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又如:《小雅· 常棣》:“外御 其务。”笺:“务,侮也。” 《卫风· 氓》:“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笺云:“泮,读为 畔。”《说文》:“泮,诸侯 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 墙,从水从半,半亦声。”
9
《左传· 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 南门。”杜预:“观,示也。” 《国语பைடு நூலகம் 周语》:“先王耀德不观兵。” 韦昭:“观,示也。”
16
以下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语的。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 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又如《太平广记》卷七一“葛玄”条:“玄谓诸少年 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 投一符於水中,女便惊走。”
14
此外,古汉语中还常见到词类 活用的现象。例如: 汉·仲长统《昌言·理乱》: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 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 明·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故日之;月湖长,方广, 故月之。”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1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 意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 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 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 位。前代学者对於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到 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 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 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卷九)
15
除了词汇和语法外,还有 方 面的问题,也是训诂学所应留意的。特 别是古典诗词,它的修辞手法千变万化, 为一定的修辞手法所制约,其词汇意义 业已被修辞意义所替代。
李贺《上云乐》:“飞香走红满天春”
修辞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样一个治学的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跟 戴震一样的观点,他说:“有文字而後 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 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的话, 可以看出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释词和 解句,而在这二者之中,释词又是首要 的,第一位的,正如黄侃所说:“训诂 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文字声 韻训诂笔记》页195)
26
3.倒句:
《左传· 闵公二年》:“为吴太 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 也。”顺言当云:“与其及也,犹 有令名。”杜预注此句云 :“太伯, 周太王之適子,知其父欲立季历, 故让位而適吴。”又释“犹有令名, 与其及也”二句云:“言虽去,犹 有令名。”
27
《礼记·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 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 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二: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 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 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12
而为要弄通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 行语法分析,对於某些特殊的修辞现 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修辞, 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例如: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隐公元 年》):“姜氏何厌之有?”
国策补释》卷三,末句应移在“昼游乎茂树”之前)。
17
其中“以其類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 孙指出:“類当为頸,字之误也。招,的也, 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 注,引此作‘以其頸为的’,《艺文类聚》 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 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頸。’姚曰:‘《春 秋後语》云:以其頸为的。’的或为招,招、 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按王氏在这 里指出了類是頸之讹字,招是的之通借字, 於是豁然贯通。(见《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页
25
2.倒字叶韵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弗躬弗亲, 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 已,无小人殆(亲近)。”顺言当云 “无 殆小人”,之所以倒言为“无小人殆”, 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仕、子、已等字叶 。 《墨子· 非乐上》引武观曰:“启乃淫溢 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莧磬以力。” (夏启纵乐放荡,在野 外大肆吃喝)顺言当云 “饮食于野”,之所以倒言为“野于饮 食”,是为了使食字与下文力字叶 韵。
例四,《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 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有的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的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的 假借,《说文》口部:“噤,口闭也。” 吟而不言,即闭着嘴巴不说话。照段氏的 解释来理解《史记》这句话,便有涣然冰 22 释、怡然理顺之妙。
5
《诗经》开卷第一篇《关雎》 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要读懂这四句 诗,首先必须懂得关关、雎鸠、洲、 窈窕、淑、逑这些词儿的意思是什麽。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 匹。”
6
《周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 传:“思,辞也。” 《诗经·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 归。” 郑笺:“式,发声也。” 《诗· 大序》:“然则关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孔疏:“然者,然上语,则者,则下 事,因前起后之势也。”
例三,贾谊《过秦论》:“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其中“陈利兵而谁 何”一句不大好懂,关键在於“谁何” 二字应作何解释。
《庄子· 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郭象注: “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棰楚桎梏。” 《吕氏春秋· 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淮南子》:“襄子击金而退之。” 高诱注:“军法,鼓以进众,钲以退之。” 《后汉书· 冯衍传》:“怀金垂紫。” 李贤注:“金谓印也。”
89,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下同)
18
例二,《荀子· 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怪星之党见。”唐· 杨注云:“党见,频见也, 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於古无据。惠氏 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 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 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 缮性》:‘物之傥来,寄 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 淮阴侯传》 ‘恐其党不就’,《汉书· 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 同。”(《读书杂志》十一《荀子第五》页62)按:杨训党为 频,於古无据,又谓“言如朋党之多”,显属望文生训;惠 定宇训党为所,虽据古训,而於句意殊为扞格,唯王氏训党 为或,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19
第二节 辨析古书异例
一、 什麽是古书异例呢? 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 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 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对这种古书异例, 古代训诂家虽早就有所觉察,但并没有进行完整系统 的论述。至清代训诂大师俞樾,始撰《古书疑义举例》 一书,櫽括(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古书异 例凡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後刘师培又作《古书 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 叙伦作《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古书疑义 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各有所增益补苴(补缀,缝 23 补。引申为弥补缺陷)。
二、古书异例的类别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五)记言中有叙事
24
(一)倒文 1.句中倒字: 《左传· 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 於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於怒市於色者, 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其 中“室於怒市於色”,顺言当云 “怒於室,色 於市”。杜预注云:“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 犹人忿於室家而作色於市人。”《御览》卷一 七四正引作“怒於室而色於市”。 《孟子· 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顺言当云 “厥角稽首,若崩”。按:此言武王 伐纣时,殷商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叩 起头来,声音响得好像山陵崩塌一样。
7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传:“氓,民也。” 《孟子· 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 悦而愿为氓矣。”赵歧章句:“氓者, 谓其民也。” 《齐风· 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 云。”传:“如云,言盛也。” 《鄘风· 君子偕老》:“鬒zhěn发如 云,不屑髢dí 也。”传:“如云,言 美长也。” 《说文》:“云,山川气 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僖公三 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是训诂学所不能 不留意的,比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就 出现得比较多,而又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
如《後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 朝廷。” 又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 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 棒杀之。” 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兰是云乡 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 又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10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 步去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 《邶风· 匏有苦叶》:“人涉否卬,卬须我 友。” 传:“卬,我也。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 待之。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 非得礼义,婚姻不成。”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已 死,信无它心。” 11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的 具体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的浮誇的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 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孙邃人,谓 “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 而“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为倒句,有禆 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 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因少 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 也。如今人有权厝而覆土掩之谓之浮葬,正此 28 类也。
20
考《说文》三下攴部“敦”字下云:“怒也, 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 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 页125)又《说文》三上言部:“谁,谁何也。” 段氏指出:“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 皆责问之意。”(同上书,页101)按谁字属禅母 三等,按照古音章系归端之例,可以读为敦(敦 是端母),敦有责问之意,故谁字亦有责问之意。 何则读为呵,呵亦责问也。由此可证:谁何即 是责问,引申之可训为诘问督察,“陈利兵而 谁何”,是说在关塞上布置了哨兵,以盘诘督 察过往行人。这是凭借古代字书以解释疑难词 21 语的一个例子。
又如:《小雅· 常棣》:“外御 其务。”笺:“务,侮也。” 《卫风· 氓》:“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笺云:“泮,读为 畔。”《说文》:“泮,诸侯 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 墙,从水从半,半亦声。”
9
《左传· 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 南门。”杜预:“观,示也。” 《国语பைடு நூலகம் 周语》:“先王耀德不观兵。” 韦昭:“观,示也。”
16
以下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语的。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 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又如《太平广记》卷七一“葛玄”条:“玄谓诸少年 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 投一符於水中,女便惊走。”
14
此外,古汉语中还常见到词类 活用的现象。例如: 汉·仲长统《昌言·理乱》: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 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 明·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故日之;月湖长,方广, 故月之。”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1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 意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 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 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 位。前代学者对於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到 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 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 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卷九)
15
除了词汇和语法外,还有 方 面的问题,也是训诂学所应留意的。特 别是古典诗词,它的修辞手法千变万化, 为一定的修辞手法所制约,其词汇意义 业已被修辞意义所替代。
李贺《上云乐》:“飞香走红满天春”
修辞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样一个治学的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跟 戴震一样的观点,他说:“有文字而後 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 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的话, 可以看出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释词和 解句,而在这二者之中,释词又是首要 的,第一位的,正如黄侃所说:“训诂 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文字声 韻训诂笔记》页195)
26
3.倒句:
《左传· 闵公二年》:“为吴太 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 也。”顺言当云:“与其及也,犹 有令名。”杜预注此句云 :“太伯, 周太王之適子,知其父欲立季历, 故让位而適吴。”又释“犹有令名, 与其及也”二句云:“言虽去,犹 有令名。”
27
《礼记·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 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 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二: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 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 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 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12
而为要弄通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 行语法分析,对於某些特殊的修辞现 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修辞, 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例如: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隐公元 年》):“姜氏何厌之有?”
国策补释》卷三,末句应移在“昼游乎茂树”之前)。
17
其中“以其類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 孙指出:“類当为頸,字之误也。招,的也, 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 注,引此作‘以其頸为的’,《艺文类聚》 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 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頸。’姚曰:‘《春 秋後语》云:以其頸为的。’的或为招,招、 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按王氏在这 里指出了類是頸之讹字,招是的之通借字, 於是豁然贯通。(见《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页
25
2.倒字叶韵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弗躬弗亲, 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 已,无小人殆(亲近)。”顺言当云 “无 殆小人”,之所以倒言为“无小人殆”, 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仕、子、已等字叶 。 《墨子· 非乐上》引武观曰:“启乃淫溢 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莧磬以力。” (夏启纵乐放荡,在野 外大肆吃喝)顺言当云 “饮食于野”,之所以倒言为“野于饮 食”,是为了使食字与下文力字叶 韵。
例四,《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 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有的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的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的 假借,《说文》口部:“噤,口闭也。” 吟而不言,即闭着嘴巴不说话。照段氏的 解释来理解《史记》这句话,便有涣然冰 22 释、怡然理顺之妙。
5
《诗经》开卷第一篇《关雎》 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要读懂这四句 诗,首先必须懂得关关、雎鸠、洲、 窈窕、淑、逑这些词儿的意思是什麽。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 匹。”
6
《周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 传:“思,辞也。” 《诗经·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 归。” 郑笺:“式,发声也。” 《诗· 大序》:“然则关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孔疏:“然者,然上语,则者,则下 事,因前起后之势也。”
例三,贾谊《过秦论》:“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其中“陈利兵而谁 何”一句不大好懂,关键在於“谁何” 二字应作何解释。
《庄子· 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郭象注: “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棰楚桎梏。” 《吕氏春秋· 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淮南子》:“襄子击金而退之。” 高诱注:“军法,鼓以进众,钲以退之。” 《后汉书· 冯衍传》:“怀金垂紫。” 李贤注:“金谓印也。”
89,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下同)
18
例二,《荀子· 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怪星之党见。”唐· 杨注云:“党见,频见也, 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於古无据。惠氏 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 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 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 缮性》:‘物之傥来,寄 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 淮阴侯传》 ‘恐其党不就’,《汉书· 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 同。”(《读书杂志》十一《荀子第五》页62)按:杨训党为 频,於古无据,又谓“言如朋党之多”,显属望文生训;惠 定宇训党为所,虽据古训,而於句意殊为扞格,唯王氏训党 为或,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19
第二节 辨析古书异例
一、 什麽是古书异例呢? 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 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 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对这种古书异例, 古代训诂家虽早就有所觉察,但并没有进行完整系统 的论述。至清代训诂大师俞樾,始撰《古书疑义举例》 一书,櫽括(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古书异 例凡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後刘师培又作《古书 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 叙伦作《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古书疑义 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各有所增益补苴(补缀,缝 23 补。引申为弥补缺陷)。
二、古书异例的类别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五)记言中有叙事
24
(一)倒文 1.句中倒字: 《左传· 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 於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於怒市於色者, 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其 中“室於怒市於色”,顺言当云 “怒於室,色 於市”。杜预注云:“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 犹人忿於室家而作色於市人。”《御览》卷一 七四正引作“怒於室而色於市”。 《孟子· 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顺言当云 “厥角稽首,若崩”。按:此言武王 伐纣时,殷商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叩 起头来,声音响得好像山陵崩塌一样。
7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传:“氓,民也。” 《孟子· 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 悦而愿为氓矣。”赵歧章句:“氓者, 谓其民也。” 《齐风· 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 云。”传:“如云,言盛也。” 《鄘风· 君子偕老》:“鬒zhěn发如 云,不屑髢dí 也。”传:“如云,言 美长也。” 《说文》:“云,山川气 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僖公三 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是训诂学所不能 不留意的,比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就 出现得比较多,而又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
如《後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 朝廷。” 又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 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 棒杀之。” 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兰是云乡 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 又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10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 步去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 《邶风· 匏有苦叶》:“人涉否卬,卬须我 友。” 传:“卬,我也。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 待之。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 非得礼义,婚姻不成。”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已 死,信无它心。” 11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的 具体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的浮誇的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 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孙邃人,谓 “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 而“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为倒句,有禆 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 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因少 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 也。如今人有权厝而覆土掩之谓之浮葬,正此 28 类也。
20
考《说文》三下攴部“敦”字下云:“怒也, 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 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 页125)又《说文》三上言部:“谁,谁何也。” 段氏指出:“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 皆责问之意。”(同上书,页101)按谁字属禅母 三等,按照古音章系归端之例,可以读为敦(敦 是端母),敦有责问之意,故谁字亦有责问之意。 何则读为呵,呵亦责问也。由此可证:谁何即 是责问,引申之可训为诘问督察,“陈利兵而 谁何”,是说在关塞上布置了哨兵,以盘诘督 察过往行人。这是凭借古代字书以解释疑难词 21 语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