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材分析】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2.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状况等内容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城市兴起影响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城市的兴起架起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

难点:城市兴起的影响——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桥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呈现图片——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

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

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中古西欧“黑暗”之说

(教师简介)“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

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一团漆黑的偏见,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

其次,就是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桥梁。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所以我将黑暗加个“”号。

教学设计意图:适当引入史学争论和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中古西欧“黑暗”之状

(教师)中古时期的欧洲是指欧洲封建社会的状况,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西欧的封建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呈现图片二、三、四。

(师生共同)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三张中古西欧封建王国的版图变化,联系初中所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发展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此外还有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5世纪—9世纪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以法兰克王国为中心,许多王国割据征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

(教师)在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同学们从课本的材料中了解到西欧封建社会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一)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