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

2009年1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21 No.01Jan 12009□文学·文化研究

“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郭娟娟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 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故事,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

[关键词] 白蛇传;白蛇;文化形态;符号;文化传播;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 郭娟娟(1983-),女,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一、引 言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白蛇传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民间传说故事,之与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从上古洪水神话

到魏晋志怪小说,都能找到白蛇传传说中的众多文化符号。这印证了白蛇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民间根深蒂固”。

[1]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白蛇传》的研究颇为丰富,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关于白蛇故事的演变发展,如张弘的《〈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龙永干的《白蛇传故事流变及近作刍议》,王立、刘莹莹的《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陈毅勤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再论〈白蛇传〉故事的演变》等;或是从白蛇传故事探讨女性地位及观念的嬗变,如段湘怀的《试论白蛇传说演变过程中的女性观念嬗变》,罗戎平的《白蛇传:从蛇图腾到具有反叛力的女性话语》等;也有从民俗观念出发探讨白蛇形象演变的文化内涵,如王澄霞的《〈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中田妙叶的《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张静静的《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等等。

总的来看,至今白蛇传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尽管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利用,但研究文献的数量较为有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白蛇传》故事本身,偏重于从纯粹文学的层面来进行研究,且多数观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整体上的探讨。白蛇传作为一种文化事像,学术界还未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从整体上对白蛇传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尝试对白蛇传的文化呈现形态、典型文化符号、文本演绎模式、文化传承形式与文化传播方式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二、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

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民间传说故事,之与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作为四大传说故事之一,白蛇传文化的最早形态便是传说文本。到近现代,以白蛇传故事传说为原始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电影、电视、戏剧等传媒艺术大放异彩,故事发生地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湖、断桥、雷峰塔等的相关美景……白蛇传文化的内涵开始真正丰富和发展起来。

(一)《白蛇传》文本的演变

关于《白蛇传》故事演变发展的文本,早在唐人谷神子《博异志》中就有一篇名为《李璜》的短篇,真正《白蛇传》的雏形是明人洪的《西湖三塔记》,这是一部宋元话本。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雷峰塔……俗称王妃塔。俗传湖中有白蛇、青

鱼两怪,镇压塔下”。[2](P137)它写宋孝宗淳熙年间,奚宣赞与白蛇精变化的白衣妇人结婚,后又几被其所害,幸得奚真人相救,

三妖被镇于西湖三塔下。到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辑录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开始真正丰富,有了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赠符逐道等情节,同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白娘子、许仙等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很突出。白

711—

娘子虽然未脱尽妖气,但已经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义妖。而许仙怯懦胆小、软弱动摇,与白娘子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为白蛇故事的进一步演变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清代产生的梨园旧钞本,将以往故事中渲染白娘子妖气之处几乎都删了,

“水斗”、

“救仙”、

“断桥”等,白娘子的正面形象第一次真正树立起来:她聪明、美丽、勇“求草”、

另行增加了几个段子如“端阳”、

敢,对爱情的信念执著而坚定,渴望人间幸福生活。这些在其后清代方成培所著剧本《雷峰塔传奇》和陈遇乾所著弹词《义妖传》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且增加了“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等情节。

虽然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书目中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多是围绕游湖借伞、勇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方面来组织故事、安排情节的。在故事的演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的变化:许仙由懦弱动摇的小市民变成忠贞勇敢的大丈夫,白娘子由最初的妖,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故事结局也逐渐由悲剧变为团圆结局。

(二)白蛇传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到了近现代,白蛇故事的演绎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以白蛇传故事传说为原始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小说、戏剧、诗歌、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作品开始风行。在小说方面,署名古吴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之《雷峰怪迹》和沉树基编的两篇白蛇传故事、嘉庆年间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传》以及梦花馆主的《白蛇传前后集》和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小说《白蛇传》,都是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说唱作品有北方子弟书《雷峰塔》,山东琴书《白蛇传》,各种地方戏剧,如川剧、滇剧、闽剧、越剧、粤剧等,皮影戏《白蛇传》、秦腔《雷峰塔》、衡阳湘剧《水漫金山》与《断桥会》、绍兴高腔《水漫》与《祭塔》等;港台地区关于白蛇传故事的演绎有大荒的诗剧《雷峰塔》、张晓风的散文《许士林的独白》、李乔的小说《情天无恨———新白蛇传》、李碧华的小说《青蛇》等等。在影视方面的发展更是热点:最早在1962年由邵氏出品的林黛版《白蛇传》,1982年汪明荃版舞台剧《白蛇传》,1993年赵雅芝版

《青蛇与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轰动一时,同年,王祖贤版的电影《青蛇》也极为成功,之后还有《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

白蛇》等影视作品。

三、白蛇传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

白蛇传文化在其逐步的流变、演绎、发展中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就提出:“这一故事及形象的发展变迁,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都存在远古神话的投影,沉淀着民俗信仰、图腾崇拜的残渣。”[3](P42)可见,白蛇传文化是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是有其文化渊源的。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白蛇显然应该作为该文化中的典型符号与核心元素,对其正确认识无疑是解析整个文化的关键所在。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符号是人类随意赋予事物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或事件。[4](P220)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指出:“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5](P5)探求典型文化符号的意义并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就成为理所当然。

(一)“蛇”的文化符号意义

白蛇传所讲述的是一段人蛇恋情。人蛇恋作为人妖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是早期人神婚恋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一种转化。蛇精与先民所崇拜的蛇神也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6](P81)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夏、祝融、黄帝、匈奴、越人等部落图腾的原型都是蛇。蛇无声而可能致命的袭击,柔软光滑的躯体,婉转灵巧的姿态,旺盛的生殖能力,水陆两栖,能脱皮蜕变,能窜突腾越,而且一旦狂怒起来,甚至能吞食人畜,毒杀猛兽,这些都让人类感到神秘莫测,并产生极大的恐惧。洪荒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着。在慌乱和不安中,人类惴惴地躲避着危害,繁衍着自身,而选择最强大可怕者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亲近,符合原始思维———“以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7](P496)的特点。因此,蛇作为一种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显然,作为图腾符号存在的某种物品对于人们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人们不仅把图腾看作是氏族祖先的标志,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神,而且幻想通过图腾进行品质及力量的交换”。[8](P83)

蒙昧时期的原始初民由于不能正确解释死亡、梦境等正常的生理现象,于是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另一个实体“灵魂”,“灵魂”能够脱离人体而存在。与此同时,人们相信生活范围内所有的自然现象及自然物也拥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和意识。这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进入人类头脑后,精怪也就从中演化出来。精怪“是一种代表特定宗教或准宗教观念的超自然体。它有着动物、植物抑或无生命物的形体,又有着超人的特殊技能,一定程

“物老为怪”的信仰。葛洪《抱朴子·登度上被人格化并可以化形为人并与人发生多样的联系”。[9](P12)中国民间有“物老成精”、

涉》:“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无论是何种精怪,它们都能化形成人,而且通常是幻化为一个美女。这就是白蛇传文化中典型符号“蛇”形象出现的民间文化信仰背景,因为白蛇传故事的核心情节之一便是“蛇化美女”。这也是形成白蛇传故事雏形的重要依据,有了故事雏形,才有后来故事文本的演变以及多元化发展。

(二)白色的特殊内涵

对“白色”的特殊心理,也是构成白蛇形象的基础之一。“白”在汉字里含有洁净、彰明、清楚、直率之意。白色,在中国远古民俗中首先是作为纯洁、吉祥的征兆。罕见的白色禽兽出现,常被视为祥端。《史记·周本纪》中有一则记载。周武王渡河,中—

1

8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