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文学的起源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 2
心灵表现说
❖ 文学起源于人类表现、 传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 要求,例如雪莱、托尔 斯泰等,中国古代关于 文学为心灵表现都有丰 富的论述,如言志说、 缘情说,言为心声说。
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
第一节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重要观点
❖ 模仿说 ❖ 心灵表现说 ❖ 游戏说 ❖ 巫术说(宗教魔法说) ❖ 劳动说
1
模仿说
❖ 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提出者有德谟克利 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对现 实世界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排除了人的社 会性和主体性,则是其的弱项。在西方有巨大影响。 应该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物的 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心的模仿说。
10
3
游戏说
❖ 游戏说最早提出者是康德,后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 展,因此,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里 的“游戏”并非指玩耍,而是指一种自由自觉、无 功利的活动。游戏说的具体内涵颇不一致,应该注 意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司等人对游戏说的具 体解说。
康德(kant, Immanual 1724-1804)
8
文学发展的动因
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展; 文学的自身矛盾运动要求文学不断发展。
9
文学的继承和革新
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 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 用;
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 文学的发展(歌德提 出“世界文学”);
批判继承文学遗产。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
❖ 维柯的《新科学》、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 著作都详尽论述了原始思维的特性以及原始思维的 一些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原始思维对早期文学的 推进作用。原始思维向神话思维的转变以及从神话 走向文学等。
_文艺起源于劳动_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误读_聂珍钊
也 就 成 复 杂 的 原 始 艺 术 现 象
”
?
“ ‘
劳动 说
?
。
是不 完 全 符
”
诗歌 的 起 源
的
。
至 于小说
,
我 以 为 倒 是 起 于 合 马 克 思 主义 的 基本 原 理 的
自
”
休息
人在 劳 动 时 苦
了
,
既用 歌吟 以
,
娱
,
借
2
1
世纪 以 来
,
关于
“
艺 术 起源 于 劳动
“
9 8 2
一
年
文
,
起 源 于 劳 动 的 观点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呢 ? 它 又 是 怎 样 变成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的 呢
一
姜 庆 国 发表
指出
“
《
”
艺术起 源 于 劳 动
”
说 质疑 》
,
?
实 际上
,
这种 观 点
,
劳动说
,
根 本 反 对 在 艺 术 起 源 问 题 上 作 生 主要 来 自
“
文 艺起源 于 劳 动 是对马 克思 恩 格斯观点 的 误读
聂珍 钊
”
内 容提 要
“
文 艺 起源 于 劳 动
”
在我国
“
一
直被看作马克思 主 义的观点
了
,
,
其 根 据来
”
自
“
马 劳
克思
、
恩 格 斯 的 两 个 基 本 命题
了
:
劳动创造
美
先秦文学(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上)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一、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起源的见解: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劳动。
)二、关于文学:在原始艺术中,更接近文学的品类是原始歌谣和神话。
三、原始歌谣的种类:1、直接歌唱劳动情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2、两性爱慕的歌唱:(《候人歌》:候人兮骑。
)3、与根基于两种生产需要的原始宗教紧密结合的颂歌:(《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葛天氏之乐等。
)四、原始崇拜:大自然(种植)、生殖、图腾崇拜等,集中凝结了原始人类对人丁兴旺、雨露滋润、百害莫生、万物生长的渴盼和祈求。
(可联系《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内容:原始观念文化。
)五、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自身认识和表述的总和,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更加贴近。
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综述:文化形态的发展:从万物有灵到巫风盛行,从天命神授到制礼作乐,从史官文化到百家争鸣。
文学态势的发展:从上古神话到巫祝文学,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从北方理性到荆楚浪漫。
总体发展轨迹:从神到人纵向发展和人神交织横向延伸的轨迹和态势。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1、母系氏族:①约至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史前人类相继进入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
②初以采集、渔猎为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出现了种植和畜养,制陶业渐趋发展,禁止了无长幼之别的自然婚,实行族外群婚。
③万物有灵观和视动植物为亲族的图腾意识。
(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出现的凤鸟纹、人蛙纹、人面蜥蜴纹;《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红山文化母神庙,生殖神陶塑。
)④神话与基于神话的祷辞、咒语和图腾之歌,便是此时文学的主要样式和内容。
风神、雨师的原型,女娲、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个时代。
2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
• 一、文学的起源: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劳动说等。 • 1、亚里斯多德:模仿说(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
模仿。)
• 2、康德:游戏说 • 3、席勒:过剩精力说 • 4、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巫术说 • 5、 雪莱、托尔斯泰:心灵表现说 • 6、毕歇尔、希尔恩、普列汉诺夫:劳动说
• “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 •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圣经·创世纪》:神命诺亚造方舟、诺亚进方舟、洪水泛滥四十日、洪水稍落、诺 亚放乌鸦与鸽出方舟、诺亚和全家出方舟、诺亚筑坛献祭、神赐福给诺亚、立虹为 记。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毛诗序》
•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yúyú] ,后亦应之。——《吕氏春秋》
•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
•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
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述异记》卷上
广西武鸣壮族师公“跳神”之“盘古歌赞”部分:
泰山盘古是我屋,大岭盘古是我身, 庚子其年造天地,盘古出世到如今。 自我盘古初出世,造化天盘及地盘。 左眼化为日宫照,右眼化为月太阴。 骨肉化为山石土,头脑化为黄金银, 肚肠化为江河海,血流是水去无停。 手指化为天星斗,毛发化为草木根。
• (2)帝俊俊”通“夋”(qūn)之妻 • 《山海经·大荒南经》 • 东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曰浴于甘渊。羲和者,帝
文学理论--简答题
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P124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
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象征的说理体系,往往采用隐喻、暗喻、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文学作品的言语指示意义往往不能够一眼看穿,因此,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更具有艺术性、技巧性。
3、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P124 118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
文学活动属于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活动,作家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及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审美体验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运用审美话语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所以作家不仅是美的体验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因此文学家也会成为思想家。
文学概论简答论述题
文学概论简答论述题论述题1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因为从劳动说出发,可以理解巫术说有局部的真理,但是巫术说没有回答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劳动说出发,可以说巫术说是原始劳动的附加成分。
游戏发生说则只是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解释文学产生的问题,游戏也源自劳动;宗教也同样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中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说明其它学说。
2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3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4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特征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形态有:简约与繁丰,所谓简约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繁丰则相反。
刚健与柔婉,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柔婉则是柔和和优美的风格形态。
平淡与绚烂,绚丽力求富丽,用词华美。
平淡则相反。
疏放与谨严,谨严是指从头到尾严严谨谨。
疏放则循乎自然。
5共鸣是产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6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论述题境的作品,往往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
那些在诗意盎然中作品中充分凝铸哲理意缚的作家,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作家。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文学的起源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
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
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
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
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
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
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
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权力之歌也。
”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
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也是由于看到炭翁的辛苦劳动而抒发的对炭翁的同情。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 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 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 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 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 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 统之先河。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 种口头文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 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这应从两方面理解: 1、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界和当时的社会形态; 2、神话是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社 会生活的。
三、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五、神话的内容 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 1. 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如《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 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 皇)。”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用形 象手法去解释天地产生的过程。
三、文学概况
最早的原始歌谣为二言。二言相连为四言。《诗经》时代的诗 歌大部分为四言,同时也有三言句产生。以后诗的句式越来越丰富。 诗,也经历了与乐舞结合的阶段,又产生了充分发挥语言表现功 能的诵诗。 古代神话在长期流传中影响到叙事文学,也影响及诸子散文和诗 歌创作。 在上古典籍的汇编《尚书》和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产生了《左氏 春秋》和讲述以嘉言善语为主的《国语》。 文由语录体、记言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并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孟文 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深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战国策》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吕氏 春秋》是集列国各家学说而成,都同样反映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内在根据)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主题和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外部特证)、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4、叙事: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5、抒情:指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表现情感的过程。
6、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在中国的集中表现是“诗家语”。
7、典型:典型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是指在特殊或个别中体现着普遍性或共性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它经过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末再到20世纪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它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为“熟悉的陌生人”。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艺术至境三美神之一。
8、意象: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导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文学理论基本术语
文学理论基本术语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 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模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模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模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模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模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世纪以来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塞姆(J. C. Ransom)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作品的内容或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的形式。
7. 劳动说。
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摧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 Frye)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文学的起源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亚里斯多德:模仿说、功用说、灵感说 康德:游戏说 席勒:过剩精力说
车尔尼雪夫:艺术起源于人对美的渴望
巫术说 鲁迅、游国恩:劳动说 章培恒、骆玉明:情感说
二、上古歌谣
从交流的语言到具有文学意味的歌谣:有意
识地营造整齐的节奏、出现韵脚或感叹词等, 便有了最初文学的萌芽。
《山海经》,最具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成
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最古老 的地理书。 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实际成书于战国初至 汉初。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 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 的内容。
夸父逐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
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 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 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
上古歌谣举例
“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涂山氏之女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弹歌》)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 其泽! (《蜡辞》)
盘古故事演化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 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 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 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 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 黎甿 (méng,黎民百姓)。 ——《绎史》引《五运历年纪》
《山海经校注》 袁珂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神话研究》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山海经全译》 袁珂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 上海辞书出版社 《诸神的起源》 何新 三联书店
简述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简述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人并不是本来就优于其他动物的,只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才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出于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方面的需要,创造出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的内容。
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反映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表现,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
将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
诗、乐、舞三位一体,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了民
间文艺和书面文学。
人类创造文学的过程中涉及了无数次的劳动和实践,这些工作积累下来,成为了文学的源头和支撑力量。
古代人们最初生产的是食物和生活用品,而这些物品的生产过程
也成为了世间美好事物的创造源泉之一。
古代农民为了保证收成,不
断地进行抚育耕种、收割贮藏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
辛劳、快乐、悲欢离合等生活经历,汇集成了丰富的生活情感,这些
情感逐渐通过诗歌、民谣等形式被人们传播并保存下来,成为了古代
文学的基础。
到了宋代时期,文学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门十分完善的技艺。
这时,诗歌已经不再仅仅是生活中的语言工具,而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
术形式,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学习手工、琢磨文字等环节,才能诠释
出它深邃的内涵。
屈原、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都是通过漫长而又艰
苦的创作实践,聚降斗趣、创造出了那些动人心弦的经典名篇。
在近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传统上神话传说、历史传记到现代的言情小说、科幻故事等,文学的领域愈发广泛。
而
且在媒体的不断更新,网络的普及之下,文学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
化和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可以在新的平台上自由表达内心的情
感和思想,开拓出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总之,文学的产生离不开劳动和实践,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不断
涌现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同时,不断探索、整理、传承和创新,是人
类对文学的持续追求和发展。
如此多样化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皆有,它们展示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情感经历和智慧思考,也彰显着人类文
明的永恒光芒。
简要评述文学起源问题上的劳动说
简要评述文学起源问题上的劳动说简要评述文学起源问题上的劳动说: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
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千差万别。
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
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
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
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
“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
简述文学的劳动起源说
简述文学的劳动起源说
文学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
人类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关劳动活动的经验和感受,这些经验和感受通过口头或书写的方式传播,逐渐形成了文学作品。
劳动起源说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19世纪末提出。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是人类创造出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劳动活动中,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劳动活动中产生的经验和感受,是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源泉。
根据劳动起源说的观点,文学作品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实。
通过描写劳动的辛苦、困苦、喜悦和成就等情感,文学作品能够传递劳动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劳动起源说强调了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文学视为劳动者的精神产物,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社会性。
它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社会背景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简要评述文学起源问题上的“劳动说”,作为生产活动的劳动的重要性和文艺有何关系?
简要评述文学起源问题上的“劳动说”,作为生产活动的劳动的重要性和文艺有何关系?"劳动说"是指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劳动活动。
这一理论观点强调了劳动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劳动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劳动说",人类劳动是文学的原初动因和重要基础。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和传达信息,并抒发和表达情感和理念。
这种语言的运用逐渐进化为文学的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神话和史诗等。
因此,"劳动说"强调了劳动活动对于文艺创作的基础作用。
此外,"劳动说"也指出,文艺作品中常常展现了人类的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经历。
劳动成为文艺作品中表达人类关系、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重要主题。
通过描写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形象,文艺作品展示了人类对劳动的认同和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思考。
然而,在评价"劳动说"的关系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动的重要性:虽然"劳动说"强调了劳动对于文艺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与劳动直接相关。
文艺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可以非常多样化,没有必然的劳动联系。
2.文艺的多维性: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劳动的描写,还包含了对情感、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多个层面的表达。
因此,对文艺作品的理解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视角。
3.社会实践与审美形式:文艺创作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它既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也具有独立的审美形式。
"劳动说"强调了文艺创作与劳动活动的关系,但不应将文艺作品仅仅视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副产品。
综上所述,"劳动说"强调了劳动在文学起源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劳动和文艺的关系。
然而,需要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充分考虑作品的多维性、独立审美形式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学解释视角。
文学活动可能包含多种主题和形式,不仅局限于劳动相关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学的起源
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
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
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着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
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
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着《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
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
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
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
应之。
此举重权力之歌也。
”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
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也是由于看到炭翁的辛苦劳动而抒发的对炭翁的同情。
第四点是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学艺术多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与劳动过程的特征关系很大。
人们劳动的动作和被狩猎动物逐渐演化为舞蹈,劳作时发出的口号发展为诗歌,这些口号的节奏,是原始人最初的音乐灵感。
不同的劳动特征,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形式。
劳动说的重要意义就是说明了文学的发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我认为文学的真正起源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劳动只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起源,而不是唯一的起源,因为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劳动说有对其他起源说的扬弃,把其他起源说的正确观点纳入自身,整合后体现其正确的一面。
综上所述,劳动说是文学的重要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