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科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云量》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云量》


多云

知识点归纳: 1.云就是高空中非常轻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2.云从低到高依次为层云、积云、卷云。三种云 都位于大气圈的对流层中。 3.层云高度接近于地面,积云的高度位于层云和 卷云中间,卷云高度最高。 4.层云和积云都有可能形成降水,卷云代表晴朗 天气。 5.我们根据对云量的观察,可以把天气分为晴、 多云、阴天。
1.积云(中间的云)
高于层云,看上
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叫做积云,积云通常 与晴好的天气相联系, 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 云,并形成雷阵雨等 天气。
1.卷云(高空的云)
纤细的羽状云 是卷云。卷云只有 在温度非常低的高 空才能形成。所以 卷云是有微小的冰 晶组成的。
卷云必然与晴 朗的天气相联系。
3.观察云量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云量
1.云是指海洋上或陆地上的水向上蒸发形成水蒸气, 再向上漂浮,在高空中形成非常轻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就形成了云。
2.云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从低到高依次为 层云、积云、卷云。这三种云都位于大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 云有时候会覆盖大部分 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 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 雨,大雨或雪。所以, 层云也叫作雨层云。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水循环的过程
1. 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
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
透等过程。

2. 水的蒸发和云的形成
水循环的第一步是水的蒸发。

当太阳照射到水面上,水会变成
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变成小水滴,就形成云。

3. 降水和地面流动
当云中的水滴凝结得足够大时,就会坠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例如雨、雪、雾等。

降水后,一部分水滴流到地面上,形成河流、
湖泊等水域,另一部分水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4. 地下水和地下渗透
地下水是指流入地下的雨水或融雪水。

当地下水到达地下层的
岩石的间隙或裂缝时,会停滞在那里,形成含水层。

当地下水在地
下岩石层面内流动时,会通过渗透进入植物的根系以及地下的水源。

5.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将水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持水的不断循环,
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不仅如此,水循
环还能影响着气候和地质变化。

6. 总结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透等环节。

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维持
生态平衡,还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水循环的过程的
知识点概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天气。

1. 天气现象。

-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多云、阴、雨、雪等。

- 晴:天空中没有云或云很少。

- 多云:天空中有较多的云,但还能看到太阳。

- 阴:天空中布满云,看不到太阳。

-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

- 雪:从云中降落的冰晶。

2. 天气符号。

- 人们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这样可以方便地记录和交流天气信息。

例如:“☀”表示晴,“☁”表示多云,“ ”表示雨,“ ”表示雪等。

3. 气温。

-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 测量气温一般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拿温度计的上端。

-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 风。

-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

- 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可以用风力等级来表示。

0级烟柱直冲天,1级轻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中物体的状态来判断风速的大小。

5. 降水量。

-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的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

-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量器要水平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

- 通常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小雨(日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水量10 - 24.9毫米)、大雨(日降水量25 - 49.9毫米)、暴雨(日降水量50 - 99.9毫米)等。

二、观测天气。

1. 制作简易气象站。

- 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气象站来观测天气。

例如,可以制作风向标来观测风向,用简易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等。

- 制作风向标:可以用吸管、卡纸、大头针等材料。

将吸管两端剪开,一端插入大头针作为轴,在卡纸上剪出箭头和箭尾形状,分别粘在吸管的两端,然后将大头针插在一个可以转动的物体上,如铅笔的橡皮端,这样就可以根据箭头指向来判断风向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1.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入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多变性和气候的稳定性。

1.2 天气观察与记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天气,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指导学生记录天气情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二章:天气现象2.1 降水现象介绍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如雨、雪、冰雹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 风的现象讲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风的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变化与预测3.1 天气变化的原因介绍天气变化的原因,如气压变化、温度差异、水汽凝结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如观察气象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等。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章:生活中的天气4.1 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饮食等。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4.2 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介绍天气与健康的关系,如气温、湿度、紫外线等对人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第五章:探索天气的奥秘5.1 科学探究方法教授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天气的奥秘。

5.2 天气科学实验设计简单的天气科学实验,如制作气象站、观察降水实验等。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兴趣。

(教案编辑专员)第六章:天气与环境保护6.1 天气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天气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极端天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2 环境保护与我们的责任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认识物体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学习运用工具称量物体的重量。

2)初步认识物体的重量与大小、形状等无关,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3)掌握称量物体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2)注重学生手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态度目标1)正确、尊重地对待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受。

2)积极参与物体重量和轻重感受的活动,喜欢科学实验和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重量的标准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学习使用工具称量物体。

2.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三、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通过品尝不同蛋糕的重量和体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轻重感受,也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同物体的重量。

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见,然后讨论物体和容器的实际重量和外观重量之间的区别,强调学生需进行实验和观察。

2.引入知识:了解物体的重量单位,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并探究维度边界(如何称量较小或较大的物体成为问题,如何准确称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不同的物体、容器和称重仪应用不同的量程。

实践中强调学习称量物体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3.知识点扩展:给学生看演示视频,让学生观看称量物体的操作和测量实验,强调测量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并提醒学生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4.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记录下称重数据并进行对比。

这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感知的理解,同时揭示学生对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

5.练习提升:让学生完成一组光彩夺目的活动,并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来标识箭头所指向物体的轻重感。

这些练习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物体重量与轻重感知。

四、教学总结:本单元主要探究物体重量和轻重感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重量单位及其区别,学习使用工具进行称量,同时可以通过感知比较至于轻重感。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2认识气温计1.我们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答:在读气温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D使用前注意观察气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找到0℃,O0C以上的读作〃几摄氏度〃,0℃以下的读作“负几摄氏度”。

(2)使用气温计测量时,要把气温计在测量环境中放置两三分钟,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气温计的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2.利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于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答: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

人们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要准确地知道温度,就要使用气温计来测量。

3测量气温1.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答:为了使测得的气温数据更准确,更科学。

2.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

答: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不同。

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之中,凌晨5点左右的气温最低,在9点以后温度开始上升,一般在下午14点左右气温最高,然后缓慢下降。

气温就是这样在一天中不断变化的,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由低到高再到低。

3.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答:(1)能清楚地表示出各时间温度的高低。

(2)容易发现气温变化的规律。

4测量降水量1.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答:自制雨量器要注意:(1)使用小刀、剪刀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自制雨量器时,要选取口径上下一致的透明容器。

(3)要将刻度条的零刻度线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粘好。

(4)刻度条外面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

测降雨量时要注意:(1)要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记录数据时要以“毫米”为单位。

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答:将雨量器放置在无遮挡的水平地面上,降雪结束后将雨量器拿到屋中,等雪全部融化后,读出水面的高度值,确定降水量。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三单元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2. 知晓学生在本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教材:采用【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 教学用具:投影仪、PPT、学生教材、单元教材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的光线和空气流通良好。

4. 学生准备:学生需带齐研究用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 动物的觅食与逃生。

3. 天空中的风和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觅食与逃生,天空中的风和雨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繁殖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觅食方式和逃生的机制。

五、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使用投影仪和PPT,展示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动物觅食与逃生、天空中的风和雨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2. 创设实践环境:通过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觅食行为,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生态环境中的相关现象。

3. 合作研究与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培养科学思维: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激发研究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统整备课,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体。 4.高于层云,看上云像棉花一样的云叫__积__云___。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2.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 3.看天上的云可以推测天气状况。(√ ) 4.云在天空是不会变化的。( ×) 5.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
三、连线题
课堂练习
积云
卷云
层云
课堂练习
四、填图题,下图各种云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将空白的地方填写完整。
种类 卷云 积云 积雨云 层云 雨层云
形状 像羽毛像绫纱
像棉花团 形成高大的云山
像毛玻璃 布满天空
位置 最高
2000米左右 更低 低 更低
天气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天气晴朗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阴天:云量很多 (很难见到太阳)
新知探究
•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 圆面内。
➢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什么情况是多云和阴天呢?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怎样对云进行分类呢?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 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 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新知探究
天气
晴天:无云或云量少 (太阳总能看见)
多云:云量较多 (太阳时常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定县盘江镇中心校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测试(2013年秋)
姓名:
一、一步一个脚印。

(20分,每空1分)
1、请你记下你所了解的金属的特性:、、。

2、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
和等。

3、塑料是一种从中提取出来的材料。

4、砖和瓦是用烧制而成的。

而陶器与瓷器是用特殊的制造的。

5、比较材料的硬度时我们一般用的方法,观察它留下的。

比较柔韧性时,我们在相同长
度不同材料的一端,各挂的重物,,材料越好。

6、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二、精挑细选。

(20分,每小题2分)
1、古代造纸术是由()发明的。

A、蔡伦
B、爱迪生
C、牛顿
2、造纸厂对环境来说是一个()
A、不污染环境的工业
B、污染环境的工业
3、下列物体在水中不能吸水的一组是()
A、纸片和木片
B、玻璃片和塑料片
4、塑料在自然条件下()
A、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B、不易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5、钢条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它()
A、具有韧性
B、没有韧性
6、许多物品都需要具有韧性,()
A、能变形,也能断
B、能变形,但不能断
7、下面描述不属于金属特点的是?( )
A、具有导热性,能导电
B、有金属光泽,坚硬
C、无延展性
8、木头、纸、塑料和铁片四种材料硬度由强到弱排列是( )
A、金属、塑料、木头、纸
B、纸、木头、塑料、铁片
C、金属、木头、塑料、纸
D、塑料、纸、铁片、木条
9、虽然砖和陶瓷的茶壶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国,但是它们都是用( )材料制造的
A、土壤
B、白泥巴
C、黏土
10、比较材料的硬度,可以用()的方法。

A、看
B、摸
C、刻划
三、明辨是非(在正确的语句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硬度较大的材料可以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上留下划痕。

()
2、铁是可以循环使用的。

()
3、硬度较大的材料不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上留下划痕。

()
4、一般情况下,木头不能吸水,只有纸和衣服能吸水。

()
5、塑料制品价格便宜,不需要重复利用。

()
6、塑料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分解,分造成环境污染,但是许多塑料可以重复利用。

( )
7、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蔡伦。

( )
8、人们常用金属做水壶、锅等炊具,是因为它的吸性好。

( )
9、我们通过学习《饮料罐的故事》能够发现金属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我们应该养成回收金属废品的好习惯。

( )
10、陶瓷、棉花都是人工制造的材料。

()
四、观察题(20分,每小题4分)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哪些塑料制品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讲3点,4分)
2、砖和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陶器和瓷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4分)
3、金属有哪些特性?(讲3点,4分)
4、塑料有哪些特性?(讲3点,4分)
5、木头有哪些特性?(讲3点,4分)
五、综合题。

(15分,)
1、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
格中(5分)
我们身上的物品
2、下列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5分)
石头纸塑料铁球木头
(1)上浮的是:
(2)下沉的是:
3、将木条、卡纸、铁钉、塑料棒、钢条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中哪种材料最硬?(5分)
排列顺序:
硬度最大的是:
六、知识拓展(15分)
1、请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列表中的材料特性?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或“↓”表示中,其他部
分用“√”或“×”。

(8分)
2、将材料与材料特性连接起来。

(7分)
木头导体
水中易浮
铁片传热性好
吸水性好
塑料硬度最好
能被磁铁吸引
纸韧性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