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二)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科学,旨在探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人际关系常常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效果。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n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的心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合作、冲突等方面。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对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和幸福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和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友情、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等。
研究这些关系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n1.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的行为。
即如果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好处,那么受到好处的人就会倾向于回应同样的好处。
这种互惠关系有助于建立可靠的信任和合作。
2. 自我揭示理论:自我揭示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倾向于自我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特别是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
自我揭示可以帮助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更为深入的关系。
3. 社交认知理论:社交认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对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
这些期望和评价可能源于社会文化、个人经历或环境因素等,对人际交往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着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归属于一个有着明确定义的社群中,并获得这个社群的认同和接纳。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从众的行为,以符合社群的期望和标准。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技巧\n1.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并给予回应和反馈。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被认为是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它们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密关系和非亲密关系两类。
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之间情感亲密、信任度高的关系,例如家人、朋友和伴侣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在其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需求和目标。
非亲密关系则是指个体之间较为疏远、信任度低的关系,例如同事、邻居和其他社交关系。
虽然这些关系没有亲密关系那么深入,但在社交交往和合作等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是人们进行交往、建立关系和共享信息的基础。
人际沟通可以包括口头和非口头两种形式。
口头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例如对话、演讲和电话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通常更直接和明确,有助于及时理解和回应对方的需求。
非口头沟通则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和眼神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传达更多的情绪和态度。
人际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了解他人、理解需求以及建立共识的过程。
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对于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三、影响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因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在沟通中更注重保持面子而非直接表达观点。
2. 人格因素: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和个性会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朋友圈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与他人相互交往。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赖和互动的基础上的。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交流和身份认同等。
这种相互依赖性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了社会合作和共同进步。
其次,社会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知过程。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根据对方的行为、言语和外貌等特征来评估他们。
这种评估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友善和可靠,我们可能更愿意与他建立亲密关系。
而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不可信或具有敌意,我们可能会保持距离或采取防御措施。
因此,社会认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群体动力学。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会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规范和期望。
这种群体动力学可以在各种情境下观察到,例如团队合作、集体行动和社交群体等。
群体动力学对于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集体行为和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技巧,帮助我们改善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和理解。
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增强我们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稳固和满意的人际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视角。
通过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社会认知、群体动力学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讲义人际关系分析PPT课件
2. 人际沟通的条件
人际沟通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使用的语言或符号是双方都能理解的。 传递的信息较少受外界的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较少受外界的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心理上的准备。
第17页/共39页
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
文化因素的阻碍
主要指语意、种族偏见、教育程度等的阻碍, 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29页/共39页
资料整理有两种方式:
人际关系矩阵
根据团体总人数(n)而制成的nn的行列表。
最喜欢的给三分,其次的给二分,第三的给 一分;
最不喜欢的依次给以负三分、负二分、负一 分。一一填入表内之后。统计各人的得分,若某人 正的分数越多则反映他在团体内最受人欢迎,若某 人负的分数越多则说明他最不受人欢迎。参看下表。
学校师生间的沟通形式
林格伦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沟通的四种 形式:
师
师
生
生
生
生
1.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沟 通,效果较差。
生
生
生
生
2. 教师在课堂里与学生保持双向沟 通,效果较好。
第24页/共39页
师 师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3. 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 允许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较好。
生
生
第30页/共39页
选者
被选者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3
2
1 1 2
3
2
1
2
2
1
2 3 1
2
1 1
3 2
3
2 1 1
3
1
1 2
2 3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复习资料考试形式:名词解释6‘*4 简答12’*3 论述20‘*2第三章⼈际关系社会⼼理学中的⼈际关系指的是:⼈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关系。
(⼀)⼈际测量法:包括两个⽅⾯:其⼀是对⼀个群体的⼈际关系结构的量度,其⼆是对个体的⼈际关系状况的衡量。
1.社会测量法:基本⽅法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进⾏选择。
肯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接纳,否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排斥。
具体程序是:第⼀步,确定测量⽬的;第⼆步,确定测量变量;第三步,确定选择⽅法;第四步,编制测量问卷;第五步,实施测量;第六步,测量结果的统计处理。
2.⼈际关系状况的⾃我诊断:包括⼈际交往类型测验、⼈际关系能⼒测验、不良交往⾏为的⾃我测量。
(⼆)社会测量法(三)爱情三⾓理论1.爱情三⾓理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形的三个顶点,三⾓型⾯积越⼤,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
若三⾓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则表⽰三要素中的其中⼀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2.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激情指双⽅关系令⼈产⽣兴奋的部分,有强烈欲与对⽅结合的意愿,促使双⽅产⽣浪漫和外在吸引⼒的动机,也就是与性有关的动机驱⼒;承诺指的是愿意与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短期来说是决定去爱⼀个⼈,长期是指对两⼈之间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
3.亲密是爱情的情感部分,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承诺是爱情的认知成分。
⼈类爱情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爱情形式。
(四)利他⾏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为。
1.亲社会⾏为:是指⼀种有利于他⼈的助⼈⾏为,这种⾏为不⼀定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还可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风险。
(例如帮助他⼈、⾃觉保护环境等)2.利他⾏为特征:⽬的是有利于他⼈,⽽不是为了⾃⼰的私利;是⾃觉⾃愿的⾏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做出的;利他⾏为不求任何回报,是⼀种真正的⽆私奉献;利他⾏为具有⾃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付出⼀定的代价,但是个⼈并不会计较。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一、引言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1.定义人际关系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
2.特点(1)双向性:人际关系是双向性的,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也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2)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同的。
(3)动态性: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三、为什么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1.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3.促进职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资源,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积极沟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他人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保持真诚保持真诚、坦率、诚信地与他人相处,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隐私。
4.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5.建立信任建立信任,不断地维护和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1.沟通及时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控制情绪在处理冲突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过激的行为或言语。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和社交圈子,这些关系间的互动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行为和决策。
作为一个学科,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际关系中一些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从亲密关系、人际认知、互惠性和归属感四个方面来介绍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护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拥有共同特点、偏好和价值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可以增强双方间的亲近感和共鸣。
此外,人们通常会对那些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的人产生更深的感情,同时也更容易对这些人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需要双方都能够体察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彼此间的共情和情感连接。
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指人们如何观察、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和性格。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认知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例如,在一个初次见面的交流中,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话语和行为给出自己的评价。
这些评价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彼此的交往意愿和方式。
此外,人际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支持。
互惠性互惠性是指以同等程度的帮助或资源为代价来交换利益的行为。
例如,在朋友、家人和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中,人们通常会以互惠的方式来获得对方的支持和快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互惠性是许多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一旦互惠关系被打破,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因此,人们通常会积极地维护互惠关系,从而保持彼此间的稳定和互信。
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属于某种群体或关系的感觉。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例如,在家庭、工作和社交圈子中,人们通常会建立受欢迎和受尊敬的形象,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肯定。
第三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关系一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并不一定预示着这个人会非常优秀。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研究:(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研究现状1、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私人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探讨:研究相当活跃,主要在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中反映了基本情况。
但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存在缺陷,达克等人做了概括:A、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其它领域很少涉及;B、将关系看做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型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C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文化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D、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际技能的训练:IBM公司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共计32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2、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储藏知识的一部分,关系和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本土现象。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利害 非利害
8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9
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 ( 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 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
直观描述。
10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第四节 人际吸引
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 关系的特性) 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30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交往,积 包容需要 极参与社会生 活 控制他人、运 控制需要 用权力 对他人喜爱、 情感需要 友善、同情和 亲密
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31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 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因此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相互联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影响人行为、思想和情感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很大程度上涉及了这些因素。
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而人际关系恰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情境。
此外,人际关系还涉及到人的意愿、需要和希望等方面,而这些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社会心理学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
首先,有效的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在实现有效沟通方面,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技巧。
例如,积极倾听、表达感情、确认对方感受等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问题,增强人际互动的质量。
第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误解或偏差。
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发生的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误解。
这种误解有时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过去经验、价值观或偏见等因素。
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内在因素,从而减少误解和偏差,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提高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共情能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替他人着想、共情和理解他人,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为其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因此,通过加强自身的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这个环境中的一种典型情境。
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问题、减少误解和偏差,提高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共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基本概念: 刺激——行为 酬赏——惩罚 价值——代价 知觉——期望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攻击——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公平分配原则的标准: 与自己过去的经验收支指数比较 与同等群体中的他人的收支指数比较 社会公平和社会不平:
4女
3
5女
6女
√
√
√
√ √
√
3
3
7女 合计 2 3 0 4 1
0 3 0
4女:人缘儿 2男:异性人缘儿
6女:同性人缘儿 3男:边缘儿 7女:嫌弃儿
人际关系靶形图
6 1
5
2
4
7
3
人际关系格局的复杂性
三种人际需要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行为表现
主动型
需要性质
被动型
主动与他人往来 包容需要 主动支配别人 控制需要 主动对他人表示 亲密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期待别人领导自己
情感需要
期待别人对自 己表示亲密
同一样的关系,不一样的表情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交往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具 体的自然的符号和抽象的人为的符号 交往的过程就是采用象征性手段,表达所担任的角 色,实现角色双方的互动。 交往中对对方的角色的估测: 真实角色(熟人之间) 待确定角色(陌生人之间) 潜在的角色(有限线索的角色)
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的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彭泗清的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 翟学伟的人际关系三位一体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场合交往论 自我呈现论 社会交换论 人际激励理论: 需要理论 归因理论 期望理论 人际特质理论
翟学伟的人际关系三位一体论
三个基本概念:
人缘 人情(核心) 人伦(规范化) 三种基本关系模式: 父子(纵向) 兄弟(横向) 夫妻(两性)
人际关系的测量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 贝尔斯测量法
人际关系行列表
被选择者 选择者 1男 2男 3男 √ √ √ √ 1男 2男 3男 4女 5女 6女 7女 合计 √ √ √ 2 2 0
君子与小人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 焉:仁者不忧,知者不 惑,勇者不惧。” ——《论语· 宪问》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也,近之则不孙,远之 则怨”。 ——《论语· 阳货》
彭泗清的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
示范行为——中国人的社交特征 基本概念: 价值支点:普遍的仁义——特殊的私德 行为起点:自足式范式——工具性范式 行为控制点:互赖性控制——伸缩性控制 文化理想模式(君子模式) 常人变式 小人变式 反馈——调整(示范——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