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

合集下载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例: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 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 胎入世。” “Don’t worry,” replied the monk. “A love drama is about be enacted, but not all its actors have yet incarnated.”
Translation Theory
1. 忠实和通顺 2.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异化为主,规划为辅
忠实和通顺
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于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尊重原作者的创造性工作。译者的工作就是尽可能 的忠实的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不是充当原作者的 创作助手,进行附加的文学创作。在忠实的前提下, 译者也要尽可能地做到通顺,使目标与的读者能够 理解文章,在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才是真正的忠 实,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否则一味的追求忠实或 是一味的追求通顺就会使文章似鸟般的折断了一只 翅膀。
从上述诸例可以看出,杨宪益更倾向于直 译,在翻译双关语时比较喜欢用脚注,通过脚 注来解释那些难以翻译尽意的双关语,这样也 避免了译文的行文拖沓。而霍克斯则尽量避免 使用脚注,“力求翻译每一样东西---甚至是 双关语„„假如读者能稍微感受到我读原著所 感受到的快乐,我这一生也就没有白活了。” 两个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思想上体现了他们各 自的特性,这也正是其译本的魅力所在。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对“风流”一词并不 难理解,但是要向异国读者解释何为 “风流”,实属不易,即算费尽口舌也 未必使其豁然开朗。鉴于此,杨氏夫妇 索性进行规划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文化 障碍。
Comparis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戴乃迭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

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

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本的词句比较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清秀隽永、感人至深,多次被译成英文。

通过对张培基和扬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认为两种译本均选词准确,句式简洁,风格也与原文接近。

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法衔接等层面上来讲,张培基的译文选词准确形象、条理清晰,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言简意赅,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整齐,对语篇连贯性的把握到位,隐含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Abstract:ZHU Ziqing’S essay,P Sight of Father’S Back ,is famous for its fresh style and significant meaning.And for the deep emotions it conveyed and the touching effect it achieved,therefore it is still widely read and eulogized.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by many scholars,among whom are ZHANG Peiji,and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Generally speaking,both ZHANG ’S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YANGS’are precise in diction,concise in sentence structure and loyal in styl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flaws needing improvement.T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beauty of the two versions in aspects like word selection and syntactic CO —hesion,as well as the inadequate expressions that need perfection.一张培基译文重视选词造句.化隐为显作为一篇亲情散文,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不乏真情流露,情到深处,泪自然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杨宪益、戴乃迭

杨宪益、戴乃迭

• 译文:”Heaven above, if – it’s going to be the same…” Uncle Yunpu once more gazed up at the sky, while with one hand he kept tapping his pipe on the stone steps.
——节选自《火》
• 评论:这段中我觉得最精彩的 是把“怕事的不算人”译为 “What’s there to be afraid of?”, 用反问句,更加突出了憨子性 格的憨厚鲁莽。
评论:这两句中,首先把“天啦” 译为“Heaven above”,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试想一下,如果让我 们翻译,大多数都会译为“My God”,会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再 有把“望着天”译为“gazed up at the sky”,把庄稼人那种迫切希望 连绵的阴雨天气过去,渴望获得丰 收的心情给刻画的淋漓尽致。
杨宪益、戴乃迭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 11月23日),生于天津,祖籍今属 江苏省淮安市,中国著名翻译家、 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 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 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 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 产生了广泛影响。
“天啦!要又是一样……” 云普叔掉头望着天,将手中的一根旱烟管,不住地在石阶级上磕动。 ——节选自《丰收》
• 译文:“Cousin Big Lai, don’t you laugh at me; I’ve got fists and “大哥!你不要笑我,我 I want to use them. I want to be 有拳头。要打,我李憨子总 right out there in front when 得走头前!嘿!怕事的不算 there’s a fight. What’s there to be 人。我横竖是一个光蛋!……” afraid of? I’m an old bachelor with nothing to lose. ”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两个英文译本比较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两个英文译本比较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两个英文译本比较侯松山,张兰琴【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四卷本《鲁迅选集》是鲁迅著作英文译本中篇幅最大、体裁最全面的。

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是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最新的一部。

从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十个典型译例,对比分析杨译和蓝译两个文本,探讨了各自的得失优劣。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5)001【总页数】6【关键词】《社戏》;杨译;蓝译;得失优劣一、引言在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简称杨译)已经“成为鲁迅小说英译的权威版本,在国内外流传广泛,为鲁迅小说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Julia Lovell)(中文名:蓝诗玲)以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为底本,完成了《鲁迅小说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的英译工作。

2009年11月,该书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鲁迅三部小说集的所有小说(简称蓝译)。

蓝氏也因此成为“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的一位学者。

”[1]当然,蓝氏译本也是鲁迅作品英译本中最新的一部。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关于鲁迅作品英译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以小说《社戏》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的则更少。

孟伟根从杨译的鲁迅《风波》、《阿Q正传》、《社戏》、《药》、《狂人日记》、《肥皂》和《离婚》等七篇短篇小说中选取了十七个典型译例,重点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译问题,其中选自《社戏》的译例,分析了杨译用英语“push”和“squeeze”,处理绍兴方言“挨”和“挤”的妙处。

葬花吟英文翻译

葬花吟英文翻译

葬花吟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 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显示它Good moring,everyone.“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 “is an important poem to portray Daiyu in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r. YANG Xianyi and Mrs.Gladys Yang have togethertranslated it into English, which has shown their superb liberal techniq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next, we will show it for you1、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当花儿凋零、飞越天际的时候,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谁来怜叹这落红, 和那曾经的芳香?2、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蛛丝柔软地浮摇在春光里的亭榭中,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柳絮轻细地飘送到绣着花的帘幕上3、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一位少女在她的闺房中哀悼着春的流逝,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 满心的痛楚忧思不知该如何减轻释怀;4、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比喻句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红楼梦》译例分析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比喻句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红楼梦》译例分析

大的 差 异 ,给 翻 译 造 成 了一 定 的 困 难 。在 翻 译 时 ,杨宪 益 、戴 乃 迭夫 妇成 功 地处 理 了原 著 中的
比喻 句 ,他们遵 循 了一 定 的 翻译 原则 ,在 充 分 尊 重原 文 的基础 上 ,根 据西 方语 言 文化 的特 点 ,采
明 喻 (i l) smi :明喻句 中本 体 、喻 体 、喻 词 e
动形 象 ,体 现 了 中华 民族 丰 富 的、戴乃 迭 夫 妇 深厚 的语 言修 养和超 群 的语 言 驾御 能 力 。
除 了 中国本 土 ,世界 上很 多 其他 的国家 也有 专 门
研究 《 红楼 梦 》 的 群 体 ,出 现 了 很 多 《 红楼 梦 》
从他们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将中文的比喻句翻译成英文时应该先理解比喻句的喻意分析比喻句的结构剥离出本体喻体再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结合上下文和中英文化的差异进行翻译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变通与补偿归化和异化等多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而又具有美感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4 7 期
都 出现 。喻词 多 用 “ ” 如 ” 似 ” 仿 佛 ” 像 、“ 、“ 、“ 、
“ 犹如 ” “ 、 就如 ” 等 ,强 调 本 体 和 喻 体 之 问 的 相 似 关 系Ⅲ 。 1 。面 如 中秋 之 月 ,色 如 春 晓 之 花 ,鬓若 刀
用 了适 当 的翻译 技巧 ,使 译 文传 神 达意 ,有 利 于 西方 读 者对 原著 的理 解 ,帮 助 他们欣 赏 原 著 的语 言精髓 。本 文 主 要 节 选 了杨 宪 益 、戴 乃 迭 夫 妇
陈 冰 玲
( 山师 范 学 院 大英 部 ,广 东 潮 州 5 1 4 ) 韩 2 0 1
摘 要 :该 文 主 要 节 选 了杨 宪 益 、戴 乃 迭 夫 妇 《 楼 梦 》英 译 本 中 一 些 精 彩 的 明 喻 和 暗 喻 句 的 翻 译 . 红

《一件小事》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一件小事》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一件小事》英译文的批评赏析作者:赵梦园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的一大样式。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情节的编排以及冲突的设定,反应生活,表达思想。

鲁迅先生所著《一件小事》,围绕着社会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揭露深刻的现象。

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Edgar Show以及李明的英译本进行批评赏析,探究不同译者处理文本方法的异同,以期对小说翻译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一件小事》;杨宪益;戴乃迭;李明;批评赏析一、内容简介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一件小事》主要围绕我,人力车夫,老女人,以及巡警四人展开。

鲁迅先生将我对于老太太被撞一事表现出的冷漠无情同人力车夫热心善良作对比,更加突出车夫的人性之美。

二、对《一件小事》英译本的批评赏析(一)题目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返夫妇的翻译为A Small Incident,而李明的译文是 An Incident。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普通的早晨,突发了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然而小事背后带来的反思并不小。

Incident词典中的解释为:尤指不平等的,主要的或暴力的事件。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Incident前用Small修饰,形成对比,让读者觉得这件事一定不那么简单,而是有深刻的含义。

而李明的译本直接翻为Incident,缺乏冲突的色彩,稍稍逊色了一些。

(二)时间的翻译《一件小事》中第三段的开头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杨宪益,戴乃返夫妇翻译为“It was the winter of 1917.”Edgar Snow翻译为“It was a winter day in the Sixth Year of the Republic.”李明的翻译为“It was in the winter of 1917.”对于民国六年的翻译,Edgar 按照原文直译,而另外两位则确切到1917年。

历史记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而相对于西方人来说,则更喜欢准确的时间。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Translation hy
父亲(沈钧儒)跟我说,他同杨宪益先生特别有话 讲,是因为他们对翻译有相同的看法。几十年来,父亲一 直遵从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信、达、雅。杨宪益先生也 持同样的看 法:翻译第一要义,是信,译文不能离原文太 远。当然光信不达,译文没人读得懂,也不行,至于雅, 那就全看译者的文化修养了,外文中译能做到雅者,已属 凤毛 麟角,而中文外译能做到雅的,可说杨宪益先生之 后,无一来者。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有趣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二人的翻译观并不完全相同。在1980年 与澳大利亚的一个座谈会上,戴乃迭说,她觉得她和杨宪益给自己的 自由太少,译得太直,太缺乏想象力,而他们所钦佩的David Hawks 就有丰富地多的创造性;但杨宪益则认为,翻译必须十分忠实于原文, 不能有自己的诠释,不应太有创造性,否则就是改写而不是翻译了。 戴乃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其出身地的影响。但是,在他们夫妻俩
沈钧儒著名民主人士
Their famous translation
《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老残游记》 Mr. Decadent: Notes Taken in
an Outing 《离骚》 Li Sao 《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鲁迅选集》 《宋元话本选》 《唐宋诗歌散文选》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 英文自传体autobiography:《白虎星照命》 White Tiger , 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 富家少 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
brief introduction
杨宪益Yang Xianyi (Yang Hsien-yi)
In 1915 In 1936 In 1940 born at TianJin sent to Oxford to study Classics returned to China, and began their decades long cooperation of introducing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1941 married Gladys Taylor In 1952 Working for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a governmentfunded publisher, husband and wife produced a remarkable number of quality translations. 1966-1976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1999 His wife passed away

荷塘月色翻译对比分析

荷塘月色翻译对比分析
On moonless nights the place has a gloomy somewhat forbidding appearance. But on this particular evening it had a cheerful out look though the moon was pale. 王椒升译
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 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 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 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爱热闹也 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朱纯深译
Their subtle fragrance was wafted by the passing breeze in whiffs airy as he notes of a song coming faintly from some distant tower.王椒升译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 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 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 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 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The footpath peaceful and secluded is not much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in the daytime and at night it is even more solitary. Around the pond grows s huge profusion of trees exuberant and luxuriant. 李明译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课堂PPT)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课堂PPT)

• 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 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 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 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 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 杨宪益、戴乃迭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翻译家 夫妻,在两人共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 联袂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字数达 千万。他们的译本中处处体现着对中国文化的 无限崇尚,他们的文化翻译观对中国文学走向 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杨宪益
4
杨宪益Yang Xianyi (Yang Hsien-yi)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9
•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 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 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and Gladys Yang has translated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s into English since they worked as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in the 1950s. The number of words amount to more than ten mil lion. Their translation reflects unlimited respect for Chinese c ulture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 o the world.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红楼梦英文译名

红楼梦英文译名

• 贾琏 Jia Lian 的妻子被称为Mrs. Lian 不但不 会感到别扭 ,而且会感到顺理成章。这也为将贾 宝玉译成 Master Bao ,将薛宝钗译成 Miss Bao 或 Miss Chai 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 钗的译法:Miss Bao 。将薛宝钗译成Miss Chai 不 失为一种可能。据笔者的分析 ,最后在大部分 场 合译成Miss Bao ,一是为了同Master Bao 形成对 照 ,帮助读者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影射宝玉与 宝钗的悲剧结合 ,后来两人成婚后 ,正好一个 Master Bao ,一个Mrs Bao ,有点命里注定的寓意。 这样一来 ,主人这方面的三个辈份便通过姓名的翻 译 ,分得清清楚楚。
• 《红楼梦》中的人物 ,除了亲戚之间的的长 幼关系之外,还有主人奴婢之间的尊卑关系。 为 了区别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 ,霍克斯的做
法是凡奴婢一律译意而不译音。比如袭人 译成了 Aroma ,紫鹃译成了Nightingale ,晴 雯译成了 Skybright ,平儿译成了 Patience , 香菱译成了 Caltrop 等等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根据内容进行翻译可以直 接的理解书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名的翻译
• 贾政译名为 Master Jia ,有时也译做 Sir Zheng,贾政 的 妻 子 王 夫 人 译 名 为 Her Ladyship , 有 时 也 称 Lady Wang ,显然Master 与Lady 处于同一个层次上 。比贾政 夫妇长一辈的贾母 ,在王夫人的译名 Her ladyship 之 上叠加一个 Old 成 Her Old Ladyship ,以示区别。贾 府内凡是与贾政、王夫人平辈的女性则均以Lady 命名 , 如邢夫人为Lady Xing 。薛姨妈是从外边来的客人 ,尽 管与贾政平辈,却从小辈称其为 Aunt Xue ,以示区别 , 表明不是贾家的媳妇 ,也同中文原文的称呼薛姨妈接近。

翻译的美:《荷塘月色》译文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

翻译的美:《荷塘月色》译文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

语言翻译的美:《荷塘月色》译文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为例游棋惟 天津财经大学摘要: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修辞手法,欣赏了两篇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的独到之处,不仅忠实原文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能让读者以另一种语言再一次体会了《荷塘月色》之美。

最后笔者总结了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欲作此次翻译赏析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朱纯深译本;翻译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广为人知的抒情散文,语言优美,多用修辞和平行结构,让读者身临其境,脑海浮现月色荷塘之景。

名篇佳作自有不少人为其做译:王椒升先生,朱纯深先生、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张培基先生,李明先生等。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为蓝本进行赏析比较。

文章将从部分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做梳理和总结。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为朱译)从整体上看与原文契合度更高,即从整体描写、句式结构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与原文更相近。

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译本中更能体现异化的翻译策略。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的译文则更能体现归化策略,在不失原文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同时,更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方式,译文同样流畅明了且具有美学享受。

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和对比。

一、词汇层面从整体来看,两篇译文用词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词是句、段、文的基础,翻译用词的选择,一方面显现出译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另一方面则是对特定背景文化了解程度的反映。

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在遣词造句时不仅需要考虑到词语的外延义,内涵义更能将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气氛渲染和写作特色突出出来。

以两篇译文选词为例进行对比。

(一)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杨译: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朱译: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月亮“升”高,一个“升”字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动词“rise”、“ascend”、“go up”等动词或动词短语,甚至可以用“up”这样的介词表达升高的状态。

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

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

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第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11卷,第1期,2011年1月(SocialSciences),V o1.12,No.1,Jan.2011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王红英(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r-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节庆盛典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往往是异族文化所缺失的.《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霍克斯译本,对大量的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汇进行了各自认知的翻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原则以及对源语文化的认知,都会影响其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的选择.如果要将那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词汇完美地传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是乎近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关键词:红楼梦;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节庆日;民俗词汇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1)01—0094—06 AnAnalysisontheEnglishTranslationabouttheFestivitiesandthe Festival—relatedFolkCustomTermsinYang'SandHawkes'V ersionsofHongLouMengW ANGHong—ying(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festivitiesandthefestival—relatedfolkcustomterms,withalabelofuniquenationalfea—ture,areavehiclecarryingrichconnotationsofnationalculturewhichdonotexistinforeigncu ltures.TwoEnglishversionsofHongLouMeng,translatedbyY angXianyiandDavidHawkesrespe ctively,are chosentoanalyzethetranslatingstrategiesusedbythetwotranslatorswhentheydealwiththef estivitiesaswellasthefestival—?relatedfolkcustomtermsbycomparingthesentencesandtermsrelevanttofestivi-- ties.Theauthordrawsaconclusionthattranslationbearsthefunctionofabridgewhichlinkstw odifferentcultures.However,thechoiceoftranslatingmethodsandstrategiesisundergreatinfluenceoft hetransla—tingprinciples,translatinggoalsandtheinsightintooriginalcultureoftranslators.Itisbarelyp ossible thattheoriginalculturecanbetranslatedperfectlywithoutanylossinthetargetlanguage,SOit isalongwaytoconstructacross—euhurabridgeandthepursuitofperfectbridgeofculturaltransmissionshould beoneofthegoalsofthetranslatorsallthetime.Keywords:HongLouMeng;Y ang'Sversion;Hawkes'version;festivities收稿13期:2010—10—10作者简介:王红英(1975一),女,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翻译研究. E—mail:***************.cn第1期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95《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作品,书中涉及大量的名目繁多的节庆民俗词汇,展现了一幅幅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的节庆盛典图画, 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此种文化正是其他文化所缺失的.那么,在《红楼梦》这部巨着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 如何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如何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以搭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本文通过选择分析《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来探讨文化桥梁搭建的策略及手法.一,杨,霍英译本的翻译地位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巨着外译过程中,出现了近60种译本,但大家公认的只有两种英文全译本,一种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ofRedMansions¨(以下简称杨本,英文简称Y ang's);一种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其女婿闵福德翻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简称"霍本",英文简称Hawkes').两个英文全译本在文学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打开了一扇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窗口,也加快了中国古典小说翻译的步伐.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为杨宪益先生颁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颁奖仪式上是这样评价杨本的:最受中外学者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姜其煌在《欧美红学》中对霍译本的评价是:霍克斯是以一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汉学家的身份,从事《红楼梦》的翻译的,所以对小说做了精深的研究,译文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他还认为,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译文,自然比一般人的译文要高明和准确得多.裴钰谈到这两种《红楼梦》译本时说:"这两大英文全译本是《红楼梦》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权威文本,各有特色,在海内外汉学界,红学界都等量视之.……杨戴译本产生于国内,它的优势在于:第一,所依据的中文《红楼梦》版本得到了红学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杨戴译本的文本最为严谨,最为接近原貌;第二,由于杨宪益先生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所以,杨戴译本的错误率大大低于霍译本,是最为保真的英文译本;这两个特点,让杨戴译本在中国内地拥有权威的地位,国际汉学界,红学界也对杨戴本很推崇."_4J"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另外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提到:"霍克斯的译本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译本的英语母语文学的特质,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翻译对接,译者才华横溢,译本不少地方都有创造性的灵动闪光.正因为有了霍克斯的卓越翻译,才让《红楼梦》的完整面貌被西方世界所认识,所了解,大大推动了《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两种译本在文学翻译界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并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尤其是对《红楼梦》中节庆民俗词汇的翻译研究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翻译原则及目的对《红楼梦》的翻译有其恪守的目的和原则.杨宪益先生认为:"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如外国人觉得玫瑰很了不起,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是只做到了"达",而忽略了"信".最好的翻译,不仅要重视原文,注解也是越少越好,让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享受,回味.由此可知,杨宪益先生更重视翻译过程中的"信",强调力求忠实原文,力求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也就是说,杨本的翻译目的是传达文化的价值,重在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和原则与杨宪益不同,他在英译本序言中谈到:我一贯的指导原则就是要把一切都译出来,就连双关语也要翻译.如我前文所述,它尽管是一本"未完成"的小说,却是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呕心沥血几易其稿而成的.所以我认为,我在书中看到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必须想方设法译出来.我不敢妄言自己在整个翻译中做得都很成功,但假若我能将这本中国小说带着我的快乐传达给读者,哪怕是其中万一,我就不枉此生了-z.显然,读者在霍克斯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可见,为读者传达审美愉悦是作者翻译的目的,力求将作品中的一切都传达出去则是其翻译原则.翻译的目的和原则体现在译文的字里行间,具体到译者对一词一句的处理.故译者的翻译策略和96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卷手法是其翻译目的和原则的反映,同时翻译目的和原则也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和手法的取舍,选择和使用,在两种英译本中,译者对节庆民俗词汇英译的处理就体现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美国着名汉学家约翰?杰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以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也就是说,翻译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从以下示例示中就可领略到两种译本在文化传递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翻译策略和手法.例1: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已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Y ang'S:OverintheNingMansion,JiaZhen hadtheAncestralTempleopenedandswept,thesacri—ficialvesselsprepared,theancestraltabletsputin place,andthenorthhallcleanedinreadinessfordis—playingtheancestralportraits.Highandlowalikein bothmansionswerekepthardatwork.[.]Hawkes':OverintheNingmansion,Cousin ZhenhadopenedtheHalloftheAncestorsandsethis peopletoworksweepingit,settingthevesselsoutin readinessfortheNewY earsacrifices,andwelcomingthespiritsbackintotheancestraltablets.Healsohad themainhalloftheNing——guomansionsweptinreadi?- nessfortheannualceremonialhangingoftheancestral portraits.Everyoneinmansions,bothhighandlow, wasinafeverofactivity[.宗祠,通称祠堂或祠庙,是中国宗法社会的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主要用来摆放祖先神位和祭祀祖先.杨本将"宗祠"译为"theAncestral Temple",霍本将其译成"theHalloftheAnces—tors"."Temple"在《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释义为:abuildingusedfortheworshipofagod orgodsinsomereligions."hall"的释义为:a buildingorlargeroomusedforeventsinvolvingalotof people.杨本用"temple"来译"宗祠",保存了该词在中国的宗教涵义并能给读者以神圣的感受.但是,英语读者看到此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能充分理解"祖先的庙"在中国的文化内涵.霍本用"hall"来转译宗祠,虽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性,却丢失了地道的中国文化意蕴.例2: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Y ang'S:Bythetwenty—ninthofthetwelfth monthallwasready.Bothmansionswereresplendent withnewdoor—gods,couplets,tabletsandNew—Y earcharms[.Hawkes':Sufficeittosaythatbythetwenty—ninthofthetwelfthmonththeyhadbeencompleted.In bothmansions,newdoor—godshadbeenpastedupon allthedoors,theinscribedboardsatthesidesandover thetopsofgatewayshadbeenrepainted,andfresh' goodluck'slips—auspiciouscoupletswritteninthe bestcalligraphyonstripsofscarletpaperhadbeenpas—tedupatthesidesofalltheentrances[.岁末,贴门神等一系列活动都是我国传统的节庆风俗习惯,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即阴历新年人们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并贴在门上的联语.桃符则是指用木材制成的联对.《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豪贵之家正房廊柱上的对联不少都是木制雕刻的,或作瓦楞形, 或平板,平时亦挂,到年节时,讲究的人家更要重新油漆,故云"新油了桃符".正如北宋王安石《元旦日》诗中所言:"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杨本中可见,此处对节庆习俗的处理,基本上采用直译法."门神"译为"newdoor—gods","对联"译为"couplets",至于"新油了桃符"则采取了回避不译的方法.而霍译本针对"门神",除了译为"newdoor—gods"之外,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此"newdoor—gods" 是"pasteduponallthedoors"."新油了桃符"译为"theinscribedboardsatthesidesandoverthetops ofgatewayshadbeenrepainted",此处的翻译增加了对"桃符"的材质,所在位置的补充说明.至于"对联",霍本采用增补解释策略,不仅译为"fleshgoodluckslips",而且是用"thebestcalligra—phy"写在"stripsofscarletpaper"上的"auspi—ciouscouplets".显然,霍本的翻译更容易让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第1期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9720世纪60—70年代,翻译理论文献曾先后出现与补偿相关的术语.20世纪80年代初,Wilss在《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一书中谈到"补偿"的概念,称其为解决语言内及语言外层面结构差异的手段,其中后者特指文化上的不可传译性;他同样也提到了词汇转换的迂回策略,即"释义"或"解释性翻译",认为这是译者可运用的唯一补偿手段.翻译转化过程中,当遇到难以直接传译的词句,特别是在异族文化中出现文化对应空缺的词汇时,往往采用补偿释义策略.霍克斯在此使用解释性的翻译策略,让读者对源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准确的了解.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霍本对此的处理比杨本略胜一筹.例3: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Y ang'S:Uneventfuldaysquickly.Inaflashthe merryFestivalofLanternscameroundandShiyintold hisservantHuoQitotakeYinglianouttoseethefire?w0rksandornamenta11anterns[].Hawkes':Itisatruesayingthat'timeinidle—nessisquicklyspent'.InnotimeatallitwasFif—teenthNight,andShi—yinsentlittleYing—lianout, inthechargeofoneoftheservantscalledCalamity,toseethemummersandthecolouredlanterns[].灯是节日的中心,张灯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看花灯也就成了元宵节的普遍风俗.《红楼梦》中"元宵节"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而出现文化空缺的原因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看花灯,故杨本将其转译为更方便读者理解的"FestivalofLanterns",即"灯笼节",与中国的节庆民俗文化比较吻合.而霍本将其转译为"Fif- teenthNight"(第十五个晚上),它虽说明了节庆日庆祝的时间,但没有传达出节庆日的民俗内涵: 吃元宵,看灯笼,猜灯谜等.社火,也是中国独有的民间习俗活动,是指杂耍,鼓乐,杂戏等集体游艺活动.而在此处杨本将其转译为"thefireworks andornamentallanterns"(烟火和花灯),与"社火"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涵义有出入,文化信息传递不准确.霍译本将其转为"themummersandthe colouredlanterns"(哑剧演员和彩色灯笼),与"社火"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涵义差别更大.由此可见,两种译本的翻译都未能准确传达"社火"的真正文化意蕴.例4: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棕,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人各办祭祀前往.Y ang'S:NowtheClearandBrightFestivalcame roundagain.JiaLian,havingpreparedthetraditional offerings,tookJiaHuan,JiaCongandJiaLantoIron ThresholdTempletosacrificetothedead.JiaRongof theNingMansiondidthesamewithotheryoungmenof theclan[.Hawkes':ItwasthedayoftheSpringCleaningFestival,andJiaLianhavingpreparedtheusualoffer- ings,hadgonewithJiaHuan,JiaCongandJiaLanto theTempleoftheIronThresholdoutsidethecityto cleanthefamilygraves."清明节"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民俗.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红楼梦》中贾府十分重视清明活动,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等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节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杨本用直译的方法将"清明之日"翻译成了"theClearandBrightFesti. val",将中国"清明节"词汇的部分意思传译了过去,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扫墓.霍本将"清明之日"意译为"the dayoftheSpringCleaningFestival",虽然体现了"扫墓"的部分意蕴,但还是未能将"清明节"扫墓踏青这一文化内涵完整地传达出.例5: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Y ang'S:TomorrowistheFeastofWinterGruel whenallmenonearthwillbecookingtheirsweetgru—e1[...Hawkes':"TomorrowisNibbansday,"hesaid,"andeverywhereintheworldofmen,theywillbe cookingfrumenty''[."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陀成道日,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一个节庆日.杨本将"腊八"翻译成"theFeastof WinterGruel",道出了腊八节吃粥的民俗,但"腊八节"的粥和"gruel"在内容上却存在有很大的差异.腊八粥主要由米,栗,枣,果仁等原料熬成,而Gruel在《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注释为:acheapsimplefoodmadeespeciallyinthe98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卷pastbyboilingoatswithwaterormilk103.也就是说, gruel里的主要原料是燕麦和水或者是燕麦和奶. 可见,gruel和中国的腊八粥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腊八节"译成"theFeastofWinterGruel",或者将"腊八粥"译成"sweetgruel",还是未能将地道的"腊八节"民俗文化内涵真正地传译出来. 霍本用"Nibbansday"来译中国的"腊八",可谓是煞费苦心.英文中,没有与"腊八"对应的词汇,霍克斯在翻译这个英国并不存在的节日时就自创了"Nibbansday"这一词汇.但创造这个词汇的根据是什么呢?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南开大学的崔永禄教授认为:其创意大概来自"nib",即啃咬之意."Nibbansday"就是啮齿动物老鼠的节日….香港的洪涛先生认为:"腊八"日又称"佛陀成道日"(此说甚普遍,例如佛光山西来寺即如此说).成道,在佛家而言,就是"涅巢"."涅巢"原义指释尊之成道,从翻译角度看,涅檗是nibb~ma的音译.因此,霍克斯笔下的Nibbansday应该是"涅檠日","成道日"之意.可见,此说是根据"腊八"节的一个传说而做出的推断.传说腊八粥始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示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不管是哪一种推断,"Nibba nsday"一词是霍克斯先生的首创,通过造词的方法来传译目标语文化缺省的部分是一种创意,霍克斯为文化的传播树立了一个新的例证.例6:……又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Y ang'S:……therewasadistributionofNew—Y earmoney,aswellaspouchesandgoldandsilverin—gots.Thentheytooktheirseatsforthefamilyreunion feast,themenontheeastside,thewomenonthewest,andNew—Y earwine,"happy—reunionsoup", "luckyfruit''and"wish—fulfillmentcakes''were served.……[]Hawkes':AfterthattheNewYear'SEvewish—pennywasdistributedtoservantsandchildren—goldor silvermedallionsinlittleembroideredpurses,andthe NewY ear'Slove—feastwaslaid,tablesontheeast sideofthehallformenandboys,tablesonthewest sideforgirlsandwomen.Therewasherb—flavoured NewY ear'SEvewineandlove—feastsoup,there werelucky—cakesandwish—puddings[.押岁钱又叫压岁钱,在中国,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杨本将"押岁钱"传译为"New—Y earmoney",道出了押岁钱发生的时间是在"New—Y ear".霍本将"押岁钱"传译为"NewY ear'SEvewish—penny",道出了押岁钱发生的时间和用途,但说押岁钱是大年除夕给的钱,则与事实有出入.实际上,押岁钱是在整个春节期间由长辈给晚辈的钱.从这一点上来说,杨本的处理要更准确些,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情.农历岁末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是我国众多民族共有的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除夕守岁,千年流传.清朝时,中国南方在除夕要吃合欢宴,指的是合家欢聚的宴席,即除夕团圆宴席,同时又叫"年夜饭","宿年饭","年根饭",等等,有庆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等多种文化涵义.杨本将"合欢宴"译成"thefamilyreunionfeast"(家庭聚餐),与其负载的"象征团圆的"文化信息非常吻合.而霍本将其译成"theNewY ear'Slove—feast",虽迎合了"合欢"二字,却丢失了其文化意蕴.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杨本的处理更符合中国的民俗文化.四,结语翻译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杨宪益在《一本书和一个世界》里谈到:"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习俗,思想内涵,因为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都有差别.".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何在风格迥异的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就是如何利用翻译这座桥梁去传播真实的文化风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第1期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99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尤其是针对文化空缺方面的翻译处理,更是难上加难.正如奈达在《翻译:可能与不可能》里所言:"翻译是可能的,同时又是不可能的."曾经英译《孙子兵法》的潘嘉玢认为:"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典着作的译品尤其如此."对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有着鲜明民族特征的节庆日以及相关民俗词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不管采取何种翻译手法和翻译策略,都会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和文化信息的错误呈现.翻译,所能做得到的就是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从不完美中寻求完美,尽可能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将源语的文化信息忠实地传递出去.节庆民俗词汇要在翻译过程中传真过去,是不可能的,译者所能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目的,尽可能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而要做到这些,也是很有难度的.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英文版.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2]曹雪芹,高鄂.TheStoryoftheStone[M].霍克斯, 闵福德,译.England:PenguinBooks,1973.[3][4][5][6][7][8][9][1O][12]姜其煌.欧美红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裴钰.怀念杨宪益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9—11—25(3).裴钰.痛悼:《红楼梦》最伟大的英文翻译家霍克斯[EB/OL].(2009—10—28)[2009—12—20] http://wosiwujuanhong.blog.163.corn.杨宪益.一本书和一个世界[M]//郑鲁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WOLFRAMW.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 andMethods[M].Tubingen:GunterNarr.1982.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41—44.洪涛.《红楼梦》译评与期望规范,解构主义翻译观——以Nibbansday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 2006(6):238—36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责任编辑王晓雪]。

英文赏析——葬花吟英文翻译,解析

英文赏析——葬花吟英文翻译,解析

葬花吟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熊文君收集《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 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显示它:Good moring,everyone. “ 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 ” is an important poem to portray Daiyu in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r. YANG Xianyi and Mrs,Gladys Yang have together translated it into English, which has shown their superb liberal techniq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next, we will show it for you.1、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当花儿凋零、飞越天际的时候,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谁来怜叹这落红, 和那曾经的芳香?2、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蛛丝柔软地浮摇在春光里的亭榭中,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柳絮轻细地飘送到绣着花的帘幕上3、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一位少女在她的闺房中哀悼着春的流逝,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 满心的痛楚忧思不知该如何减轻释怀;4、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浅谈《红楼梦》服饰词语的翻译

浅谈《红楼梦》服饰词语的翻译

浅谈《红楼梦》服饰词语的翻译作者:杨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1期[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

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它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关键词] 服饰;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技巧一、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也是小说的亮点之一。

本文主要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它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二、杨宪益译本中服饰翻译策略:异化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归化指语言看不出是被翻译过的,源语的语言形式、文化传统和习惯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习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陌生感。

异化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尽量保留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要尽量传达原文特有的语言形式,原语作者特有的写作方法,以及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注重保留汉语的语言文化特色,并很好地传达了汉语的文化内涵。

如:“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越显得这湛蓝的头皮雪白的脸来”“Those trousers, with that green jacket and the blue boots make a vivid foil for black hair and a snow-white complexion.”“穿了件金边琵琶襟小紧身”“She had on a tight-fitting bodice with a gold border and rows of long buttons and loops in front.”“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一件青布衣裳,脚下穿着一双撒鞋”“A man came to the gate wearing a felt cap, blue cotton clothes and slippers with cloth soles and leather uppers.”“灰鼠暖兜”“A grey squirrel-fur hood”“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Brown velvet archer‟s coat lined with fox-fur”三、杨宪益译本中服饰翻译技巧除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还兼顾了其它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有力地增强了翻译的效果。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作者:吴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吴涛[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

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

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7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氏选译了《史记》中许多文学名篇,英译文简洁朴素,几乎不用脚注,主要针对西方普通读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倪豪士教授认为杨宪益、戴乃迭的《史记》英译是在1958年至1970年间进行的。

倪豪士认为他们选译的篇目受王伯祥选注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选》影响。

王伯祥先生曾给杨氏夫妇的《史记》英译本写过序。

他们在翻译时主要参考了王伯祥《史记选》中的篇目。

王伯祥对选取的每卷篇目都做了若干校记,即根据手头容易得到的多个《史记》权威版本,如覆刻《百衲本》和日本陇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等版本进行相互对照,对其中出现的文字异同正误进行校记,同时还对其中涉及的音读、字义、地名、人名、官名等做了简单注释,这些注释和校记合并起来称为校释。

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突出的是《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兼顾其史学意义,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学者对《史记》进行评注的杰出学术研究成果。

王伯祥在该书《史记选序例》里详细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就,对所选注的篇章进行标点,注释详备,配上多幅《史记》地图分插在每个选篇前面。

他的这部著作半个世纪来颇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的欢迎,出版后经久不衰,成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时翻译《史记》时在中国内地能够找到的较优秀的《史记》评注版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中英文)

•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 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 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 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 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 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 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 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 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与六年前他独自漂洋过海相比,这次他带 回了21岁的戴乃迭,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 杨宪益来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但从两人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 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 • 回国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 常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 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 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 国文史经典还几乎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 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当时杨宪益选择了翻译《资治通 鉴》,因为觉得“有人还没看到过”。虽然由于战争原因,最终《资治通 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 化典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

2021年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2021年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红尘”在这里比喻繁华的社会,佛家语中比喻人世, 这里用了意译“the world of men” ,非常贴切。
例3 “…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 风。”(《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But it’s no use our talking, we just waste our breath.”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13
意译
2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14
例1 他(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 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 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 住了。(节选自《鲁迅选集》)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21
1.音韵美
abab, cdcd
• “ part, heart” • “ dead, shed” • “grey, way” • “ light, height”
头韵: “spring silkworm, spin silk ”
6/25/2021
杨氏夫妇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wkes
The Dream of the Stone
◎“红楼” 富贵人家的闺房,“富贵华美的建筑”, “显赫的贵族世家”
◎“梦” 源于佛经用语,意为世事无常,如同梦幻泡影, 转瞬即逝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一目十行”比喻看书速度很快,这里“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作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ladys Yang
In 1919 born at BeiJing In 1940 became Oxford's first graduat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1952 working for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6-1976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1999 passed away
• 现、当代文学 • 以左翼与解放区文学作品为主,最重要的应属《鲁迅全集》 。还有《青春之歌》《红旗谱》《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边城》《湘西散记》;郭沫若话剧《屈原》 ,歌剧《白毛女》《刘三姐》,撒尼长诗《阿诗玛》,李季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按规定样板戏翻译不署名);张洁《沉重的翅 膀》《爱是不能忘记的》、古华《芙蓉镇》《塔岭及其它故 事》、邓友梅《烟壶》、张贤亮《绿化树》、王安忆《流逝 》;《龙的传说》等。
• 翻译作品
• 除了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马史诗》、《罗兰之歌》、《卖花女》等译成中 文之外,杨宪益夫妇主要还是中译英,合译的中国作品涵盖了整个中华历 史时期、几乎所有文学种类。 • 古典叙事文学 • 全本《红楼梦》为其代表,还有全本《聊斋志异》、全本《儒林外史》、 全本《老残游记》,以及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 平话小说选》《中国古代寓言选》《不怕鬼的故事(六朝至清代志怪小说 )》《志怪选》 • 古典诗文、文论及文学史 • 《乐府》《诗经》《楚辞》《史记选》《资治通鉴》《唐诗》《宋词》, 以及冯沅君+ 陆侃如《中国古典文学简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文心雕龙》等。
• 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 》,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 本《石头记》一幵成为西方世界最 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 《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坎坷,在 70年代完成幵陆续出版,引起中外 文化界和学界轰动,成为最受中外 学者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 ,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赢得了更加广 泛的国际影响。
• In 1915 born at TianJin • In 1936 sent to Oxford to study Classics • In 1940 returned to China, and began their decades long cooperation of introducing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 In 1941 married Gladys Taylor • In 1952 Working for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a government-funded publisher, husband and wife produced a remarkable number of quality translations. • 1966-1976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 In 1999 His wife passed away
•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 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 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 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 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 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 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 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 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与六年前他独自漂洋过海相比,这次他带 回了21岁的戴乃迭,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 杨宪益来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但从两人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 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 • 回国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 常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 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 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 国文史经典还几乎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 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当时杨宪益选择了翻译《资治通 鉴》,因为觉得“有人还没看到过”。虽然由于战争原因,最终《资治通 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 化典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
戴乃迭
• 戴乃迭(1919-1999),原名格拉蒂丝· 玛格 丽特· 泰勒(Gladys B. Tayler).英国传教 士之女,生于北京,对中国颇有感情。在 牛津大学结识杨宪益后,她改法国文学专 业为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 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 很快,杨宪益发现,在翻译上,他和戴乃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常是 他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翔一般流动。 • 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 就连中国的《楚辞》也不例外。简单来讲,翻译就是把某一种文字,翻译 到第二种文字。“就是这么一回事”。先生说,“要是原本你懂了,你翻 译成外文都没错。” • 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 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标志着向 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 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 • 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便是此间的作品,这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 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 《石头记》。《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 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 程。 •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纪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 们在“文革”中共同蹲过监狱,长子精神失常后在英国自焚……直到他们 从外文局离休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两位老人携手一起上街买菜、挂号看 病。可惜,进入暮年的戴乃迭身体欠佳,她不大讲话也不大出门,杨宪益 便寸步不离的陪伴她,陪伴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 可以说,杨宪益、戴乃迭以他们事业上和生活上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 个中西文化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独特范例。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 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他们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 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
• 杨宪益、戴乃迭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翻译家 夫妻,在两人共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 联袂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成英文,字数达 千万。他们的译本中处处体现着对中国文化的 无限崇尚,他们的文化翻译观对中国文学走向 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宪益
杨宪益Yang Xianyi (Yang Hsien-yi)
红楼梦英文译版欣赏
• 满纸荒唐言,
• 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
Pages full of idle word
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
• 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其次还注 重译、介结合。 • “译、介结合,是先生的治学态度所 致。杨先生对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写过 一些历史考证的文章。他在介绍作品的 同时,总是会做一些文学研究的工作, 对作家本身以及创作背景做相应的介绍 ,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走进作品。这对 翻译工作者而言,的确是非常珍贵的学 术习惯。 • 此外,杨宪益还特别注重译介的系统性 ,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有涉猎 。
杨 宪 益 戴 乃 迭
407宿舍制作
The indefatigable husband-andwife team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uple
• The indefatigable husband-and-wife team of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has translated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s into English since they worked as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in the 1950s. The number of words amount to more than ten mil lion. Their translation reflects unlimited respect for Chinese c ulture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 o the world.
杨宪益生平简介



• •
1915年 生于天津 1936年 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1940年 回国,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贵阳师范 学院、成都光华大学、重庆及南京编译馆工作 1953年 担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翻译 部专家 1980年 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社总编辑 2009年 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最高荣誉“翻译文 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给予 翻译家个人表彰的最高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