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doc
商鞅变法 导学案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分析探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措施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问题探究】——根据课本和知识链接1探究活动一: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有哪些?2 :我们从商鞅变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概括总结:从改革成败中得到哪些认识和启示?探究活动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抢答)1 理论武器:2措施3方式4性质5影响6 地位【应用训练】——走进高考2命题视角一商鞅变法的根本性举措例1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命题视角二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谈谈你对两国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3[总结与反思]1:本课学习了哪些问题?对今天的深化改革有哪些启示?2:怎样判断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课后作业]1 :本课课后自测2: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知识链接1: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第8课商鞅变法【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教师引入:在春秋及战国初期,秦国并不是一个强国,而是落后于其它各国。
但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的内容,探求秦国的强国之路。
二、新课讲授(一)秦孝公求贤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
秦孝公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辩论。
(二)、商鞅主持变法1 、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高二历史下册《商鞅变法》导学案
关于商阳在高中历史上的改革商阳改革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考虑既有趣,又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有必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抓住要点。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出书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应尽可能多地使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时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提高,所需的教学实践的时间。
一,过程设计进口:请学生阅读最后一课的最后两段:公元前361年,秦晓功继承。
当时,藩邦联盟,拒绝邀请秦参加。
秦晓功被大大刺激,在这个时代的大气,商阳被秦,秦晓峰协助雄心勃勃,改变了秦代和中国改革运动历史的整个过程。
新班级的课堂教学通常要注意这一课和上一课的衔接,没有必要使用电化学的教学方法。
本文描述了秦晓兵渴望改变法律的细节,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朝法的决定心从哪里来?学生可以想起国王秦晓功的决心。
教师应该进一步解释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君主,是否成功的结果取决于法律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尚杨杨是儿子王伟的儿子,他的姓孙公,应该叫他杨公顺,或者杨伟,后来他带领军队打败了魏国,秦晓功给了这个地方给他,标题上君历史记录在他的传记之一,司马倩以名称上君传记,后来习惯称他为尚扬。
小魏其实是一个大渭国家,该地区现在在河南省,因此,商阳应该被视为河南人。
他最初从事下一阶段的魏国总理。
故事1:魏冠城公叔叔非常赞扬尚阳的能力,公丈夫痤疮病,王伟慧亲自来参观,问:你有一个长而短,谁能接管你?龚Shu痤疮说:上阳虽然年轻,但是一个罕见的天赋,你可以把所有的政府给他。
韦慧王沉默。
公共丈夫让左右人出去,王伟慧说:国王没有他,我们必须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后来,公爵叔叔在第一个君主后臣iers 原理,原来的话,告诉商阳,让他迅速逃脱。
商阳不同意,说,王伟不听你的话从我身上,你怎么能听你的话杀了我?根据商阳的预期,王伟慧认为公共丈夫的建议是荒谬的。
问题2:魏成总理推荐上阳而不是自己,而且还建议魏王不必杀他,解释一下什么?商阳真的是一个天赋啊,你看,他对他命运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面对被杀的危险,也是如此冷静,大多数人不能做。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8课 商鞅变法》word教案 (10)
第8课《商鞅变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改革的意义和改革的成功评判标准
三、设情激趣: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首,为什么秦国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呢?
四、自主探究:
探究1:商鞅变法的背景?(秦孝公为什么要求贤?)
点拨1: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孝公深感秦国落后挨打。
探究2: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内容?
点拨2: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纪。
探究3: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拨3: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商鞅最后处死了,那么商鞅的变法是否成功了呢?
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总的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秦孝公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是达到了,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变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
七、课后反思:。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word导学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目标要求】 1.记住战国前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及其主要内容;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3.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4.理解都江堰的特点、功效【课堂热身】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1.战国前期,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年,在_______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主要内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修建年代: 后期,主持者:秦蜀守 。
2.地理位置:成都附近的 上。
工 3.程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 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4.作用:使 成为“天府之国”。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合作探究】探究一:商鞅变法1.“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_________秦孝公《求贤令》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想一想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2.阅读材料,进一步探讨商鞅变法的原因。
材料一:战国时期图片(图一)铁农具 (图二) 鼓风冶铁图 (图三)青铜牛尊材料二:“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商鞅变法 都江堰的修建材料三: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
商鞅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请回答:(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你知道战国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哪些?(2)材料二商鞅的话表明他的什么主张?(3)材料三中包含了变法的哪些原因?(4)请你选出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A.战国前期经济的发展B.商鞅主张社会变革C.秦孝公发布求贤令D.魏国占领秦国大片土地探究二:讨论商鞅变法措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它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商鞅变法导学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第八课《商鞅变法》导学案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一、学习目标: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2、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3、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前预习:1、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和国家?2、孝公为何支持商鞅变法?3、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变法给秦国带来哪些变化?三、探究学习:1、商鞅变法背景。
【活动一】图片解读——“铁农具”“战国形势图”,归纳变法背景,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2、变法前的准备。
【活动二】视频资料、名人名言分析,了解面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大臣和对变法充满怀疑的百姓,商鞅怎么应对?3、变法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小组讨论变法的主要内容,思考哪一条措施最重要?【活动四】探讨商鞅之死的启发。
4、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活动五】试用简洁话语归纳秦国的变化及影响。
四、巩固练习: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8、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最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称霸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9、商鞅变法中,能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措施是()①改革土地制度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④建立县制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10、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①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历史趋势②变法得到了所有贵族的拥护③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旧的势力进行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③农业产量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学案
第8课商鞅变法
一、学习目标
一、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刻和变法的要紧内容。
二、明白得商鞅变法的缘故及其意义。
3、通过度析商鞅变法的缘故、方法、阻碍,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变法成功缘故及变法带来的阻碍,教学生熟悉改革对历史进展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某些方法的含义。
三、学习方式
阅读法、讨论法、图表、圈点批注法。
四、学习预备
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
自习
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一、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变法。
二、填一填:
商鞅变法原因
开始时间内容
影响
自疑
在预习进程中,我对本课内容还存在以下疑难:
自探
认真阅读教材回答:
活动:
《史记》记载,秦孝公身后,太子即位,保守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为秦国作出庞大奉献的商鞅,却付出了血的代价。
商鞅之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仍是变法的失败?
(2)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和感想?我国此刻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以为商鞅变法对咱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自测
教材48页练习。
自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
商鞅变法_导学案
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及学习要求[学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知识连接][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鉄犁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封建阶级(生产)关系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关系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表现:旧贵族发生分化,没落的旧贵族转化为新兴地主;出现了自耕农等新的阶层③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政治原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途径: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代替世卿世禄制 ;b以实行俸禄制代替封邑制。
C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4、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主要是战争。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1、必要性:①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②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①君主权力较集中②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三家分晋,力量削弱⑤士人游说,追求建功⑥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⑦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导学案
奴隶社会“礼崩乐坏”,处于瓦解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掌握政权商鞅铜万升商鞅变法1.①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特权;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理论基础(2分):法家思想。
(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
2.答案:(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分)选择题:1.D 2.D 3.B 4.C 5.A 6.B 7.B 8.A 9.D 10.A 11.B 12.B 13.A商鞅变法1.①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特权;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理论基础(2分):法家思想。
(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
2.答案:(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分)选择题:1.D 2.D 3.B 4.C 5.A 6.B 7.B 8.A 9.D 10.A 11.B 12.B 13.A。
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8课商鞅变法1.识记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革新,复述商鞅变法的基本过程,熟记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2.深入探究变法的历史条件,领会改革成为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3.通过虚拟历史场景,探究商鞅变法的作用,激励学生形成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意识。
4.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1.秦孝公求贤——商鞅变法的原因(1)背景: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国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
(2)决心改革: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发布求贤令,商鞅便来到秦国。
2.商鞅主持变法——变法内容(1)时间:公元前356 年。
(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国富奖励军功凡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兵强迁都咸阳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3.秦国的变化——商鞅变法的结果及作用(1)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商鞅变法的作用: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水利工程: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展示材料一: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一、教案概述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入理解和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评价: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鞅变法背景1. 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尖锐,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2. 秦国的崛起: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但在崛起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3. 秦孝公的雄心:秦孝公为了实现秦国崛起,积极寻求变革,以求国家富强。
三、商鞅变法内容1. 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荒种地。
2.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地位,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3. 法治建设:制定《秦律》,实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4. 军制改革:实行军功爵位制,激发士兵战斗力。
5.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四、商鞅变法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军事优势: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五、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1. 勇于改革:商鞅变法体现了改革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2. 实事求是:商鞅变法立足国情,注重实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借鉴。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一、基础知识自探1.欣赏视频,了解商鞅是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2.秦孝公为何发布求贤令?3.欣赏图片这是什么?注意,牛鼻子上套了一个圆环,说明?4.欣赏战国形势图,了解当时秦国的形势。
秦:地处西隅;政治守旧;经济落后。
秦孝公继位后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
5.面对守旧大臣,商鞅怎么办?在辩论中,商鞅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言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6.面对充满怀疑的百姓,商鞅怎么办?此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取信于民二、探究新知7.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商鞅变法的影响:9.商鞅之死意味着变法失败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10、秦国的变化:11.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给你哪些启示?1.发布求贤令的原因: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想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
2.铁农具(铁器)。
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当时济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9.商鞅变法的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建立县制;(5)严明法令。
10.商鞅变法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
(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富”)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剥夺了奴隶主无功受禄的特权;加强军队战斗力)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迁都咸阳;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明法令: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
(加强法治,为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11.商鞅之死意味着变法失败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没有。
因为法令没有被废除。
新制度促进了经济繁荣,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说明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阻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第8课 商鞅变法(川教版)
备注栏
【目标导学】
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2.正确认识、对待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4.体会商鞅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学习与检测
1.初读正文,勾划知识要点。
①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②商鞅变法的时间及内容?③商鞅变法的影响?
2.自学检测:见课件
三、问题探究
1.归纳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
【预设:①牛耕已经推广;②铁器已经普遍使用;③秦国落后挨打,被人瞧不起。
秦孝公决心改革战争规模很大。
】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你最欣赏哪一条?为什么?
【预设:结合课件归纳具体内容的作用】
3.商鞅后来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试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预设:此题具有开放性,结合课件作答题思路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结合课件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五、拓展延伸:见课件
六、达标检测:《达标训练》P19第二题、17第五题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导学案导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难点: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导学案。
2、讨论法: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双基梳理(一)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2、秦国背景:秦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即位后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革。
3、个人因素: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的内容:(三)商鞅变法的结果:(成功)“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
(“法及太子”,法不阿贵)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有全盘计划,先奖励生产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五)商鞅变法的评价:1、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复习导学案 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点过关】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1.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逐渐私有化;2.阶级: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阶层,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政治: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先后变法,确立封建制;①战国魏文王任用李悝变法内容: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伤害百姓;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作用:使战国初年魏国的实力大增。
②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内容:打击旧贵族——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把一些贵族迁往空虚之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等结果:使楚国一段时间内成为战国的强国,但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改革失败。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存在的困境与优势困境: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于东方六国,备受鄙视;秦献公改革(废除人殉制度;初步制定户籍制度;迁都等)没有根本改变落后面貌。
优势:秦国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国君拥有较集中的权力;秦国民风质朴,强悍尚武;法家学说容易得到君臣民众的认同;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变法图强的决心坚定。
二、商鞅变法的启动1.商鞅先说服秦孝公,后进行朝廷辩论,宣传变法思想;2.秦孝公尝试变法:鼓励开垦荒地,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正式变法;4.商鞅取信于民,严厉打击破坏新法行为,树立新法令的威信。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1.公元前356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变法:以农战、法治为中心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按军功大小授予官爵,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
高二历史下册《商鞅变法》导学习型教学案
高二历史下册《商鞅变法》导学案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导学案《商鞅变法》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
”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
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商鞅变法
【找准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
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
鞅。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
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
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1.战国前期,_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
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____________。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_________。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___________。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
使百姓相互监督。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改革。
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
A .秦穆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
A .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 .正确的军事策略
C .正确的外交策略
D .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5.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 )
①灵渠 ②都江堰 ③郑国渠 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课前预习 一
二
三
1.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1.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对现在国家建设有什么启示?
2.战国前后土地制度有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背景:
目的;
时间:
商鞅变法支持者:
变法内容:
性质:
影响:
1.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2.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广泛使用()
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 D.木制农具
*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的改革家的一句名言,此人是
A.白起 B.商鞅 C.苏秦 D.李冰
*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7.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为秦的统一打下基础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张居正改革 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9.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
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
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
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
古代的制度。
”
请回答:
(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
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省以致善】
1.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
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2.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3.商鞅变法使秦成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
其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奖励耕战
B.允许土地私有
C.推行县制
D.废除旧贵族特权
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5.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
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
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严明法令
D.奖励军功
7.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写道:“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蹱灭亡。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什么其理由。
(3)当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