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4.结构推断法
5.邻字帮助法
6.语法推断法
7.语境分析法
8.单音拆双法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能够提高文言文实词的推断理解能力
过程方法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习
情感
态度
通过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词推断的8种方法。
方式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媒体
技术
利用多媒体电脑
教学
流程
结构
1.字形推断法
2.字音推断法
学段及科目
高中二年级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高二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够更好的鉴赏品读文言文
学习内容
高中文言文文言实词的几种推断方法
学情
现状
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较差,考试的试卷中文言文的十分率很高。一般的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的一种现状。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义快速推断的八种方法课件
A.拜见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 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 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 意义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 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 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 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求全责备 “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追亡逐北 通五经,贯六艺 “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 义。 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 王风· 大车》)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 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 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 “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党同伐异 伐:讨伐→党:袒护 革故鼎新 革:革除→鼎:建立 前倨后恭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 思推断词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 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 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 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 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 “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 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 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 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 “相同”,而非“比较”。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1、联想成语推断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 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 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若贷而不诛,则天下 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③“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方法一: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 上是形声字,还有一些会意字。形 声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会意 字的组成部分共同来表意。
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蔺列传》)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 动物有关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4、复之以掌
通“覆”,遮盖 通“猝”,突然
5、卒然临之而不惊
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通“纵”,放纵
三、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
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8法(潮师)
那富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 邻居家的老人。
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 得出错误的结论, 害己。 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给别人提意见,要尽 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这就是说话的难处。
2、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 分)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 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 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 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例如: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长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 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项“纠”与“劾” C 同义对举,当为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同义复词,“劾”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是“弹劾”的意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思,因此推知 “纠”应为“检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5)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6)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 颈以塞责耶!” 译: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 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
二、通假推词义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
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
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 下贯通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xiá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 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必将有所成就。”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精华九文言文阅读八大考点方法指导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需将其补充出来,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4)分清文中考的主点要五人物、次内要容人物理和解辅助分人析物,方从法人物指关导系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者是二者对
比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等。
即搜寻课内学过作的答有关内该容词的理意解义,题将时其代,入无语境论“是对号提入取座”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概括事物特点等, 据第替此一换即 步 法可,:判阅对断读古出文今都进该言异应行句语义中段词该 。的,(以“整词易体义理”把扩解为握大“文、文容段缩意易主小”要、为的内转基意容移思。、础。变,化,分通析假字时、必活用须词在)要整注体意先把替握换后和翻综译。合梳理的基础上 分如析:人 “物…形…象者,…1可….归从也以”纳下“内几不方亦容面…要入…手乎点:”的“何常…用…之方有法”“如孰下与…图…: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
句。 如2016金华“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中“之”为代词,代指“史书”,“史书”为名词,故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太祖即罢 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如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主要把握“谁在干什么”;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4)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往往都要分开读。如①可/以一战;②今齐地/方千里。
(5)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它)们的前后 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前面要断开。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精考些华点词 九 四包括句文:子言发翻4(文语译.借阅1词方)读、助法八音指抓固大节导固考助定点词定结、结主构谓构断之。间句的如虚:词、“…结构…倒者装的…标…志、也加”强“不语气亦的…词等…。乎”“何……之有”“孰 根(因据原此句 文 ,子中找大省出意略文选了中与(择两反…2文处复)中主出…该语现抓乎用、的对哪一名”“个处词称为虚宾或句…词语代。,词。…翻,利所译就时基用…需本对…将上其可称”“补以受句充判…出断式来句…上,读于句了下子。…句的…意常思”用等才完相,整同根。 的据字这数些和结相构同也的可结断构句的。特 答题时可以按照点以断下步句骤。: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精选课件
8
• 一、试猜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 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 2.抚军厚赉成 赏赐
• 巡抚重赏了成名
•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 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绡:丝织品﹚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缢:上吊,吊死﹚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精选课《件 烛(之缒武:退用秦师绳》子往下吊)7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带”字的意思是 答“案_:____治_玉__,__雕__琢__玉_石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象形字,上半部精分选像课带件 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 11 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 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卖出米
• 二月里蚕刚刚出生,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
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
精选课件
9
•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 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 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 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小步快走 “亦步亦趋” ) (7)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
(拖、拉 “弃甲曳兵” )
试一试
C 1.(01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来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爬 山
之辞也。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
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 人情之难言。②盖愈穷而愈工,然则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参考译文: ①世上传诵的诗文,大多出于古时不得志之人的言词. ②越是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这样(说来),那么 不是诗使人不得志,大概是不得志然后诗文才写得好 啊。
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善才绳之(1997年) (制裁 “绳之以法” )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迫近,靠近 “日薄西山” )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谨慎而恭敬 “恪尽职守” ) (4)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出 “出类拔萃” ) (5)吾亦望汝副其心
②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 鲍叔能了解人。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一、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对应词语推断词义)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四、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文事理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爬
①盖世所以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
①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
②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诚实)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字形推断法“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1、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庭除甚芜:废弃台阶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三、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1、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 “使……灭亡”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词义相反 安逸享乐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 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 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此类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抬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
眼力,视力
宾语
4.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主语
动词,料想
主语
5.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促织》 名词,神态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宾语
心意,意图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态
二. 辨析下列一组“绝”字的用法: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 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渡过)
链接高考
例1: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1. 金就砺则利 (《劝学》)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1.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 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 刀石”。 2.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 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玉上的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X ”,苴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左“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而的"知味”,就能推断英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胃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而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又如“冠”,字形由'‘寸(手)”、“一(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I (房屋)”、“支(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立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 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岀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 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迫过”、“经过” 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出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岀”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上地万亩”。
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 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能难度。
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苴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岀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巻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 “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 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拯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 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 “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
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髙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苴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厅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
句中把“赡”俣解为“赡养”亳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七、成份分析法。
根摇词语在句了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英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III 卷试题)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 (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了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奔”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八、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 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总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八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根”,题目屮给的词义是:贾祸一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屮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 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泄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髙考题)“自放驴,取樵炊鬆”,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一打柴。
“樵” 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岀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英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