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ppt课件5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ppt课件

不一定
秦汉的散文,与 “韵文”相对
今义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没有 道理,道路 大家;许多人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 基础教育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6.明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句) 7.积名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帮助你知人论世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 愈 35 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 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 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 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 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 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 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 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 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 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点亮你的慧眼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点评:文章开头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指出师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紧承,推论 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就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中,“传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传道受 业”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作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教师的责任,意义非凡。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1课 师说 课件(共53张PPT)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1课 师说 课件(共53张PPT)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 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从正面 认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 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第四段
文章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 不拘于时 学于余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 号召:不拘于时 行古道
课文分析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分别概括各层的含义。
古之圣人 1、纵比: 今之众人 对其子 2、自比: 对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 皆出于此乎(反诘) 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否定)
小作文谈谈老师的作用
六.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 学于余(耻学于师) 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
第一段
用来……的
古之 学者 ( ) 必有师,师者, 所以 ( ) 懂得 传授。通“授”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 )之者, 那,指示代词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他,人称代词 为惑也, 知道、懂得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 )闻( )道也固 本来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学习道理 岂,哪 吾师道( )也,夫 庸 ( ) 知其年之后生于 因此 无论、不分 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必修三:《师说》(课件) (共46张PPT)

必修三:《师说》(课件) (共46张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百世师——韩愈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解 题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解 题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 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 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韩愈,字退之,人称“韩昌黎”,“韩文公”。出
身寒微,幼年丧父,家境清贫,自幼发愤读书,25岁才
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
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一则:心灰意冷,逆来顺受 二则: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三则:以文明志,直言疾呼 四则:尽心尽力,泰然处之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纵 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句读不知,择师而教。 惑之不解,身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人之族,群聚笑之。
益圣益愚
自 比
小学大遗
智反不及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纵 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句读不知,择师而教。 惑之不解,身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人之族,群聚笑之。
角度不同
纵比 自相矛盾的对比 横比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师说(共53张PPT)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师说(共53张PPT)

阅读、思考、讨论
•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学者 古 : 求学的人。 今:指在学术上有 一 定成就的人。 所以 古 : 用来……的 ……的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受: 同“授”,传授
•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 (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的。
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 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 “议”相比,随便些。 •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 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 说》等都属于“说”者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 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 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 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 韩 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 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 愈 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 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 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 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之:指知识和道理 而:表转折,却。 师:老师 其:他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的问题)?(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 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 生①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②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①乎:相当于介词“于” ,在。 其:他 闻:知道,懂得 ②乎: 相当于介词“于”,比。 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也:与“亦”相同。不翻译,助词,舒缓语气 从而: 古,从、而是两个词 今, 连词,表结果或目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件(共48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件(共48张PPT)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 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 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
在这场运动中,韩愈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 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 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 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解释下列多义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 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 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词类活用现象
则耻师焉Bibliotek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不耻相师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圣益圣,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道: 名词,风尚。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形容词。耻:意动,“以……为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耻:“以……为耻”,意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 课件(共6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 课件(共66张PPT)

也,终不解矣。
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谁能没有疑惑呢?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他 为:存在,动词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 老师(学习),他 存在的疑惑,最终 也得不到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译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出生在我前面的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人,他懂得的道理
,吾从而师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 之:宾语前置的标准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知句读,不解惑)
• 或:有的人
• 师:向老师学习
• 不:通“否”,不向老师学习
•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古今异义
• 而: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求学的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人一定有自己的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者……也 判断句 “所以”:“用来……”
老师。老师,是 用来传授道理、
“……的原因(缘由)(是)
教授学业、解答
受:通“授”,传授,教授
学生疑难问题的。
惑:疑难问题,形作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译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人并不是一生下
• 常:固定的 • 师:意动用法, • 把……当做老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 师,孔子(曾经) 把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当做老师。
• 郯子之徒,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
• 之徒:这类人
• 贤:贤能
• 及:赶得上
• 则:就

郯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 同行,里面就一定 有我的老师的”。

11《师说》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共19张PPT)

11《师说》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共19张PPT)

听读课文,给红色字体标注读音,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 文编》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 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 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
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取独
存在的地方
因此,所以
无论,不论
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 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 (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于其身也
介词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在、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在、 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介词 与
段意:赞扬李蟠尊师重道 ,说明本文创作缘由
• 好古文
• 不拘于时
• 能行古道
创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语文课件PPT
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 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交代写 作缘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 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且 人无常师。
讨论探究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 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士大夫之族”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 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 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 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 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 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 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 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 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 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 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 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

名词,老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33、复:恢复。 3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 不起。齿,并列、排列。 35、乃:竟。 36、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名句翻译
圣人无常师37。孔子师郯子38、苌弘39、师襄40、老聃4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7、常师:固定的老师。 38、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 请教官职的名称。 39、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0、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琴。 41、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 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本文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2、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3、出人:超出(一般)人。 14、犹且:尚且,还。 15、众人:一般人。 16、下:低于。
名句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18也,则耻师19焉,惑20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师说PPT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师说PPT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11-师说 课件
师 说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11-师说 课件
韩 愈
1、《师说》文言知识疑难点
2、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 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
3、 第二段是针对什么现象而写的?讨论 分析此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 第三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引用孔 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用的是 什么论证方法?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唐11..德解宗(1释贞)元下不末列久年句,,子宫随中中即派画宦。横官线到(的民2)词间向市。来场(强2,分行一)买向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2.①韩寻愈登因进为士自第己是孤②儿愈,素从不小喜就佛刻,上苦疏学谏习之儒学,不等待 2别.人用鼓现励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愈3、自韩以愈孤子曾,经幼递刻上苦数学千儒,字不的俟章奖疏励极。力评论这件事,皇帝不 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11-师说 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11-师说 课件
2、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
1、第三、四段文言知识疑难点 文本研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共24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共24张PPT)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 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 题、说明道理。引证法,具体可分为三种: 1.概括引用。即不完全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 己把要引用的原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 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 2.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 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独成段。
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 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 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 “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 就是儒家思想。
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 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 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士大夫之族”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 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 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 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 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 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 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 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贡献
古文运动
• “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 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 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 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 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 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 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 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 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其信然耶?其梦耶?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4、乎: 介词,相当与“于” • 生乎吾前: 疑问语气,呢 揣测语气,吧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助词,形容词词尾 于吾乎: 疑问语气 ,吗 • 其皆出于此乎: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余地矣:
词类活用
1、名作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比……低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 2、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从而师之: 以……为师 3、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人/愚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第11课 师 说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 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 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 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 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2
韩愈名句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 ——韩愈治学名联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 ——《 进学解》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 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从师的原因
2、从师的标准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之圣人 于其子 师道之 巫医乐 不传 师百工 今之众人 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无贵无贱 于其身 士大夫 “其志乃反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不及” 师之所存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4、学于余
状语后置
语 气 加 强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古今异义
古 今
1、学者 2、句读 3、小学 4、众人 5、不必 6、从而 7、所以
求学的人 句子停顿的地方 小的方面学习 一般人 不一定 从、而是两个词 用来……的
有专门学问的人 看字发出声音 与大学、中学相对 很多人 不需要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传
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传授
流传
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4、道:
吾师道也: 名词, 道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儒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行 于是废先王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虚词
1、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圣人无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常师 赠李蟠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对比论证:
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反问 语气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否定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责备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之族” 强烈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 讽刺 乐师百工之人。”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 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 文学家﹑思想家。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 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成 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
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 地位崇高,列 “唐宋八大 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 他“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 巩、苏洵、苏轼、苏辙。
取消主谓间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 择师而教之: 代词来自他们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这(类)
2、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表转折的连词,却 吾从而师之: 连词,并且 则群聚而笑之: 表修饰的连词
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代词,他们的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语气助词,表反问 吾其还也 : 表婉商语气,还是
一词多义
1、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难问题的 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疑惑 惑矣: 形容词,糊涂
2、师: 师说: 动词,从师 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 意动用法,以……为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专门技艺人 师道之不传: 动词,从师求学 军队 出师不利: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