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毕业论文)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里尔克《秋日》各汉译本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里尔克中译本

里尔克中译本

里尔克汉语译本系年(1929~2008)傻按:最初整理这个“系年”,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的阅读的路标、记录自己的阅读的足迹。

此次应林笳教授要求而爬梳钩沉,则意在大致描绘出里尔克的文字在汉语世界里随时间之流生根开花的图景,以裨爱好者寻根溯源,拣选所需。

然而,在笔者自身,终不免井蛙陋见;于外部环境(出版业的繁盛),必定挂一漏万。

所以,最终的完成,只能留待汉语文本的全文电子化的最终完成。

整理这个“系年”,以笔者手中收集的资料为主,以网络检索为辅,更参考了卫茂平的《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卫茂平著.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张松建的《里尔克在中国:传播与影响初探,1917-1949》(/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04)和李魁贤的《里尔克在台湾》(《笠》诗刊,第163期1990年,127-137页;里尔克诗集(卷1) / 李魁贤译. 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239-254页)。

体例说明:1. 以里尔克文字的译本为主,辅以传记;研究、评介文字(包括学位论文与专著),种种原因,概不录入。

2. 专著,录一版一印、更换出版社(含出版社更名)或有修订的再版;杂著、合辑,以刊行首译文本为选择标准;期刊、报纸,1949年以后的,不复录入,感兴趣的读者诸君不妨在网络上稽考CNKI、维普、万方、龙源期刊乃至读秀。

琐记:文学,文字之艺术者也。

辗转迻译,言意必致亡失——得谁人之鱼、忘谁人之筌?刘小枫的硕士论文《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场罚 谒恼隆缎吕寺 旱木蚱稹⑵渌己秃艋健罚 跣》阒? 《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10,第184-212页)中,对里尔克有大量的评述,中间引文,多自冯至(《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和梁宗岱。

但如“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在颂扬,在欢呼”句、《杜伊诺哀歌》片断等,刘氏称“《诗化哲学》中里尔克的一些诗出自张旭东的译笔”(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 上海三联书店, 2001.前言第9页),颇多灵性。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作者:吝艺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

本文试图通过里尔克的诗歌来探讨翻译的文笔问题。

关键词:外国诗歌翻译里尔克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1]——王小波我现在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又该怎样从中选择。

我知道我想要看看里尔克的诗,于是我跑到图书馆的德语文学书架,翻来翻去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绿原先生翻译的一本。

虽说内容较全,《新诗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都包括在内,但当我读了《严肃的时刻》之后,我便失望了,对译者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

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的准备工作的,因为后来有幸找到一本郑克鲁编选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选》,里面收录的也有里尔克的的诗歌。

我单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就敢说这位译者的文笔拙略,你可以说有些轻率;但话说回来,一位译者能够让我这样一位学生看出破绽,看来的他的文笔也确实不一般。

最初接触里尔克的诗是在2010年3月27日《夜空守望者》的《我心中的诗》这期节目。

伴随着主持人林白那特有的浑厚有力而又有磁性的声音,我听到:下面为大家朗诵一首我最喜欢的诗,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节目第二天我便跑到夜空守望者贴吧来找这首诗,并且将主持人念到的所有诗整理出来贴在自己的博客里,实话说来,我是不太喜欢诗的,更准确来说是不敢喜欢,我一直认为诗不是随便写的,当然也不能让我随随便便来读。

诗大多数都是短小的,虽也有气势恢宏的史诗和叙事诗,但是诗歌当中浓缩了太多了诗人的感情,如果你的阅历不够丰富的话你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这里先不说你的阅历是通过读书间接获得的还是亲身经历而得,因为我之前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存越丰富,与外界的遇合的机会就越多。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学:可译与不可译在欧洲,少数⼈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1)意⼤利作家(如埃科)所引⽤的熟语—译者即背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 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2)意⼤利克罗齐《美学》的论点: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个道理是翻译的不可能性: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表现品为另⼀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已⽤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我们如果再加⼯,就只能⽤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个仍是审美的形式。

每⼀个翻译其实不外乎(⼀)减少剥损,以及(⼆)取原⽂摆在熔炉⾥,和所谓翻译者亲⾝的印象融合起来,创造⼀个新的表现品。

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始终还是原⽂的那⼀个,翻译既有⼏分⽋缺,就不是真正的表现品;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确有两个,但是两个内容不同。

‘不是忠实⽽丑,就是不忠实⽽美’这⼀句谚语可以见出每个翻译者所必感到的两难之境。

⾮审美的翻译,例如字对字的翻译,或是义译,对于原⽂都仅能算注疏。

(3)约翰逊:诗实在是不能译的;所以唯有诗⼈能保留⽂字的佳妙。

倘若我们能够在译本中寻找原作品的妙处,我们可以不必费神去学习他国的⽂字了。

因为诗的美妙除在本国的原著外,决不能被别国保留着,但是我们能够研究这⽂字⽽领会诗的好处。

‘You may translate books of science exactly. You may also translate history, in so far as it is not embellished with oratory, which is poetical. Poetry, indeed,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refore, it is the poets that preserve the languages; for we would not be at the trouble to learn a language, if we could have all that is written in it just as well in a translation. But as the beauties of poetry cannot be preserved in any language except that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e learn the language.’ Johnson to Boswell, Life of Johnson(4)德莱顿《奥维德书信集》译序中引⽤的邓汉姆的评论—诗具有⼀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种语⾔移⼊另⼀种语⾔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再论诗之可译性

再论诗之可译性

摘要:诗歌的可译性在翻译界素有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试举几例英汉诗互译的例证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做出牺牲,丢失诗歌中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是翻译者仍然力求尽量准确地理解原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歌的美丽。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式情感深层结构诗歌究竟可译否?这一问题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事实上,成百上千年来,在各国各民族之间,人们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名篇,从荷马的史诗《奥得赛》、《伊利亚特》到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圣经》等等,人们都是通过译文读到的。

如果说诗歌是不可译的,那么人类的文化交流会失色多少?但是诗歌翻译的确非常困难。

坦率地说,诗歌是不可能被完全翻译的,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两种语言本身在音调上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原诗中的某种东西。

那他到底丧失了什么呢?源语言的读者可以体味到的诗歌的神韵,意境以及味道,尽被诗人糅和进了诗歌中,翻译者却很难把这些用另一种语言传神地表达出来,于是,翻译一首诗时,译者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从而丧失了诗所以为诗的东西,而使得读者不能得到读原诗时的那种艺术享受。

以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五律诗《月夜》及其英译诗为例,原诗如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再看看这首诗的英译诗:already gone to sleep, not even intheir dreams and innocence thinkingof their father at changan;让我们再看一下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和fletcher的英译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fletcher 这样翻译到:oh,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my lover smiled to me.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思念远在边疆作战的丈夫的怨诗,她每日里能做的就只是在梦中与丈夫相遇,可是黄莺的啼叫声惊扰了她的美梦,所以她想赶走这只黄莺。

诗歌的可译性

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诗歌的可译性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着。

笔者认为,诗歌并不是完全不能被翻译的。

本文就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及翻译诗歌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47
2017年 7 期 总 第 408期 妥徽 文学
要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研
息为窒,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叶,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 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Lelian》®来把中国诗人苏曼
殊 和 魏 尔 伦 进 行 对 比 ,田 汉 认 为 ,受 李 商 隐 影 响 ,苏曼
二 、《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 歌 》是 魏 尔 伦 诗 歌 里 最 早 传 人 中 国 并 得 到 翻 译 的 诗 歌 。最 早 翻 译 《秋 歌 》的 是 周 吾 ®之 后 还 有 多 人 相 继 翻 译 了 此 诗 。本 文 选 出 了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两 个 译 本 ,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 )田汉的译本 秋 歌 (田汉译) 秋天里, 懷蛾璘,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法国 诗 人 魏 尔 伦 (PaulVeriaine),一直以其诗歌 中 无 处 不 在 的 “音 乐 性 ”而 闻 名 于 文 学 界 ,他的代 表 作 《Chansondautomne》(中 译 为 《秋 歌 》)因 其 诗 歌 内 部 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 后有周吾、田汉、王 独清、覃 子 豪 、许 渊 冲 、罗 洛 、郑克 鲁 等 对 其 进 行 了 中 译 。我 们 选 择 了 《秋 歌 》的两个中译 本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魏 尔 伦 诗 歌 中 的 “音乐 性 ”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 理 的 “再 创 造 ”。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详解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详解
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 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 他距离理解这两个极端都是无穷之远, 事物的归宿以及它们的起源对他来说, 都是无可逾越地隐藏在一个无从渗透 的神秘里面;他所由之而出的那种虚无 以及他所被吞没于其中的那种无限, 这二者都同等得是无法窥测的。"这就 是我们人类的真实状态。于是敏感的 诗人生出了无穷的感慨,于是也就有 了这首神秘的诗篇--《严重的时刻》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 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 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 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 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
2、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 同时带有胁迫意味。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sieht mich an. 望着我
gie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催它们成熟,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int über mich. 在哭我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ohne Grund geh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人 生 这 难 以克 服 的 孤 独 把 他 带 向 了 创 造 性 的 精 神 劳 直有着一种 “ 悲秋 ”情 怀 。但 在 里 尔 克这 酋诗 中 .不
作 , 向 与 命运 的 对 话 . 向那 伟 大 的 艺 术 :就 醒着 , 带 带 “
读 着 ,写 着 长信 … … ”里 尔 克 在 另 一首 诗 中还 这 样 写
秋 日
来 之 前 , “ 最 后 的 果 实 长 得 丰 满 / 给 它 们 两 天 南 让 再 方 的气 候 / 使 它 们 成 熟 / 最 后 的甘 甜 酿 入 浓 酒 。 迫 把 ”
主 啊 !是 时候 了。夏 日曾 经很 盛 大 。
这 体 现 了 里 尔 克 的 生 命 哲 学 。在 他 看 来 ,生 命 就 是 这 样 一种 转 化 和 奉 献 。 这 “ 后 的 果 实 ” 不 仅 是 自然 界 最
仅写 出了 秋 日将 至 时 的空 旷 感 、荒 凉 感和 紧迫 感 ,也 写 出 了对 生 命 实 现 的恳 求和 祈 愿 ; 仅 写 出 了秋 日的 不
的 果 实 ,也 正 是 “ 灵 的 果 实 ” 或 “ 歌 的 果 实 ” 心 诗 。
把你 的阴影 落在 日晷上 ,
让 秋 风 刮 过 田野 。
让 最 后 的果 实 长得 丰 满 ,
再 给 它们 两 天 南 方 的 气候 , 迫使 它 们 成 熟 ,
把 最 后 的 甘 甜 酿入 浓 酒 。
这 是里 尔克 早期 的 名作 ,我 第 一次 读 就 永 远 地 喜
由青 春 期 的 感 伤 、唯 美 和 苦 闷 ,进 入 到 更 为 成 熟 、严 欢 上 了 它 。 “ 啊 !是 时候 了 。 主 ”诗 的 一 开头 就 震 动人 肃的生命与艺术的领域。

探究隐喻式翻译对汉语诗歌“不可译”问题的启示

探究隐喻式翻译对汉语诗歌“不可译”问题的启示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探究隐喻式翻译对汉语诗歌“不可译”问题的启示刘苹 上海理工大学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摘 要:自翻译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的诗歌翻译上。

该论文从隐喻式翻译的视角来看待汉诗英译的“不可译”问题及从中得到可操作性的启示。

关键词:不可译;汉语诗歌;隐喻式翻译作者简介:刘苹(1995-),女,汉,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66-03一.引言诗歌翻译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课题。

许多诗人、语言学家甚至翻译家都对诗歌翻译持否定态度,但人们在诗歌翻译上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而对于隐喻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

Lakoff( 1980)认为“隐喻就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

把隐喻与诗歌翻译相联系的研究如《隐喻:诗歌的逻辑》中对隐喻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国内学者对隐喻和翻译的研究,一方面是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该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式翻译的特点Sapir和Whorf 假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法的原因。

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和生活的人,自然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在思想和认知上达到高度统一。

人的体验方式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事物的认知会存在某些共性,找到这种共性,使之应用于其他相对陌生的事物,是增加理解、实现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

王斌教授(2015)在《体认与翻译》中说,隐喻式翻译即“用隐喻手段来实施翻译过程,它是用译语文化交际模式对原语文化交际模式做类比性解释”。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sieht mich an. 望着我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本诗的一句评语:“自然的生活空间 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 的一个重要题目。”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冯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DerPanther SeinBlickistvomVorübergehnderStäbe somüdgeworden,dassernichtsmehrhält. Ihmist,alsobestausendStäbegäbe undhintertausendStäbenkeineWelt. DerweicheGanggeschmeidigstarkerSchritte, dersichimallerkleinstenKreisedreht, istwieeinTanzvonKraftumeineMitte, inderbetäubteingroßerWillesteht. NurmanchmalschiebtderVorhangderPupille sichlautlosauf-.DanngehteinBildhinein, gehtdurchderGliederangespannteStilleundhörtimHerzenaufzusein.

裸读里尔克《秋日》

裸读里尔克《秋日》

裸读里尔克《秋日》作者:吴继文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7期一、我眼中的《秋日》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先入为主的悲秋心态,使得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看到第三小节就浮现出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的形象,对孤独的逃避和厌弃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很难有浸入其中的品味和体验。

冯至的译本:“不安地游荡”很清晰地刻画了一个心灵无所依傍的漂泊者形象。

相较下,更青睐北岛的译文,“徘徊”一词意味隽永,且诗意的流淌不存在断裂,突转的情况。

如果要理解他的“孤独”,不妨从第三节的“不必”入手。

“不必”的本意是“已经足够而不必再”,在诗人眼中,没有房屋者反而拥有足够的居所不必去建造。

这在中国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房屋、居所意味着“家”,从我们现下的生存状态来说,多少人为了房子而背负沉重的生活负担,甚至是两代人的积蓄。

那是否可以用梭罗的《瓦尔登湖》湖中的一句话来理解:“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那种简单朴素和不加掩饰至少有这种好处:它让人类依然是大自然中的一个过客。

当他吃饱睡足,精神抖擞起来时,就有打算重新上路了。

”“过客”没有家的概念,只有“在路上”。

对里尔克而言,房屋或者家和居所显然不是一回事。

以流俗的眼光来看,秋日的生存状态必然是无法接受的:在落叶纷飞的日子,没有房屋,孤独,无法安睡,只有不停地徘徊。

但在梭罗或者里尔克这些“过客”的眼中,流俗视域中的无家可归者恰好是安全的栖居者,不必再劳神建造房屋,而是重新上路,孤独、醒着、阅读、写作、游荡等拥有了栖居之所后的生存行为,也自有其独特的意味。

在他看来,艺术家只有从生活的表面的忙碌与喧嚣中挣脱出来,完全浸入孤独之中,才能洞见存在的真实,完成艺术创造的使命;在他看来,孤独是通往上帝的真正道路,所以才会说“我在这个世上太孤单但孤独得还不够”“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是漫游和等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在体验孤独,沉浸孤独,享受孤独,永远追求着孤独。

两个“此时”是第三节与前两节的链接点,必须追溯而上,“此时”有哪些特征。

里尔克《秋日》的几个译本

里尔克《秋日》的几个译本

里尔克《秋日》的几个译本在这样热的天气里,等待立秋,不由得想起里尔克的这首诗,贴几个版本上去大概来我这里的人,只有素恕能看懂原文。

Herbsttag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und auf den Fluren la? die Winde los.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dr?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die letzte Sü?e in den schweren Wein.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tter treiben.冯至秋日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程抱一标题阙如神啊,时候到了。

夏日曾经丰盛。

将你的影投射在日规盘上;在原野间,散放你的巨风吧!最后的果实,命令它们成熟。

再给它们两天温馨的日子,让它们完成。

同时让果汁的甜意滴滴渗入浓郁的琼醪。

没有居屋的,将不再建造。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英文回答:Autumn is a season that has always held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The crisp air, the vibrant colors, and the sense of change and transition all contribute to its unique charm. When I read Rilke's poem "Autumn Day," I couldn't help but be captivated by the way he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his season.The poem begins with the line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immense." These words immediately struck a chord with me, as they perfectly encapsulate the feeling of time passing and the realization that a new season has arrived.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passing of time in my own life and how quickly the seasons change.Rilke goes on to describe the beauty of autumn, using vivid imagery to paint a picture in the reader's mind. He writes, "Now a single bird will rise from out the stubble,and a calm descends upon the fields." This image of a solitary bird soaring through the sky, amidst the golden fields, evokes a sense of peace and tranquility. It made me appreciate the simple moments of beauty that can be found in nature.Furthermore, Rilke explores the theme of impermanence in his poem. He writes, "Whoever has no house now, will never have one." These words reminded me of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what we ha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things that truly matter in life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material possessions.In addition to its profound themes, Rilke's poem also showcases his mastery of language and poetic techniques.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vivid descriptions create a rich and evocative reading experience. For example, he writes, "The wind, the only one that's left us, whispers, 'Now!'". This personification of the wind adds depth and emotion to the poem, making it more relatable and engaging.Overall, Rilke's poem "Autumn Day"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It made me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transience of autum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poem's themes of change, impermanence,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 It reminded me to embrace the seasons of life and find beauty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 around me.中文回答:秋天是一个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季节。

诗经的德语翻译和德文介绍

诗经的德语翻译和德文介绍
8
对诗经的理解
• Während es chinesische Ingenieure als höchste Ehrerbietung ihren westlichen „Meistern“ gegenüber empfinden, ihre Produkte möglichst detailgenau zu imitieren, steht diese Praktik unter dem negativen und sogar strafrechtlich besetzten Begriff „Plagiat“ im Westen im krassen Gegensatz zum dort verbreiteten Individualismus. 用典的手法被理解为抄袭,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冲突 Für Konfuzius aber ist Individualismus das Gegenteil dessen, was er als edel bezeichnet und als Handlungsziel vorgibt. Individualismus ist im Konfuzianismus schnell gleichgesetzt mit Egoismus und so wird durch rücksichtsloses Verhalten eines einzelnen das Wohl der ganzen Gruppe aufs Spiel gesetzt. 西方理解:个人主义被孔子认为利己主义,有害于集体利益 Auch Regimekritik ist in China schon aus philosophischer Sicht nicht angebracht: Man schätzt die Traditionen der Herrscher und glaubt daran, dass sich durch Jahrhunderte der Praxis Ordnungen eingeschliffen haben, die ein einzelnen Menschenleben nicht durchblicken kann und daher nicht umwerfen soll.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成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7
【摘要】根据《秋日》一诗的德文本及英译本讨论了冯至和北岛的中译文,并在此基础上攒成了一篇“新”译文。

该诗是一首与时间别有关联的“秋兴”诗;含蓄地表达了里尔克对自己因选择承担诗人之特殊使命所必得经受的孤独而感到的不安。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成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秋日的里尔克
2.诗意识的沉醉与孤独——诚斋诗之"诗"及"诗人"意象疏议
3.无法消亡的孤独——里尔克及其诗歌《秋日》与《豹》
4.诗意识的沉醉与孤独——诚斋诗之"诗"及"诗人"意象疏议
5.诗魂探幽——从心理空间理论析《孤独的刈麦女》的诗人创作灵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可译不可译

诗歌可译不可译

第四阶段,文革以后。
• 文革结束随着改革开放,英文诗歌翻译这个事业 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显著 的特点。 • 1,译诗的选择丰富多样。之前的译诗大都局限于 拜伦、雪莱、济慈等一些大诗人,而对其他诗人 关注不多; • 2,在这个阶段,翻译已经开始上升为一个学科, 一门艺术,诗歌翻译在中国文学翻译界赢得了越 来越高的地位。可以从杂志书刊上出版发表的各 种学术论文上得到见证; • 3,诗歌翻译一般都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这时,已经不再模仿传统的中文古典诗歌去翻译英语诗 歌。在强调运用中文诗歌规则和形式的同时,也注意保持 原作和译作的一致性,以保留原作的魅力。 • 这个阶段在实践方面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朱生豪(1912- 1944),他以一人毕九年之力翻译了31部半莎士比亚的 诗剧,他的译本至今还被奉为经典。 • 在这个阶段很多诗人和翻译家提出了很多翻译理论,对翻 译理论建设的重视大大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闻一 多。 闻一多(1899-1946)在他的《诗的格律》提出了 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音尺》理论,即后来的“音顿”。而孙大雨在他的诗 歌翻译中,一直忠实地实践着这个理论。
• 这首诗主体非常抽象空洞,但在蒲伯写来, 却生动形象,历来被历代大家奉为音意结 合的典范。特别是第5、6句,7、8句和第9、 10句,诗人通过运用不同的元音和辅音, 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使诗句的语言几乎 就成了诗句中描述对象的回音。要完美地 再现这精湛的技艺,自然不是翻译水平的 高低能解决的了的。
第三阶段(1949-1966)
• 这17年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 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成熟主要指两个特点: 1,这个阶段出版的翻译诗歌的高质量和多数量。 2,有了成熟的翻译理论。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 形式上,译诗都比较好第传达了原诗的美。闻一 多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有了成熟的 “音顿”理论,以卞之琳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法德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韩语毕业论文)对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的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Unterschiede zwischen de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rankenversicherungssystem
(法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中法“勒内”现象
(韩语毕业论文)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盛行的原因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小学课程与教学对比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圣—埃克苏佩里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小王子》为例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La comparaison du mode du management des ressources humaines entre les groups hôteliers chinois et ceux de la France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俗语的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La Tragédie d'une Femme Chimérique—L’Analyse d’Emma dans Madame Bovary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特奥多尔•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德语毕业论文)功能翻译视角下德语说明书的汉译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详细题目对应提纲和论文,请联系Q1:805 990 749互相交流学习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亲族称呼语的扩大化使用的对比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与“夫妻”有关的韩中谚语比较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闪电战"的优点和缺点--失败的原因在执行
(法语毕业论文)“地下巴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拟声词•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以拟声词的形态和功能为研究中心
(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人物性格分析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怪诞的艺术风格
(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Culturelle de l’Influenc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sur la France au Dix—huitième Siècle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语表现形式中看男尊女卑现象
(法语毕业论文)埃米尔•左拉对自然主义的影响
(德语毕业论文)从电影《窃听风暴》小议德国的再次统一
(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年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影响
(德语毕业论文)论德国的汽车文化
(韩语毕业论文)从“我们”看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
(德语毕业论文)《莱辛寓言》中的动物形象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与爱情
(德语毕业论文)Über die Lüge-Frage im Roman Masken von Max von der Grün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主体敬语法"的误用分析
(德语毕业论文)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同性恋主题
(韩语毕业论文)李光洙《无情》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性
(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学习者对韩国语中表“原因”的连接词尾的误用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论法国文化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莫泊桑小说《俊友》透露出的批判精神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客套话的比较
(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中的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赏析法国小说《局外人》
(法语毕业论文)狐狸形象的分析--《列那狐传奇》与《小王子》的对比
(法语毕业论文)中法爱情观之比较
(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des Oeuvres de Rimbaud qui Vont Contribuer àEnvisager Pourquoi un Prodige a AbandonnéTout
(韩语毕业论文)《船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金东仁的唯美主义
(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折射出的审美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从旗袍和韩服看中韩两国不同的审美观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对比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个“雨果"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综艺节目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追溯断头王后的悲情根源
(法语毕业论文)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猫与鼠》中的猫鼠意象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克莱斯特《海尔布隆的小凯蒂》人物形象极其童话因素
(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德语毕业论文)从德语国家德比文化中探析其社会主要矛盾
(法语毕业论文)Luc Besson et l’analyse de ses films
(韩语毕业论文)崔曙海短篇小说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朝鲜时期女性和儒家文化为重点
(德语毕业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歌德的诗与画
(韩语毕业论文)韩流入侵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法语毕业论文)浅析中法咖啡文化
(德语毕业论文)《再见列宁》影片中的自由和信仰
(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级韩国语考试中易混淆连接词尾的误用分析
(韩语毕业论文)关于韩文中的辅助谓词
(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圣诞节与中国春节比较
(法语毕业论文)《局外人》在中国
(德语毕业论文)《除了幽灵,别无他物》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Inspirations que nous pouvons puiser des publicités d’intérêt général pour celles chinoises
(德语毕业论文)Das Oktoberfest in München --die deutsche Bierkultur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俗语看韩国女性的传统社会地位
(德语毕业论文)从克莱斯特小说《O侯爵夫人》看当时妇女的地位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中表示从属关系连结词尾的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小说《你爱香草吗》汉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
(韩语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的中韩成语、谚语对比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路德维希•蒂克《金发艾克贝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结婚风俗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漫画《高卢英雄》反映现代法国人特点
(韩语毕业论文)鱼玄机和黄真伊的比较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科技德语的词汇和句法特点
(韩语毕业论文)尹东柱诗中表现的害羞美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布伦塔诺诗歌《纺织女的夜歌》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中秋节的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通过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思想感情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用餐礼节缺失的原因探析
(法语毕业论文)中法酒文化
(法语毕业论文)L'Aliénation des Esprits dans Boule de Suif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从《情人》看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思想
(韩语毕业论文)韩语汉字词人称接尾词的研究--以‘者'‘家’为例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传统民居看韩国的历史文化
(德语毕业论文)认知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
(法语毕业论文)解读《你好,忧愁》中的爱与孤独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文化对比-—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