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丰满者, 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新生儿科q前五种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诊断】1、临床表现早发肺炎常在出生后立即或3~5天内出现症状,而1周后发生者多为晚发肺炎。
表现为体温不稳定,拒奶、嗜睡,以后出现口吐白沫、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程度不同的呼吸窘迫和发绀,重者可有心动过速、末梢灌注不良、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肺动脉高压等。
较大的新生儿可有咳嗽,呛奶,社区获得性肺炎往往开始于上呼吸道感染,起病缓慢。
而院内获得性肺炎则表现为在原发病基础上全身情况的恶化,如对氧和呼吸机的需要增加。
肺部罗音可有可无。
2、判断感染病原菌病原学检查胃液细菌学检查可提示有无感染的机会,尤其是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阳性时。
生后8小时内气管分泌物的涂片和细菌培养则有助于早发肺炎的病原学诊断,对疑肺炎的患儿应做血培养,当血培养阳性时应做脑脊液检查。
如疑为病毒、支原体等肺炎则选择相应的病原学检查。
3、胸部X线检查明确感染部位:临床疑诊肺炎时,需要摄胸片。
一般表现为肺液中点片状浸润影或肺纹理增粗模糊。
宫内感染的肺炎尤其是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往往表现为两肺均匀一致的透过度减低、支气管充气征,与RDS不易鉴别。
有的早发肺炎出生后第一天肺部X线检查可正常,而后来逐渐出现浸润影,这种常常是在分娩中感染的表现。
细菌性肺炎以支原体肺炎为主,病毒性肺炎则往往是间质性肺炎。
【治疗方案】1、支持治疗注意保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生命体征等。
2、呼吸管理注意体位,及时排痰,药物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轻度发绀、呼吸急促者给予面罩吸氧,可根据低氧血症程度不同选用CPAP或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3、病原学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有效抗病原药物,未确定病原前,可经验性用药,如果要用抗生素,必须做病原学检查及感染的相关炎症指标检查,如血常规、CRP,超敏CRP,前降钙素,I/T。
治疗疗程7天左右。
4、物理治疗如体位引流,定时翻身叩背等。
有利于促进分泌物排出,减少肺不张。
(本诊规范的制定是以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1. 儿科诊疗常规规范1.1 门诊就诊流程- 患者到达门诊后,需先进行登记,提供相关信息;- 拍照存档;- 医生进行初步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给予诊断意见和建议治疗方案;- 医生开具处方单、医嘱等。
1.2 住院病人诊疗流程- 患者入院后,在接待处进行登记,完善住院资料;- 医生进行详细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住院病人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医生定期进行病情查房,调整治疗方案。
1.3 诊查项目规范- 门诊常规项目: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率测量、呼吸频率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等;- 住院病人常规项目:上述门诊常规项目外,还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等。
2.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1 静脉采血- 洗手消毒;- 选择采血部位,通常选择手背静脉;- 婴幼儿可先使用无痛针头;- 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进行局部麻醉;- 使用无菌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采集血液样本后,用消毒棉球进行止血,并固定伤口;- 标本送检。
2.2 鼻胃管置入- 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给患儿及家属;-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鼻胃管;- 用生理盐水湿润鼻孔,将鼻胃管插入患儿的鼻腔,并经硬腭进入胃内;- 确认鼻胃管位置,用胶布固定鼻胃管;- 鼻胃管插入后,注射适量的空气判断管腔是否通畅;- 鼻胃管锚固好后,将管腔用盐水冲洗,然后迅速封死;- 鼻胃管使用后每天护理干净,防止感染。
2.3 小儿吸痰- 协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如俯卧位或半俯卧位;-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护目镜、口罩、防护衣穿戴齐全;-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并用生理盐水湿润管嘴;- 将吸痰管插入患儿口腔或气管;- 通过负压吸引法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吸痰后,及时清洗吸痰管。
2.4 小儿注射-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选择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肌肉处,如臀部、大腿外侧;- 捏起注射部位皮肤,以快速、匀速的手法插入针头;- 确认无血液反流后,缓慢注射药液;- 缓慢拔出针头,用干净的棉球轻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处理废弃注射器和针头。
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儿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内容预览:1、诊断规范(1)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疾病诊疗规范和诊疗指南。
(2)诊断依据必须符合诊疗规范。
(3)一般病例由主管医师诊断,疑难病例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确诊。
(4)重大疾病或特殊病人须会诊讨论确诊。
(5)死亡病例应全科讨论确立最后诊断和死亡原因。
(6)非本科疾病诊断不明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
(7)特殊或有创检查须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诊断性治疗由科主任审批。
(8)普通病例三日内确诊,疑难病例原则上7日内确诊。
(9)禁止滥用检查手段和过度检查行为,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10)有创检查需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
(11)按时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必须做的常规检查入院后三天内完成,必须的特检五天内完成,危急重病人的必要检查急诊完成。
2、治疗规范(1)医师熟悉本科疾病治疗常规和疗效标准。
(2)一般病例治疗方案由主管医师制定,疑难危重病例治疗方案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制定。
(3)非本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4)重大疾病和特殊病人治疗方案应会诊讨论决定,必要时实施多科联合会诊。
(5)治疗方案和主要治疗措施有明确记录。
(6)有创性治疗措施应由上级医师审批。
(7)造成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措施须经科主任和医务科审批。
(8)修改治疗方案应有上级医师指示。
(9)因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应明确记录并报上级医师。
(10)主要治疗措施应在确诊后及时实施。
(11)禁止滥用药物或过度操作(按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
(12)抢救病人时,值班医师应立即到达现场开展工作并报告上级医师,二线医师15分钟内到达现场,需要会诊讨论的应于1小时内实施。
(13)抢救病例须经上级医师指导,重大抢救由科主任直接指导,多科抢救由院医务科协调。
(14)抢救记录应于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完成。
手术科室治疗规范(1)认真执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规范,严禁超越权限实施手术。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 /L(1.5mg/dl)。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指导。
在儿科领域,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常见病之一:感冒2.1 病因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2.2 临床表现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轻度发热等。
2.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患有感冒。
2.4 治疗治疗感冒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服用退烧药等。
三、常见病之二:腹泻3.1 病因腹泻常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也会导致腹泻。
3.2 临床表现腹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气、腹痛、腹泻、恶心等。
3.3 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配合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腹泻。
3.4 治疗治疗腹泻主要包括止泻药物使用、腹泻饮食调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四、常见病之三:发热4.1 病因发热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4.2 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常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畏寒等。
4.3 诊断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患有发热。
4.4 治疗治疗发热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物、适当休息和及时就医治疗等。
五、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包括感冒、腹泻和发热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该规范为儿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诊疗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一)张丽娜、龚海红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侵犯鼻、鼻咽部和咽部,以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多见,约占原发感染的90%,细菌占10%左右,其中部分为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感染。
上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占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的50%以上,幼儿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婴幼儿上感易向邻近组织扩散,在部分患儿可引起并发症而迁延不愈。
2 诊断标准2.1 一般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2.1.1 轻症上感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可有发热,亦可有咽部不适或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多见于年长儿。
2.1.2 重症上感多见于婴幼儿。
多急骤起病,突然高热达39~40℃或更高,发冷、头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咳嗽频繁。
婴幼儿常伴呕吐、腹泻。
热重时,部分患儿可出现惊撅、腹痛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
系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2.2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2.2.1 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夏秋季,急性起病,突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查体除咽部充血外,突出表现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病程1周左右。
2.2.2 咽结合膜热常发于春夏季节,突起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有时伴有胃肠道症状。
病程1~2周。
凡具有上述表现之一者,排除急性传染病早期、流行性感冒、疱疹性口腔炎等,可诊断为相应类型上感。
2.3 区别病毒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正常或相对增加;鼻咽脱落细胞涂片做免疫荧光检查,可确定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大多增高,并有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四唑氮蓝(NBT)试验或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标准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响低下等一般病症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病症,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1. 依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治疗】1. 强化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医治。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强化呼吸治理。
4. 胸部物理医治,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改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医治。
7. 供应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儿科诊疗规范是医疗机构为儿童患者提供准确、规范、安全的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儿科诊疗规范的制定旨在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儿科诊疗流程儿科诊疗流程是指从儿童患者就诊到治疗完成的整个过程。
为了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诊疗的准确性,儿科诊疗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就诊登记患者及其监护人到达医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的登记处办理就诊登记手续。
在登记时,应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以及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
2. 专科检查医务人员将儿童患者送至相应的专科诊室,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专科检查的内容包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波、肺功能测试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对儿童患者的疾病进行更准确的了解,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5. 诊断与治疗在收集和分析所有的临床资料后,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儿科治疗应注重患者个体差异,以安全为前提,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6. 护理和康复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支持。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卫生、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和指导。
康复措施可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二、儿科诊疗原则儿科诊疗原则是指在儿科医疗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儿科诊疗原则:1. 安全第一儿科医疗工作中应以儿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任务。
医务人员需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和药物使用,减少医源性损伤。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月俞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到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月俞穴皮肤外表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脸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外表构成的夹角。
3. 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局部腌穴。
4. 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5. 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胸穴,如头部。
2.1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饱满者,宜深刺。
2.3 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4 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饱满处的腌穴,宜深刺。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治疗】1.对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光疗治疗。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3.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4.对于胆红素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儿,可考虑进行换血治疗。
5.对于遗传代谢病引起的黄疸,应进行相应的特殊治疗。
6.针对黄疸的致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感染性黄疸应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7.加强护理,保持环境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8.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黄疸病需要与生理性黄疸区分开来,并进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鉴别。
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原发病、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和中药退黄等。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竞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对于确诊为胆道闭锁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应包括大便性状、次数和病程、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中毒症状以及明显病因和诱因等方面。
检查包括全身体检、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以及大便细菌培养等。
诊断可以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进行,但在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为腹泻病。
需要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感染、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以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对于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且缺乏相应检查和治疗手段的患儿,需要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包括治愈、好转和未愈等。
急性喉炎病史采集应包括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等方面,以及治疗经过和反应等。
检查应包括体格检查、血象检查、直接喉镜检查(但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分泌物培养以及血气分析等。
诊断可以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进行,但需要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篇一:儿科诊疗规范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1.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凡符合下列指标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1) 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 严重心律紊乱,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 昏迷患儿,弹足底5次无反应。
(6) 体温≤30℃ 或> 41℃。
(7) 硬肿面积≥70%。
(8) 血糖 <1.1mmol/L (20mg/dl)。
(9)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10) 出生体重≤1000g。
2.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讨论稿) (见表1)表l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讨论稿)注:(1) 分值 > 90为非危重;70~90为危重;< 70为极危重。
(2) 用镇静剂、麻醉剂及肌松剂后不宜进行Glasgow评分。
(3) 选24h内最异常检测值进行评分。
(4) 首次评分,若缺项(≤2分),可按上述标准折算评分。
如缺2项,总分则为80,分值 > 72为非危重,56~72为危重,< 56为极危重(但需加注说明病情,何时填写)。
(5) 当某项测定值正常,临床考虑短期内变化可能不大,且取标本不便时,可按测定正常对待,进行评分(但需加注说明病情、时间)。
(6) 不吸氧条件下测Pa02。
(7) 1mmHg=0.133kPa。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第39卷第1期第42~43页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试行稿)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 名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引言
儿科常见疾病指的是在儿童中较为普遍出现的疾病,这些疾病
对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
准确的治疗,制定了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疾病的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病症出现时间、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等信息。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指标,以及检查器官功能和皮肤状况等。
3. 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安排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常见疾病的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诊断结果,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如抗生素、退热药、抗过敏药等。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2. 支持疗法: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儿,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如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等,以帮助患儿快速康复。
3. 休息和康复:对于一些需要休息和康复的疾病,医生会建议患儿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鼓励适量运动和良好饮食惯。
结论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是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制定的。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支持疗法、休息和康复等措施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遵循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和发育。
儿科诊疗规范
【诊 断】
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得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与程度(轻、中、重)。
3、 及时应用维生素D制剂。
4、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恢复正常,病情稳定者可以出院。
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
【病史采集】
1、 入院 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单纯母乳喂养史、既往疾病史。
3、 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有关诱因、并发症及治疗经过、
儿科诊疗规范
营养不良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 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 查】
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与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 查】
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得表现,呼吸音得改变,罗音得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得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诊疗规范1.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依地区而异,我国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
近年来随着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和气管插管的较为普遍使用,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拘櫞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
在美国以链球菌感染较多,尤其是B组链球菌较为普遍,现D组链球菌也有所增加。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及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感染途径】1、产前感染:孕母细菌很少经胎盘感染胎儿,因母免疫力强,且一发病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况且胎盘有一定屏障作用。
胎盘化脓性病变破入羊水,胎儿再吸入感染者更少见。
但结核杆菌、李斯特菌、胎儿空弯菌能经胎盘感染胎儿。
羊水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可致医源性败血症。
2、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或胎儿通过产道时入吞入该处细菌而使胎儿感染。
孕母产道特殊细菌定植,淋球菌,B组链球菌。
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致胎儿感染。
3、产后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庖疮、尿布皮炎、及皮肤粘膜破损,脐部、肺部感染是常见病因。
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或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后使表皮葡萄球菌等易于侵入血循环所致。
各种吸痰器、暖箱、雾化器中的水易被绿脓杆菌污染而致医源性感染。
【败血症诊断标准】(一)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凡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因素者均应考虑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二)具有败血症临床症状及体征1 局部表现:脐部炎性反应,红肿且伴有脓性分泌物。
2 全身表现:一般表现为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发展较快,可迅速进入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神萎、嗜睡。
体壮儿常有发热,体弱儿、早产儿常体温不升。
如出现以下特殊表现时,常提示败血症。
(1)黄疸:有时是敗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严重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2)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3)出血倾向:皮肤粘膜淤点、淤斑、针眼处渗血不止,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4)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灰,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硬肿症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5)其他: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6)可合并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四)辅助检查1.病原菌的检出: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作血培养找细菌,抽血时必须严格消毒;同时作各种感染液的涂片镜检非常重要。
2.外周血象白细胞<5×109/L,或>20×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血小板计数<100×109/L 有诊断价值。
C-反应蛋白可升高。
3.一旦诊断败血症,均需要脑脊液检查明确有无颅内感染。
【败血症治疗】(一)抗感染抗生素的用药原则:(1)早用药:对于临床上怀疑败血症的新生儿,不必等待血培养结果即应使用抗生素。
(2)静脉,联合给药: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病原菌明确后,可根据药敏实验选择用药;药敏不敏感但临床有效者可暂不换药。
(3)疗程足:血培养阴性,经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时应继续治疗5-7 天;血培养阳性,疗程10-14天;有并发症应治疗3 周以上。
(4)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1 周以内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肝肾功能不成熟,给药次数应减少,每12-24 小时给药1 次,1 周后每8-12 小时给药1 次。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可产生耳毒性以不主张在新生儿期使用。
(二)对症支持治疗1、处理严重并发症(1)抗休克治疗;(2)清除感染源;(3)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4)减轻脑水肿。
2、支持疗法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维持血糖和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3、免疫疗法(1)静注免疫球蛋白,每天300-500mg/kg,3-5日。
(2)重症患者可行交换输血,换血量100-150ml/kg。
(三)清除感染灶脐炎局部用3%过氧化氢、2%碘酒及75%酒精消毒,每日2-3次。
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
生后1周内黄疸发生率:足月儿60%,早产儿80%。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之分,区分目的在于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疸,防止胆红素脑损伤和肝硬化等。
【病史采集】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出现时间生后<24小时常考虑新生儿溶血症,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7天常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闭锁引起。
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多提示溶血症;起病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2.询问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表现:嗜睡、吮吸无力、尖叫、呼吸暂停、抽搐发热等。
3.二便颜色:粪便变浅或白陶土样多提示胆道阻塞,尿颜色深提示尿胆原或/和胆红素增高,常见于肝炎和胆道闭锁。
4.易感因素: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奶延迟、体重明显下降)、胎便排出延迟或便秘等加重黄疸的因素,有否用过引起黄疸的药物。
5.家族史:前几胎有无患过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病家族史,母亲肝炎史。
有否长期黄疸患者。
6.妊娠史:有无流产、死胎、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时感染的危险因素。
7.喂养及环境史:母乳还是配方奶。
有否接触过樟脑丸、Vit K3、K4等易致溶血的物质。
【体格检查】1.可根据皮肤黄疸部位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皮肤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对应表黄疸部位血清胆红素umol/L(±50)头颈部100躯干上半部150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0臂及膝关节以下250手、脚心﹥2502.肝脾:注意大小和质地。
3.有无贫血及感染相关体征:皮肤黏膜苍白、苍白与黄疸是否呈比例、水肿、心衰、头部包块、淤斑淤点、脐部、皮粘膜感染灶。
4.注意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体征:肌张力减弱或增高、双眼凝视、角弓反张、原始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1、急查血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或直接胆红素(DB)。
2、常规检查:(1)血常规、肝功能和TORCH 筛查。
(2)备选检查:①疑诊新生儿溶血症,做新生儿溶血病筛查;②疑诊败血症,测外周血I/T,PCT(降钙素原),CRP(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必要时,尿培养和脑脊液检查;③疑诊肝胆道病变,肝胆道超声,必要时,MRCP 检查;④疑诊G-6-PD 缺陷症,测G-6-PD 活性和基因;⑤疑诊胆红素脑病,行听觉诱发电位(BAEP),颅脑CT 或MRI 检查。
【治疗原则】治疗要求: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积极防治胆红素脑病;胆道阻塞应在2-3月内有效诊疗,积极控制胆汁淤积性肝炎,防止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1.光照疗法: 以波长425-475nm(蓝色)、或510-530nm(绿色) 甚至日光均可。
可选用光疗箱、光疗灯、光疗毛毯等设备进行。
主要用眼罩以防视网膜损伤,穿尿布以防尿液损伤设备电路。
光疗指征:①早产儿出现黄疸,②足月儿TB>12.9mg/dL,③新生儿溶血病黄疸出现。
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和青铜症。
2.药物疗法:(1)补液、纠酸。
(2)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1g/kg.次或血浆25ml/次可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核黄疸发生。
换血前2-4h 使用可增加胆红素的换出。
(3)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用于新生儿溶血症,0.6-1.0 g/kg。
(4)减少肠肝循环:肠道微生态制剂,思密达以及茵栀黄等中药。
3.换血疗法: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抢救治疗措施。
换血指征:产前已诊断溶血症,出生时已黄疸,Hb<120g/L,水肿肝脾大,心衰;总TB>342μmol/L(20mg/dl);已有核黄疸早期表现;早产儿,放宽指征。
血源可用同型血、或O 型红细胞+AB型血浆,换血量为2 倍血(2×85ml)可换出85%致敏红细胞,60%胆红素及抗体,采用经静脉、或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
4.纠正不利因素:应早开奶;通便,尤其应促进胎便排出。
尽快纠正缺氧和脱水。
积极控制感染。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1、黄疸演变:皮肤黄疸累及范围、深浅变化、对光疗者应观察眼眶罩和尿布遮盖处皮肤。
根据情况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如微量血胆红素。
2、警惕胆红素脑病。
对确诊或疑诊胆红素脑病患儿及严重黄疸之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①1 月内(早产儿以纠正日龄为准),随访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日龄满50 天后,随访发育商(DQ);②日龄42 天后,复查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建议做BAEP 检查;③1 月龄,完善颅脑MRI 检查,必要时,1-2 月复查;④若DQ 或影像学提示脑损伤较重,尽早到康复中心开始康复训练。
3、如为感染性黄疸:注意肝脾大小和肝功能检查随访,新生儿败血症的非特异性检查的动态检测。
4、阻塞性黄疸:大小便颜色、肝脾大小、DB/TB 比值变化、尿二胆变化、有无眼结膜干燥斑及出血趋向。
随访肝胆超声或MRI。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