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00e558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9.png)
苗族人结婚风俗引言: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的重要性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遗产。
结婚是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通过深入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苗族人结婚风俗,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二级标题1:婚前准备三级标题1:提亲在苗族人社会中,男方家庭通常会选择一位媒人代表他们提亲。
媒人与女方家族的长辈商讨婚事,并以一个特殊的鸡蛋仪式向女方家族表示诚意。
如果女方接受,他们会进一步商议婚礼事宜。
三级标题2:聘礼在苗族人结婚过程中,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聘礼。
聘礼通常以重金属(如银饰)、布匹、猪、羊等形式存在。
同时,男方还要请婆家的亲戚朋友共同出席结婚仪式。
三级标题3:婚礼预算苗族人结婚仪式通常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
男方家庭要准备足够的财物来支付聘礼、宴席以及婚礼上的一系列开支。
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婚礼预算在苗族人社会中非常重要。
二级标题2:婚礼仪式三级标题1:婚礼日期的确定苗族人相信农历的吉利与瑞气,因此选择婚期时会特别重视黄道吉日与农历节日。
他们会请专门的先祖师爷计算宜嫁的日子,以保证婚礼的顺利与吉祥。
三级标题2:拜天地苗族人婚礼仪式的第一步是拜天地。
新娘新郎会在婚礼当天一同跪拜向天地神灵祈求保佑与祝福。
这是一种传统的仪式,象征着婚姻的神圣与庄严。
三级标题3:拜祖先婚礼第二步是拜祖先。
新娘新郎会跟随长辈的引导,前往祖坟拜祭祖先。
他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并祈求祖先的祝福与保佑。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代表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三级标题4:出嫁仪式在苗族人结婚仪式中,新娘会穿着传统的苗族婚服,新郎则会穿上古老的苗族男装。
他们会载着婚礼物品,沿着特定的路径来到男方家。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离开父家,成为新郎家庭的一份子。
二级标题3:婚礼庆祝活动三级标题1:欢迎宴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后,男方家庭会举办欢迎宴会。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42097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a.png)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的必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婚前:由父母挑选结婚的日子,结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要送30斤的糯米粑粑给女方,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 迎亲:结婚当天,男方会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女方家把新娘抢回家。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
3. 婚礼: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饭。
4. 哭嫁:在苗族,新娘出嫁时必须哭嫁,如果新娘不哭,则被认为不吉利。
5. 送客: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亲友一起吃饭,以示感谢。
6. 回门: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要回女方家探望女方父母,这被称为“回门”。
回门时,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敬酒,并送上礼物。
苗族婚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无论是婚前的准备、婚礼的仪式还是婚后的习俗,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e9dbf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3.png)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摆榜苗族主要节日及习俗简介
![摆榜苗族主要节日及习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64267aad1f34693daef3ea9.png)
摆榜苗族主要节日及习俗简介1、摆榜苗族订亲礼俗摆榜苗族订亲礼俗非常独特。
媒人说亲时,须带两个鸡蛋、两根红线,到女方家时,以线拴蛋,套于女孩脖子上,媒人返家时,又带回女家父母赠给的两根红线、两个鸡蛋和一篮糯米饭,媒人将蛋拴好后同样套于男孩的脖子上,其意是鸡蛋表示生命,拴蛋即表示把两个生命拴在一起,以示亲事说定。
定亲不久就要吃“亲家酒”。
届时男方父母、房族和媒人同去女方家,带一提有稻草包的糯米粑和一箩兜糯米饭、杀鸡鸭各一只作为礼物。
女方家设宴招待并请房族老人作陪,房族老人每人要带一瓶泡糟酒到主人家来。
席间,男陪男客,女陪女客,男女分席而坐,酒到浓时,就会唱起高亢婉转的“亲家歌”,唱“亲家歌”时,既可一人唱众人附和,也可男女对唱,各找各的客人唱,席间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当天下午客人返回。
女方家回送一箩兜糯米饭,并用稻草包一提糯米饭送给媒人。
至此,男女双方家庭就结为亲戚。
待双方到了适婚年龄,男方家又请媒人到女方家去商定财礼。
财礼一般为两头牛和少量钱财。
财礼一经议定,就要分别选择两个吉日举行交财礼仪式,称之为“吃财礼酒”,吃第一次财礼酒时男方交第一头牛(称为头牛)给女方,吃第二次财礼酒时交第二头牛(称为二牛)。
吃完财礼酒,男方便可由其母亲带一只母鸡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
2、摆榜苗族大年三十结婚礼俗摆榜苗族结婚,也是最为独特的,时间统一在腊月三十这一天(下摆榜地区已改为从腊月二十五至腊月三十期间结婚)。
据说是为了继承摆榜苗族部落首领周武王结婚典礼的遗风。
结婚之日,女方清晨起来梳妆打扮,身穿二十件左右的上衣,上衣镶有背牌(周武王的印章)、银饰等,下穿七条以上的百褶裙(宜单不宜双),头插银梳、银花,脖上戴几十个大小不同的银项圈,腰拴银带,手腕上戴手钏,全身上下银光闪闪。
男方家也早早请了两名清秀的青年姑娘,穿着盛装,各持一把拴有新毛巾的雨伞偕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来拉亲。
吃罢中午饭,新娘由接亲人护送,以一箩兜糯米饭和一只猪腿配为送亲礼,由新娘的亲兄弟邀约全寨男青年挥鞭策马在前面带路,紧接着是唢呐队、大号队、锣鼓队及全寨老老少少,熙熙攘攘、吹吹打打的将新娘送至“边界”(以女方所在村寨土地范围为界,路程较远的则事先约定好接亲路线及地点),男方家接亲人在边界一方等候,不得跨出。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2d5f44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6.png)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之一便是苗族人的结婚风俗。
苗族人崇尚自然、敬畏神灵,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他们的结婚风俗也反映了这一点。
苗族人的结婚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传统,男女之间是通过父母之间的联络才能认识彼此,然后通过闹洞房、赶大头、赛马等活动向对方表达爱意。
在苗族传统中,“红色”是代表吉祥、幸福、喜庆的颜色,因此在婚礼中,红色被广泛应用,包括新娘穿的喜服、新房布置、宴席道具等都离不开红色。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打猪”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男方家长要送上一头肥猪作为聘礼,表示对新娘家族的尊重和感谢。
同时,也象征着儿子的成年和独立,这是一次家庭间激动人心的交流。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环节——“摆手”。
当新娘把茶递到新郎前,新郎就会在杯中把嘴唇擦过,然后用茶水喷一口到自己的手心上。
这个环节也代表着双方之间的熟稔和信任,在将来的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
另外,苗族人的婚礼也场外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例如:舞鼓、唱歌、打锣、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出苗族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也能带来欢乐和幸福的氛围。
结婚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约定,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充满了仪式感和隆重感,一切的舞蹈、乐器、礼仪、菜肴都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婚姻和传统的重视和尊重。
在今天,虽然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许多苗族人仍然追求着传统和习俗,这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值得每个人珍视和传承。
苗族婚俗习惯
![苗族婚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5bf4b1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a.png)
苗族婚俗习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婚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婚俗习惯的相关内容。
一、婚礼准备苗族人认为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在婚礼前,新娘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包括头饰、服装、首饰等。
同时,新郎家人也要准备娶妻所需的礼物。
在选定婚期后,双方家庭会派人拜访对方家庭,商定婚礼具体安排。
二、婚礼仪式1. 送妆礼:在苗族婚礼仪式中,婚礼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是送妆礼。
新郎家人会将嫁妆送到新娘家,新娘会换上全新的嫁妆,然后随同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中。
2. 迎亲礼:迎亲礼是苗族婚礼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晚上进行。
新娘带着新郎回到新郎家,双方家族的长辈会主持这个仪式。
在仪式中,双方家族成员会进行正式的拜访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喜悦。
3. 敬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中,敬酒仪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会带着祝福到新人家中,进入门后先行敬酒,以示祝福和庆贺。
新人要依次敬酒给前来祝贺的亲友。
三、婚宴酒席苗族婚宴酒席通常分为三桌,分别是男方家人、女方家人和新人的近亲好友。
婚宴上,除了各种美食之外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等。
亲友们在宴席上畅饮畅食,共同祝福新人。
四、婚后居住苗族的婚姻是属于家庭主义的婚姻模式,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妻会住在男方家中。
在苗族家庭中,婆家的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更多的家庭权力。
五、婚后习俗苗族有着丰富的婚后习俗,包括“月做”、“登娘山”等传统活动。
月做是指新娘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要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顾,以示尊重。
登娘山是在结婚后的一年内,新娘要和新郎一起登山祭祖,向祖先祈求恩赐和祝福。
六、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婚俗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婚纱、婚车等,使婚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苗族的婚俗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7a069f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b.png)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湖南苗族的风俗
![湖南苗族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ffe14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a.png)
湖南苗族的风俗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苗族的服装大多都是用颜色鲜艳的布料做出来的,而在衣服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纹。
而苗族妇女最喜欢穿着的是绣花上衣,裤子上绣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苗族人一般都穿着绣有龙凤、花卉、几何图形等图案的长衣长裤,而在衣服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身上的银饰,每个苗家姑娘都会带上一对银饰,银饰通常都是用来装饰衣服和帽子上。
在苗族,婚俗也很特别,苗族人结婚时一般都会请三媒六证来当媒人。
他们结婚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首先要请来最好的风水先生算一算自己家在这一年中有几个龙脉,然后再请来最好的风水先生再算一算。
如果龙脉能保得住,那么新郎就要在自己家门口栽下两棵榕树;如果龙脉不保得住,那么新郎就要在自己家门口栽下两棵大榕树。
最后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才能正式结婚。
在苗族人结婚时,还有一些很特别、很有意思的风俗。
首先是请三媒六证当媒人。
—— 1 —1 —。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5ef60b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b.png)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苗族婚礼习俗十分传统但是却很有趣,既有父母的包办婚姻也有自由恋爱,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湘西苗族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新婚三晚不同宿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
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
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
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
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
“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
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
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
”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
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老人家不嫌弃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
您老人家不愿意上山,我们就帮您修—栋新房。
”一席话,说得老人热泪直滚,但还是不肯上山。
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
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
苗族婚礼风俗
![苗族婚礼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0d6916f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b.png)
苗族婚礼风俗
苗族婚礼风俗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婚礼风俗。
苗族婚
礼以宗教仪式和家庭活动为主,其风俗丰富多彩,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看看苗族婚礼风俗吧。
一、宗教仪式
苗族婚礼的宗教仪式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婚礼开始前,新人会先举行宗教仪式,由新人
的父母和长辈出面祝福,并给新人准备一些礼物,这些礼物是祝福新人新婚快乐,百年好
合的象征。
二、表演节目
苗族的婚礼也会有各种表演节目,比如舞狮、鼓乐、歌舞等,这里的表演节目不仅可以让
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婚礼,更能够为新人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他们这一天更加难忘。
三、宴席
苗族婚礼上也有丰盛的宴席,桌上安排的菜品也是由新人的家人准备的,新人也会亲自上
前布置桌位,虽然宴席的菜品不是很豪华,但是新婚夫妇会把最深沉的心意送给所有来宾,每一位就餐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新人的用心。
四、其他活动
在苗族婚礼中还会有一些其他活动,比如喜烟、赠礼、献礼物等,这些活动都是为新人祝福,也是为了让来宾有所收获。
新人也会把自己最好的衣物送给来宾,表达他们对祝福的
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苗族婚礼的风俗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不仅能够给新人带来快乐,也能够让来
宾们有所收获,它的出现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e4072101de80d4d8d15a4f5f.png)
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 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弄一番,有的姑娘还 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 黑不溜秋的。
新娘进男方的门 要踩“竹筛子”, 这寓含着善意的 祝福:“筛去灾 难瘟疫。留下幸 福吉祥”。
• 苗族婚俗虽独特,但却充满了欢乐与祥和。饱 含了亲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 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 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 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 "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 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这些迎亲礼 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 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 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 衣足食。
苗族结婚不坐花轿; 新娘身着苗族盛装, 佩戴银帽首饰,撑粉 红色的露水伞遮身自 个上路。同胞哥弟肩 扛蚊帐,手持燃烧的 火把替新娘驱邪引路。 出寨时,火把要分开, 留下一半折回娘家。 俗称“分光明”。送 她的同寨姐妹个个打 扮得花枝招展紧随新 娘身后,一路欢歌笑 语一路银饰脆响。
•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 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村寨的 乡亲。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 带着礼物前去娶亲。娶亲者 中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 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 寨时,会有一引起妇女伸出 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 对歌。每对完一首歌,娶亲 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 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如 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 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这期 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妇们 抢走。如抢走了,她们会把 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 按时娶到新娘
苗族婚俗
苗族的爱情婚姻是很自由的,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引吭放歌,寻觅相知的伴侣。
“咬手”定情
•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 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 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 ,青年男女以歌 诉情,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拉起小伙子的 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 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 如果姑娘咬得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 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咬手”定 情后便要互赠信物以示终生相伴。
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据说苗族是离婚率最低的民族)
![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据说苗族是离婚率最低的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9122ec2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e.png)
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据说苗族是离婚率最低的民族)苗族年轻男女在恋爱一系列过程是自由的,父母一般不轻易去干涉和阻挠。
但是,双方有意踏入婚姻的殿堂时,结婚就是自由恋爱的分界点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婚姻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苗族也不例外。
情投意合的男女都有意向结婚后,会征求长辈的意见,而父母做出决定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点,要看看对方的家中是不是有“蛊”或“鬼”。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苗族“养蛊”、“养鬼”的说法,小万偷偷告诉您,在略为原始的苗族部落中,的确是有人养蛊的哦!不过这类人算是部落中的少数,同村甚至外人都对养蛊人避之不及,会害怕自己中招,也害怕会招来厄运,更别提与这样的人家结为亲家了。
第二点,讲究一个“门当户对”。
苗族里“门当户对”虽然没有汉族那样不可撼动,只要在双方名望、地位、财富等家庭因素差距不是很大,父母不会因此而反对婚事。
苗家女不裸婚苗家的父母从自家女儿出生起,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来为女儿打造银饰。
一般家中有兄弟姐妹时,父母会把田地留给儿子,把银饰留给女儿。
在农村即便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苗家的女儿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嫁妆,一套差不多就价值10万到20万了。
在黔东南地区,女儿出嫁时,娘家还会送她一份“姑娘田”,这块田产会由她自由分配,夫家是无权过问的,这会使她在夫家保持经济上的独立。
苗族逢年过节都注重仪式感,在婚礼是非常隆重的。
婚礼的过程与汉族婚礼步骤无差,古时有三书六礼,三媒六聘。
八起迎亲,十里红妆,凤冠霞披,明媒正娶。
如今在新时代的呼吁下,这些繁文缛节也一切从简了,但结亲的过程中会保留有许多旧事婚礼的习惯,还有属于苗族独特的婚礼风格。
例如在迎亲时,娶亲者在女方村寨会被女方的接亲者用竹竿拦住去路,然后开始对歌,喝拦路酒,散礼等,新郎能不能成功见到新娘就需要伴郎们的表现了,通常接亲队要经过重重“突围”才能如愿以偿到达新娘家,而送亲队伍到新郎家时也要喝了拦门酒才能进家门。
婚后“不落夫家”苗家早些还有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即新婚后十多天后要回娘家,待到农耕时节或者民间节假日时,夫家在接新娘回去小住,直到新娘有了身孕,才真正算是夫家的人。
苗族婚礼习俗
![苗族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3653e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5.png)
苗族婚礼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婚礼习俗独特而多样,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苗族婚礼习俗。
1. 婚姻介绍在苗族社区中,婚姻是由两个家庭共同商定和安排的。
当一家孩子成年后,父母通常会找一位媒人(大多是相亲过来的人)前往对方家庭,提供相亲的建议。
如果双方家庭都同意,将组织一个相亲活动,让未来的新人相见。
2. 婚礼筹备一旦两家决定联姻,双方家庭将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准备婚礼。
这包括购买婚嫁物品,如衣服、旗帜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婚礼的主要场地。
这个场地通常是一个宽敞的广场,装饰着鲜花、丝绸和灯笼,以营造热烈喜庆的氛围。
3. 婚礼仪式苗族婚礼通常会在早晨举行。
新娘会穿上一袭精美的苗族传统服装,包括彩色的上衣、长裙和头饰。
新郎也会穿着传统的服饰,通常是一件黑色的上衣和灰色长裤。
在集市上的集会点,亲朋好友们将会见证婚礼的进行。
4. 糖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上,糖酒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将面对面,互相举起酒杯,以示对彼此的祝福。
他们还将交换红糖块,象征着他们新生活中的甜蜜与温馨。
5. 装门仪式苗族的装门仪式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象征着新娘与新郎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个仪式上,新娘需要穿越一连串的门,每个门都有特定的钮扣,新娘必须一一解开。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对新家庭的尊重与融入。
6. 转圈舞在苗族婚礼的晚宴上,新郎和新娘会带领亲朋好友们一起跳舞。
这种舞蹈通常是转圈舞,大家手拉手围绕着新人欢快地跳着。
这个环节非常欢乐,也代表着新婚夫妻在婚姻中的团结和幸福。
7. 花山游玩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妻和亲朋好友们将一起前往当地的花山游玩。
花山是苗族特有的山地景观,以花岗岩地貌和奇特的植被而著名。
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美景,体验苗族传统文化,并享受着亲朋好友们的陪伴。
总结:苗族婚礼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苗族的婚嫁风俗
![苗族的婚嫁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b2a4dc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1.png)
苗族的婚嫁风俗苗族的婚嫁风俗,那可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想参与进去呢。
说起来,苗族的婚礼,那真是一场场热闹的盛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喜庆的氛围。
在苗族村寨里,青年男女要是看对眼了,那可得先经过“游方”这一关。
游方啊,就是咱们说的谈恋爱,不过苗族人谈恋爱的方式可不一样。
他们会在特定的地点,比如歌场啊、茶园啊,这些地方都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主动唱起山歌,姑娘要是也有意,就会对唱回去。
一来一往,感情就慢慢深厚了。
等感情到位了,双方家长就开始商量婚事了。
在苗族,结婚可是一件大事,得按照传统习俗来办。
首先,得有个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去就行,得是那种能说会道、福气好的中老年妇女。
媒人到了女方家,得先唱上几首好歌,表达男方家的诚意,然后再说说男方家的条件和人品。
女方家听了,觉得满意了,才会点头答应。
接下来就是订婚认亲了。
男方家得带上好酒好肉,还有红包和礼物,去女方家正式提亲。
双方见面后,会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增进一下感情。
饭后,男女双方还会互换信物,表示两人已经定下了终身。
到了结婚那天,那场面可就热闹了。
新郎得穿上漂亮的苗族服饰,带着一群伴郎去娶亲。
到了女方家,可没那么容易就把新娘接走。
女方家的亲戚朋友们会设置一道道难关,比如拦门酒啊、对歌啊,新郎和伴郎们得一一闯过这些关卡,才能顺利接走新娘。
接新娘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抢新娘”。
这可不是真的抢,而是一种喜庆的仪式。
新郎的朋友们会假装抢走新娘,而新娘的亲戚朋友们则会全力保护她。
大家一边笑一边闹,气氛特别欢乐。
终于把新娘接回家了,那就得开始举行婚礼了。
婚礼上,新郎新娘会先给长辈们敬酒,然后接受大家的祝福。
在苗族,婚礼上还有一项特别的仪式,那就是喝合契酒。
这酒是苗族人自己酿造的糯米酒,特别香甜。
新郎新娘一起喝下这杯酒,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和美满的婚姻。
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还会一起进入洞房。
在洞房门口,会有一对石狮子,新娘会先踩一脚,表示她已经踏入了新家的门槛。
下司古镇的苗族侗族婚俗活动
![下司古镇的苗族侗族婚俗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3e9dd27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9.png)
下司古镇的苗族侗族婚俗活动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下司古镇的苗族侗族婚俗活动,那可真是有趣得很嘞!你想想看,在那充满民族风情的小镇上,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是啥样的。
苗族侗族的婚礼呀,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了的,那里面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先说这苗族的婚礼吧,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家的姑娘,那可得好好表现嘞!送个定情信物啥的,可不能马虎。
等到双方都确定心意了,那婚礼的筹备就开始啦。
婚礼当天,姑娘们会穿上那漂亮的苗族盛装,银饰闪闪发亮,就像星星掉在了身上一样。
小伙子们呢,也是精神抖擞,迎接着自己的新娘。
婚礼上的歌舞那叫一个精彩,大家欢歌笑语,那氛围,哎呀,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也想跟着跳起来。
侗族的婚礼也不逊色呀!他们有独特的迎亲方式,长长的队伍,热热闹闹地走过小镇的街道。
而且侗族的婚礼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喝拦门酒,这可不是随便就能过的关哟,得有点酒量才行嘞!还有那侗族的大歌,那悠扬的歌声在小镇的上空回荡,仿佛在讲述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在婚礼上,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小孩子们跑来跑去,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这婚礼可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整个小镇的大事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欢乐和幸福。
你说这苗族侗族的婚俗活动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可比那些千篇一律的婚礼有意思多了吧!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最纯粹的爱情,最真挚的祝福。
这就是下司古镇的魅力呀,一个充满着爱和欢乐的地方。
下司古镇的苗族侗族婚俗活动,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
让我们知道,原来婚礼可以这么办,可以这么热闹,可以这么让人难以忘怀。
所以呀,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自感受一下,去看看那美丽的新娘,听听那动人的歌声,尝尝那美味的喜酒。
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那里的!这就是我对下司古镇苗族侗族婚俗活动的感受,你们觉得呢?。
苗族相亲风俗有哪些
![苗族相亲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0468e0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4.png)
苗族相亲风俗有哪些一、关于“许婚”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对歌,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一致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准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此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复杂,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
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给婚:男方家如果要讨媳妇,媒人必须提前两个月到女方家去商订,女方家要办酒席来决定给婚的日子。
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
![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dc221f87e53a580216fcfe43.png)
一、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
迎亲的大粑粑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苗语叫“佳”)。
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
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
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
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
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
这人,苗话叫“把曲”。
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
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
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
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
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
“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
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
“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
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
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
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
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
迎亲的大粑粑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苗语叫“佳”)。
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
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
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
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
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
这人,苗话叫“把曲”。
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
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
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
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
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
“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
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
“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
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
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
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
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
解放后,苗家的这种习俗仍旧沿袭下来。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苗族同胞生活的改善,今天,苗族同胞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举行婚礼,其含意已经变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过日子的象征了。
约会结婚四川、重庆、云南一带苗乡,青年男女通过山歌私约婚期后,男女双方回家告诉父母及知己好友,对其他人则守口如瓶。
因为,山歌定情,无凭无据,万一情况有变,届时姑娘没有赴约结婚,这个男青年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直到结婚那天,小伙子还像没事人一样,月亮出来时,新郎才与几个好友打扮一新,带上柴刀溜出山寨,前往约定地点迎接新娘。
新娘在伴娘陪伴下前来赴约,新郎的好友用柴刀砍来柴草,点燃篝火,伴郎与伴娘边歌边舞,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结合,篝火将尽,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回到男家村寨。
新娘进门,男家燃放鞭炮,只有到这时,全寨人才知道这个男青年结婚的喜讯,全寨人涌到男家,饮酒歌舞,通宵达旦。
“咬手”定情“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
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
随後,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
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後不落夫家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後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
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
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
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芦笙为媒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
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
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
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
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村寨的乡亲。
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带着礼物前去娶亲。
娶亲者中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一引起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
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
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
这期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妇们抢走。
如抢走了,她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按时娶到新娘。
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
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
望着新郎的狼狈样,人们会爆发出哄堂大笑。
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吃饭。
灾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
望着在箩筐内挣扎的新郎,人们欢笑成一片,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在苗族聚居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抢亲习俗,他们称为拉咪彩。
在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商定了抢亲的时间和地点。
届时,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把新娘抢回家。
据说,实行这种形式上的抢亲,如果将来夫妻不和或男方喜新套旧,女方才有理可讲。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同时,男方家要派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说明情况,赔礼道歉,女方家也会斥责和吵骂几句,接着便收下礼物,有些地区,抢亲还会发生一场充满乐趣的打斗:姑娘得知男方要来抢自己,就故意躲起来,并邀约同村寨的女伴数人,手持扫帚、竹棍等候。
当男方的抢亲者来到预定地点时,并不见新娘的踪影。
迷惑间,突然伏兵齐出,无数的扫帚、竹棍落在抢亲者的头上、身上。
小伙子们顿时省悟过来,但按习俗是不能还手的。
他们一边挨着扫帚和竹棍,一边机警地搜寻着新娘。
当发现新娘的踪影后,他们便齐心合力,避开姑娘们的追打,把新娘抢回男方家。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
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
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
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
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
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选择吉日向女家送礼,叫“送亲酒”。
聚亲时,队伍到女家要行“开门礼”,赛放鞭炮。
吃罢饭后,再寅、卯时刻发亲。
苗家闺女出嫁那天,四邻姐妹们纷纷聚集赶来,高唱苗歌,抒发昔日友谊,离别深情。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小家庭,男性长者为家长,弟兄长大结婚后使可分家,父母年老由助子供养。
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通常女大男小,一般在姑娘有几岁时,由男方父母送与幼女一套衣裙等即为议定终身,此种情况,双方多有亲戚关系,待姑娘长大正式结婚时,男方要付一定银钱作身价,娘家要以一头牛或一日猪作妆窗,以供姑娘到男家饲养。
自由婚姻各地苗族所采用的形式不一。
彝良、永善一带苗族保有青年男女"批若"(类似公房)的自由恋爱习惯;楚雄部分苗族中保有"姑娘房";昭通部分苗族保有"逛花房"和"踩月亮";金乎一带苗族保有"游方"(类似贵州苗族的"摇马郎")。
无论何种形式,青年男女一般都通过对唱山歌选择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