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教案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这是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检查背诵。

齐背《锦瑟》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虽然在他短暂的四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仕途一直不得志。

但他依然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表现了李商隐积极的用世精神。

李商隐作了泾元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后,在开成三年(838),商隐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回到安定,也就是泾州,登上了城楼有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遣怀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听诵读)提问:读完这首诗,大家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明确:颈联。

提问:从诗歌中,大家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首二句写景,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两者似相反,实相成。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

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诗《锦瑟》教案1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六、教学过程(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学们不懂,大概是对全诗整体把握上有困难,但是对诗中有些字句还是能懂的。

是不是?懂一点的举手。

懂多少就说多少。

估计学生对首联和尾联懂一点,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彻底懂。

对颔联和颈联估计是真不懂。

这样,我们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学习最难懂的中间两联。

好不好?(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

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

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

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八)作业:李商隐诗《锦瑟》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李商隐诗两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锦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锦瑟教案这是李商隐锦锦瑟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商隐锦锦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李商隐的《乐游原》教学设计最新9篇

李商隐的《乐游原》教学设计最新9篇

李商隐的《乐游原》教学设计最新9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4.2 乐游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二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并领会《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郁、悲伤的情感。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用诗歌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3. 背诵《锦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锦瑟》原文、翻译、赏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资料,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语言、韵律、意象等。

(2)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背诵《锦瑟》。

(2)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积极性以及创意写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优秀教案2010-01-07 08:23:03 阅读134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幻灯片)<<三维设计>>P54名句约记.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
二.目标展示(幻灯片)
三.赏析<<锦瑟>>
教学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三维设计P55)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见教案P89
①典故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②哀怨的基调③凄迷的意境④华美的语言⑤象征的手法
九.拓展
以用散文的语言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进行描述(运用课堂对意境把握的方法)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确:<<巴山夜雨>>答案
十.背诵全诗(作业)
聆听繁弦,追思往事→起兴
庄生梦蝶:沉迷于美好情感(怀恋)
用典{ 望帝托心:托春心于锦瑟(迷惘)
锦瑟{ 海月珠泪:月夜听瑟,眼泣出珠泪(悲伤) }语言清丽
意境凄婉
蓝天玉烟:昔日年华依稀可见(搓掉)
无穷怅恨,点明题旨→反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教案P92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三维设计>>中知识库与知识测控1--4题.
2.背诵全诗
【品味典故】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