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
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
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
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
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
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
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
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
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
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四点,在理清我们人具备的先验要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人如何对自身的表象进行加工以获得概念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这就是先验分析论。
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人从事物对自身的杂多的刺激中获得一个统觉,经由统觉我们意识到表象,然后由知性能力获得概念,再由经由先验感性和先验逻辑能力的图式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由此获得了判断,一切经验知识得以可能,而这些知识本身也将会是逻辑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
2024年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
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
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更何况写读后感了。
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
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能说是大彻大悟。
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
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
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
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
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
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
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
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 知性、判断力、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 知性作用范围:“知性不是直观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判断
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一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知性可以被表现为一种做判断的能力。(P62)”因此,基于判断与知 性的关系,康德在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了知性的作用范围和全部内容。
❖
❖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1、直观公理来自❖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
❖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 种必
(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
❖ 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 (1)凡是(按直观和经验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才是可能的。
框架图
先验感性论
❖ 先验要素论 (作为接受性的
❖ (人类认识能力 直观能力的感性)
❖ 中的先天要素)
概念分析论
❖
先验逻辑
知性 先验分析论(知性先天概念)
❖
(自为性的思维 判断力
原理分析论
❖
能力的理性)
(判断力法规)
❖ 先验方法论
狭义理性
先验辩证法
❖ (形而上学体系
❖ 的形式条件)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 ❖ 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 20、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 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
❖ 22、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应 用
❖ 24、范畴在一般感官对象上的应用:想象力,统觉(先于一 切感性直观而指向一般客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
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
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
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
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
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
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其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这一部分内容尤其令我着迷。
它探讨了范畴如何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以及先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先验演绎包含双重目的。
其一在于追问范畴运用的合法性,其二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以及它的可能性和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
虽然第二版演绎删去了主观演绎,对知性立足其上的认识能力的讨论篇幅也有所缩减,但这一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因为对范畴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不能缺少其可能性环节。
康德将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视为范畴能够先天运用的根源。
一切表象都是一个统一的先验自我——纯粹统觉——的表象,因此,直观与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主体需要运用自发性功能去沟通感性与知性的界限,而纯粹知性概念作为一切思维对象的先天条件而运用于感性表象之上的合法性也就得到了演绎。
由此,康德说明了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然而,范畴被康德规定为“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这一规定包含了两重含义。
一方面,知性范畴可以被视为思维对象的概念,因为感性不能思维;另一方面,知性范畴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对象的概念。
同时,康德似乎将“范畴是对象的先天条件”与“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视为一回事。
经验唯有在范畴的运用下才是可能的,而存在被表象为“一个”的对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直观只能获得感性杂多,其中并不包含一个对象的概念。
因此,需要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这就是先验想象力。
尽管两版演绎对先验想象力的功能和地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中介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版演绎中,先验想象力是使得范畴运用得以可能的认识能力的中心。
它的作用是将直观中的感性杂多包含在“一个表象中”,产生直观的统一性,同时将在时间中展开的诸多表象综合为“一个”,并着重于强调先验想象力对过去的表象的“保存能力”。
然而,这种综合为一的表象在认识论上只是构成思维对象的先验要素,它缺乏一种来自意识的“统一性”。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对理性和超自然存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不应该迷信“理性”和“正义”等超自然存在,而应该承认其局限,并从超自然存在中汲取养分,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人不能过分迷信超自然存在。
“理性”和“正义”等概念虽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并非绝对的、完美的。
人在运用“理性”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和利益的影响,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过度相信“理性”的消费者可能会做出冲动的消费行为,而过分鼓吹“正义”的人可能会采取血腥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不要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神。
人需要深究超自然存在的渊源。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认知超自然存在,但可以通过对整体历史和个体经历的总结,来感知其范围和边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超自然存在并非无瑕的,而是人寄托了理想的失真表达。
超自然存在中由人总结的具有纲领性质的有利因素,才属于“理性”的范畴。
因此,我们不应该迷信超自然存在,而应该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这些因素,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
科学的逻辑起点是物质,而神学则将超自然存在拔高到超然于物质和意识的地位。
科学通过不断地实证和验证,来揭示自然规律和物质本质,从而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相比之下,神学则往往依赖于信仰和教义,缺乏实证和验证的基础。
因此,在当下,科学是最适合人类获得感知、发展认知、走向进步的理论体系。
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理性和超自然存在的关系。
我们应该承认理性的局限,从超自然存在中发现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它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摒弃对纯粹理性和绝对正义的狂热,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著作,该书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之一。
本书对理性的本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揭示了理性批判的方式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理性与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然而,理性的运作也有其固有的限度,主观的认知方式难以超越这些限度。
康德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重要要素:感性、概念和判断。
感性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概念是我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和归类的工具,而判断则是我们通过概念建立起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条件的限制。
我们只能通过感性来感知世界,但感性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感性给予我们的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探讨了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但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能的普遍真理。
纯粹理性通过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试图探究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过于依赖于概念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概念所能描述的范围。
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得知事物的存在是否真实,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康德还指出了理性的自相矛盾性。
理性追求普遍真理,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这表明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美。
启示与思考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我们对待知识的谦虚和谨慎态度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于1781年,被誉为哲学领域的“圣经”,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理论,如“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方法论”等,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可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通过感官获取外界的信息;知性是人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它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知性概念;理性则是人类对知性概念进行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然而,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和知性概念的范围。
如果人类试图超越这些范围进行认识,就会陷入“先验幻相”,即对理性认识能力的误用和误解。
康德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深刻的哲学问题和理论,但如果我们不深入思考和分析,就很容易陷入“先验幻相”,从而对这些问题和理论产生误解和偏见。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能力,避免陷入“先验幻相”。
此外,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也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不能随意发挥和滥用。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和证据,遵循逻辑和推理的原则,以确保我们的理性认识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哲学经典。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在一个前提中把握:《纯粹理性批判》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有机统一。
而要把这种有机统一阐述清楚就必须从他的历史背景入手。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去考察海德格尔创作时期的哲学流派,然后再来审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哲学问题。
其次,海德格尔提出了现象学哲学,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探讨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见解。
第三,我们应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看看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否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以及,海德格尔的见解是否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二、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关于海德格尔的著作已经不下10部之多。
但是要真正找到一本真正系统研究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书还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在仔细翻阅海德格尔的著作时发现,只有哈贝马斯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能够真正的把海德格尔现象学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加以分析,也许这正是哈贝马斯的贡献。
不过在此基础上也有其它学者对《纯粹理性批判》进行过研究,比如我国学者陈永国的《现象学还原论的辩证思考》。
我们还可以看到波兰学者科恩的《当代哲学问题》和美国学者泰勒的《形而上学的重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海德格尔的逻辑实证主义来分析现象学的根源。
三、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理解本文将以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作为出发点,具体来探索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内涵。
因为现象学本身就是包括一切的理论。
既然是包含了一切的理论,那么在这个理论中蕴藏着的最基本的东西便是认识,也即是逻辑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所以,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逻辑概念是贯穿始终的。
接着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现象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思维中的内在矛盾性。
四、结语关于现象学我们知道,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都是相互独立的。
对于第一个阶段中的逻辑实证主义我们可以从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和海德格尔的逻辑研究中找到线索。
第二个阶段中的人生经验主义也可以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中得到启发。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
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
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
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
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
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
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
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篇二: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形成(构造)经验的能力 知性——形成(构造)知识的能力 理性——形成(构造)原理的能力
(二)先验方法论
阐明了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有正确使用的
法规,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 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 粹理性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 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 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1、在先验感性论这部分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 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 间和时间去整理自在之物刺激感官所引起的感觉材 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P4) 经验如何可能——直观+形式(时间,空间) 2、考察途径:先排除知性概念所带来的一切,只 留下经验性的直观;再把直观中属于感觉的东西东 西分开,只留下纯粹直观和现象的单纯形式; 这样就到达了作为先天知识原则的两种感性直观的 纯粹形式——空间和时间。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先验分析论 一般逻辑与先验逻辑:前者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规则,后者是 在思维中对象的构建 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即知性的形式,十二知性范 畴的前期,量、质、关系与模态(程度,契机)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前二者是关于直观对象是数学性范畴,后二者是关于对象实存的 是力学 性范畴;前者针对直观对象,后者针对对象的实存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它们必须被认作经验之 可能性(无论是直观还是思维)的先天条件。 概念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思维的主观条 件如何具有客观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原因建立起来, 并从中产生,而不只是附加在原因上的。 14、向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范畴作为先天概念的 客观有效性的根据在于,经验(按其思维形式)只 有通过范畴才是可能的。 15、一般联结的可能性
的概念扩展到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外的构成性原则。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上帝) ——比理念显得还要更远离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实践的 力量。理性的理想是那个仅仅出于理性中的对象,也被称之 为原始存在者,就它在自己之上没有任何东西而言,称之为 最高存在者。(P463)
知性、判断力、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知性作用范围:“知性不是直观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判断 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一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知性可以被表现为一种做判断的能力。(P62)”因此,基于判断与知 性的关系,康德在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了知性的作用范围和全部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写作背景
二、全书框架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先验要素论 (二)先验方法论 四、结论
一、写作背景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休谟问题 知识何以可能
二、全书框架
1、主线: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 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 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 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了最终的 判决和判定。(P2)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先验心理学) ——谬误推理在于一个理性推论在形式上是错误的,而 其内容则是可以随便的 ,如我思故我在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宇宙论) ——是关于先验理念的四个冲突,这四个命题无论从正 面还是从反面来说都是可以论证的。包括世界在时间空间有 限与无限问题、世界是否存在单纯之物、世界是否存在自由 以及世界是否有绝对必然的存在着问题。 ——理性只能充当调节性原则,而不是理性把感性世界
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杂多——想象力——综合——范畴——先天知识 范畴表 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范畴: 自存性与依存性(实体与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模态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 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3)先验辩证法
问题:理性本身、也就是纯粹理性,是否先天地包含有综合原理和规则,以及这 些原则有可能存在于何处? 理性推论不是针对直观,而是针对概念和判断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推论的材料,理念,理性概念用来统握,知性概念用 来理解 第一节 一般理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 先验理念:知性在经验中的一切运用有诸范畴作为指导,同样理性推 论的形式按照范畴应用于直观的综合统一上,也需要先验理念的指导,它们将根 据原则而在全部经验的整体上对知性的运用做出规定。 大前提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 先验理念的三个等级:我们知道一切先验理念都能纳入三个等级之下: 第一级包含思维主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 第二级包含现象的诸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 第三级包含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之条件的绝对统一。思维主体是心理学对象, 一切现象的总和(世界)是宇宙学的对象,而包含有一切能被思维的东西的可能 性的至上条件的那个东西(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者),则是神学的对象。所以纯粹 理性就为先验的灵魂学说、先验的世界学、并最后为先验的上帝知识提供了理念。 (P283)从而第一个出现的是谬误推理,第二级出现的是二律背反,第三级出 现的事理性的理想。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 空间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外感官:把对象表象为在心灵(主体)之外、并全都在空间中 的属性功能; 确定对象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作为先天给予来描述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将空间概念解释为一条原则,广延 第二节 时间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内感官:心灵借以直观自身或直观它的内部状态的功能属性; 一切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中被表象,一维,同 时和相继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运动的相继性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直观—— 知识与“对象”发生“直接关系”的(通道); 只在对象被直接被给出时才发生直观; 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时直观对象才是可能的; 感性—— 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 种能力(接受能力、接受性); 只有感性才提供出直观;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6、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联结并 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的统一性之下来的的能力 17、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 一切直观的可能性与感性的关系中的最高原理:一切直观杂 多都从属于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 一切直观的可能性与知性的关系中的最高原理:一切直观杂 多都从属于统觉的本源—综合的统一的诸条件之下。 18、什么是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统觉的先验统一性是使 一切直观中给予的杂多都结合在一个客体概念中的统一性。 19、一切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 一 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该部分概述:这部分的先验逻辑阐明了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 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 知识 。(序言P4) 人类知识的两个要素:(接受性的)直观和(自发性的)概念; 感性:感受对象刺激产生表象的接受性;直观的能力和方式; 知性:自己产生表象的自发性;思维的能力和方式; 先验逻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知性和判断力的先验分析 论,另一部分是关于理性的先验辩证法。
(2) 原理分析论 对于判断力的一种法规,指导判断力把含有先天规 则之条件的那些知性概念运用于现象之上。 第一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 纯粹知性概念唯有在其下才能得到运用的那个感性 条件,即纯粹知性的图型法,范畴和现象的第三者, 感性和知性的中介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 在这些条件下从纯粹知性概念中先天推出、并成为 其他一切先天知识之基础的那些综合判断 第一节 一切分析判断的至上原理:矛盾律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原理:每个对象都服 从在可能经验中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的必要条件。
2、总任务:“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பைடு நூலகம்又扩 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P3)”
3、原则: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被称之为“哥白 尼革命”。(P3)” 4、在康德看来,知识是先验主体(心灵或自我)用理性概念(范畴) 形式整理了感觉经验(直观)所形成的,即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知识(判断)的构成——直观(经验资料)+概念(理性形式) 分析判断——谓词的含义包含在主词中;只依靠概念的含义就能断定真 假,必然的、先天的; 综合判断——谓词的含义不必然包含在主词中,须通过经验的协助才能 知道真假,或然的、经验的、扩展的; 先天综合判断——必然的、综合的、先天扩展的 5、总框架: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 者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 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1、直观公理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 (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 种必 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1)凡是(按直观和经验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才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感觉的)质料条件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东西的关联是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而得到规定的, 就是(在实存上)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