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分析从整个地理必修第二册的内容结构上看,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口迁移及人口分布都有直接关系;而产业活动,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运输等,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城市往往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依托。

所以,本单元内容既是“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延续,又是产业活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本单元知识结构的构架依据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处于“便教利学”的需要,教材作者在内容选择上采用了学习重点整合的方式,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主要选取了两项重点内容,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同样选取了两项重点内容,一是城市的区位选择,二是从城市体系角度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从宏观、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则选取了课标的两项要求,一是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从微观、城市个体角度论述了城市地域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见,教材的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深刻阐释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知识内容本身及学情特点综合考虑,我们不妨对每一节的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进行概要分析说明。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包括三个目,第一目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目城市化及其特点、第三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第一目内容的教学许多老师们感到比较困惑,原因之一是课程标准对此没有具体要求;原因之二是“活动”设计超越了老师们的执教能力,或者说整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单凭教材的几句话,反到把教师搞得云里雾里;原因之三教材对“二战”后城市化的特点表述的欠妥,与后面的主题内容有矛盾。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完整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完整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的起源与、与等密切相关。

2.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3、城市的发展二、Array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表现:(3点)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3点)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5点)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城市区位的含义: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3)、地形、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金矿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地质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3)、宗教因素梵蒂冈:天主教拉萨:藏传佛教瓦拉那西:印度教麦加、麦地那:伊斯兰教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社会经济因素: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集聚成片 动,并趋向于沿主 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①减 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 输成本(大气 河流) 高级 住宅 区 低级 住宅 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 联系原因:①环境优良;②文 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 大,工业 化后出现 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1)读图名和图例 图名或图例中会明确告诉我们是哪几 种功能区 (2)辨析位置关系
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 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3)抓住典型特征 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集聚成片, 多位于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 土地利用集约,占地面积最小。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4)分析布局合理性 ①工业区的布局:为减少污染,工业区一般选择城市外围,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区河流的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区 多和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邻近。 ②高级住宅区多与高地、文化区、风景区联系在一起;低级住宅区多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 ) ) ) )
(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 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 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 是什么?
(2)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3)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2)社会因素
比弗利山庄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3)历史因素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区位分析: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ppt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ppt课件

后期阶段 60%-70%
中期阶段
拉伸的 “S”形
初期阶段
25%-30%
完整编辑ppt
24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 常见的问
阶段
速度 展趋势 题
初期阶 段
25%-30% 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各功能用地混杂, 功能区不明确
中期加 速阶段
从25%-30% 增长到
60%-70%, 较高
迅速
郊区城市化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 段
70%以上, 高
缓慢, 甚至 停滞
继续增大、 速度变慢
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 心空洞化等)
完整编辑ppt
25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英国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特点?
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比重增加
2、图2.20,大伦敦和英格兰城市带的形成?
-----郊区城市化 (中期阶段)
(1)住宅区 •分布特点:比重最大、分布最广泛 •分化类型:中高级/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CBD (3)工业区:分布特点
完整编辑ppt
3
常州市工业区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 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 房、仓库等设施。

慢 后期阶段
(逆城市化)

快 初期和
中期阶段
(郊区城市化)
完整编辑ppt
28
巴西—畸形的城市化
巴西
中国
完整编辑ppt
29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 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几乎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主要区域: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住宅区、文化区。

其中,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服务种类和级别: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化:
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方面:资源、交通条件等。

以上是对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以及影响城市的区
位因素等方面。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本文档将归纳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1. 地球与地理坐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近似球体,由于旋转导致赤道稍微扩大,极地稍微压扁,使其不完全是规则的球体。

-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指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公转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公转周期为一年。

-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用于描述地球上的任意位置。

- 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

- 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东西方向。

- 纬线是环绕地球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南北方向。

-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形成了一个网格系统,方便定位位置。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 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23.5度。

- 地球的倾斜轴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变化。

- 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不大,主要影响是由地轴倾斜导致的。

-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 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 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均春秋季。

- 不同季节的特点:- 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较大,天气较热。

- 冬季: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角较小,天气较冷。

- 春、秋季: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相等,太阳高度角适中,天气温和。

3. 地理格网与地理定位- 地理格网:- 地理格网是用于表达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网格系统。

- 地理格网分为经线和纬线交汇的网格,以确定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 地理定位系统 (GPS):- GPS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原理,能够确定地球上特定点位置的系统。

- 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计算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以上是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地理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究关于地球形态、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地理中学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欢送阅读!地理中学必修二其次章学问1一、城市的空间构造1、城市功能分区——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兴旺,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立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构造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快)。

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集合处。

★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开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如何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首先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 么原因使它在某一个地点发展起来的(自 然因素)
• 其次要分析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它的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减弱
军事、宗教
影响城市 的新因素
科技、旅游
自古至今 影响巨大
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 模式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距城市中心距 离的远近及收 入水平
交通线的 出现
城市规模扩 大,市中心 地价过高
各功能区呈 同心圆分布
功能区沿交 通线呈扇形 或楔形
城市围绕 多个核心 发展
共同特点
1.都是以中 心商务区作 为模式的核 心
2.高级住宅 区与低级住 宅区的分布 正好相反
政治、交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二、城市体系
1、城市在区域中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
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基本活动
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这些相互联 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3、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 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 体,称为城市体系。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2、 经 济 因 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课件
综合地租和付租能力两方面的因素,一般 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 道路交汇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 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 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工业革命以后
教学ppt
18
• 交通区位
• 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 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 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济宁衰落的原因: • 1、京杭大运河的淤塞 • 2、京沪铁路的建成 • 3、海上运输的发展
教学ppt
19
如何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首先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 么原因使它在某一个地点发展起来的(自 然因素)
3
3、世界城市发展进程
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阶段
时间
18世纪产 第一阶段 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
一 .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 乡村相对独立。
第二阶段
产业革命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 差距扩大。
第二次世界 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
发 达 国 家
成 熟 阶 段
早缓

大 (70 %)
相适 应
农业现代化 的发展,大 批农业劳动 力向城市移 动
城市→郊
出现人口 区、城镇
逆城市化 和乡村
现象
(郊区城
市化和逆
城市化)阶
小 低 (40
%)
家段
不相 适应
城市经济畸 形发展,人 口增长过快 农村劳动力 过剩
造成很多 乡村→城市 社会问题
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基本活动
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这些相互联 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3、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
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
体,称为城市体系。
教学ppt
22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 南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阶段 大战以后
大城市带.还有,“科学城”,“大学 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教学ppt
4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人口城市化
农村地区 → 城市地区
地域城市化
农业活动 → 非农业活动 生产活动(经济)城市化
2、城市化的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数量增加 (4)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学ppt
9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交通、通信的发展 ②城市地价上涨 ③大城市就业困难、环境恶化 ④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 完善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 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
教学ppt
10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教学ppt
11
2、不利影响(学案)
表现
和地质条件等
交通条件、政治因素、 宗教、军事、旅游、科 技、文化、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等
教学ppt
16
教学ppt
17
气候:城市多分布气温适宜、降水适度 城市在中低纬度地带、沿海地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便 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多沿河谷分布 干旱地区:城市多分布绿洲中
(1)中心地的概念
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 提供商品和服务 的场所。 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教学ppt
城市人口剧增, 大城市迅速膨胀
12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措施
1、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要开展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治理工作,大力加强绿化建 设。 2、增加绿地面积 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建立交桥,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错开上下班时间。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学案P54卫星城建设对城市发展意义)
城市化的标志
3、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原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总数超过发达国家
教学ppt
7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地图册P52) 城市化水平%
90 成熟阶段(逆城市化)
70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
30 缓慢发展阶段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阶段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学案)

国处 起目发
家阶 步前展
类段 时速水

间度 平
城市 人口 比重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原因
后果
城市化表 现(迁移 方向)
复习课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ppt
1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形成具备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基本前提)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集市(促进作用)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两河流域)
尼罗河谷地 (三角洲)
黄河、长江中下 游平原
印度河流域 (三角洲)
5、控制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使人口适应于环境承载力
6、制定城市规划,使城市向着符合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教学ppt
13
城市热岛环流(学案p33)概念、 成因、影响、应用、热力环流方向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教学ppt
高压
14
教学ppt
15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气候条件、地 形因素、矿产资源
分布规律: 都位于中低纬度 地区河流中下游
的平原地区
中美洲
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也正好是世界
四探大究文活明动古2国:所世在界地上。最这些早地出区现气的候城温市暖它、光们热的充分足、
地布形有平什坦么、规土律壤肥?沃这、些灌地溉区便在利自,使然农环耕境业上得有到什极么大
发共展同,特能点为?城市提供大量的教学农ppt 副产品。
影响
成因
环境资源 大固气体污废染弃、 物水污污染染、噪声污染、工通业工“ 具三、废建”筑排工放地,噪交音
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建设导致大量土地
被占用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 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 质恶化
产业和人口集中, 用水量增大
交通问题 城市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居住问题
住房紧张
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 社会问题 秩序混乱
• 其次要分析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它的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ppt
20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减弱
军事、宗教
影响城市 的新因素
科技、旅游
自古至今 影响巨大
政治、交通
教学ppt
21
二、城市体系
1、城市在区域中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