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备用

合集下载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熟悉掌握训诂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训诂学的方法、训诂术语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理解、分析一些现象。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了解训诂学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达到的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训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典籍的阅读与理解。

课程教学难点:利用训诂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典籍阅读中的障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一些问题;另外,还要利用多媒体。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1)训诂与训诂学:训与诂;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重、难点提示(1)训诂的概念;(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8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词与解句:释词、释词形式、释词内容;解句、释篇题、释章旨;(2)第二节解释语法现象;辨析名词动用、辨明使动与意动用法、说明特殊的词序、说明主动被动的关系、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辨明偏义复词、分析句读、分析语法结构;(3)第三节说明修辞方法:说明兴的修辞、说明借代、点出双关、说明隐语、互文;(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训诂学2

训诂学2

又有“饥俭” 又有“饥俭”、“荒俭”等连言的。南北朝 荒俭”等连言的。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俭”。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北齐书》卷 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 北齐书》 二二《卢勇传》 属山西霜俭, 二二《卢勇传》:“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 旱灾歉收为“旱俭” 颜氏家训·归心》 。”旱灾歉收为“旱俭”:《颜氏家训·归心》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 水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一语的形成与之相似 。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值水 食常五盌盘……” 中华书局,1983年 ……”( 俭,食常五盌盘……”(中华书局,1983年)是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 ……”反而 年)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反而

按:“起”有病愈义,“并起”就是 有病愈义, 并起” 一并痊愈. 说文·走部》 一并痊愈.《说文·走部》:“起,能立 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 也。”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再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以占病者, 南齐书》卷三一《 以占病者,起。”《南齐书》卷三一《江 谧传》 时世祖不豫, 谧传》:“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 间曰: 至尊非起疾。’”“起 间曰:‘至尊非起疾。’”“起”都是治 病愈的意思。 好、病愈的意思。
•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 老子》第八十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译 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甘其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 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以其食 为甘,以其服为美, 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 以其俗为乐” 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 吃得香甜, 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的含义和作用

训诂学的含义和作用
❖ 注释的例子如下: ❖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也。”先当为假借,意为“传话”, “事先联络”。《说文》:“言先”,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
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第三册, “草屋七八间。”
❖ 《宋书》卷一一《律历志上》:“自和父祖汉世以来, 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今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 也。”
❖ 3.释义有误。 ❖ [乱流] 《辞源》、《大词典》都解释为“水流不循常道”,其实,《水
经注》里的“乱流”一词常见,当是“合流”、“汇流”的意思。 ❖ 具体说,可指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而成的水流,名词。如: ❖ 《沁水》:“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2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只有在章句里,词语的意义才能显示出具体性。弄不清章句的结构,对词 义和句意就难有正确的理解。
如杜甫《秋兴》诗第八首有: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解说的 人多认为是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碧梧枝。其实它的本义是:香稻啄 残,无非鹦鹉之粒;碧梧栖老,犹是凤凰之枝。文从字顺,并不是什么 倒装。有些说解的人没有弄清楚它的句子结构,把两个判断句误认为是 叙述句,因而句意也被歪曲,致使鹦鹉、凤凰品质高贵的精神,变成日 暮穷途、凄凉衰败的形象了。(周大璞《训诂学初稿》)
训诂学对词典编纂中释义问题的解决
❖ 1.词条失收
❖ 词条和义项失收,这是辞书编纂中的老问题。当然, 不能要求古书中所有的词和义,都能收到大型历史性 语文辞书中去,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那么,什 么词或义该收,什么可以不收,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 2.义项未备。
❖ “及”有知晓义。
❖ 《後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而彪、琬恐惧,诣 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 罪。’”

训诂学完整版本

训诂学完整版本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也。”)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简明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简要讲解一下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与古代文献的学科,对于理解古籍、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训诂学的定义。

训诂一词源于古代,意为解读与注释。

训诂学是通过对古籍的研读与解释来恢复其原本的意义和脉络的学科。

它包括古文文字学、古代文献学以及古代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

训诂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献,例如古代经典、史书、诗歌等。

这些古籍流传至今,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来源。

然而,古代文献往往存在着篆字、隶字、楷字等不同的版本以及变异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训诂学的方法来还原古籍的原貌。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音韵学,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音韵进行考证,来帮助还原古籍的语音。

第二是字句学,通过对古代文字使用的字词、短语、句子的分析与解释,来理解古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三是文献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与比较研究,来确定古籍的版本和变异。

训诂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籍的意义和脉络。

古代文献往往使用了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则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可以还原古籍的原意,大大提高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其次,训诂学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文献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

最后,训诂学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方式。

古代文献使用的是古文字,包括篆字、隶字等,这些字形和字义与现代汉字存在差异。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古代文字的读写能力,还可以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现代汉字的理解。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恢复古籍原貌、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

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释,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籍的意义和脉络,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材料,同时也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方式。

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48
俞樾(1821-1907),字荫 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 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 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 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潜心学术 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 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 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 谓博大精深。海内外尊之为朴学 大师。
23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 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 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 也。”
24
而为要弄通句意,还 必须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对於某些特殊的修辞现象, 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 修辞,也是训诂学所不能 不过问的。
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 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 为君子之好匹。”
12
《周南· 汉广》:“汉 有游女,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诗经· 式微》:“式 微式微,胡不归。”
郑笺:“式,发声也。”
13
《诗· 大序》:‚然则关雎 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 之周公。‛
孔疏:“然者,然上 语;则者,则下事,因 前起后之势也。”
18
《庄子· 列御寇》:‚为外刑 者金与木也。‛ 郭象注:‚金谓刀锯斧钺, 木谓棰楚桎梏。‛ 《吕氏春秋· 求人》:‚功绩 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高诱注:‚金,钟鼎也;石, 丰碑也。‛
19
《淮南子》:‚襄子击 金而退之。‛ 高诱注:“军法,鼓以进
众,钲以退之。”
《后汉书· 冯衍传》:‚怀 金垂紫。‛
47
至清代训诂大师俞樾,始撰 《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櫽括(就原有 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古书异例凡 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後刘师培 又作《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作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 《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 各有所增益补苴(补缀,缝补。引申为弥 补缺陷)。

训诂学的概念与作用讲义提要

训诂学的概念与作用讲义提要

训诂学的概念与作用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第二章

• 清代对义理的阐释在于恢复汉学传统 顾炎 武《日知录·卷三·言私其豵》:“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先公而后私也。“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先私而后公也。自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 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 且从而恤之。
• 四、阐明词义与语言各要素的关系
• (一)说明词义与字形的关系
• 二、辨析古书义例
• 1.倒文 倒字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 变。”《诗经》:“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 倒句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嵩无子,张籍 云”。《孟子·万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在他 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倒序 《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 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史记·鲁仲 连列传》:“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 3.复文 复词 《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 任负车登焉。”“任负”为复词。《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周其有頿(zī)王,亦克能修其 职。”“克能”为复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缮完葺”为复词。
• 复句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故王之不 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之不王,是折 枝之类也。”
• 2.省文 蒙上省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 食,吴人及。奔,食而从之。”当云:“楚人奔, 吴人食而从之。”
• 因下省 《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当云:“既率 其党追之。”《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 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当云: “五十亩而贡”、“七十亩而助。”
• 2.分析语法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 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 孔颖达正义:“倒其言者,古之语皆然。”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 食。”

训诂学(简)

训诂学(简)

第二章 训诂的方法
导入:训诂的基本方法, 导入:训诂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解释词义的基本 方法。 方法。传统的训诂学是对古书书面语的意义进行 解释。汉字形、 义三要素中,义是核心, 解释。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中,义是核心,形 是书面形式,音是口头形式。 是书面形式,音是口头形式。训诂学的研究是以 义为核心,兼顾形、音并对三者作综合的研究。 义为核心,兼顾形、音并对三者作综合的研究。 解释词义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入手, 解释词义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入手, 这就是传统所谓形训、音训和义训。 这就是传统所谓形训、音训和义训。
2、确定同源词的条件。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确定同源词的条件。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 (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判定语音相同或相 成果, 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 成果,从上古音表 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 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 不同,例如d 同,发音方法稍有 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 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 可 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 是塞音, 是边音, 以称作声母相类。 以称作声母相类。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 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 同韵部就算同音, 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 同韵部就算同音, 韵部相近就算音近。所谓韵部, 韵部相近就算音近。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 的韵母合在一起, 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 ai和 的韵母合在一起, 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 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 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 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 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 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 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 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4、说明修辞手段 《小雅· 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 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以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左传》谓之隐语、廋辞)“牂羊”是 母 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说 “母羊 长了大脑袋”等于说是“不可能的事”或“不会有的事”。后 一句是 借喻修辞格。“三星”,星宿名,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 快 亮的时候才出现,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了。“罶”是一种用竹 篾 或苇条编的捕鱼器,夜里把它放在水堰的孔道旁,鱼游进去就 出不来,到天亮时人们就把罶取走。“三星在罶”就是说离人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现以《左传》中用“人”字的五句话为例:
豕人立而啼。(《庄公八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僖公二年》 子无谓秦无人。(《文公十一年》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公十二年》) 人各有以事君。(《襄公二十八年》)
2、分析句读 《史记· 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 而 不称,悲夫!”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清代方苞纠正了张的错误。第 一,张守节没有正确理解“取舍、类”的含义,“取舍”应作 “行为” 理解。“类”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用来说 明一种 普遍的现象。(如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获 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是说所谓“文人无行”,是由于 大多 数文人在私生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少人能以名节
训诂虽然不是单纯解释词义的,但词是语言中最 小的表意单位,即语义的基本单位,所以,解释词义 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 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词,它 的意义首先是概括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因此是客观 的。但是,当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被按照语法 规律组织进句子以后,意义就明确、具体、生动了, 说话人可以从客观的概括的词义里选取某一个方面来 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和主观的感受。前者是词义的概 括性、客观性,后者是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
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也。” 先当为“”之假借,意为“传话”,“事先 联络”。《说文》:“,致言也。从言,从 先,先亦声。”
3。《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
宦官。” 注释:有兰家之女,出生于做官之家,可佩 太守之子。 徐复:凡人物不知出生谓之“兰”也”。所 谓“兰家女”,就是“某人家的女儿。”

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 刚而直。 《尚书》:“天大雷电以风。” 《国语》:“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惠,通“慧”)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 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
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二 训诂的作用
(一)指导语文教学
1.指导人们判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语言
变化发展,词汇和词义也在变化,训诂学任 务是帮助人们发现变化,对古代文言文意义 能正确理解,避免以今律古。读古书不能不 求甚解,应力求准确,对文章深入理解。
(1)《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将军座 位上垫着虎皮。”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 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 胜。例如,《左传· 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 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
“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
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 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 ——刘坚

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 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 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 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 选注》);说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 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 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 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 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等。

《列子· 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 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 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 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 日:''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 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 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

(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 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 前提。 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 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 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 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 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的现象。 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 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
2.
《敦煌变文集·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莲念仏若恒沙,地狱元来是我家。” 《变文集》的校录者改“元”为“原”。
按:原、元二字在明代以前不能通假。变文起於唐代盛行 一时的俗讲,大多是唐及五代、少数是宋初的作品,自不例 外,不烦校改。清顾炎武考证说:“元者,本也。本官曰元 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指明 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日知录》卷三二 “元”条)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 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 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 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 艺文略》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 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 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 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陈澧《东塾读书记》
1.联绵词。由双声叠韵的两个字构成,“合 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义”。 “狐疑”——狐性多疑; “犹豫”——兽名,犬预先走人前,等人不 到,又走回来。 王引之指出两种说法都错误,狐疑、犹豫, 踯躅,犹与,皆为双声字。

符定一编著《联绵字典》。1937年全书编成,又经 多年核订、补正,1940年铸印,全书历经32载,共 87册,计400多万字。书成之后,轰动全国。章太 炎称其”实较明人骄雅为优”,为书题字。商务印 书馆出重金资助,1943年由北平京华书店出版。新 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两次再版。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 冻馁之患矣。“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 按:当注释为朝廷。

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 如,《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 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 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 《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 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 景帝本 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 书· 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 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 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 作官府的。
4.《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
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折桂令》:“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 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 “仔细”对举,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 经义。按:古“唐”、“张”音近,“荒唐” 与“慌张”或一声之转。
(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
2.分清偏义复词 《礼记》:“养老幼于东序。”;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 还。”; 《后汉书》:“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至成 败。”
3.分清实词和虚词 《诗· 终风且暴》:“终风且暴。”终:既。 一说终日,一说大。王念孙认为“终”为 “既”之意。王引之:经典之文,字各有义; 而字之为语词(即虚词)者则无意可言,但 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词解之,则扞格难通。
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 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邢公畹
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 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 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 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 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 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之讹脱 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 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 三十九,此后错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 内者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 中国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学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 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 国文法》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
王念孙(1744 ——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 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时与钱大昕、
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1.《吕氏春秋· 查传》:“子夏之晋,”过卫,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 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 己亥涉河也’。”

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 白平 山西古籍出版社 此书找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700多 条商榷意见。“是一部学习校勘与训诂的好 教材”,对王力《古汉》注释进行补救工作。
1。
《左传》:“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不为偪(逼)乎?” 注释:戮:杀。 按 “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 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 可行戮。
意等内容。 《礼记·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 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 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 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 近似于现在的“。”
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 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 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 耳氏之马良请求之。’”

(2).《吕氏春秋· 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 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注释:“玃,jue,大母猴……母猴,又叫沐猴,猕 猴,比玃稍小。”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 猴形。”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又转 而为沐。”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