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重点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了解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宗教纷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古时期欧洲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概念。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中古时期欧洲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中古时期欧洲的文化:阐述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学等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介绍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宗教纷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掌握该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知道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诺曼征服、十字军东征等,并能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状况等方面可能存在误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产生距离感,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相互交流。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5.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基督教会:介绍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作用,如宗教改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3.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讲述中古时期欧洲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如封建庄园经济、城市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等。
4.历史事件联系:分析中古时期欧洲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的关系,以及这些事件对近现代欧洲的影响。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世界历史的热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话题进行讨论:
a.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b.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及宗教改革的意义;
c.中古时期欧洲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近现代欧洲的影响。
2.讨论:各小组针对给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并进行整理。
3.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罗马帝国的关系。
2.知道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3.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如封建庄园经济、城市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等。
二、学情分析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3课。通过对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社会的演变,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兴起,同时也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经济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城市逐渐兴起,同时也促进了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古欧洲的录像,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风貌。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兴趣。
3.提出导入问题:“你认为中古欧洲的社会有哪些特点?”,“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的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为学生提供知识铺垫。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深入研究所选主题,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强调中古欧洲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2.讲授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阐述其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4.阅读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欧洲中世纪史》等相关历史书籍,以加深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了解。
5.课后讨论: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互相提问、解答,以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图书馆等学习资源,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深度。作业提交后,教师将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些作业的布置,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化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尾声,我将组织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引导
在总结过程中,强调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和城市兴起等知识点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合校内外资源,如邀请历史学者讲座、组织历史实地考察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展示一幅中古时期欧洲的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展现了怎样的欧洲景象?你们认为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案例。首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中古欧洲社会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制度、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古欧洲社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古欧洲社会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制度、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欧洲社会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讨论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3.分析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2.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究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

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

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

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2.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状况等内容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城市兴起影响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城市的兴起架起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

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难点:城市兴起的影响——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桥梁。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呈现图片——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

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

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中古西欧“黑暗”之说(教师简介)“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

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一团漆黑的偏见,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

其次,就是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桥梁。

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所以我将黑暗加个“”号。

教学设计意图:适当引入史学争论和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中古西欧“黑暗”之状(教师)中古时期的欧洲是指欧洲封建社会的状况,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西欧的封建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呈现图片二、三、四。

(师生共同)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三张中古西欧封建王国的版图变化,联系初中所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发展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此外还有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5世纪—9世纪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以法兰克王国为中心,许多王国割据征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

(教师)在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同学们从课本的材料中了解到西欧封建社会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一)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五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和图片六臣服礼图并结合课本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强调“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师设问)通过对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和臣服礼图的观看结合课本内容,从中同学们看出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点?(学生活动)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教师简介)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另一方面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分裂割据。

(二)庄园经济、农奴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七庄园平面示意图并结合课本内容,从中总结西欧封建庄园有那些特点?(学生活动)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特点:①土地分为三个部分:领主自营地、自由农份地、农奴份地。

②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③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劳役地租剥削。

(教师设问)西欧的社会状况如何?呈现图片八查理加冕图——政教合作;呈现图片九卡诺莎之辱——政教冲突两幅图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观看,并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呈现材料一“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如何?(学生活动)多位学生简单回答。

(教师总结)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

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

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教师设问)教皇教会凭借哪些势力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的呢?呈现材料二并结合课本内容。

(学生活动)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材料二:教会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对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国王进行审判(有权废立国王、凌驾各国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国内政)。

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教会占用大量土地和资产,还征收什一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

教会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整个西欧中古社会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教师总结)这样教会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精神力量建立教阶制度,实行庄园经济,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

(教师)上面我们分析了中古西欧的所谓“黑暗”之状,而中古西欧是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那么它在所谓的“黑暗”之中一定蕴藏着驱散黑暗的光明——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教学设计意图:运用教师搜集的大量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带着预设的问题,阅读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操作。

研习史料、思考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出解释判断,逐步解决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典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及教会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的简单状况。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掌握历史时序,知道史料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学会搜集、整理、运用史料阐释历史,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求真精神,扩展国际视野,强化国际理解。

第三部分:中古西欧“黑暗”之光——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一)城市的兴起——中世纪的花朵(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十、十一两幅城市的兴起示意图及呈现材料三,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三,设问从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两幅图及材料三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时间、地点和主要的中心城市等方面作答)材料三: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