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中药“四气”“五味”的治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讲,中药有“四气”“五味”,这是对中药性能的高度概括。

所谓“四气”是指“寒、凉、温、热”的性质,比如:苦瓜性寒、羊肉性温,所以夏天吃苦瓜就有清热的作用,冬天吃羊肉就有温补的作用。

中医有“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就是用温性药物去治疗寒证。中医还有“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就是用寒性药物去治疗热证。比如中医选择附子、干姜、细辛等这些温热性质的药物,给患者用下去以后,其寒性病症就会消除或减轻。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人们常用的中药有数百种,中医将其味道概括为“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药物的“五味”和食物的“五味”相同,我们都知道辣椒辣(即辛味)、杨梅酸、苦瓜苦……这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人人都懂。那么,药物的“五味”能起到什么治疗作用,它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辛味药”。辛,就是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辛辣”。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认识一下辛味药的作用。

人们吃了麻辣火锅后,有什么反应?当然是满面通红,满头大汗。

辛辣的药物、食物,具有向外、向上的发散作用。我们面部血管丰富,在皮肤最表浅部位。吃了辛辣之品,会促使血液流动,血液流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满面通红”。同时,吃了辛辣之品后,因为它具

有向外、向上的发散作用,就会导致出汗。所以,古人从这些经验总结出:辛味药的作用就是能行、能散。

能行:行,就是促使流动、促使行窜,主要是促使气血的流畅,所以这里叫行气、活血的作用。所以,用于治疗气滞不畅的行气药(比如木香)、用于治疗血瘀不畅的活血药(比如川芎),从药味上来讲,多是具有辛味的。

能散:就是朝外发散,向上宣散,这个主要是治疗感冒这类表证的药物。

用于治疗表证的解表药,以辛味为主,它的作用是能“发散解表”,比如生姜是辛辣之品,我们有时受风寒侵袭感冒了,就熬一碗生姜汤发汗,以此治疗感冒。当然还有一些芳香之气很重的开窍、化湿的药物,它的药味也是以辛为主。

药物的“五味”是对其功能的概括

如果问一个孩子:“药是什么味道?”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药是苦的。”没错,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平常吃的药物好像都是苦味,哪里来的辛味、甘味、酸味、咸味?事实上,我们的味蕾对苦味特别敏感,接触苦味时把其他味道都掩盖了,所以吃中药的感觉通常是苦的。

中药药味的确定,最初是古人凭借自己的味觉,口尝而得,并在药书中予以记载,流传后世。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医家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着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药

“药味”的概念,不仅表示每一种草药用味觉感知后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了药物的真实性能。

所以,药味是对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换句话讲,不同的药味应该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往往带有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