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 崖山
崖山精神千古
崖山精神千古崖山精神千古壶公评论写于麒麟山麓公元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1279年崖山之战后宋亡。
在蒙古势力西征东讨的过程中,这是一场持续时间最长,耗费费用最大的战争。
读过元人笔下的《宋史》及其它资料,关于崖山之战,聊记一二:1276年(德祐二年),临安沦陷宋恭帝被俘,张世杰与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
同年,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组建行朝,立端宗赵昰(改元景炎)。
但是宋军屡战屡败,由福州撤至泉州,再至秀山、井澳。
1278年(景炎三年)赵昰在井澳溺水而亡,再立卫王赵昺(改元祥兴)。
时为太傅的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崖山。
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的大海中,南北亘二百余里,东南控海,西北皆港,与奇石对立,如两扉。
张世杰以为有天险可守,于是在此建行宫、葺军屋。
造舟楫,制器械,以图进取。
行朝共有官、民兵二十馀万,大多住在船上。
1279年(祥兴二年),蒙元江东宣慰使张弘范统水陆之师两万,在清远大败宋广东守将王道夫、凌震,进驻广州,于五坡岭擒获宋丞相文天祥,会合全军进逼崖山。
有幕僚劝张世杰:“北兵以舟师堵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不如先行占据!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
”张世杰道:“频年航海,何时能已?今须与决胜负。
”于是尽焚行朝草市,将千艘大船用铁索穿连碇列海中,建楼栅,如城堞。
崖山的君臣抱定必死的决心。
张弘范派部将韩某――张世杰的外甥三次劝降,张世杰不从,道:“吾知降,生且富贵。
但为主死,不移也!”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以武力威胁,文天祥遂提笔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分兵四路进攻,崖山西面黑气弥漫。
张世杰率领水师殊死抵抗,双方伤亡惨重。
后,海水退潮,水流南泻,张弘范以主力舰队进攻,一举夺下左大栅营战舰,元军士气大振,诸路军并力进击,宋军坚持了几个时辰,直到一个接一个的桅杆跟着倒下。
崖山海战诗词
崖山海战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崖山海战吗?那可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啊!
想象一下,海浪汹涌,风声呼啸,战船在波涛中摇晃。
那场面,就好比是一场巨大的风暴在肆虐。
“十万军民齐赴海,千秋忠义共沉波。
”这诗句中蕴含着多少的悲壮与决绝!就好像是十万颗炽热的心,一同燃烧,一同熄灭。
当时的将士们,他们哪一个不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宁死不降”这四个字,在他们心中重若千钧。
他们难道不知道投降可能会换来一时的苟活?但他们绝不!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
还记得那一位老将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吾生为大宋之臣,死为大宋之鬼!”这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那重重的海浪。
在这场海战中,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一滴血都是忠诚的见证。
这难道不比那些虚构的故事更加震撼人心吗?
我觉得,崖山海战虽然悲壮,但它所展现出的忠义和勇气,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是永远闪耀在岁月长河中的光芒!。
崖山海战议简介
● 离崖山祠约四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 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 宋 于 此 ” 十 二 字 之 处 。 《 元 史 ·张 弘 范 列 传 》 记 载 “ 磨 崖 山 之 阳 , 勒 石 纪 功 而 还 ” 。 后 来 有 人 在 十 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造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 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
战役评价
●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 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 京、南京,被蒙古军击败。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 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 参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蒙灭西夏之战、蒙古攻西辽之战、蔡州之战。
●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 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杨淑妃)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 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 开海面)。
《崖山》读后感
《崖山》读后感首先,小说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详实的史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崖山海战不仅是南宋与元朝之间的最后一战,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硝烟与血腥。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无论是忠贞不渝的文天祥,还是英勇善战的张世杰,亦或是奸诈狡猾的贾似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社会风貌。
特别是文天祥的形象,他的忠诚与坚韧,让人肃然起敬。
他在绝境中的坚持,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信念的坚守。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引人深思。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被放大到极致。
一方面,有无数的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在利益面前丧失了道德底线,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思考: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小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崖山海战虽然以南宋的失败告终,但这场战争背后的历史进程却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作者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展现了历史的多面性。
这种多维度的历史观,使得小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小说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既有古风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
例如,书中多次提到“崖山”这个意象,不仅是指具体的地理位置,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高地。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崖山海战作文
崖山海战作文说起崖山海战,那可真是一段惊心动魄、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公元 1279 年,在如今广东江门新会崖山附近的海面上,上演了一场决定南宋命运的大战。
那时候,南宋的小朝廷已经被元军逼到了绝境。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海风呼呼地吹着,海浪不停地拍打着船只。
南宋这边,将士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和决绝。
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一搏,身后已无退路。
宋军的船只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海面上,船上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
士兵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神坚定却又带着一丝恐惧。
毕竟,面对强大的元军,谁能没有一点害怕呢?再看看元军那边,一艘艘高大的战船,气势汹汹。
元军的将领们站在船头,志在必得的样子。
他们的兵力众多,装备精良,仿佛胜利已经握在了手中。
战斗一开始,元军就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战术,对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宋军拼死抵抗,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海浪声交织在一起。
有个宋军的小士兵,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
他拿着长枪,手都在微微颤抖,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倔强。
他不停地朝着元军刺去,嘴里还喊着:“保卫大宋,死战不退!”可元军的攻势太猛了,他一个不小心,被敌人砍了一刀,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
但他咬着牙,继续战斗,一步也不肯后退。
还有一位宋军的将领,他身先士卒,在船头上指挥着战斗。
他的吼声在海风中回荡:“兄弟们,跟他们拼了!”他的脸上满是汗水和血水的混合物,身上的铠甲也有多处破损。
可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守护大宋的尊严。
海面上,船只相互碰撞,有的起火燃烧,黑烟滚滚。
士兵们在火光中穿梭,战斗的激烈程度让人胆战心惊。
宋军的一艘战船被元军的投石机击中,船身开始倾斜。
船上的士兵们纷纷落水,有的会游泳的,拼命朝着其他船只游去,而不会游泳的,只能在水中挣扎,呼喊着救命。
可在这激烈的战场上,又有谁能顾得上他们呢?随着战斗的进行,宋军逐渐处于下风。
但他们没有放弃,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可是,最终宋军还是没能抵挡得住元军的进攻。
崖山之战简介 南宋王朝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崖山之战简介南宋王朝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导语:崖山之战简介: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
崖山之战简介: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超过十万南宋军民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投海自尽,这场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仔细研究了一下南宋灭亡的历史,感到非常心痛,崖山海战尤为惨烈,周总理曾经说过,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继续保留汉人政权,我很赞同周总理的这种说法,南宋当时应该全面退守,退守的最佳地点是台湾,退可守,攻可扰,以蒙古人的实力,当时根本不具备从海上攻打台湾的能力。
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国家非常富裕,GDP占全球八成之多,但国家却不重视军事实力,军队忙于经商而不演练,没有战斗力,面对外敌入侵总是战败求和,丧权辱国殆尽,最终还是难逃灭亡。
两宋灭亡的历史非
生活常识分享。
如何评价崖山海战
如何评价崖山海战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下面是分享的崖山海战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宋朝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奋勇抵抗,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宋朝军队切断自己的退路,背水一战,与元军决一生死,以此来保卫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宋朝的领土仅剩下崖山这一个地方,但是这些宋朝的兵民没有选择投降。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还有另一方面。
元朝在集聚了力量后,开始进攻南宋。
沿着东南海岸,元军将南宋的皇帝逼到了广东地区。
元军打赢了崖山海战,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华地区。
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只是小格局的统一,但是元朝却是大格局的统一。
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在评价崖山海战的时候,并没有贬斥他的敌人,而是非常赞赏这些南宋军民的抗争精神,他号召蒙古人要学习这样的精神。
周恩来在评价崖山海战的时候,说崖山海战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崖山海战的遗址要好好保存,要让后代人铭记崖山海战的精神,在极端情况下也不要屈服。
近年来,网络上有些关于崖山海战的评论很不和谐,这些言论中指出,崖山以后无中国。
他们认为,汉人的宋王朝在崖山以后已经灭亡了,新建立的元朝是胡人的王朝,这种言论明显是破坏国家统一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论是汉人的宋朝还是蒙古人的元朝,都是中华民族的朝代。
崖山海战的地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海战,崖山海战地点也具有纪念意义。
崖山位于现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处出海,这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而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从而故又名崖门。
但仅从地势上看,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实在易守难攻。
现如今,崖山港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因泥沙淤积,已成为陆地。
人们不可能再一睹当年的海港风貌。
而且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宋军的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口内,不能将舰队全停泊在崖山的东南岸,面向大海。
崖山血战:中国史上最惨烈、最壮观、最有血性、最催人泪下的鏖战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乃是不世出的枭雄。
他不仅是独迈千古的战略大师,也是横绝一世的战术大师。
在他的带领下,庞大的蒙古帝国迅速崛起,横扫欧亚大陆。
多年以后,西方的历史学家经过文献的研究和在蒙古实地考察, 总结蒙古军队的原因,他们惊奇地发现,蒙古骑兵多以弯刀进行冲杀,利用马匹的冲击力,加上弯刀的力学原理与马匹的冲击力的组合发挥到,很容易能够将敌人的身体甚至盔甲和兵器削掉,这,就是成吉思汗在基本战法上创新和改良的成果!另外,成吉思汗也在惯用的阵列战术以及两翼包抄战术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演化,终使蒙古骑兵成为了无敌于天下的“上帝之鞭”。
而随着蒙古帝国的不断壮大和扩张,偏安江南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小朝廷也成为了蒙古人眼中的一头猎物。
不过,让蒙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貌似懦弱的南宋人,竟然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对手。
最初,成吉思汗是瞧不起不会骑射只会享受安逸的南宋人的,他只把剽悍尚武的女真人看作头号大敌。
哪料,居庸关一役,金兵溃不成军。
成吉思汗由此顺利占领金朝中都,逼迫金人纳贡称臣。
西征途中,成吉思汗难求一败,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遭遇到了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
相信成吉思汗直到死前,也不会料到,南宋竟会是最难啃的骨头。
蒙古人正式攻打南宋是在1235年。
此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
战事一开始,蒙古军虽有斩获,但在宋军顽强抵抗下,进展缓慢。
第二年,终于攻占了南宋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
然而,南宋名孟珙出阵,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孟珙率领宋军与蒙古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
而到了1239 年,宋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孟珙趁势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随后,孟珙又率部向西,迎战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收复夔州。
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
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公元1279年,南宋守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今天广东江门一带),与蒙元追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战斗结果:宋军覆灭,十万军民殉国,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
这场战役,史书称为“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不仅是宋亡标志,而且还被很多国外史学家视为“华夏陆沉”“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
即“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依我看来,作为一个地域,中国何时都客观存在,无论统治者是谁,称“宋”抑或称“元”,不能说元不是中国,即便是中国被征服史,也是中国历史。
但对中国主体民族华夏族即汉族而言,元灭宋,确是亡种危机,准确地说,是“崖山之后,第二纪华夏人亡(注:第一纪是先秦远古华夏人,第二纪就是以汉唐宋为代表的中古华夏人)”。
关于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海战,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历史小说《海啸》描述得惊心动魄:公元1279年,人类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海战不可避免的在新会崖门海域爆发。
交战的双方一方是由草原兴起的强大蒙古帝国,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踏遍亚欧大陆,集中全力准备给敌人最后致命的一击。
另一方是国力衰落的南宋帝国,积弱不振的它已经苦苦抵抗了近半个世纪。
这是两个民族之间异常残酷的一场绝世之战,对垒双方共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600多艘。
蒙古帝国已经吞并了大陆上若干个咤叱风云的国家,意图借这场战争彻底消灭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后的强劲敌人。
而南宋帝国在蒙古铁骑的大举入侵之下, 一批忠贞的大臣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捍卫着保卫江山的最后一丝希望。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
一群宋王朝仅存的精英,就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流亡政权。
然而勇气终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英雄壮志亦不能阻挡波涛般的蒙古铁骑。
宋军在初次交锋得胜后,其被动的战术使自己陷入了敌军的围困。
崖山之战的典故
崖山之战的典故
崖山之战是指1279年,宋朝军队与元军在崖山进行的一场生死大决战,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宋朝皇室在崖山设立了海上朝廷,试图以此方式抵御元军的进攻。
元军方面以降元宋将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分南、北两路向宋军围攻。
宋军在崖山烧毁了岸上的行宫与军营,移居海上,所有士兵被布置在千余条木船上,并用绳索相连,形成方阵。
指挥将领张世杰将20余万将士安排到海上死守。
战斗打响后,元军断了南宋小朝廷的淡水及柴薪渠道。
在连续断水断粮,将士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宋军船阵被元军攻破。
43岁的陆秀夫眼见大势已去,在元军围攻帝舟时,跪对宋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不必再受其辱,当为国死!”说罢背起腰系玉玺的少帝赵昺纵身跃入大海。
这场战役最终以元军获得全面胜利而结束,历时319年的宋王朝至此而亡。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元朝最终统一了全国,而宋朝皇室在海上建立的朝廷也彻底灭亡。
这场战役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海战之一,据记载,战后海上漂浮的尸体达到了十万之数。
崖山之战——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殉国
崖山之战——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殉国本文导读: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围襄阳,咸淳五年(1269年)又围攻樊城。
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shì)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听说广州失守,慌乱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
海上忽起飓风,宋朝船队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年逾七十的老臣江万载奋力跃入海中救起端宗,自己被巨浪卷走,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宋端宗因此染病。
超过四成的宋朝士兵在这次飓风中丧命。
飓风刚过,元将刘深又率兵来攻,张世杰迎战不敌,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军损失船只两百多艘,连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虏了。
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
宋端宗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
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十岁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岛(今广东湛江硇洲岛)上病死。
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卫王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之子江钲于同月在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
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
崖山海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崖山海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也随之覆灭,那崖山海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崖山海战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崖山海战的经过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1276年初,蒙古铁骑一路南下,临安沦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
年幼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母亲杨太后的带领下,逃出都城,到达温州。
大臣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大将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
五月一日,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南宋虽然投降元朝,但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东、淮西地区进行着顽强抵抗。
但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
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福州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足可一战,但由于主持朝政的陈宜中胆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
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只能四处流亡,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
景炎三年(1278)春,来到雷州附近。
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
端宗在逃亡途中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仅11岁。
端宗死后,群龙无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不久雷州失守,形势危急。
张世杰数次率军反攻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
历史似乎注定了要选在这里翻开空前悲壮的一页。
崖山纪行
73陈鲁民原文题目是“崖山游记”,写完后再回过头细想想,觉得似乎过于轻佻,说来这里凭吊或瞻仰,或可差强人意,因而就将篇名改为较为庄重的“纪行”。
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伤心之地,南宋末年数十万英魂殉国之处,如果说以色列有哭墙,这里也应是国人痛哭之处,又怎一个“游”字可当得起?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是一个荒凉的海滩,面对着波浪滔天的南中国海,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很早就听过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来到这里,心情一直很压抑,很沉重,一处处先驱烈士留下的遗迹,把我带到公元1279年的那一天。
此时,南宋残余的军民和眷属,还有20余万人,杨太后每天带着幼儿,依靠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用绳索相连的巨舟上主持政府,已经支撑了一年。
1279年初春的一天,蒙古大将张弘范突然发动海陆攻击,激烈的海战持续了22天,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
由于粮道水源被断,宋军弹尽粮绝,全线崩溃。
眼见全军覆没,突围无望,大臣陆秀夫先把妻子儿女驱下大海,又把9岁皇帝赵昺用布绑负在背上说:“我大宋君臣,威武不屈,大义凛然,不应受到外国人的侮辱。
”毅然投海而死。
大将张世杰率领残舰突围,7天后遇到杨太后,杨太后得知赵昺已死,大恸不已,说:“赵家两块骨肉都已死尽,我岂能独自苟活?”言毕也投海而死。
近20万南宋军民见帝后俱亡,亦先后跳下初春冰冷的海水中同赴国难。
据载,此其时也,军民纷纷蹈海自尽,海上到处是沉浮不定的人头,一片惨烈哭声,那也是满腔悲愤、不甘身为亡国奴的誓言!几天后,海面上飘起10多万具尸首。
大将张世杰带残部突围前往广州,准备继续奋斗。
可是,他又不幸遇到飓风,坠入大海。
崖山海战,惨烈空前,满朝民族精英及各种文化典籍,都随之而去,玉石俱焚,损失无法估量,建国320多年的宋朝,到此灭亡。
有学者认为,从此,古典意义上的华夏文明被拦腰中断,古典中华文化遭到摧残,发生严重断层。
崖山,崖山随笔
崖山,崖山随笔题记:崖山离深圳不远,乃南宋大臣陆秀夫在元兵的追杀下,背负着幼主跳海自杀的地方。
这是多少年前的崖山?还是多少年后的崖山?车,马,炮,长枪,短刀,再一次在这里对峙。
一排排骑兵呼啸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
一遍遍蹂躏着怎么也烧不尽的野草,和生生不息的蝼蚁。
不远处,两个赶海的人坐在礁石上,呜呜地吹响了海螺。
我看到了又一波的冲锋......这个棋局历经过多少代人的演绎?尘世的烽烟,慢慢散去,剩下的只是一些充满伤痛,浪花般荡漾着的诗歌。
我们席地而坐,高举着酒杯,摇旗呐喊。
被你不小心绊倒的那个酒瓶里,那个峨冠博带的'青衫儒生,背负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正艰难地从里面爬出......《》访凤凰文公祠题记:深圳市凤凰村为文天祥后人避难之所,建有文公祠。
文公祠离我住处不远,我曾多次拜访!多少年前流落到了这里?一些思念,一些记忆。
现在,一些睡得很深很沉的梦。
偶尔,屋檐上的几只鸽子“咕咕”地叫唤着,展翅飞起...... 我想起了硝烟散去,片刻的宁静。
这个正午,与倔强、儒雅的文山先生久久对视。
石板上的苔藓缓缓地爬上了我的双腿,一些浪花在斑驳的墙上重复地绽放。
我开始模糊、飘起,与文山先生融为了一体。
看守祠堂的老人对我点着头,微笑,缓缓地关上了沉重的大门。
光线暗了下去,我听到了哒哒的马蹄声,一位信使一路呼喊着,在记忆里狂奔......《》今天端午今天,有多少人酣睡在自己的梦里?有多少人把自己蜿蜒成一条寂寞的长河,然后,折叠成书,抱着它,在梦里哭泣?今天是端午。
我开着车,犹如一条鱼,在车流中不停地游走。
寻找着一些被时间包裹,飘浮在大街小巷的粽子。
是泪珠,也是饵。
找到并咬住它,我们就被历史拉出了水面。
今天是端午。
红灯亮了的时候,我看到了对面楼顶上有人一跃而下,姿势优美如鱼。
绿灯亮了,车流缓缓流动,没有看到浪花。
查崖山旅游景点
查崖山旅游景点
崖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是一座以海岛风光和文化景观著名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崖山的几个旅游景点:
1. 崖山风景名胜区:是崖山最主要的旅游景点,包括三山五园、五旧四新等景观。
三山指的是德风山、俗称鹅首山是海上风景之冠。
五园分别是:风景秀丽的三面神、花果山、码头、汉韩帝童墓、崇明会前蔷薇花观光园。
2. 银沙湾漂流:位于崖山北侧的椹涌湾,是中国比较著名的漂流景点之一。
你可以乘坐橡皮艇在溪水中徜徉,感受刺激与快乐。
3. 铁具炮台:位于崖山的澄海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护国沿海炮台之一。
炮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4. 拥有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周边小村镇:崖山周边还有许多保持了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的小村镇,如云潭村和瑶里村等。
这里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建筑风格、乡村风土人情和当地的特色美食。
5. 万佛寺:坐落于崖山顶部的万佛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游客可以在此品味佛教文化并欣赏到壮观的海景。
除了以上几个景点外,崖山还有许多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等值得游览的地方。
《崖山》读后感
《崖山》读后感
《崖山》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生命、命运和人性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无常,让人感叹生活的不易和无奈。
小说以一个小岛上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小岛居民的生活和命运。
主人公
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小岛上,受尽苦难和磨难,但却始终坚韧不拔,不断努力奋斗。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示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
社会的残酷。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展现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但同时也暴露出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
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奋斗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崖山》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意义的小说,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揭示,让人
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崖山》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生命、命运和人性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启示录,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不断奋斗,不断成长,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
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
崖山海战有多惨烈大家都知道,我中华文明,向以文明、礼仪立于世界!百花齐放的先秦、豪迈奔放的汉唐、儒雅风流的两宋,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科技,样样领先于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
虽然这片土地上,也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大混乱,经历了异族入侵、群众暴动、四分五裂,但以汉族为主的政权从未被彻底征服,中华文明从未被彻底打断。
宋朝,无疑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的顶峰。
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集前带文明之大成,成为中世界世界文明之巅。
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宋朝。
”然而,是硬币都有另一面。
大宋朝样样好,只军事是短板,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终宋一朝,军人地位低下,国家军备松弛。
宋朝,是典型的经济上的胖子,军事上的矮子。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1127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入侵,攻取了宋的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吃去了宋一大半的土地,皇室成员几乎被一锅端,以汉族政权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只剩下半壁江山。
1276年,蒙元军队又攻占了宋都临安府,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代表中华文明的汉人赵宋政权几乎失去了偏安一方的另一半江山。
赵宋皇室在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的支持下,拥立一个刚满7岁的赵昰做皇帝,组成新的政权,试图延续宋的国祚。
然而,军事上的积贫积弱,让草草组织起来的班子,只有一路逃亡保全自己,从浙江逃福建,从福建逃到广东,最后,到了崖山这个终点。
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
决定中华文明存亡的“崖山之战”不可避免的打响。
此时,代表中华文明的赵宋政权,虽然人数还有20余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
敌强且众,主帅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小皇帝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朝水师久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有哪些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崖山海战有着三个未解之谜,到现在还没有找出谜底。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之一是南宋为何将所有的军队集中在崖山这个地方。
根据现在的考察,南宋在崖山以南的湛江海域附近的岛屿上修筑了临时住所,按道理他们应该在岛屿上抵抗元军。
为何他们会逆向去崖山,与元军追击的方向正好相对。
而且从湛江附近的岛屿到崖山是逆风。
南宋当时的决策层为何要作出这样的决定,现在没有统一的见解。
有的专家认为当时的南宋决策层已经料到南宋覆亡的前景,无论是在陆上防御,还是在岛屿上防御,都会全军覆没。
由于存在乡土情结,他们选择了在陆上抵抗。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道理,但仍旧无法准确解释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中南宋指挥官为何会在陆地上守卫的问题。
崖山未解之谜之二是南宋在军力远胜于蒙古的情况下为何全军覆没。
南宋的军队有20万,战船有近千艘,蒙古的军队只有2万人,战船只有四百艘。
南宋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如蒙古,但是20万人是不小的数目,而且打的是海战,并不是陆地战斗,蒙古军队的骑兵优越性无法发挥出来。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之三是宋朝的指挥官为何连连失误。
崖山海战的南宋一方指挥官是张世杰。
但是南宋的补给都是由海南岛提供,张世杰没有派兵守住出海口,而是将所有的战船都聚集在海港里,明显是一大失误。
南宋的战船数量远胜于蒙古,应当在海面上与蒙古军决战,在狭小的地区作战明显不利于南宋一方。
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崖山海战。
在崖山海战进行的时候,宋朝当时已经只剩下崖山这一座城池,并且只有参与崖山海战的这20万兵力了。
而当时的元朝已经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只剩下崖山这个地方没有攻下。
历朝历代有很多人探究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
宋朝的兵力有20万,战船有一千余艘,元朝有2万余人,四百艘战船。
按道理来说,宋朝的兵力远远大于元朝的兵力,但为何宋朝会输得一败涂地。
宋朝的兵力虽然有20万,但是这20万鱼龙混杂,其中有文官、太监、宫女,还有士兵的家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崖山,崖山引言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广东近海一个小岛附近爆发了一场持续二十余日的海战。
交战双方分别是聚集在崖山的宋军残部,与由宋降军改编而成的蒙元水师,史称崖山海战。
海战以宋军惨败收尾,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而死,崖山海面上,从死殉国之士子军民浮尸十万。
中华亡国。
崖山以降,中华文明走向衰末,从1279到1912,再未复兴。
空余一声悲叹: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最近,我们读了一篇名为《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文章,文中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热情使我们深受震撼,但对部分史实观点抱有怀疑。
在考证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这个话题争议颇多,甚至从网上的争论可以折射出国人对于历史、文化、民族的态度,从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以前对于历史问题的一些误区。
我们经过资料查找、比较、筛选,作出了我们自己的判断与结论,仅为一家之言。
崖山海战崖山位于今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
祥兴二年,大宋大势已去,恭帝已在临安下投降诏书,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昺帝困守在崖山一隅之地。
蒙元将领张弘范受命围剿宋廷。
张弘范与张世杰俱是北方汉人,二人是乡邻,张弘范与父俱相蒙元,而张世杰立志保宋抗元。
张弘范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得元帝信任,他攻克江汉门户襄阳,迫使大将吕文焕投降(史书多称吕文焕为国贼,但在朝廷昏聩的情况下,吕文焕坚守襄阳六年,为保存襄阳子民投降蒙元,实为国士)。
陆秀夫与张世杰部署失误,将所有舰船聚集在一起,而让蒙元封锁海口,丧失淡水来源与逃生路径。
宋军缺少淡水,战力大损,然后张弘范夜里故布疑阵,令宋军误判元军在宴饮作乐,旋即突袭宋军舰队,宋军大败。
眼见大势已去,陆秀夫背负幼帝并妻儿一同蹈海而死。
太后被张世杰救出,却执意投海殉国。
张世杰在逃亡安南路上遭风暴而亡。
崖山海战,殉国的士子军民多达十万,尔后福建四万、浙江十万宋人皆投海殉国。
张弘范留下“镇国将军灭宋于此”扬长而去。
张弘范本人在蒙元南下过程中屡立战功,但尽力保全百姓,说服元帝推行汉化,他忠于蒙元,但也尽力保全汉族。
崖山海战本身不能扭转历史,但却是中国第一次亡国的标志。
所以才有“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
欲理解这句话,须对这个中华命运转折前后的历史进行梳理,下面按照时间顺序粗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
宋朝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有宋一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军事上却屡受辱于异族,终至亡国。
宋朝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关节,有人认为宋朝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近代。
宋朝是中国唯一没有重农抑商的朝代,商业高度繁荣,迫于北方异族的压力,宋朝为了保证税收还大力发展了远洋贸易,商业扩展至南洋、中亚和北非。
在政治上,宋太祖实行抑武崇文的国策,剥夺地方政府大部分的税收权利与军权,完善科举制度,并在祖庙盟誓后代子孙不得杀文官一人。
宋朝文官地位很高,同时在思想上宋朝理学虽拘禁了人的创造力,但影响并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大,许多文官有独立的思想,并非全为理学所拘。
自汉武始,儒学被用于为帝王服务,但宋人却重新提出了“天下为公”“天下非人主私有”的理念,使儒学开始恢复生气。
宋朝也出现了君权限制,宋制“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即皇帝诏书须经过宰相机构批准方可生效,形成了“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惯例,已经有君主立宪的雏形。
在社会保障上,宋朝设立了专门的卫生、济贫、收容孤老的机构。
在文化上,宋朝更是高度繁荣,诗词产量宏丰,唐代的古文运动在宋代推至顶峰。
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在科技上,宋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最快的朝代,各种机械、船只在宋代都有长足的进步。
有西方学者认为,宋代中国完全可以把任何其他国家视为蛮夷。
综上所述,宋朝中国文明在各个方面发展巨大,但是为何在异族面前束手无策?首先,宋朝最大的问题在于军事制度。
太祖鉴于晚唐藩镇跋扈,削弱地方的军政权力,而将大部分军队变为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禁军。
御敌时地方只能依靠中央军队支援,无法就地有效地抵抗。
其次,宋朝轻视军队,很多带兵的将领都是儒生,指挥不当。
另外,宋朝免除兵役,虽促进了农商业发展,但雇养了一支待遇优厚却疏于训练不思进取的庞大常备军。
唐代藩镇割据是主要问题,北方部落尚未统一,构不成威胁。
但宋代,北方蛮族一波强似一波,这种制度对宋代是致命的。
其实,太祖终其一生都未收复燕云十六州,本应意识到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异族入侵,但他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致使宋朝负“弱宋”之名。
在政治制度上,文官势力膨胀,导致朝廷内斗激烈,奸佞之臣因不诛文官而有恃无恐。
在抵抗侵略时宋朝多有奸臣卖国。
在经济制度上,同样限制地方权力,使地方防务难以有效开展。
并且,宋朝的国库收入远超中国历代(是清朝的三倍),固然因为工农商业高度发达,也与政府滥发纸币有关。
南宋末,通货膨胀严重,铜币还不如等量的铜值钱。
宋朝赋税虽轻,名目却是历代最多,政出多门,加之宋律宽松,致使贪官污吏很多。
最严重的是,宋朝的马匹与铁器供应不足。
冷兵器时代,马匹与铁器对战争影响巨大,这也是古代先进文明常败于野蛮的缘由。
自五代以来,中华内乱,北方大量草场业已被异族占领,马匹多依赖进口,价高品次。
宋室南渡后,北方大量铁矿又拱手让人,衰象已生。
宋朝在历史发展的节骨眼,却遇上人类史上最强悍的蛮族,天不与我。
但弱宋在抵抗异族中,又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历代所不能及,在君臣大多昏聩情况下,横扫欧亚的蒙元铁蹄却在长江驻足了五十年;千万川民抵抗至只有一百万人,蒙哥大汗也死在钓鱼台下;长沙沦陷后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全部壮烈战死;恭帝投降后,李庭芝无视太后劝降,率军民死守扬州,几至扬州城空;宋亡后,崖山、福建、浙江诸地投海殉国者多达二十余万。
“崖山之后无中华”缘由之一,就是宋后中华再无如此强烈之民族精神。
元朝蒙元入侵,是中华民族空前的灾难。
元朝虽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元代中华实为亡国。
蒙元在北方时,北方人口减少90%以上,其中虽包括瘟疫与饥饿,但究其本源,还是蒙元的掠夺和屠杀。
元代导致了中国历史大倒退,基本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有趣的是,从明史看,元代是一个赋税很轻的时代。
实际上,蒙元虽入主中原,制度上仍处于部落向封建的过渡阶段,治理国家非常随意。
蒙元贵族只求赋税足够他们挥霍享乐而采用由色目人(阿拉伯人)包税的制度,表面上看赋税是很轻的,但是蒙元对汉族的随意掠夺、屠杀危害远大于赋税,所以仍不得民心。
事实上,元朝本身对汉文化采取的是不管不问的态度,虽然极度轻视,但也没有刻意抹杀,使汉族未像清代一样被彻底奴化。
再加上蒙元的政治制度有部落制残余,各省王公拥兵自重,致使明人北伐时难以有力镇压,而蒙元贵族又丧失了以前的英武,遂被明军一举逼回漠北。
最后,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元,对商业采取的是鼓励态度,但商业多由色目人把持,并未促进中华的商业文明发展。
明朝朱元璋认为宋元亡于宽,明初尚严,好用酷刑威压,又大举迫害功臣。
明初制度上名目虽改,但受元朝影响甚深,明初复兴的汉人政权沾上了胡虏的野蛮气息。
不过,朱元璋农民出生,深知百姓疾苦,痛恨贪官污吏。
他用法虽重,但主要针对贪官,而对于民间救济,明朝做得较好。
他也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官学,接纳贤士,但对于思想上压制极深,严禁书生议论朝政。
他恢复了重农抑商的国策,同时明朝赋税为诸代最重;军事上明初将蒙据时代的荒地辟为军屯区,建立卫所制,使军队自给自养以防卫北元。
建文帝曾减轻赋税,但靖难之役后永乐帝尽复旧制,永乐帝继承朱元璋的专制,但他多次北伐北元,巩固了边防,在位期间国家经济也发展迅速,他下令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图书集成本(超过清朝的《四库全书》,但受损于战火)。
永乐之后的仁宣之治着重休养生息,经济开始迅速上升,文官权力开始增大,明朝处于上升趋势,直至土木堡之变,明朝又受到北方的威胁。
明中至明末中华文明开始复兴,至明末时商业已恢复至宋代水平。
政治上,文官又开始限制君权,明朝皇帝之荒唐虽为历代之最,但内阁却运转得很好,思想上,明末终于比宋代更进一步,提出了“君权,千年之大恶”的观点,开始讨论人权,有了“虚君位”的君主立宪构想,文官要求皇帝不得侵犯私人财产,也不得干涉经济自由。
对外交流上,虽有过一段时间的海禁,但仍吸取了西方的科学思想。
西方在明代有了近代科学的雏形,明末也重新有了中华复兴的希望。
在科技上西方与明朝并驾齐驱,明朝也没有宗教的羁绊。
大航海的西方殖民者与明朝的海上交锋均以明朝胜出告终。
明朝后期学风大盛,在社会保障上也达到了宋代的水平。
此时的西方传教士对明朝赞不绝口。
但是,明末人祸天灾的接连打击加上满清入关,使古代中国丧失了最后的复兴希望。
究其灭亡的原因,军事制度上,前期的卫所制军职世代承袭,丧失进取心,且明朝多强迫民丁入军,军中大多为犯罪谪迁之徒,明朝军士地位低下,而军费下拨也时常不到位,使明军战斗力低下。
后来海禁期间,沿海失去生计的商人和渔民抵制海禁,戚继光为镇压反抗民众不得不改革军制,改由募兵制成立所谓新军(所谓抗倭,实为民族谎言,海禁一开,便再无所谓倭患)。
另外,明军虽配有完善的火器装备,但火器射程太短,且火枪兵的战术不佳,难以抵挡满清铁骑。
经济制度上,明与宋一样,将地方税收收归中央再下拨地方财政。
但是明朝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田税,不及宋朝税源丰富。
一旦遭遇天灾,农业大量减产,中央财政不足,不是让地方自己解决,便是陷入加重赋税的恶性循环。
前者使地方行政系统崩溃,后者激发民变。
可悲的是,明末至康乾以前,中国恰好遭遇了气温迅速下降的小冰期,继而导致田地减产20%,引发大饥荒。
明末又经历了魏忠贤之乱,朝政混乱。
崇祯帝继位后虽剪除魏忠贤势力,但又受到满清的威胁,为巩固边防,加重赋税,百姓呼之为“重征”,终于引发大规模民变,因边防牵制,明军无法全力镇压民变。
随后寒冷天气又诱发中国史上最严重的鼠疫,一直席卷到直隶京师。
闯王兵至北京时,北京已成“鬼城”。
而农民军后期贪图享乐,纪律崩坏,吴三桂一怒之下又打开山海关。
而满清已统一北方诸部落,蓄势待发,此时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厦将倾的中华。
满蒙联军势如破竹,中华二度亡国。
崇祯帝志高于才,但仍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君主,却已无力回天。
他六下“罪己诏”,北京城破时,他与亲人自杀殉国,留下这段遗言:“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死得极有民族气节。
而后中华陷入满清的奴化统治之中,愈加沉沦,遂有: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清朝满清入关与蒙元无异,所过之处屠戮百姓,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大同60万人口被杀得只剩5名地牢中的重犯,然后满清“大同总督”上书皇帝“苦主已无,可以释放他们了”。
明末人口在户6000万,考虑民间为逃避人头税隐匿大量人口,明末实际人口以1亿2000万左右为合理,满清入关前频繁的战争,加之鼠疫与饥饿,人口可能降至6000万左右,而清初人口统计只余1000多万,保守估计有5000万人左右丧生在满清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