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 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课件苏教版
2.【难点探究】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 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 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 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 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 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 很强的说服力量。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 兴柯桥镇江头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其代表 作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作者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 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 中央大学校长,颇多建树。他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 其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学问”与“智慧” 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 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 力培养。
本部分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 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 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 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1.【难点探究】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答案】文章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 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 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是不能离开智 慧的”的角度论证“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5段从“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却 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 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学问是知
概念
识的聚集
学
不同
有区别
问
智慧是陶冶
和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5.学问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了解学问与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中。
6.学问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学问与智慧在我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中通过古代学者的实例,展示了学问与智慧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对《学问和智慧》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问与智慧的精粹;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文章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学问和智慧》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通过文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探究兴趣,激发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意识。
举例:《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一句,是理解文章核心观点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精讲,对文章《学问和智慧》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解析,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
基本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提升目标: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晦塞(sè)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
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谈谈本文论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结尾)
三、想一想
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追问: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四、练一练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
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作业:
1、积累: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3、鞭辟入里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
要害。
4、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
5、融会贯通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 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6、寸积铢累 :一点一滴的积累。 12/11/2021
分析标题 猜测文章内容与 结构
区别与联系
12/11/2021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
5、第六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 它与前文的关系。
此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 总结。它的最后一句话,“不但”句是对 文章1、2段的总结,“而且”句是对文章 3、4、5段的总结。
12/11/2021
总结归纳全文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 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 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 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 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 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 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 用学问。
12/11/2021
回答下列问题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呢? ❖我们要智慧还是学问呢?
12/11/2021
❖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心灵的发现,是创造. ❖联系: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12/11/2021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课题11 学问和智慧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整合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设计详案二次备课内容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
(板书标题与作者)罗家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他在研究中国教育时,发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就是针对人们把学问和智慧混为一谈而写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关键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生回答后屏显)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同学们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可能会说)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
(明确)最后一句才是论点,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生精读课文2分钟)(明确)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
学问是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 学问和智慧 教案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汇;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3、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学会补充论据。
教学重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积累字词,教学过程:一、1、导入课文(略)建议可以从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导入,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类别,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结构等等。
2、检查预习情况:分别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和词教师正音正字释义: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探骊得珠无关宏旨鞭辟入里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读破五车寸积铢累注意积累的这些成语,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什么?————寸积铢累。
二、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请你用文章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学习指导: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注意2、4、5小节的归纳。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探骊得珠)“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不同于论题。
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本文的题目),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作者先明确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然后分别说明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和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总结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结论。
苏教版九上《11、学问和智慧》课文全文
苏教版九上《11、学问和智慧》课文全文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学问和智慧》(罗家伦)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
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学问和智慧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学问和智慧十一学问和智慧【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