往郢,越王稷拘而问焉:“楚师以一矢灭郢之甲子,其有敌者乎?”曰:“必也。

”曰:“楚师以一矢灭郢,今吾与夫二五子灭楚师可乎?”曰:“不可也。

”王曰:“何也?”对曰:“楚师排战,规营备势,蔽曲陵之险以畔,畔天云而雨,开罅而注,楚人知之,故从蛇焉。

”王曰:“请教焉。

”稷乃见楚使者,曰:“王之攸昔也,问楚之攸存,某言楚师之列主将仅有三四人。

诚非海纳百川之神明兮,陈涉匹夫而轻世兮?”使者曰:“唯。

”王曰:“楚师哀而怕,彼以一矢灭郢,今与夫二五子灭楚师可乎?”使者曰:“不可也。

”王曰:“何也?”使者曰:“楚师排战,规营备势,蔽曲陵之险以畔,畔天云而雨,开罅而注,楚人知之,故从蛇焉。

”王曰:“请教焉。

”稷曰:“昔者有圣人名曰周公,兼用民力。

灭商,克楚,蔽於西邻。

九合诸侯,三百旅,天下独困,敌国并起,革命相迭。

”王曰:“唯。

”稷曰:“昔者有上卿名曰孙叔敖,饰土室屏矣。

掌孤矛而鸡鸣矣。

”王曰:“唯。

”稷曰:“至于顷也,陈涉匹夫而可千里探虎兮,诸将百帅而灭诸侯兮。

”使者辞请,稷再拜稽首曰:“请陈涉匹夫而下稷味,王而授,攘臂而行走,遗脯而留宾。

”使者曰:“诺。

”遂往告于王曰:“郢已攻,易水亭已抵,果如所请。

”文化解读:这篇文章通过一则故事,揭示了战争中智谋的重要性。

越王稷以问策的方式询问楚使者关于如何击败楚师的问题。

楚使者向越王稷解释了楚师的排战、规营备势及战斗技巧,并引例说明无论是楚师灭郢还是越王稷二五子灭楚师都是不可能的。

越王稷借此机会,向楚使者讲述了周公克楚的事例及陈胜灭秦的事例,以显示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智慧。

最后,稷以陈涉灭诸侯的事例告诉楚使者,陈涉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能在危难之时显示出非凡的勇敢和智慧。

楚使者被越王稷的智慧所打动,答应稷的请求并向越王稷汇报了攻取郢城和如愿以偿的情况。

二、试题1.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A. 周公克楚的事迹B. 陈涉灭诸侯的事例C. 越王稷与楚使者的对话D. 一个关于郢城被灭的故事【答案】C. 越王稷与楚使者的对话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越王稷认为陈涉是一个“匹夫”,没有战胜的能力。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44)(含解析)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44)(含解析)

2019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4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答:【答案】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从词语含义及诗的意境入手来思考。

同时考虑首联在诗的开头,它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意境。

【答案】示例: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文从字顺,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要做到文从字顺,描写恰当,有文采,想象丰富、合理。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静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答案】C【解析】“颈联写秋野静景”不对,颈联是写秋野动景的。

二、文言文阅读: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北京昌平初二(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6分)初二年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主题小组成员准备将成果汇编成册。

作为小组的一员,请你帮助修改完善下面的文字材料。

身边的文化遗产・发现篇同学们发现北京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之区,昌平文资丰,文脉久,文物盛,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之称。

这里涌动着“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雄踞着“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升为昌平州,一直是一座行走在历史古籍中的城市。

昌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尤以明文化资源最为突出。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为巩固国防要塞而修建居庸关长城,留下长城文化遗产。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天寿山麓营建陵寝,留下明十三陵、永安城、巩华城、朝宗桥等古迹。

可以说,昌平是明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更是彰显着大明的恢弘气象、多彩历史和灿烂文化,令人张目结舌。

1.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汉字字形、画线成语运用作出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文段中表达的是“建筑物位置处在某处”的意思,所以应写为“座落”。

B.因为文段中表达的是“古书”的意思,所以应写为“古藉”。

C.因为文段表达的是昌平“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别好”,所以使用成语“得天独厚”。

D.因为文段表达的是对文化遗产明十三陵的“连声赞赏不止”,所以使用成语“张目结舌”。

2.小组成员对文中方框处应填入的标点作出判断。

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冒号逗号B.破折号句号C.冒号句号D.破折号逗号身边的文化遗产•探访篇同学们来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从白浮泉遗址开始探访。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年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含答案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年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含答案

2023CEE-02语文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年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

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

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

”这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不同也与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

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观,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

”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

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

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词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厚,一锤定音又捉摸不定,这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

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常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镜等人文器物来比喻文学特色。

0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初中说明文阅读理解方法指导

0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初中说明文阅读理解方法指导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及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语言及特点;2.掌握分析说明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课题指津说明文的语言既有准确性,也有生动形象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说明对象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平实朴素。

说明对象时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方法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因此说明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

品析说明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对象的特点。

常见题目1.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2.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3.文中加点的词语(如“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说说某某一词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说说某某一词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1.留心标志性的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如表示时间的“以前”“当时”,表示程度的“特别”“几乎”,表示范围的如“许多”“全部”,表示估计的如“大约”“左右”等;揣摩修饰、限制性词语,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

2.注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可以从语言的情感、趣味等方面思考其特点,分析其在描摹情态和表现特征方面的作用。

3.“文中加点的词语(如‘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类似题解题思路:首先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接着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从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去思考。

然后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4.“说说某某一词好在哪里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生动地、或者准确地说明了某某事物的某某特征,能够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牛刀小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2题。

考点05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考点05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五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突破高考第5题✬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或对文本主要信息与观点的把握,通过自我感悟和体验,立足文本并将其作为支撑,对文本中的问题或者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阐明个人的辩证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

命题原则高考命题主旨:无价值,不入题高考命题要求:无思辨,不入题高考命题特点:无情境,不入题“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能力素质银线”成为考查重点“情境载体串联线”常考常新——《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中国高考报告丛书)真题导航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四川省广安市初三下学期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二)

四川省广安市初三下学期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二)

四川省广安市初三下学期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修改:删去“问题”。

B .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使孝感的空气更加清新。

修改:删去“通过”。

C . 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运动员就获得了每个项目比赛。

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 . 能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2.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挂榜岭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是一个美丽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挂榜岭公园的国庆节”应改为“国庆节时的挂榜岭公园”)B . 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

(句末加宾语“形象”)C .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使”改为“让”)D .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删去“不再”)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 (2017七下·宁波期中) 古诗文默写,根据上下句或提示填空。

(1) 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

(4)诗可以兴,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________”。

可以怨,如《泊秦淮》中杜牧这样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弥之事父,如木兰代父从军不远万里急赴战场:“________,________。

”诗亦可绘鸟兽草木,绘草的诗句便有:“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的文化解读阅读答案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

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

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

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

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

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

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

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

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

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

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

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

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

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

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

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

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

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

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

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

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

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

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

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
(7)蛇富实用价值。

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

《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

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

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

蛇之,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之途锐意进取!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
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

(3分)
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

(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

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

(3分〉
答案:
1.(3分)①蛇的形象在
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每点1分,意近即可。


2.(2分)作比较(1分〉。

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

(1分)【意近即可】
3.(3分〉不能删掉(1分〉。

”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l分)如果本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分)
(2分)
5.(3分〉【提示】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

至少写出三点,每点1分。

符合文意,语意连贯即可。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1分〉;以柔克刚,不畏强敌,逶迤而行,勇敢向前(1分)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