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训诂学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 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 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 所说的‚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皮锡 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 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 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 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 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 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 《书》、《礼》、《春秋》为‚五 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 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 《易》、《诗》、《书》、《周 礼》、《仪礼》、《礼记》和《春 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 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 又益以《论语》、《尔雅》、《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 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 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 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词义 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
3.义疏体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 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 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的内容 注音
興祖《補注》:“遺,去聲”。上例各例也都是用的標注聲調
的注音法。
返回
9
四、反切注音法
反切注音法是近代採用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
以前,用得最多也是較先進的一種注音方法。
清陳澧在《切韻考》中說:“切語之法,以二字爲
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 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用現代的語音術語來說,反切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 聲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新的字音,
即得被切字的讀音。
10
條,徒聊切。
即取反切上字“徒”的聲母“t”,
取反切下字“聊”的韻母和聲調iáo而拼成一個音tiáo。
田,徒年初。同理拼成tiáo。
雞,古奚切,同理拼成jī。
桓,胡官切,同理拼成huán。
宣,須緣切,同理拼成xuān。
香,許良切,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拼成xiāng。
黃,胡光切,同理拼成huáng。
第二章 訓詁的內容
1
第一節 注 音
2
讲授内容
比況法 直音法 標注聲調法 反切注音法
3
一、比況法
描寫法是直接描述字音的發音或發音方法。 《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 主。”何休注:“伐人者爲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 也。” “見伐者爲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這 裏又指出“伐”字在齊人語中有長讀、短讀的區別, 大致是說明聲調的問題。 《釋名•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 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 也,坦然高而遠也。”所謂“舌腹”、“舌頭”大致 是就聲母的發音部位而言。 4
5
《周禮•大宰》:“以利得民。”鄭玄注:“利,讀如‘上思 利民’之利,謂以政教之利也。”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二章训诂方法论
马也。”
• 三、声训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声训——先秦至汉代
特点:政治性强、随意性强、主观性强。 代表书籍:
○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白虎通》 ○《尔雅》、《说文》等辞书。 ○《释名》
• 例如: •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 • ○《郑笺》:“仪,宜也。” • ○《荀子》:“君,群也。” • ○《论语》:“政者,正也。”
• 1。 《说文》中的声训
《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 实居多数。
——黄侃
• 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 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
•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 ○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
•
第二节 右文说
•
王圣美(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宋神宗时中进士,王安
石荐引入条例司,后为监察御史里行。著有《字解》二十卷)治字
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
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
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
• B亦声字。体例一般是在注解字形时注明亦声,多为“从A从B,B亦 声”的格式,如“琀”、“政” “伍”、“佼” 字,如“溢”、 “诂”。
• C“读若”。 《说文》的“读若”字与被“读若”字,并非只有音同 关系,而是还有意义关系 。
• 如:(月+夬),读若決水之決。 • (木+軍),讀若浑天之浑。
chapter2第5节文字训诂
《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埤雅》比之
《物生门类》,愈益精详,文亦简要。先公作此 书,自初迨终仅四十年,不独博极群书,而严父 牡夫,百工技艺,下至舆台皂隶,莫不诹询,苟 有所闻,必加试验,然后记录,则其深微渊懿, 21 宜穷天下之理矣。
2.罗愿《尔雅翼》
翼,谓编次此书,所以羽翼《尔雅》并行于世
18
• 宋代 • 盗墓成风,青铜器大量出土,同时产生了 墨拓之法,出土青铜器铭文著录成书,产 生了“金石学”这门新的学问。 • 主要成果:
–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 吕大临《考古录》 – 赵明诚《金石录》 –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19
第六节 训诂学
20
一、雅书
1.宋陆佃《埤雅》 ——解释百科名词术语 陆佃在写《埤雅》之前还写过一本《物生门 类》,所以他的儿子陆宰说:
• 张参编,三卷。汉字的部首归并为160部。 • 这部书是为了指导读书人掌握五经中文字的 本来面目。
• 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于取人之急,许以 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 犹为壹世,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
10
三、徐铉、徐锴《说文》研究
•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 书法家。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 人。 • 徐锴(920~974),徐铉之弟,字楚金。
二、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撰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正义》 他认识到语音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两个正确 的语言观点:
义存于声——同源词问题 借声为义——通假字问题
24
三、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
玄应《一切经音义》
为研究佛经音义,唐和尚玄应编写《一切经音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训诂学第二章
• 清代对义理的阐释在于恢复汉学传统 顾炎 武《日知录·卷三·言私其豵》:“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先公而后私也。“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先私而后公也。自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 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 且从而恤之。
• 四、阐明词义与语言各要素的关系
• (一)说明词义与字形的关系
• 二、辨析古书义例
• 1.倒文 倒字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 变。”《诗经》:“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 倒句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嵩无子,张籍 云”。《孟子·万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在他 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倒序 《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 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史记·鲁仲 连列传》:“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 3.复文 复词 《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 任负车登焉。”“任负”为复词。《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周其有頿(zī)王,亦克能修其 职。”“克能”为复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缮完葺”为复词。
• 复句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故王之不 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之不王,是折 枝之类也。”
• 2.省文 蒙上省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 食,吴人及。奔,食而从之。”当云:“楚人奔, 吴人食而从之。”
• 因下省 《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当云:“既率 其党追之。”《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 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当云: “五十亩而贡”、“七十亩而助。”
• 2.分析语法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 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 孔颖达正义:“倒其言者,古之语皆然。”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 食。”
第二章:训诂学发展简史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臵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 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 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 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 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 之;若弗与,则请除之。生民心。‛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 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Hale Waihona Puke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 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 解说的‚传‛。· · · · · · · · 《左氏传》是‚传‛ 《春秋经》的。它和《春秋经》相结合, 正如桓谭所论,好比衣服之有表 里 ——杨伯峻《经书浅谈》
特点:
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 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 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它和春秋经相结合正如桓谭所论好比衣服之有表里只是寥寥几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杨伯峻经书浅谈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 为制也’义同。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颜师古注:手,手击杀之;足,蹴蹈而获之。
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
《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 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 焉。”疏云:“见谓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 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 也。”见,使动用法。
2、传注体
注释中的训诂称“传注体”,又“注疏体”。 释字、词、句为主,两汉初年已成型,毛亨 《诗故训传 》为代表,随文作释,灵活、具 体、实用。例如: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 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釂, jiào,饮完。)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赵注:“征,取也。”
《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 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欲注: “不共(供)晋贡,以鲁故也。”“之”提宾。
《诗经·邶风·燕燕》末章:“先君之恩,以勖寡 人。”郑笺:“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劝勉寡人以 礼义。”孔疏:“……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 劝勉寡人以礼义也。”“思先君”,“之”复指前 置。
3.说明假借义
《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 “趣,趋也。”今按:趣、趋上古同属清母侯部, 同音通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专著体
以专书形式解说词义的,常称‚专 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大致分二类:一类是对一个一个词语训 释,如《说文》;另一类是对一组词语 进行训释如《尔雅》。
(二)解释词义内容的种类
1、解释本义 《诗经· 邶风· 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 泳。‛《说文· 水部》:‚泳,潜行水中也。‛ 《史记· 周本纪》:‚及(弃)为成人,遂好 耕农,相地而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 之。‛《正义》:‚种曰稼,收曰穑。‛ 《说文》:‚谷可收曰穑。‛ 《论语· 乡党》:‚子路共之,三嗅(狊)而 作。‛注云:‚作,起也。‛《说文》同。
有些词组顺序也不同,训诂家也加以说明。 《诗经· 邶风·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 河。‛毛传:‚中河,河中。‛ 《诗经· 小雅· 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 之。‛毛传;‚中原,原中。‛ 《诗经· 周南· 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 林。‛毛传:‚中林,林中。‛
四、说明主动,被动关系
2.说明引申义 《左传· 桓公之年》:‚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张,必弃小国。‛杜预注:‚张,自侈大 也。‛ 《襄公十一年》:‚围陔,观兵于南门。‛杜 预注:‚观,示也。‛《说文· 见部》:‚观, 谛视也。‛句中注乃‚显示‛之义。
3.说明假借义
《诗· 大雅· 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
动宾颠倒,用‚之、是‛等复指,注疏家以句法特点 加以注释。 《左传· 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 君之好是继。’‛杜注:‚言诸侯之附从,非为己, 乃寻先君之好。‛孔疏:‚诸侯之交,必称先君以 相接。此时诸侯有鲁、宋、陈、卫、郑、许、曹, 桓公以前,皆尝与齐交接,故齐侯称继先君之好, 谦以自广。‛ 《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 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欲注: ‚不共(供)晋贡,以鲁故也。‛‚之‛提宾。 《诗经· 邶风· 燕燕》末章:‚先君之恩,以勖寡 人。‛郑笺:‚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劝勉寡人以 礼义。‛孔疏:‚……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 劝勉寡人以礼义也。‛‚思先君‛,‚之‛复指前 臵。
第二节
一、辨析名词动用
解释语法现象
《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疏:‚条其桑而
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条‛作动词。 《诗经· 邶风· 击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郑笺: ‚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 土,役土功。城,修漕城。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杜预注‚门,攻城门。‛ 《汉书· 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颜师古注:手,手击杀之;足,蹴蹈而获之。
2、传注体
注释中的训诂称‚传注体‛,又‚注疏 体‛。释字、词、句为主,两汉初年已成型, 毛亨《诗故训传 》为代表,随文作释,灵活、 具体、实用。例如:
《礼记· 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
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釂, jiào,饮完。) 《孟子· 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赵注:‚征,取也。‛ 《国语· 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 也。‛韦昭注:‚与,从也。‛ 《汉书· 郊祀志》:‚汉兴,高祖初肇,杀大 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杀者赤帝子 也。’‛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
(一)解释词语的体式
解释词义,可分三种形式: 正文体,传注体,
专著体。
1、正文体
古代文献在正文中对词语解释。如: 《礼记· 平记》:‚声成文,谓之音。‛ 《礼记· 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 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欢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 《孟子· 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 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荀子· 终身》:‚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 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汉书· 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 之驳。‛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
传统训诂学内容丰富,包括了古代文献中所
有问题。但主要还是释词解句,以及旁及相 关的语法、修辞、行文等问题。主要是:释 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方法、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一、释词 释词是训诂的中心工作,词、词义变化 最大,反映生活最灵敏的语言要素,戴震: ‚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 空所依傍。‛
为压韵临时倒臵的语序,训诂学家注释时往往改为正 常语序。 《诗经· 大雅· 崧高》第六章:‚申伯信迈,王饯于 郡。申伯还南,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 诚归于谢。‛孔疏:‚言谢于诚归,正是诚心归于 谢国,古人之语多倒,故申明之。‛ 《诗经· 小雅· 节南山》第四章:‚弗问弗仕,勿罔 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 仕。‛郑玄释:‚殆,近也。为政当用平正之人, 用能纪理其事也,无小人之近。‛孔颖达疏:‚无 小人之近,犹言无近小人。‛将‚无殆小人,‛说 成‚无小人殆‛,与‚仕、子、已‛押韵。
除实词外,还训释虚词。对虚词注释古人释为‚辞、词‛或
‚语助‛、‚发声‛,唐宋后多称‚语辞(词)‛。
《诗· 周南·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
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 ‚思,辞也。‛疏:‚以咏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 故为辞也。‛
《邶风· 柏舟》:‚日居月诸。‛疏:‚居、诸,语助也。故
‚趣,趋也。‛今按:趣、趋上古同属清母侯部, 同音通假。 《礼记· 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 而民刚毅。‛郑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 也。‛今按:贲、愤,韵同声近。 《汉书· 陈汤传》:‚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 离城三里,止营傅阵。‛颜师古注:‚傅,读曰敷, 布也。‛按:傅、敷,声近韵同。 《史记· 五帝本纪》:‚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荐绅先生难言之。‛《集解》引徐广曰:‚荐伸即 缙绅也,古字假借。‛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1.蒙上省
《尚书· 禹贡》:‚荆、歧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 孔颖达:‚三山空举山名,不 言治意,蒙上 ‘既旅’之文也。‛ 《左传·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杜预不明蒙上省例,误以 ‚奔食‛为句,注云:‚奔食,食者走。‛俞 樾指出:‚此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奔也。 ‘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 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 ‘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省也。 杜注曰:‘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 成义矣。‛
2.探下省
《诗经· 幽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
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郑笺: ‚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 谓蟋蟀也。‛ 《大戴礼记· 本命篇》:‚故男以八月而生齿, 八岁而毁牙,一阴一阳,然后成道,二八十 六,然后精通,然后其施行。女七月生齿, 七岁而毁,二七十四,然后其化成,合于三 也,小节也。中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合于五也,中节也。太古男五十而室,女三 十而嫁,备于三五,合于八十也。‛
在正文训诂中包括义训、声训、同字为训等
方法。 (1).义训:北者,败也。鄙者,陋也。 (2).声训:德者,得也。子者,滋也。 (3).同字为训:利用汉语一词多义或同字异 词现象进行说解。 《周易· 序卦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 ‘蒙’。蒙者,蒙也。‛(受,授,设立。 蒙,卦名,意为蒙昧,幼稚。)
三、说明特殊词序
《诗经· 邶风· 谷风 》:‚不我能慉,反以我
为雠。‛孔颖达疏:‚当倒之,云‚不能慉 我。‛ 《诗经· 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疏:‚不我 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 诗之此类众矣。‛ 《诗经· 郑风· 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 我即。‛ 郑笺:‚我岂不思望女乎?女不就 迎我而俱去耳。‛孔疏:‚我岂不于汝思望 之乎!诚思汝矣。但子不于我来就迎之,故 我无由得往耳。‛
4.说塔前江
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陆游《老学庵笔记》: ‚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 曰:‘师培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始悟 少陵‘黄师塔前’之句。‛杨伦《杜诗镜栓》引此 为注,实则注明方言结语。 又《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 相违。‛《杜诗详注》引《方言》:‚楚人凡挥弃 物之谓之判。俗作拚。‛ 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河梁幸未拆, 枝撑声窸窣。‛《杜诗详注》:‚窸窣,桥动有声 也。李贺《神絃曲》:‘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 窣鸣飇风。’窸窣,盖唐人方言也。‛
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
《左传· 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
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 焉。‛疏云:‚见谓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 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 也。‛见,使动用法。 《论语· 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刑昺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 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来,使动用法。 《孟子· 离娄下》“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赵 岐注:‚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以为贤。‛
上古汉语最初无主动,被动形式标志。因之作出注解。如: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王正用。甲寅,齐人伐卫。 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 之日也。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解:‚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 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徐彦疏云:‚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 长言之,喻其无畏也。谓被伐主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于邻 国,故促声。短言之,喻其恐惧也。公羊子,齐人,因其俗 可以见长短,故言此。‛ 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 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春秋内 篇· 谏上》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 为制也’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