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杨凤仙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6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798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
.。
..。
......。
.。
......。
798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
.....。
.。
.。
...。
.。
.。
..。
...。
..798 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
.。
..。
.。
.。
.。
.。
.。
...。
.。
..。
..。
798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
...。
..。
.。
.。
.。
.。
.。
..。
.。
.。
.。
..。
799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
.。
.。
..。
...。
.。
.。
.。
...。
..........。
.799 第二节训诂简史.。
.。
.。
...。
(799)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
.。
.。
.。
...。
.800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
.。
...。
.。
.。
...。
..。
...。
..。
.。
..。
800二,二者的区别。
.。
..。
..800复习与思考题.........。
.。
..。
800拓展书。
...。
.。
.。
...。
...。
(800)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
..。
..。
...。
.。
.。
...。
.。
.。
...。
801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
.。
..。
..。
801一,训诂学性质。
.。
...。
...。
(801)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
.。
.....。
..。
.。
..。
.。
.。
..。
.。
805 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
.。
.。
....。
..。
.。
.。
...。
....。
.。
....。
.。
.。
805 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
....。
....。
..。
.。
.。
.。
.。
.。
...。
..。
.805 复习和思考题.。
.。
.。
...。
.805拓展书目.。
.。
.。
《训诂学》教学大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训诂学的六个时期。教学难点是先秦、清代两个时期的名人名著。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训诂学发展的时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扩展时期 四、变革时期 五、衰微时期 六、鼎盛时期
第二节 训诂学成就
一、先秦的训诂学成就 二、两汉的训诂学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训诂学成就 四、宋元明的训诂学成就 五、清代以来的训诂学成就
4.教学内容
一、曰、为、谓之
第一节 释义术语
二、谓 三、犹 四、之言、之为言 五、貌
一、读曰、读为 二、读与某同
一、读如、读若 二、当为、当作 三、统言、析言
一、或为、或作 二、本作、本或作
第二节 注音术语 第三节 词例术语 第四节 校勘术语
1.教学基本要求
第四章 训诂方法
理解并掌握各类基本的训诂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训诂工作。
《训诂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1101402 课程名称:训诂学 学 时:32/2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 综合性应用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 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课程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不同历史 阶段的训诂成就、训诂术语和方法等。第二,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训诂学知识阅读古书,提 高辨误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训诂学的新领域
一、俗语词研究的意义 二、俗语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俗语词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熟悉掌握训诂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训诂学的方法、训诂术语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理解、分析一些现象。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了解训诂学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达到的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训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典籍的阅读与理解。
课程教学难点:利用训诂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典籍阅读中的障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一些问题;另外,还要利用多媒体。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1)训诂与训诂学:训与诂;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重、难点提示(1)训诂的概念;(2)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8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词与解句:释词、释词形式、释词内容;解句、释篇题、释章旨;(2)第二节解释语法现象;辨析名词动用、辨明使动与意动用法、说明特殊的词序、说明主动被动的关系、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辨明偏义复词、分析句读、分析语法结构;(3)第三节说明修辞方法:说明兴的修辞、说明借代、点出双关、说明隐语、互文;(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训诂学2
又有“饥俭” 又有“饥俭”、“荒俭”等连言的。南北朝 荒俭”等连言的。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俭”。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北齐书》卷 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 北齐书》 二二《卢勇传》 属山西霜俭, 二二《卢勇传》:“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 旱灾歉收为“旱俭” 颜氏家训·归心》 。”旱灾歉收为“旱俭”:《颜氏家训·归心》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 水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一语的形成与之相似 。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值水 食常五盌盘……” 中华书局,1983年 ……”( 俭,食常五盌盘……”(中华书局,1983年)是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 ……”反而 年)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反而
•
按:“起”有病愈义,“并起”就是 有病愈义, 并起” 一并痊愈. 说文·走部》 一并痊愈.《说文·走部》:“起,能立 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 也。”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再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以占病者, 南齐书》卷三一《 以占病者,起。”《南齐书》卷三一《江 谧传》 时世祖不豫, 谧传》:“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 间曰: 至尊非起疾。’”“起 间曰:‘至尊非起疾。’”“起”都是治 病愈的意思。 好、病愈的意思。
•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 老子》第八十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译 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甘其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 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以其食 为甘,以其服为美, 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 以其俗为乐” 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 吃得香甜, 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2第二章训诂体式(上)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二)注疏的分类P50
第二章训诂体式(上)(二)P20-P57 (本章其实在很多训诂学著作中称作是《训诂内容》)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P50-P57(三)注疏的分类注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可分为不同的类。
(1)按注疏的对象分,可分为注和疏。
注只为原书作训诂,如《诗诂训传》、《左传》等。
疏既释原书,也释原书已有的传注,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
(2)按注疏的作者分,可分为他注和自注。
他人所注前面已讲了许多,后面第七章还要详讲,这里只说自注。
自注是原书的作者所作的训诂。
如《太史公自序》是自己解说《史记》的宗旨,他还自己为《三代世表》作注;班固为《汉书》的十《表》与《地理志》、《艺文志》作注。
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训诂,则称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又有所谓注中注,即注中夹注,是自注的一种别体。
(3)按照对同一书训诂时间的先后分,可分为原注和补注。
原注是第一个为原书作的注,既可以是自注(上文说过,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训诂,则称自注为“本注”或“原注”),也可以是他人所注。
补注是在原注后为原书所作的补充注释,可以补原文的阙略,也可以补原文的遗漏。
补注的笺疏不同:笺疏既释原书,也释原书已有的注;而补注只对原书作补充注释。
(4)按训诂的方法分,可分为单注和集注。
单注是指一人独自训诂某一部书。
集注也称集解,或集说、集传、纂言,有两种:一种兼解经和注,如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这实际上是笺疏,因之将《春秋》、《左传》集中一起加以解释,与第二种集解名同而实异;另一种是采集各家的解说加上编者的意见,以为一书,以便读者阅读,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
(四)注与经的分合由于注疏开始是训诂《易》、《书》、《诗》等儒家经典,所以习惯上称注释文字为“注”,称原文为“经”;后来注疏扩大到子、史、集等各书,对注释文字和原文习惯上仍称为“注”和“经”。
所以“注”和“经”的分合实际上是注释文字和原文的分合。
训诂的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释词和释句一、释词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说明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古人对词语的解释体例,分三种形式:(一)正文体:1.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
即作者本人在行文或论说过程中,对某一词语的解释。
①《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外。
声成文,谓之音。
②《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③《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④《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⑤《荀子·修身》:故可与言而言之谓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又:⑥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⑦《汉书·梅福特》: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2.正文体释词方法1)义训①《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2)声训①《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②《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又:亥者,该也。
⑥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3)同字为训①《史记·乐书》: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乐者乐也”。
正义曰:“引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
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
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训诂就是对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人文性的技术科学。
传统训诂学的三项任务:即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解释方言。
三是“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
字词是训诂的核心。
二、解释文句:1、分析句读;2、疏通句意:(1)翻译,(2)串讲,(3)点明含义,(4)推因,(5)评析。
3、阐明语法三、分析篇章。
“章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段落大意。
四、分析表达方式。
五、分析时空关系。
第三章:训诂的范围及其实践形式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采取的表现形式。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大致可分:正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正文体:一是在正文中借对字词的解释阐明哲理或主张,二是对经书的解说,三是通过辨析同义词解释字词。
传注体,即随文注释类《毛诗诂训传》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知其死无所害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而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
作者及成书时代未考定,应为经多人修补,最后成书于汉代。
全书共19篇,前三篇解释古籍中的一般词语,后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近于百科词典。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编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的字典。
训诂学完整版本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 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孙邃人,谓 “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 而“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为倒句,有禆 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 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因少 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 也。如今人有权厝而覆土掩之谓之浮葬,正此 28 类也。
26
3.倒句:
《左传· 闵公二年》:“为吴太 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 也。”顺言当云:“与其及也,犹 有令名。”杜预注此句云 :“太伯, 周太王之適子,知其父欲立季历, 故让位而適吴。”又释“犹有令名, 与其及也”二句云:“言虽去,犹 有令名。”
27
《礼记·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 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 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二:
10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 步去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 《邶风· 匏有苦叶》:“人涉否卬,卬须我 友。” 传:“卬,我也。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 待之。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 非得礼义,婚姻不成。”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已 死,信无它心。” 11
的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样一个治学的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跟 戴震一样的观点,他说:“有文字而後 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 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的话, 可以看出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释词和 解句,而在这二者之中,释词又是首要 的,第一位的,正如黄侃所说:“训诂 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文字声 韻训诂笔记》页195)
二、古书异例的类别
(一)倒文 (二)省文(三)复文Fra bibliotek(四)变文
(五)记言中有叙事
24
(一)倒文 1.句中倒字: 《左传· 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 於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於怒市於色者, 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其 中“室於怒市於色”,顺言当云 “怒於室,色 於市”。杜预注云:“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 犹人忿於室家而作色於市人。”《御览》卷一 七四正引作“怒於室而色於市”。 《孟子· 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顺言当云 “厥角稽首,若崩”。按:此言武王 伐纣时,殷商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叩 起头来,声音响得好像山陵崩塌一样。
例四,《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 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有的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的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的 假借,《说文》口部:“噤,口闭也。” 吟而不言,即闭着嘴巴不说话。照段氏的 解释来理解《史记》这句话,便有涣然冰 22 释、怡然理顺之妙。
8
又如:《小雅· 常棣》:“外御 其务。”笺:“务,侮也。” 《卫风· 氓》:“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笺云:“泮,读为 畔。”《说文》:“泮,诸侯 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 墙,从水从半,半亦声。”
9
《左传· 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 南门。”杜预:“观,示也。” 《国语· 周语》:“先王耀德不观兵。” 韦昭:“观,示也。”
国策补释》卷三,末句应移在“昼游乎茂树”之前)。
17
其中“以其類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 孙指出:“類当为頸,字之误也。招,的也, 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 注,引此作‘以其頸为的’,《艺文类聚》 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 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頸。’姚曰:‘《春 秋後语》云:以其頸为的。’的或为招,招、 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按王氏在这 里指出了類是頸之讹字,招是的之通借字, 於是豁然贯通。(见《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页
16
以下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语的。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 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庄子· 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郭象注: “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棰楚桎梏。” 《吕氏春秋· 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淮南子》:“襄子击金而退之。” 高诱注:“军法,鼓以进众,钲以退之。” 《后汉书· 冯衍传》:“怀金垂紫。” 李贤注:“金谓印也。”
例三,贾谊《过秦论》:“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其中“陈利兵而谁 何”一句不大好懂,关键在於“谁何” 二字应作何解释。
89,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下同)
18
例二,《荀子· 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怪星之党见。”唐· 杨注云:“党见,频见也, 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於古无据。惠氏 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 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 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 缮性》:‘物之傥来,寄 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 淮阴侯传》 ‘恐其党不就’,《汉书· 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 同。”(《读书杂志》十一《荀子第五》页62)按:杨训党为 频,於古无据,又谓“言如朋党之多”,显属望文生训;惠 定宇训党为所,虽据古训,而於句意殊为扞格,唯王氏训党 为或,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19
25
2.倒字叶韵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弗躬弗亲, 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 已,无小人殆(亲近)。”顺言当云 “无 殆小人”,之所以倒言为“无小人殆”, 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仕、子、已等字叶 。 《墨子· 非乐上》引武观曰:“启乃淫溢 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莧磬以力。” (夏启纵乐放荡,在野 外大肆吃喝)顺言当云 “饮食于野”,之所以倒言为“野于饮 食”,是为了使食字与下文力字叶 韵。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 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 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12
而为要弄通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 行语法分析,对於某些特殊的修辞现 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修辞, 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例如: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隐公元 年》):“姜氏何厌之有?”
7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传:“氓,民也。” 《孟子· 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 悦而愿为氓矣。”赵歧章句:“氓者, 谓其民也。” 《齐风· 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 云。”传:“如云,言盛也。” 《鄘风· 君子偕老》:“鬒zhěn发如 云,不屑髢dí 也。”传:“如云,言 美长也。” 《说文》:“云,山川气 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僖公三 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是训诂学所不能 不留意的,比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就 出现得比较多,而又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
如《後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 朝廷。” 又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 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 棒杀之。” 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兰是云乡 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 又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0
考《说文》三下攴部“敦”字下云:“怒也, 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 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 页125)又《说文》三上言部:“谁,谁何也。” 段氏指出:“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 皆责问之意。”(同上书,页101)按谁字属禅母 三等,按照古音章系归端之例,可以读为敦(敦 是端母),敦有责问之意,故谁字亦有责问之意。 何则读为呵,呵亦责问也。由此可证:谁何即 是责问,引申之可训为诘问督察,“陈利兵而 谁何”,是说在关塞上布置了哨兵,以盘诘督 察过往行人。这是凭借古代字书以解释疑难词 21 语的一个例子。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1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 意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 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 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 位。前代学者对於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到 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 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 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卷九)
第二节 辨析古书异例
一、 什麽是古书异例呢? 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 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 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对这种古书异例, 古代训诂家虽早就有所觉察,但并没有进行完整系统 的论述。至清代训诂大师俞樾,始撰《古书疑义举例》 一书,櫽括(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古书异 例凡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後刘师培又作《古书 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 叙伦作《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古书疑义 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各有所增益补苴(补缀,缝 23 补。引申为弥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