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
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
1.通常对人际意义的分析大多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着眼(Halliday 1994),而在情态中,韩礼德又分为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分别对应于逻辑中所区分的模态性情态和责任性情态。
一般认为,模态性情态的作用是说话人对真实值表示不确定或缺少承诺,是认知型的,是说话人对所陈述命题现有知识状态的反应。
(353)2.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卷入(engagement)和分级。
我们将看到在其中所谓卷入和分级时认知型情态在语义上的泛化。
卷入指的是一系列语言资源,用来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说话人或承认或忽略其言语所涉及和挑战的众多不同观点,并在如此多样性的观点中为他们自己的立场争得一个人际空间。
卷入包括所有使语篇和作者的声音具有主体间性的语言资源,如:投射和相关的表示声音来源/直接引语的结构(如he alleged, informed scientists have found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情态动词;情态和评论附加语以及相关形式(如perhaps, it may..., I think..., surely);预料中和预料外的关联词/连接词(如predictably, of course, amazingly)。
分级指的是一系列价值,说话人籍此把人际印象、言外之力及其言语容量分级(提高或降低),或籍此把他们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变清晰(如slightly, somewhat, very, completely)。
在本文中我们把这些语言资源都看作广义的认知型情态表达。
(354)3.评价理论研究的内容是语篇/说话人表达、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的语言资源。
在这个大范围里,该理论更为关注的是评价、态度和情绪的语言,以及一系列把语篇命题和主张人际化的人际功能的词汇语法手段的详细描述。
即,它关注那些使说话人和其所说话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手段,这些手段使单个言语和整个语篇的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
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
作者 简介 : 杨星映 , , 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
6 ・ 0
的, 他认 为认识 主体 之 问 的共 识 即知识 的普遍 性 的根 据 是 人 的“ 觉 ”、 同感 ” “ 情 ” 能 力 , 主体 统 “ 、移 等 将 间性建 立在 他 的先验 主体 论基 础 上 。本 体论 主体 问性指 存在 或解 释 活动 中人 与世 界 的 同一性 是 主体 与
现代主体性的扬弃。它强调的是 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 , 自我与他人 、 即 自我与社会的交互活动、 共在关 系, 存在是主体间的存在。“ 主体间性 ” 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 的意义。在“ 主体 间性” 概念形成 的过 程 中涉及 到社会 学 ( 包括 伦理 学 )认 识论 、 体 论 三个 领 域 。社 会学 ( 、 本 包括 伦 理 学 ) 的主体 间性指 作 为
美活动 中不 同主体 的交互性 、 对话性。“ 主体 间性” 是主体 的审美观 照方式 , 即不 同文本 ( 表述 ) 间、 之 作者与主
人公之 间、 者与文本之 间( 读 包括 当代 读 者 与 历 时 性 文 本 之 间 ) 不 同民 族 文 化 之 间都 是 处 在 相 对 的 “ 位 ” 、 外 而
须“ 应分” 应承担 责任 ) 而行 为世界 的建构实质上是我 与他人 的关 系, ( , 人的具体 存在 方式是 : 言语 交往 中的 在 存在 、 与他 人对话 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 交互性 、 对话 性的。“ 外位性” 巴赫金 人 文科 学研 究, 是 尤其是 其 “ 主
体 间性 ” 想 的 方 法 论 基 石 。 “ 思 外位 性 ” “ 用 他 人 的 眼 睛 看 自己 , 即 我 以他 人 的视 点评 价 自己”, 实质 是 强 调 审 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敬爱的评审专家和读者们,首先感谢您阅读我关于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的文章。
在我将为您介绍研究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本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是指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题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现状。
在当前学术领域中,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对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其人际功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丰富并完善相关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建立的桥梁。
研究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对于进一步理解人类交流行为和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我将具体阐述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定义、人际功能的概念以及其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字数:273】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揭示语言在人际交流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运用和含义,可以深入了解学术交流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际策略。
研究目的还在于拓展对语言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系中的作用的认识,探索语言如何通过表达客观态度和投射主观情感来影响交际过程和关系建立。
通过对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促进动态的学术交流和人际沟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社会交往学科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定义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是指在学术语篇中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或观点。
这种语气隐喻通常是通过使用客观性强、中立性明显的词语或句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第七章余论
171
第七章
余 论
语言学对于情态研究的中心已经从情态助动词转移到情态意义上,而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都局限在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常常将责任型情态以及它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忽略了。
然而,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不容小觑(李战子,2002)。
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情态系统,也能够更好地探索话语与语篇的情态意义,理解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书首次对责任型情态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从话语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责任型情态在中美两国医生用语中的体现。
关于责任型情态的使用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首先,从理论的维度上考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本书从概念的定义、表述的时间范畴、道义来源的属性以及情态表达的角度几方面分析了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之间的差别,并将道义情态的范畴进行了细化,分成责任型情态和许可型情态两个类别。
同时,首次对责任型情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出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责任型情态的不同表达形式。
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情态动词范畴的语义、语法、语用和认知特征的认识,深化了语法学理论对情态系统的研究,还提升了我们对情态系统表达的人际意义的认识,扩展了我们对评价理论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并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据。
(2)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研究具有极强的边际交叉性、开放性、复。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交互式广告中人称的人际意义研究论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交互式广告中人称的人际意义研究论文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交互式广告中人称的人际意义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的种类日益增多,在商品营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力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导消费者消费。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交互式广告中人称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揭示人称的灵活运用对推销商品与服务的作用。
希望为广告设计者提供更多思路,并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的实质。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人称;交互式广告;人际意义随着社会传媒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广告不断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广告语设计者往往为了实现商家的目的,会利用语言的多方面功能设计广告,提高广告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一、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承担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在社会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语言对建立并维持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语言除了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的功能。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变换交际角色,在人际交往之间建立某种关系。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主要有两个言语角色:一个是给予,另一个是求取。
日常交际中,人们交换的内容既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物品或服务。
二、交互式广告中人称的人际意义及功能韩礼德认为,人际意义部分包含于人称系统中,或作为人称代词,或作为物主代词。
人称代词的指代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指代。
在广告语篇中,一旦场合发生变化,人称系统所指代的言语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且人称的实际运用并不总是和语法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相一致。
人称代词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际关系的亲疏,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广告主和读者之间营造一种和谐亲密的气氛,有利于广告主宣传其产品和服务,并达到一定商业目的。
评价理论框架及其体现的人际意义探析
把语 篇立 场
说者 同对 外
属
疏远
一种 疏远 的 可能性 (同
诠释 为对 外 部声 音的 音有 不 同意 见的 听
上)
信 度 不 负 音的 反对 评 者构 建最 大
责任
价一致
程度的结盟
否定
否定 第三 方 提出 的错 误
易受 错误 先 前命 题的 影 响并 需要 被 说服的听者
胡壮麟等学者 ( 2005: 318) 曾定义评价理论是一个语 篇语义资源, 用以讨论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 特定主体间关系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
从概念上看, 评价被认为是比较的、主观的和充满价 值的, 但是在功能上看, 他又是解读性的、阐释性的。本 文对评价理论框架进行介绍, 并讨论人际意义是如何通过 该理论框架得以表达、协商和自然化的。
表 1 多声介入资源体现的主体间性 (依据 M art in & W h ite, 2008)
项目 表达的命题 期待的听者 一致关系
结盟关系
一种 主观 的
说者同对语
情态 可能性 (源 自 不 一 定 同 意 令 听 者 同 语 篇 立 场 有 不
接
内部 )
语篇的立场 篇可能的立 同意见的听
纳
一种猜测的可 的听众
一、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及人际意义的实现
1. 态度子系统和态度的人际意义 态度涉及我们的情绪性、伦理性和美学性, 分别指的 是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项目。情感是情绪者对触发物 的正面和负面的情感。反应型的情感包括幸福 /不幸福 (如 喜悦、爱、痛苦和厌恶 ), 安 全 /不安全 (如 他信、自信、 不安和惊奇 ), 还是满意 /不满意 (如好奇、满意、无聊和 不快 ); 激发型的或目的型的情感包括恐惧和欲望。情感居 于态度的中心, 由于它可能是人们对某个现象所持态度的 最明显的表达, 而判断和鉴赏都是体制化了的情感, 即对 情感的再加工。判断指向的是建议, 是评价者依据规章制 度对人的行为作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鉴赏指向的是命 题, 是评价者对抽象的结构以及制造的或自然的物品所持 有的积极或消极的价值观, 包括我们对产品或过程的反应, 对物品复杂性和细节的描写 (如结构的平衡性和构成的复 杂性 ), 还有对被评价物的社会价值的估值。从元功能角度 看, 反应指向人际功能, 构成指向语篇功能, 估值指向概 念功能。 对于态度的人际意义, W hite在评价理论介绍网站上有 明确论述。当写说者用情感表达来评价时, 实质上是在邀 请读听者分享他的情感体验或至少认为他的这种情感是正 常的、合理的。当这种邀请得到读听者的接受, 双方的联 盟就构建起来。一旦这种团结一致的联盟得以构建成功,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主体间性视域(Inter-subjective Perspective)是指一个主体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独
特方式,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
在文本解读中,主体间性视域通常关注
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和文本中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
介绍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进行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主体间性视域下,任何文本都会被解读为一种“意义的建构”,即某种表达意图被传递到另外一个意志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文本解读中个人的
态度和背景经验对于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性。
其次,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需要对作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认识到作者
在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也受到了其背景和经验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作者的个人经验
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考虑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文本的创作。
进一步,我们需要认识到文本解读不仅是关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文本中,也
存在着各种人物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需要分析文本中所描述的人物
关系和社会关系,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
特别是在文本中描述的
文化冲突、族群关系、性别关系等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多
重解释,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群体的观点和价值。
最后,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需要理解文本解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且需要持续
不断地修正和重构我们的解读。
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发扬探究精神和开放
心态,尊重多元视角和文化差异,才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作者:王晓滨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6期王晓滨(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 情态动词是表达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类情态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说话者调节与听着的关系,并加强说服力,从而实现相关的人际功能。
根据Halliday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从情态动词的使用对马丁·路德·金的就职演讲进行人际意义分析,可以发现情态动词的选择对人际意义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演讲是演讲者利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就特定问题对听众传达信息,实现其话语目的的一种手段。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演讲有着丰富的人际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 人际意义情态动词情态量值中图分类号: 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00-00本文是通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情态量值的理论,从情态动词这个视角,对在马丁·路德·金演讲中选择和使用的情态动词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探讨含有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对演讲中人际意义的的实现所起的作用。
1理论基础情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属于人际功能。
韩礼德根据情态动词接近肯定定的程度,把情态动词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量值,他认为情态动词量值越高,意义就越接近肯定,情态动词量值越低,意义就越接近否定。
韩礼德把情态动词的划分为下表。
(Halliday,1994,pp.76)[4]2语料的选择和对语料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分析根据韩礼德对情态动词的划分,情态动词的量值越低,意义越接近否定,反之亦然。
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表现出说话者的角色定位。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部分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如下:低量值can(2),中量值will(20)shall(1)would (3),高量值must(5),Can’t(5)。
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元功能分析
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元功能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元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了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人际功能分析、对读者的影响、语篇功能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人际元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
研究发现,情态动词对读者的情绪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闻语篇、情态动词、人际元功能、新闻报道、读者、语篇功能、新闻传播、角色、研究、表达方式、提高效果。
1. 引言1.1 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元功能分析在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态动词通常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看法和感情色彩,从而影响读者对事件和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在新闻报道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传递客观信息,更是为了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人际元功能分析是一种透过语言来研究交际者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分析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背后的交际意图和互动关系。
情态动词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往往涉及说话者的角色定位、权力关系、情感表达等方面,通过人际元功能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在新闻报道中不同情态动词的使用背后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策略。
2. 正文2.1 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态动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传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和重要性。
在报道中使用情态动词可以表达记者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情态动词还可以强调报道中的重点信息,指示事件的可能性、必然性或偶然性,以及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后果。
在新闻报道中,情态动词的选择也极具精确性和逻辑性。
记者会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情态动词,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
“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艺术形式,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纪录片《四个春天》以其真实而质朴的叙事方式,呈现了一个农夫工家庭四个春天的生活片段,引起了观众广泛的沉思和共鸣。
本文以“主体间性”视阈为出发点,分析这部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探讨主体干系的构建与表达。
二、纪录片的“我在”叙事视角《四个春天》以蔡康永对农夫工家庭的采访为主线,通过他的镜头和声音记录了一个平凡农夫工家庭的平时生活。
这种以主持人角色“我在”为基点的叙事视角,突出了纪录片的客观性,使观众能够亲眼目睹和听到真实的声音。
蔡康永的访问体现了他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他的出现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构建了一条观看的通道。
三、“共在”的叙事视角除了主持人的叙事视角,“四个春天”还通过镜头记录了农夫工家庭成员的真实生活。
这种“共在”的叙事视角,使观众能够深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例如,片中祖孙三代的互动、贫困生活的艰辛和对将来的期许。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表达了农夫工家庭的真实经历,也展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四、“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叙事构建观察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导演通过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干系的处理,构建了一种奇特的“主体间性”视角。
例如,片中父亲和母亲之间的默契协作、祖孙三代的成长历程以及村民之间的互助干系等。
这些干系既呈现了主体个体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也传达了片中整体叙事主题的特点和内涵。
五、主体干系叙事的意义与价值通过纪录片《四个春天》所呈现的主体干系,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助。
这种正面的人际干系在当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纪录片作为以真实为基础的电影形式,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干系,取得了观众的信任和共鸣。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关爱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通过实行“我在”和“共在”的叙事视角,成功地呈现了农夫工家庭的生活片段。
儒家文化视域中的“主体间性”探究
J 1, 0 0 u.2 1
V0.3 N . 1 o4 2
第 2 卷第 4期 3
儒家 文化视 域中的 “ 体 问性 " 究 主 探
李 星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福建 福州 30 0 ) 5 0 7
摘
要 :主体 间性” “ 这个哲学概念 虽然是 西方哲 学话语 , 但是 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 关注人的 生存
体间性” 明朗之时 。 于儒 家文化视域 中的“ 对 主体间性 ”
而 言 , 文 试 图 从 主 体 心 性 的 自觉 与 “ 体 间 性 ” 本 主 的彰
显、 守礼诚信 的言行 与交往理性 的外显 、 诚” “ 的不生不 偏与 “ 主体 间性 ” 的本体化 、外王 ” “ 的当下 践行与 即“ 主体间性 ” 充盈 于周 身的过 程。 释家认为万相皆为空 , 众生皆平 等 , 因而在佛教文化 的视域 中, 不存在有主体 与客体 间的对立 与冲突 , 的 有 仅仅是主体与主体 间的平等 与共生 。缘 起性空” 万象 “ ,
又 由缘 而 联 系 在 一 起 , 兴 会 到 “ 空 ” 同 时 也 是 “ 则 性 的 主
至 天 地 万 物 。 儒 家 看 来 , 种 因 “ ” 彰 显 的 人 世 情 在 这 仁 而 怀与博大胸襟既是人之为人 的内在根据 , 也体现 了人与
道三教都有关于“ 主体 间性” 的理解 。 道家 以“ 得道 ” 作为
一
种核心诉求 , 并且又从 主体 的角度来看待 自然 。 在道
人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孟子认 为人的本性是至善的 , 人 的本心本性乃是人之 良知良能 , 不虑而知” “ 是“ 、不学而 能” , 的 并且这种 良知 良能亦乃人与禽兽之 间的本质差 别。 良知 良能的核心是仁义 , 而 仁义存 于心中表现为 “ 侧
国内情态人际意义研究述评
情态普遍存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 它除了体现—定的句法作用和意义 外, 也具有—定的 ^ 际意义 , 是系统功能语法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 :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 而这三大 包 { 奉 ] 晃 情态 畴 。H a Ⅱ i d a v ( 1 9 9 4 )  ̄y 睛态耐习 睨了话语的 ^ 际功能, —方面, 它表示说话方的 兄, 表示他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信息 掌握状况、 侮 帔 以及他对于某种行为的态度; 另—方面, 它还表示受话 ^ 、 的状况, 说话 调适自己的话 , 要刘受罐 标 尊勘之意。 他还提出情态 人际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睛态动词和副词, 也体现在—些 隐喻式的非—致式表达 匕, 如实义词汇( —般动词、 名词 、 形容词等 ) 、 句子 ( 主从复合句、 条件句、 间接引语等) 以及语篇层次的话语等。 系统功能语言 也住 分析功能主义 框架 中的 ^ 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 能否对睛态 人 际意义的构建等问题做出合 理解释和应用, 对不同语法理论和语言研究方向都是—种考验和挑战。随 图 1 着系统功能语法在国内研究的不断展开 , 国内学者对于隋态 人际意义的研 还可以通过滑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 即义务可由动 究也不断深入。通过 C N K I , 以情态和人际意 义 为关键同检索到 3 4篇直接 了—些晴态动词以外 , 意愿则采用系表结构来表达。 由情态动词 睛态昌 司 以『 青 态^ 、 际意义为题的文章。随着晴态 ^ 际意义的研究不断 深 ^, 为 词的被动形态来表达, E 隐喻的, 而由小句表达的睛态是隐喻陛 避免盲 目 性的, 低水平的“ 原地踏步” 工作 , 需要 反 之—种意义也 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本文 旨在运用定量和窟『 生 的方法分 植索至 情 相关 的。功能语言学认为厂种形式可以表示—种以上的意 义 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这种形式与意义之间非对应的一对一关 文献, 评述国内情态 ^ 际研究的现状。在全面盘点和梳理『 青 态人 . 际意义研 反映在人际功能语法上 , 就可能出现—致性体现之外的 ^ 、 际语法隐喻 究现状的基础上 , 就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些看法 , 为今后的 系, 现象。( 黄国文 , 1 9 9 9 ) 周大军、 王璐、 彭阳华、 吕长 、 何晓宇从语法表现形 式、 取向和 翌E 躲 以及情态虽 耐 隋态隐喻及 ^ 、 际意 义 进行了探 2国内情态 ^ 际意义研究现状分析 情态隐喻的商 研 概括 滞 , B Ⅱ , J 洵、 情态物t 陶、 谓语的 在系统功能语言 学的 框架中, ^ 际功能指 的是语言除了 传递信 之 外 讨。 扩屣眵式、 介词短语、 动词短语和修饰陛的关系过程小句, 通过它 ] 达到表 还具有摹 } 话者的身份、 地位、 态度、 动机皇 锄 能。 网络在词 现说话 ^自身看法的效果和目的。 情态隐喻分为客观隐喻表达与主观隐喻 汇语法系统中反映出来 , 以语气和 眵 j 体现。 所以近年来 情态的人 分另 I 侑 高、 中、 低量直 目 是相对的, 在特殊 兄下可以发 . 车 章 换。通过 际意义 研l 觳 到 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通过 C N K I 检索至 0 的以情态 ^ 、 际意 表达1 方面可以实现语言的 ^ 、 际功 能, t 匕 女 口 当客观嘲f i i 义 务时若要强调 义为题的文章共 3 4 篇, 其中 2 篇发表 巳 期 刊, 1 篇发表在中文 这两 采用高量隹 , 使说活人 . 看起来不是以个 ^ 、 观点的方式来突出 模 渊 刊。根据研究内容进行统计, 情态 人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分布如表 1 。 必要 0 如表 1 所示 , 现阶段『 青 态^ 际意义研究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 即词汇语法和 自己的意见。 2 - 2 语篇层面的隋态 ^ 际意义研究。虽然系统功能语 吾 篇纳入 语匍丢面, 而 语篇的层面运用赢 粥 定 体 语中的 ^ 际叻能陶 对人 际意义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商生 畴 , 而 建的研究又涉及到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其 中书面语篇辐射面较广, 包括 了研究的范畴之中,但其昂 个 荫 龉 义系统的描写肃 院 也 人和精密。 国内学者 广告, 演讲, 信函, 文等 作 品, 商务英语 ; 篇等。为了从 i 时角度掌握 目列于语言名/ 从^ 、 际功能中对情态描写的不足出发试 图扩大对清态的理解, 把对睛态的 理解从词汇的层面拓展到语篇的层面 , 选择各种体裁的语篇, 通过分析 隋 研究趋势来看, 科研成果总量呈 E 升趋势, 语篇层面的研究明显比词汇语 态这—商去手段, 打开了—条进 入 语篇 人 际意 义的通道。2 0 0 1 年, 李战子 法层面的研究更受学者的关注。 : 学与研究》 上的 话语中认知型睛态的多重 ^际意义》 2 1 词汇语法层面的情态人际意义研究。情态常常被i l 为只与封闭的 发表在 际意义语薷 寇之 先河。根据 L y o n s ( 1 9 9 7 : 7 9 3 ) 对 的区 情态词有羌 并被认为是语法的—部允 但大量的词汇( 动词 、 形容词 、 名 文开隋态 人 即认知的和责任的, 李战子在此文中专注认知型情态在学术语篇中的 词、 副 也带有与隋= 司 相化 蜮相近自 勺 意义。 所 辩 渚对 分 , 、 际意 义 研究, 使隋态 ^ 际意义的 更加深 ^纽化。该文以系统功能语 信息 的 倾向和态度, 他们涉及断言、 犹豫、 承担道义、 冷漠及其它—些 人 际 ^ 言学关于情态和 ^ 际功能的论述以及评价理论涉及的语言资源为出发点, 意义的 关键方面。 ( M a c C a r t h y , 1 9 9 1 : 8 4 ) 从最广义 E 理解, 情态可看作是 结合巴赫金 习 多 声陛 的棚 念首 次考 查了 学味话语中 认知型 隋 态以 者的声音具有主体间 性的语言资源的使用指 出 学术话 特征。 传统 从 句法语义 途径 理解 着重腈 态动词的 形式和意义 这无 及其它使语篇和作 贿 多重 人际意 义 , 既可表示认知上的不确定I 生 可满 疑是 重要的担到了 语篇层次 就需更广义的那些可以 表示确定眭、 疑问、 承 语中的认知型胯笊 } 源 贝 0 的要求 童 援 的是可力 吲坏 同立场之间多声仂商的可能性 。 继 诺、 漠然、 必要陛、 道义等 态功能的手段。 ( 李战子, 2 0 0 Q 1 0 B 么, 这多种 足= 者又将睛态 ^ 际意义的 宅 拓展到广告,演讲, 信 实现情 态的手段有哪 些? 怎样去表达? 又传达出 怎样的^ 际意义 ? 嵇永宁 学 树酩 ,众多学 函, 文学作品, 商务 英语等书面语篇, 以 各种体裁的语篇为蓝本进行分析, 等^ 、 从 { 翻却司 汇层面对 态人 际意义 展开的孵 融抛 回答了这些问 题。 从 奄 置值、 多声陛、 主客观性 0 等多角度展开胯 义研究 嵇永宁( 1 9 9 6 : 9 3 — 9 5 概率、 义务和意l 要 隋 态的基 本言语功能。概率 际意义的 提供了 有 值 的参考。 近几 1 年来, 口 语语篇中的 情 意义可以通过 司 ( c a n , m a y , m u s t )  ̄ 、 中、 低三个不同 量值的『 青 态 为 ^ 际意 义 研究也开始引起学 门 白 g 关注。其中, 陈海霞、 耐 耀发表的 副词( c e r 【 a i n l y , s u r e l y , p r o b a b l y , p o s s i b l y , p e r h a p s )  ̄ 。 而义 务和意愿 除 态 人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以及建立人际关系。
在学术语篇中,人们往往会使用语气隐喻这一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隐喻语气的使用往往是显性客观投射的表现,这种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并就此展开相关研究讨论。
一、语气隐喻的概念及特点语气隐喻是指使用语气来表达隐含的含义,让语言表达更具有暗示性和韵味性。
在学术语篇中,语气隐喻常常表现为一种客观投射的态度和观点,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暗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这种语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语气隐喻常常是显性的,即作者明显地在语言中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语气隐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需要读者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语气隐喻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词语的搭配以及句子的结构来实现。
在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起着多种人际功能。
它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引导读者对论文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
通过语气隐喻的使用,作者可以突出论文中的重点观点,提醒读者关注重要内容。
语气隐喻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学术语篇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当作者在论文中使用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隐喻时,读者往往会更加情感化地理解和接受论文中的观点。
语气隐喻也可以用来塑造作者的形象和展示作者的学术能力。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气隐喻,作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在学术界树立自己的声誉。
三、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针对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一些语言学研究中,学者们重点探讨了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表达形式和功能特点。
通过对语气隐喻使用的频率、位置和表达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他们发现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起着重要的表达和引导作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学者们则着重研究了语气隐喻对读者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文学语篇中人际意义研究综述
界 的看法并引发他人的观点或改变他人 的看法 , 这 也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的本质。
二、文学作品 中人 际意义研 究的国外综述 关于人 际意义在文学作 品中的研究 ,H ld y a ia l
是一个先行者 。在 H ldy a ia 文集 《 l 语篇和话语 的语 言学研究 》中 ,H ldy a ia 通过分析普里斯 特利 的戏 l 剧《 罪恶之家 》中的语气 、情态 、时间和归一性 来
中语气及情态 系统 的人际意义” ‘ 、 《温夫人 的扇子 》 中女主人公 对话 的人 际意义研究 ” 《 、‘蝇王 》人际 意义 的功能文体学分 析”和 ‘ 回家 》中对话 的人
际意义研究” 。总之 ,国 内学 者对 文学作 品中人际
下 面主要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学者 的研究。
意义 的探究 , 所选 文学体裁 主要 以描述 l 生小说或戏
定 的人 际关 系, 用语言影响他 人的行为 , 表达对世
Lm e e k 研究 了话语 ,作为讲述旧金 山 2 纪 0世 6 年代美 国嬉 皮士的介绍文 字 ,目的是将对人 际 0
意义 的话 语分析 变成 一种在 社会变化 整体 动态理
论框架 下社会 和文化态度与价值变化 的分析工具 。 E g sad Sae在他们 的著作 《 gi n l n d 随意对话分 析》 中关注于语法模式 , 这些模式在 随意对话 中实
文学语篇 中人际意义研 究综述
谢 新 苗
湘潭 4 10 ) 12 1 ( 湖南科 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 ,湖南
摘
要 :人 际意义是 ; &4 : 何使用语 言跟他人进行 互动 、建立和维持 一定的人 际关 系、用语 言影 N- 1k 3 ̄ ,
响他人的行 为、表 达对世界 的看法并 引发他人的观点或 改变他人 的看法。通过对人 际意义的研 究可以看 出说 话者或 故事 中人 物的社会关 系、社会地位 以及他们 的态度 等。本文将对近几十年 国内外 学者 对文学 作品 中人 际意义 的研 究做 简要 综述 ,旨在使我 们更好地认识人 际意义在 文学作 品 中的实际用途 ,为解析 文学作品提供一个新视 角 ,并加 深对 系统功 能语 法理论的认识 。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第一章绪论
1第一章
绪 论
2012年国内各大卫视热播了我国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之所以引发这么高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心术》首次将医患关系这个敏感而又沉重的主题搬上了银屏。
这部医疗剧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事实现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和讨论。
随后,笔者在网上搜索了近年来的医患纠纷案例,搜索引擎提供了数万条相关链接,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惨案令人触目惊心。
笔者将近年影响较大的医疗纠纷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2011年
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患者家属刺伤10名医护人员,其中6位医生重伤。
3月31日,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与医生产生分歧,殴打其主治医师。
4月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一患者因等候时间过长殴打两名医生。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一患者之父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并打伤多名医生。
7月25日,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骨科诊室内,一男子持刀追砍医生27刀。
8月16
日,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一男性患者持菜刀将两名医
生砍成一死一重伤。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欧阳引擎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欧阳引擎(2021.01.01)—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孙启耀摘要: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奥巴马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体间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一个更加亲切的个人形象;罗姆尼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观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形象。
关键词:主体间性;情态表达;人际意义Abstract:Taking modal expression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Debates 2012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validity claims in communi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Obama prefers to u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helps him construct a more amiable image; Romney prefers to choo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constructs an egocentric image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Key words: modal expressions;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ersubjectivity1. 引言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在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的语言技巧以及与观众建构了何种人际关系,为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然而,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差异,文学翻译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问题。
因此,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展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2. 研究现状与问题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些研究从文学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感知、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角色等方面;还有一些研究则从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现有研究往往关注单一角度的问题,缺乏全面性;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方法大多基于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旨在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的视角分析;(2)文学翻译中主体意识的视角分析;(3)文学翻译中主体角色的视角分析。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4.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于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翻译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翻译实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4)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分析主体间性问题。
5. 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预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具体预期结果包括:(1)翻译专业学生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认识情况;(2)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通过实证研究,评估翻译质量,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本研究可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意见,对于促进文学翻译的质量和进一步推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间性视域中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为例孙启耀摘要: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奥巴马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体间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一个更加亲切的个人形象;罗姆尼倾向于采用与听众建立主观性关系的情态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形象。
关键词:主体间性;情态表达;人际意义Abstract:Taking modal expression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Debates 2012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validity claims in communi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Obama prefers to u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helps him construct a more amiable image; Romney prefers to choose modal expressions that can establish 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which constructs an egocentric image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Key words: modal expressions;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ersubjectivity1. 引言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情态表达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在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的语言技巧以及与观众建构了何种人际关系,为情态表达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研究背景2.1 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
Halliday将此三大元功能称之为元功能结构体(胡壮麟等71-105)。
李战子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指语言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表达交际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10)。
Thompson 指出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与其他交际主体建立或维持社会关系、影响其行为,而且可以帮助表达个人观点、劝服其他交际主体同意自己的观点(28)。
总而言之,人际意义表明了言语交际活动中各个交际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人际意义的研究。
李战子于2002年在其著作《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对人际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不仅拓宽了Halliday对人际意义假定的概念框架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她提出的代词、反身代词以及直接引语都是实现人际意义的有效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准确地解析了人际意义。
2.2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源于主体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热点,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协商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哈贝马斯对主体间性概念的建构主要是从交往行动理论出发的。
哈贝马斯指出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言语交往中,为了达到相互理解,一个理想的话语情境和交往资质是必须的。
首先,理想的话语情境可以为交际者提供一个较好的充分表达个人思想、询问不明问题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个人观点申辩环境;另外,在以语言为基础的言语交往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不仅可以更好地把认知范围内的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其他交际者而且可以更好地让交际主体之间达成共鸣,要求交际主体在交际活动过程中应满足交际的三个效度,即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
真实性要求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应与客观世界相符,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2.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责任型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差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34039 )实可靠;正当性要求言语交际者在谈及其他交际主体时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出发,不可损害其利益;真诚性要求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如需表达个人情感需真诚(Habermas99-101)。
本文主要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词进行简要分析。
3.研究设计3.1 研究角度情态表达,作为重要的功能言语标记语,对于解密辩论者在辩论中如何表达个人观点、与听众建构得当的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论技巧,本文分别从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以及情态隐喻三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在辩论过程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对以上三种情态表达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并从主体间性视角对其功能解释。
3.2研究数据辩论,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一种争辩行为。
在辩论过程中,交际者双方,也即辩者采用一定的交际技巧更好地表明自己对某事或某问题的看法,挑出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以求得到更多的认同(张长玲1)。
在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由于其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奥巴马和罗姆尼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技巧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
因而,本文在word 2003 的搜索功能的辅助下由人工查取了辩论文本(下载于http:// /)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几乎所有情态表达。
以下数据表明了在辩论过程中每一类情态实现方式的频次和频率。
表1:辩论中情态表达的频率和百分比于情态隐喻的使用频次。
另外,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词中,情态表达的使用频次和频率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如情态隐喻的使用都较少;奥巴马采用情态附加语最多,而罗姆尼使用情态操作词最多;并且其情态操作词的量值也不尽相同。
再次,表1表明在此次辩论中情态表达的使用密度较大,可见其对于表达个人观点,阐释个人政治意愿有重要作用。
3.3 研究方法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准确性,作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对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所采用的情态表达方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旨在发现每种情态表达方式所代表的人际意义以及对它们的采纳是否与交往行动理论中的交际的有效性相符。
4. 对奥巴马与罗姆尼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在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论辩中,奥巴马和罗姆尼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采用不同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以及使用不同情态的隐喻——以期同听众建立不同的交际关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一定的人际意义。
4.1 不同情态操作词的使用——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4.1.1 对奥巴马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基于Halliday对情态操作词的量值划分,下表是在辩论中奥巴马情态操作词的使用频次和频率:表2:奥巴马使用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和百分比上表表明在辩论过程中,奥巴马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高于高量值的情态操作词。
其中以第三场辩论最为显著,这其中蕴含了奥巴马的辩论技巧和交际意图,通过此种方式奥巴马与听众建构了适当的人际关系。
以can和will为例,我们以奥巴马在回答教育相关问题时所给出的辩词,解释奥巴马偏向于采用中、低量值情态操作词表达个人观点的主体间性原因。
(1) Obama: I do, because I think that that is the kind of investment wher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an hel p. It can’t do it all, but it can make a difference. And as a consequence we’ll have a better trained workforce and that will create jobs because companies want to locate in places where we’ve got a skilled workforce.谈及教育问题时,奥巴马基于联邦政府有能力训练出更好的劳动力以及教育将从很大程度上惠及就业情况的事实,真实地告知观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资的必要性,以求创建一个与听众协商的环境,这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真实性的效度要求。
另外,从语义角度出发,Leech & Coates指出can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即,表明事情的可能性、表明某人对某事的准许以及某人做某事的能力(83)。
在上例中,奥巴马通过使用情态操作词can 从某种程度上不仅弱化了联邦政府的强制力,强化了政府的能力,而且从美国大众的视角和利益出发,正当地阐释了奥巴马对提高就业率的解决方案和足够的信心,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正当性的要求。
最后,奥巴马采用中值的操作词will预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即将发生的事这一定义,诚恳地向美国大众承诺教育投资将大大提高就业率,将惠及所有人,符合交往行动理论中真诚性的要求。
在以上辩词中,奥巴马虽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但却时刻铭记其要说服的是不在场的美国大众,因而他本着真实、正当、真诚的要求与美国大众协商增加教育投资事宜,以求达到共鸣、赢得更多选票。
在此过程中,奥巴马巧妙地运用中低量值的情态操作词与听众建构了主体间性的关系。
4.1. 2 对罗姆尼辩词的人际意义分析表3是罗姆尼在三场辩论中情态操作词的使用频次、频率以及量值的分布情况。
表3 罗姆尼使用的情态操作词的频率和百分比也较大,表明罗姆尼更偏向于高量值的情态操作词,见下例:Romney: They don’t vote for war. So we want to — to promote those principles around the world. We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laces of conflict in the world. We want to end those conflicts to theextent humanly possible. Bu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ulfill our role in the world, America must be strong. America must lead.认知型情态词must可指对客观世界认识活动的不可避免性,也即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反映了交际主体对某事的评价和内在解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