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docx

合集下载

财政学总复习11

财政学总复习11

一、财政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私”的分工。

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方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财政学必须进行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1)实证分析,2)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的内容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的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

要回答“是什么”就要弄清事实,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样做。

实证分析可以分成两种:1)理论实证分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从一些基本假定前提通过逻辑推理导出分析结论2)经验实证分析: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因果关系。

2、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

其意义在于对政府的行为做出评价。

财政学中的规范理论主要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二、市场失灵1、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2、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3、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1、垄断与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的特点:规模报酬递增。

某些行业具有收益随规模扩大而不断增长的特点,也即具有平均成本递减的特点。

如供水、供电、管道煤气、下水道、有线电话等。

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竞争失灵独家经营胜过多家竞争2、公共物品的问题。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即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按效率产量提供据效率原则,零边际成本要求零价格,但零价格无法提供收入来补偿任何固定成本。

3、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外部性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如汽车尾气的排放:价格机制无法为清新空气的机会成本提供正确的信号。

4、市场不完全: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5、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和劣值品6、信息不完全:指交易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到市场的形成,使一些为人们所需要的市场难以存在。

7、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8、收入公平分配问题三、政府失灵(一)、政府干预的缺陷:1.短缺和过剩2.信息匮乏、信息失真3.官僚主义和无效率4.削弱市场激励5.政府政策的转变6.选民的不了解7.不能代表人民的政府(寻租:许可证、配额采购、基建)8.缺乏个人自由(二)、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1.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2.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3.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1.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政府赋予垄断权)(三)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2、信息不重复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财政学

财政学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部门――亦称公共部门――收支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

以政府部门的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解释财政收支活动运行的规律,构建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机制,是财政学所致力完成的两大任务。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是什么的问题)与规范分析(根据经验或者总结出来的规律,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经验或规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此外还有动态、静态的分析,定性、定量分析。

公共财政体制:以公共化为取向的中国的财政改革与发展。

私人个别需要: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

建立在个人或家庭的基础上,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提出的需要。

特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

――的服务或品质,称为私人物品或服务。

社会公共需要:值得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突出特征:◎整体性,集中性,强制性。

――公共物品或服务。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由政府所组织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主体只能是政府,保函的意思:财政活动以政府为前提◎政府直接决定着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在政府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财政活动牵涉的范围颇广。

――在我们清朝是最早使用财政一词的社会公共需要的界定:资源配置方面。

调节收入方面,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职能:指的是财政在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内在功能。

三方面:资源配置(通过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的影响,调控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的职能。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举债,收取国有企业利润。

外部效应:指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通常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

1. 理论分析:财政学研究常常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模型和推论,揭示财政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理论分析可以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财政政策、财政制度等进行研究。

理论分析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假设,利用逻辑和数学工具进行推论,从而得出有关财政现象和政策的结论。

2. 经验研究:财政学研究也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通过对观察到的财政数据和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为财政理论提供实证验证和案例分析。

经验研究可以通过历史比较、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来进行。

在经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财政政策的效果和财政制度的运作。

3.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财政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通过观测现实中的财政行为和政策,验证和检验理论分析的结论。

实证研究通常通过对已有的数据集进行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检验财政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证研究需要严格的数据处理和方法选择,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结果,通过理论分析、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从而深入研究财政学的问题。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重广度
重全局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重效果
重结果
定量研究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重现状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重深度
重细节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重过程
重未知
定性研究
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重原因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实 一般需要有一定的理 经验研究可以采用实
证 研 究
论支撑或理论基础, 它通过计量或者普通
证,但侧重于提供一
个具体的说明、例子、
经验,或者说通过解

定量的方法来验证理 论或者寻找参数。
剖一个具体“麻雀” 来回答特定问题。
验 研 究
第二章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层 具体研究方法(Methods) 次 方法论(Methodology) 性 认识论(Epistemology)
第一讲 研究Biblioteka 法概述一、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逻辑实证主义 波普尔主义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一、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逻辑实证主义 波普尔主义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描述性的 (Descriptive),其起点是客观的,回 答的是“是什么”(What)、“为什么” (Why)和“怎么样”(How) 的问题,对结论是否“好”或 “坏”不做评价。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二)规范研究是什么?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讲 研究方法概述

《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导论【本章讲授内容】介绍课程体系介绍授课方法及学习要求推荐本课程参考书目教学环节要求、课时安排及考试形式【重点】掌握财政学理论、制度与政策【难点】财政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一、教学内容经济学从大的方面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经济行为的科学,具体点说是研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家庭如何决策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

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MBA的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范畴;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如何把握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

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的财政税收专业、金融、外贸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即使在这两大经济部门内部也是这样的。

例如:办一个企业。

首先得到工商局去注册,然后要到银行去贷款,还要按时向税务部门交纳税款,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得符合国家财政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

此外,财政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可能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或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

所以说宏、微观部门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就是在宏观部门内部,如财政和银行两家,也要相互融通资金,以起到共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个经济院校的学生,无论你是学财税金融的,还是学会计、工商的,都要将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有关的经济学科进行衔接,尤其是应当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有所了解,这样将来当大家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才能够比较容易、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把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转化到实际中去。

换句话说,将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得和财政、税务部门打交道。

只不过你的工作性质不同,身份不同,打交道的角度也许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财政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哪个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地位?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科又是如何交叉和渗透的呢?或者进一步讲,财政资金、财政杠杆、财政政策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 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12
第十二页
二、收入分配职能
实现公平分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 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13
第十三页
2016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高于人均 GDP增速0.2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 上年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可 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缓解。
2017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亮点:一是出口回暖是经济增速上升的关 键力量;二是新动能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2017年新动能 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奉献度超过70%;三是 经济结构改善步伐在加快,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等短板领域 投资快于全部投资,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8
第八页
财政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市场能干的,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 干的,财政就应该也必须去干。
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
市场失灵——市场与生俱来的缺陷。
财政的职能是什么?
克服市场失灵。
9
第九页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 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 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4
第十四页
15
第十五页
16

财政学研究

财政学研究

财政学研究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问题。

财政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财政原理、财政制度、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平衡、财政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财政调控等。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财政活动。

政府财政活动是指政府通过收取税收、非税收入和债务融资等手段,满足公共需求、调整经济运行和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收入筹集、支出安排、预算控制、债务管理等方面的运作。

财政学的研究重点是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的资金,财政支出是政府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开展社会事业的资金。

财政收支平衡的研究主要关注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稳定性等问题。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理论分析是指通过建立财政理论模型,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等方法来分析财政问题。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财政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来验证财政理论和解决具体问题。

案例研究是指通过研究特定国家、地区或机构的财政实践,总结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财政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首先,财政学研究为政府财政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指导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

其次,财政学研究为财政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促进财政制度的规范和效率提高。

第三,财政学研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财政支持和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之,财政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通过研究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政策等问题,为政府财政决策和财政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推荐下载】财政学论文的研究方法-范文模板 (9页)

【推荐下载】财政学论文的研究方法-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财政学论文的研究方法篇一:比较财政学论文期中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研究专业学号学生姓名院系年级指导老师摘要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称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

,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众所周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基本稳定、消除农村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现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带来较大好处。

本研究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多个视角,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结构分析和系统分析,重点研究当代中国这一转型时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动力和约束机制,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社会保障多元化养老目录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 (2)第一章绪论 (3)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1.2研究现状 (3)1.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3)1.3.1研究方法 (3)1.3.2研究思路 (4)1.4文章结构安排 (4)第二章我国农村养老现状?????????????????6第三章不合理的养老制度面临的问题 (6)第四章对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政策措施 (8)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研究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土地保障功能衰弱等原因,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保障多元化的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财政学完整版范文

财政学完整版范文

财政学完整版范文导论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研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前沿问题:①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②财政收入适度规模问题③预算体系问题④税制和优化问题⑤公共选择与财政政策民主化问题⑥财政支出绩效考评问题2.西方财政思想①古典学派亚当·斯密否定公债“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项原则②社会政治学派瓦格纳国民经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公共支出膨胀法则临时财源原则、吸收闲置资金原则、发行外债原则、适度发行原则③财政学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赤字财政”理论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庞大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负所得税⑤供给学派拉弗减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一章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

2.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其中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4.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公共需要的特征:①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点的需要②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受的需要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5.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1、含义及必要性含义: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财政学教案》word版

《财政学教案》word版

《财政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财政学导论1.1 课程介绍理解财政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财政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2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分析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3 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熟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概念及分类理解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的含义及影响1.4 财政制度的构成与演变了解我国财政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现行财政制度的构成及特点第二章:财政收入2.1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来源掌握税收、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及变化趋势2.2 税收原理探讨税收的基本原则,如公平、效率等理解税收负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2.3 税收制度与政策熟悉我国税收制度的构成及分类分析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及效果2.4 非税收入管理了解非税收入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探讨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第三章:财政支出3.1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内容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概念及特点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及变化趋势3.2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探讨财政支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方向3.3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掌握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和原则应用效益评价方法分析具体财政支出项目3.4 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历史演变探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第四章:财政政策4.1 财政政策概述理解财政政策的定义、类型及目标分析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4.2 财政政策工具与传导机制掌握财政政策工具及其特点理解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原理及过程4.3 财政政策效应分析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稳定、分配等方面的效应分析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及调整4.4 财政政策实践与评价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及演变评价现行财政政策的成效及不足第五章:区域财政与财政转移支付5.1 区域财政差异及其影响分析区域财政差异的原因及表现探讨区域财政差异对经济的影响5.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解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义及类型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成及特点5.3 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评价掌握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评价的方法及原则评价财政转移支付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的作用5.4 区域财政协调发展策略探讨区域财政协调发展的意义及目标提出实现区域财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六章: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6.1 税收制度概述理解税收制度的定义、构成及功能分析税收制度在财政收入与经济调控中的作用6.2 税收分类与税收原则掌握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概念及特点探讨税收原则,如平等、公正、效率等6.3 税收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理解税收政策的目标,如稳定、增长、公平等熟悉税收政策工具,如税率调整、税收优惠等6.4 税收政策实践与评价分析我国税收政策的演变及现状评价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效果及不足第七章:国债与财政风险7.1 国债概述理解国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国债在财政运行中的作用及功能7.2 财政风险与债务管理探讨财政风险的概念、来源及影响分析债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7.3 国债市场与国债政策熟悉国债市场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理解国债政策的目标与工具7.4 国债政策实践与评价分析我国国债政策的演变及现状评价国债政策在财政运行与经济调控中的效果及不足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8.1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构成及功能掌握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8.2 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理解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的定义、目标及工具分析社会保障支出政策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8.3 社会保障支出管理探讨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8.4 社会保障支出实践与评价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演变及现状评价社会保障支出在经济社会中的效果及不足第九章:环境保护与财政政策9.1 环境保护概述理解环境保护的定义、目标及意义掌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9.2 环境税收与环境财政政策理解环境税收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掌握环境财政政策的工具与实践9.3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践与评价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演变及现状评价环境保护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果及不足9.4 环境保护与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探讨环境保护与财政政策融合的趋势提出完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建议第十章:财政预算与财政监督10.1 财政预算概述理解财政预算的定义、类型及功能掌握财政预算在财政运行中的作用10.2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理解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10.3 财政监督概述理解财政监督的定义、目标及意义掌握财政监督的方法与手段10.4 财政监督实践与评价分析我国财政监督的演变及现状评价财政监督在财政运行中的效果及不足第十一章:国际财政与财政合作11.1 国际财政概述理解国际财政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国际财政关系的类型与内容11.2 国际财政合作与协调理解国际财政合作的概念、目标及原则分析国际财政合作与协调的机制与实践11.3 国际税收与财政转移支付理解国际税收的概念、特点及问题掌握国际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与实践11.4 国际财政合作的挑战与展望探讨国际财政合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展望国际财政合作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第十二章:财政学研究方法12.1 财政学研究方法概述理解财政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掌握财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2 定量分析方法在财政学中的应用熟悉定量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等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在财政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12.3 定性分析方法在财政学中的应用熟悉定性分析方法,如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定性分析方法在财政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12.4 财政学研究的前沿方法与发展趋势探讨财政学研究的前沿方法,如大数据分析、等分析财政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三章:财政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3.1 财政规划与预算管理理解财政规划的概念、目标及原则掌握预算管理的方法与技巧13.2 财政政策分析与制定理解财政政策分析的概念、目标及方法掌握财政政策制定的原则与程序13.3 税收筹划与企业管理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目标及原则掌握税收筹划的方法与技巧13.4 财政风险管理理解财政风险的概念、来源及影响掌握财政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第十四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14.1 国内外财政学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财政学领域的经典案例从中提取经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14.2 财政学实践演练设计财政学实践演练scenarios,如预算编制、税收政策设计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3 财政学模拟考试与点评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供改进建议14.4 实践项目与实习指导提供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回顾与总结回顾整个财政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收获15.2 财政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财政学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财政学在应对挑战中的创新与发展15.3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为课程改进提供参考15.4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和应用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类和特点,以及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和结构。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导论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

——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规范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

需要有伦理标准。

——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二、研究对象◆一个立场◆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四项要素:收、支、平、管◆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民主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

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

两者首尾相接。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

◆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

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

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

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

◆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

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财政收支属分配范畴。

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概述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概述
政策试点通过 在某个地区某 个行业实施某 一种特定政策, 并对之进行评 估,如果政策 效果良好,就 向全国推行。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模拟社会试验
模拟社会实验是 按照一定的实验 规则,以仿真方 法创造与实际经 济相似的一种实 验室环境,不断 改变实验参数, 来获取实验数据 并分析整理加工。
二、实证数据的运用
专门 项目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
直接法 追溯法
循环法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的方法
(一)文献检索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
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 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 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它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 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一种采用自 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 的方法,系统地、直接 地从总体中的样本收集 资料的方法。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自填式问卷法是指调查者 将调查问卷发送给(或邮 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 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 后再由调查者将问卷收回。
结构式访问法是指调查者 依据结构式问卷,向被调 查者逐一提出问题,并根 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 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
(三)可控实验
所谓可控实验,是指一种在控制条件 下可重复的观察,以使建立起来的假 设或者假说所确定的因果关系有可能 在不同情景中受到检验。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三)可控实验
政策试点
第二章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 实证研究方法

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docx

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docx

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关键词]财富源泉;福利;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牛顿方法在1950年以前,财政学科通常被命名为“财政学(PublicFinance)”;之后,学者们更喜欢用“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的名称;也有学者采用“政府经济学”(GovernmentEconomics)或“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的名称。

从学科发展的情况来看,“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名称更恰当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质上是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

因此,研究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似乎是“学说史”的任务。

要把“对象和方法”截然区分开来研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分别叙述的方法却是适当的。

本文讨论这个问题,目的是想搞清财政学研究对象和方法演变的原因、现状和趋势。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从经济学的源流发展来看,把经济学转为“科学”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同样被认为是财政学的开山之作。

在学说史的研究中,把斯密的学说称为“古典经济学”。

从斯密的《国富论》来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财富”和“怎样国富”的问题。

斯密在创立科学经济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即“工业化”的开始时期。

这里的“工业化”是指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

“工业”从它来到世间就是以“交换”为前提的,但从起源来看,最初的交换并不是“资本主义方式”的,什么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但从农业经营方式的起源来看,最初却不需要交换。

如何把农业纳入交换经济,进而纳入“工业化”的轨道,同样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述的说明已经隐含了斯密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关键词]财富源泉;福利;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牛顿方法在1950年以前,财政学科通常被命名为“财政学(PublicFinance)”;之后,学者们更喜欢用“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的名称;也有学者采用“政府经济学”(GovernmentEconomics)或“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的名称。

从学科发展的情况来看,“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名称更恰当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质上是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

因此,研究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似乎是“学说史”的任务。

要把“对象和方法”截然区分开来研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分别叙述的方法却是适当的。

本文讨论这个问题,目的是想搞清财政学研究对象和方法演变的原因、现状和趋势。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从经济学的源流发展来看,把经济学转为“科学”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同样被认为是财政学的开山之作。

在学说史的研究中,把斯密的学说称为“古典经济学”。

从斯密的《国富论》来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财富”和“怎样国富”的问题。

斯密在创立科学经济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即“工业化”的开始时期。

这里的“工业化”是指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

“工业”从它来到世间就是以“交换”为前提的,但从起源来看,最初的交换并不是“资本主义方式”的,什么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但从农业经营方式的起源来看,最初却不需要交换。

如何把农业纳入交换经济,进而纳入“工业化”的轨道,同样是思想家、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述的说明已经隐含了斯密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方式最有利于“工业化”。

因此,在这里,“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是可以作为等同的概念来使用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大量的农业人口被抛到无产阶级的行列。

斯密时期,全球人口只有8亿(1750),农业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高达95%1](第180页),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并引起人口爆炸。

用今天的话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是社会的当务之急,物质产品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但是,当时在“制度”安排上却是不利于“工业化”的。

在成文法上,不利于“贸易自由”的制度障碍很多;在不成文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贵金属就是“财富”的重商主义观点占统治地位,严重影响“贸易自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密提出“财富”就是“价值”的著名论点;并指出“市场经济”是“国富”的原因。

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但斯密的“价值”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并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是“生产性”的。

他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教育、文艺等部门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是“非生产性”的。

因此,他的市场经济只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方式。

他倡导“廉价政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上述表明,斯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他的财政学是作为他理解的“市场经济”的外生变量来看待的。

他把“国家”拟人化,即把国家行为看作自然人一样地理性行为,重点分析税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不作为”。

这可以称之为斯密传统。

西方的“工业化”时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也是工场手工业全面转入机器大工业时期(蒸汽机普及时期),也就是斯密“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在欧洲大约起于1750年左右,止于1860年左右,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英国,大约在1830年就结束了,而欧洲大陆则要迟30年左右。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研究中,英国和欧洲大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这与经济学家的民族感情、社会环境、所关注的经济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有关。

当时德国相对落后,意识到“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德国的经济学家是反斯密传统的,比如德国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斯特(1789—1846)。

但应该说,历史学派在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的时候也没有把“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变量来看待。

“工业化”完成之后,用今天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已由“温饱”转入“小康”。

社会关注的问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精神需求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学说史的角度看,1890年马歇尔发表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宣告古典经济学的终结,同时,马歇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

但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风气在1860年前后就形成了。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第一卷)、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原理》(1871)、社会政策协会的成立(1871),“是明显标志着另一个时期到来的一些事件”。

马歇尔拓宽了斯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劳务”也是有价值的,也是“生产性”的。

这样,就把斯密的市场经济扩大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他同样认为政府部门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

同时,马歇尔也注意到“工业组织”的制度变迁,社会分工更为发达,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越来越多,经济研究不应该再从“供给”出发,而应该从“需求”出发。

他认为,斯密只强调自由竞争是不够的,竞争也有缺点,合作也有优点。

不仅如此,“国富”光凭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人们深入认识,自觉“驾驭”。

他认为社会发展不像斯密所说的那样“自然而然”,而有“人为”选择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斯密理论中关于“自然工资”、“自然利润”、“自然地租”、“自然利息”的概念是不贴切的,应把“自然”改为“正常”。

这个“正常”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正常利润”、“正常利率”等等,甚至在此后发展起来的宏观理论中对经济状况的分析也采用“常态”和“非常态”的概念。

他认为“纯粹”的经济学只研究可以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问题。

不可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问题,尽管对经济有重大影响,比如政治问题,不属于“纯粹”经济学的范畴。

这就是说,“政治问题”、“国家问题”对于“纯粹经济学”来说,只是外生变量。

从此古典经济学喜欢使用的“政治经济学”的名称被“经济学”替代。

这一切就是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新”,并形成“马歇尔传统”,但理论的“本体”仍然是“古典”的。

直至今天,可以用货币数量表达的经济研究被列入“主流”的地位,而且不如此就似乎不正宗。

在学说史的研究中,通常把“新古典”时期划到1936年,即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那一年。

我以为不妥,“新古典”时期的终结年代应该以1950年左右为界。

凯恩斯在主流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很高,名声很大。

我以为从经济学说的角度看,凯恩斯的“名声”大大超过了他的学术贡献。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仍然应该被纳入“新古典学派”,但标志着新古典学派的终结。

他的名声之所以那样大,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他创立的宏观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根据。

从1930年代以后,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日益加强,导致20世纪40年代发展为“混合经济”。

二是二战以后直至1970年,资本主义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由于1930年代的危机给西方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于是人们把“政府干预”以后的经济增长“归功”于凯恩斯。

三是凯恩斯是英国财政部的高官,参与重大经济政策,包括国际经济组织的策划。

而他的老师马歇尔却是纯粹的学者,凯恩斯可能是开经济学家直接参与政治先河的代表人物。

这是政治决策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标志。

凯恩斯以后,英国在经济学方面“原创性”成果最多且领先的地位也结束了。

马歇尔有两个著名学生:一个是庇古(1877—1959),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一个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们不迷信老师划定的经济学研究范围,一个把社会公平问题纳入经济学的大雅之堂;另一个把宏观问题请进经济学的殿堂。

但在对市场经济的“本体”认识上仍然是“斯密”的;在经济分析方法的“本体”上仍然是“马歇尔”的。

因此,把他们列入“新古典学派”是适当的。

这就是说,新古典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拓展到“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领域。

在“效率”方面,把斯密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市场经济”拓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盈利性部门。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三条主线,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一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

凯恩斯学说确实名噪一时,主流派甚至一度认为微观问题已经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社会的注意力几乎主要被宏观问题所吸引。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在主流研究中,“效率”是市场机制的事情,即“市场经济”的事情:“公平”和“稳定”是政府的事情,即“非市场机制”的事情。

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政府却只是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并没有从微观上研究“非市场”的“机制”问题。

但社会关注的问题不是理论研究的全部,真正的理论家需要以他对社会进步的思考、以他独特的知识积累、以他特有的热情和敏锐、以他超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捕捉”和“研究”有关问题。

其中,有许多问题是当时社会所“不关心”的,但仍然有一批真正的理论家在“耐得住寂寞”状态下进行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仅比凯恩斯的《通论》迟了一年,可是在很长时期“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40年以后才名声大噪,被誉为新制度学派的创始人。

科斯的论文实际上把“企业组织”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回答了“企业组织”的“性质和原因”。

在传统的“效率”研究中,“企业组织”历来是作为“价值”的外生变量来看待的,科斯却把它内生化,并提出“交易费用”的著名观点,从而确立了“企业组织”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

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发现,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是当之无愧的。

我以为这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经济分析中显然缺乏相应的一套办法,运用的广泛程度远远不够。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重新认识,需要另文专门讨论。

与此同时,另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对“国家组织”进行微观研究。

1938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发表“公共经济的自愿交换理论”,提出税收和政府公共商品供给之间的“自愿交换学说”;1943年鲍温(BowenH.R.)提出公共商品的需求和投票理论;1949年布坎南(BuchananJ.M.)提出政府财政的纯理论,开了公共选择学派的先河。

财政研究的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往,英美经济学家研究财政问题时,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把“国家”拟人化,当做自然人一样进行行为分析,财政理论实际上只是税收理论。

因此,布坎南批评马歇尔的理论只是价格理论而已。

在1930—1950年代的研究,则把税收和财政支出结合起来一块考虑,并且在政治程序上探索“政府行为”的根源,打开了政府行为的“黑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