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和作用备用
训诂的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释词和释句一、释词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说明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古人对词语的解释体例,分三种形式:一)正文体:1.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
即作者本人在行文或论说过程中,对某一词语的解释。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外。
声成文,谓之音。
《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荀子•修身》:故可与言而言之谓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又: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促,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程。
《汉书•梅福特》: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2.正文体释词方法1)义训《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2)声训①《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徳。
徳者得也。
② 《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又:亥者,该也。
⑥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3)同字为训① 《史记•乐书》: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 者乐也”。
正义曰:“引 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
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
” 一一所以严正音乐推行之后,伦常就 归于端正,耳目聪明,情感和平,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的内容分析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训诂的实践案例分析
《说文解字》的训诂实践
总结词:系统全面
详细描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通过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训诂,全 面揭示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汉字的构 造、读音、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成果
汉代的《尔雅》、唐代的 《说文解字》等是古代训 诂学的代表性成果。
研究方法
以传注、笺疏为主要研究 方法,注重对古代文献的 解读和诠释。
现代训诂学的兴起
转型与变革
现代训诂学兴起于20世纪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开始注重语言实证和文 献考据。
代表性学者
王国维、胡适、钱玄同等 是现代训诂学的代表性学 者。
在语言研究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 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语法结构 和修辞手法等,为语言研究提供科学 的依据和指导,推动语言研究的深入 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训诂的学术史与展望
古代训诂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形成
古代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 期,随着经学的兴起而逐 步形成。
总结词:规模宏大
VS
详细描述:《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字典,收录了丰富 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资料,为后世研 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 康熙字典》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 了解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 变,进一步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
REPORT
THANKS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的功用精讲课件
• 辨析名词动用。如: •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
足野羊。”颜师古曰:手言手击杀之。足 谓蹴蹈而获之。”
• 辩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
•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 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修文德,使远方人慕其德 化而来。”“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交代了“来”字的 使动用法。
• (五)、训诂学不但能够使我们知其然,而 且知其所以然。
•
《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高中课本第三册 注云:“劳劳,怅惘若失的状 态。”这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什 么“劳劳”会有怅惘若失之义?造 就有必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探索。
• 卷一:“元,始也。从一,兀声。”段玉裁注:“凡从某,某声 音,谓于六书为形声也。凡文字有义有形有声。《尔雅》以下,义书 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 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 读若某是。和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 释》一书,则在“序言”中交代了全书的通例。
• 训保为恃,于古有征。 • 《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王逸<楚
辞章句》训为保守,未当。清人林仲懿《离骚中 正》、近人卫瑜章《离骚集释》训为恃,得之)。
• (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 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例如:
训诂学完整版本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训诂学第二章
• 清代对义理的阐释在于恢复汉学传统 顾炎 武《日知录·卷三·言私其豵》:“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先公而后私也。“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先私而后公也。自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 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 且从而恤之。
• 四、阐明词义与语言各要素的关系
• (一)说明词义与字形的关系
• 二、辨析古书义例
• 1.倒文 倒字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 变。”《诗经》:“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 倒句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嵩无子,张籍 云”。《孟子·万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在他 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倒序 《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 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史记·鲁仲 连列传》:“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 3.复文 复词 《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 任负车登焉。”“任负”为复词。《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周其有頿(zī)王,亦克能修其 职。”“克能”为复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缮完葺”为复词。
• 复句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故王之不 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之不王,是折 枝之类也。”
• 2.省文 蒙上省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 食,吴人及。奔,食而从之。”当云:“楚人奔, 吴人食而从之。”
• 因下省 《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当云:“既率 其党追之。”《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 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当云: “五十亩而贡”、“七十亩而助。”
• 2.分析语法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 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 孔颖达正义:“倒其言者,古之语皆然。”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 食。”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 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 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训”本义是劝道、教导, 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 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产生训诂的因素: 重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语言发展变化了,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 已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 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 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 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解释规律, 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 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 借用同音字来表达。
如“汝”, 本来是河流名, 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 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 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 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如借“草”为“艸”。
P96.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 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 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 指通过度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8. 语义学: 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 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 法国学者M. 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重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因此, 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第2章训诂的内容
反切的注音方法,清陳澧在《切韻考》中說: “切語之法,以二字爲一字之音,上字與 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 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用現代的語音術語來說,反切法就是取反切 上字的聲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 合而成新的字音,即得被切字的讀音。
通常用兩個漢字來標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 所使用的兩個漢字,前者稱為反切上字, 後者稱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 與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與 反切下字相同。
第二章 訓詁的內容
第一節 注 音 第二節 釋 義 第三節 講述語法修辭和句讀篇章
第一節 注 音
一、比況法 (一)描繪發音法 描寫法是直接描述字音的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
如: 《公羊傳·宣公八年》:“曷爲或言‘而’,或
言‘乃’?‘乃’難乎‘而’也。”漢·何休 注:“言‘乃’者,內而深;言‘而’者, 外而淺。” 何休這裏是指出發音的部位和聲音的洪細。
《釋名·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 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 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舌腹”、“舌頭”大致是就聲母的發音部 位而言。
描寫注音法,其說法還很多,這裏只舉幾 個例子,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由於 科學的語音學還未建立,所以描寫說明比 較含糊,以此法注音,難望精確。
下面以《廣韻》的切語爲例:
條,徒聊切。即取反切上字“徒”的聲母“t”,取 反切“聊”的韻母和聲調iáo而拼成一個音tiáo。
《淮南子·脩務訓》: “胡人有知利者,而人 謂之駤。”高誘注:“駤讀似質,緩氣言 之,在舌頭乃得。”
《呂氏春秋·慎行》:“相與私哄。”高誘注: “哄,讀近鴻,緩氣言之。”
使用“讀若”、“讀如”、“讀曰”等注音 方法,有的注音字與被注字讀音相同;有 的就不完全相同;有的只是近似而已。因 此說這種方法注音也是不科學、不準確的。
训诂学的内容
二、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 在古代文献正文中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训诂资料,它们对于正文来说, 不但可以避免由于文外加注而造成的支离破碎的毛病,而且可以起到条目 分明、渲染周到的积极作用,有时还可以使语法结构富于变化,把思想表 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同字为训”:《周易》:“蒙者,蒙也。【由于字有数义,故蒙卦 之 “蒙”以“童蒙、蒙昧”之义训之。】有时连续使用某字而意义有别。 《左传· 隐 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古今字为训”:《尔雅· 释诂》:“于,於也。”段玉裁说:“于、 於二 字,在周时为古今字。” “声训”:《周易》:“咸,感也。夬,决也。兑,说也。” 《大戴礼记· 诰志》:“明,孟也。幽,幼也。” 《周易》以形声系统互相训释求得卦名的语源;《大戴礼记》以同音字 作训,找出词义的发展(光明与大、阴暗与小相引申)。
4、说明修辞手段 《小雅· 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 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以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左传》谓之隐语、廋辞)“牂羊”是 母 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说 “母羊 长了大脑袋”等于说是“不可能的事”或“不会有的事”。后 一句是 借喻修辞格。“三星”,星宿名,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 快 亮的时候才出现,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了。“罶”是一种用竹 篾 或苇条编的捕鱼器,夜里把它放在水堰的孔道旁,鱼游进去就 出不来,到天亮时人们就把罶取走。“三星在罶”就是说离人
3、阐释语法 毛亨在申述句子的意义时,往往用抽掉原文的虚 词或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说明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例如: 《诗经· 鄘风· 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这几句诗里有四 个语 气词“也”,毛亨恐怕人们误解为四个平列句,或者 误 认为三个平列结构,所以作了这样的注解。他用“淫 奔”来解释“怀昏姻”,又去掉了第一个“也”字, 这就说 明了“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仅仅是一个词组,是 主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在正文训诂中包括义训、声训、同字为训等
方法。 (1).义训:北者,败也。鄙者,陋也。 (2).声训:德者,得也。子者,滋也。 (3).同字为训:利用汉语一词多义或同字异 词现象进行说解。 《周易· 序卦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 ‘蒙’。蒙者,蒙也。‛(受,授,设立。 蒙,卦名,意为蒙昧,幼稚。)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1.蒙上省
《尚书· 禹贡》:‚荆、歧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 孔颖达:‚三山空举山名,不 言治意,蒙上 ‘既旅’之文也。‛ 《左传·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杜预不明蒙上省例,误以 ‚奔食‛为句,注云:‚奔食,食者走。‛俞 樾指出:‚此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奔也。 ‘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 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 ‘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省也。 杜注曰:‘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 成义矣。‛
二、释句
《诗经· 卫风· 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
疾。‛毛传:‚甘,厌也。‛郑玄释句:‚愿, 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 味而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 《诗经· 邶风· 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 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邶风· 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 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 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 事,难易乎因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治经治子,要皆当 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 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 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 论墨学》
一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
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sao”,源于满语 sorombi ;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 语词) 2.站、歹(蒙古语本义为反逆) 3. “打嘎” 、“闶阆” 、(火+福),在室 內燃火驱散冷空气。(近代汉语语词研究)
2.《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
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也。” 先当为“”之假借,意为“传话”,“事先 联络”。《说文》:“,致言也。从言,从 先,先亦声。”
3。《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
宦官。” 注释:有兰家之女,出生于做官之家,可佩 太守之子。 徐复:凡人物不知出生谓之“兰”也”。所 谓“兰家女”,就是“某人家的女儿。”
1.联绵词。由双声叠韵的两个字构成,“合 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义”。 “狐疑”——狐性多疑; “犹豫”——兽名,犬预先走人前,等人不 到,又走回来。 王引之指出两种说法都错误,狐疑、犹豫, 踯躅,犹与,皆为双声字。
符定一编著《联绵字典》。1937年全书编成,又经 多年核订、补正,1940年铸印,全书历经32载,共 87册,计400多万字。书成之后,轰动全国。章太 炎称其”实较明人骄雅为优”,为书题字。商务印 书馆出重金资助,1943年由北平京华书店出版。新 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两次再版。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2.分清偏义复词 《礼记》:“养老幼于东序。”;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 还。”; 《后汉书》:“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至成 败。”
3.分清实词和虚词 《诗· 终风且暴》:“终风且暴。”终:既。 一说终日,一说大。王念孙认为“终”为 “既”之意。王引之:经典之文,字各有义; 而字之为语词(即虚词)者则无意可言,但 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词解之,则扞格难通。
《列子· 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 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 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 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 日:''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 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 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
意等内容。 《礼记·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 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 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 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 近似于现在的“。”
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 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 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 耳氏之马良请求之。’”
4.《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
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折桂令》:“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 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 “仔细”对举,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 经义。按:古“唐”、“张”音近,“荒唐” 与“慌张”或一声之转。
(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
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 刚而直。 《尚书》:“天大雷电以风。” 《国语》:“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惠,通“慧”)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 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
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 冻馁之患矣。“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 按:当注释为朝廷。
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 如,《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 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 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 《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 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 景帝本 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 书· 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 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 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 作官府的。
(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 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 前提。 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 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 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 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 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的现象。 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 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
“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
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 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 ——刘坚
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 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 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 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 选注》);说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 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 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 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 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等。
2.
《敦煌变文集·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莲念仏若恒沙,地狱元来是我家。” 《变文集》的校录者改“元”为“原”。
按:原、元二字在明代以前不能通假。变文起於唐代盛行 一时的俗讲,大多是唐及五代、少数是宋初的作品,自不例 外,不烦校改。清顾炎武考证说:“元者,本也。本官曰元 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指明 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日知录》卷三二 “元”条)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汉诗》卷一○《乐
府古辞· 上留田行》:“里中有啼儿,似类亲 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啼儿”怎么会像“亲父子”,不可解。逯钦立校曰:“‘父’字当是 ‘交’字残文。亲交,汉人习语。”“亲交”犹言朋友,汉代典籍中多 见。同样以诗歌为例:《汉诗》卷九《乐府古辞· 善哉行》:“亲交在门, 饥不及餐。”又《妇病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 坐不能起。”逯氏校“父”为“交”,是因为他知道汉人喜欢使用“亲 交”这个词,“似类亲交子”是说长得像朋友的儿子一样,就很好理解 了。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 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 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 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 艺文略》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 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 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 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陈澧《东塾读书记》
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 白平 山西古籍出版社 此书找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700多 条商榷意见。“是一部学习校勘与训诂的好 教材”,对王力《古汉》注释进行补救工作。
1。
《左传》:“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不为偪(逼)乎?” 注释:戮:杀。 按 “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 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 可行戮。
(四)阐明语源,研究得名之由。
1.《史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
得也。”; 2.《尔雅》:“鬼之言归也。”; 3.《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 4.《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 之韭。”
5.梳子得名之由?《说文》:“梳,理发也”; 《说文》:“疏,通也”;《说》:“流,水行 也”;旒liǘ,《玉篇》:“旒,旌旗垂者。”旒, 古代帝王礼貌上前后悬垂的玉串;裗《尔雅· 释器》: “衣裗谓之 ”释文:裗,流也。 6.“痉挛”得名之由? 痉(巠xing多直义)径、经、 茎;挛(相连),恋、峦、孪、銮、鸾 7.浙江、淮河、齐国、鲁国、商人等为何得名?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 中国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学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 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 国文法》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