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题目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
班级名称:社工1202班
学生姓名: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 XX
报告时间: 2014/03/26
摘要
阎云翔著的《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作者继《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之后对下岬村庄持续研究的又一力作,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研究视角的转变: 从对公共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网络到个体私人生活及个人利益和亲密关系的关注研究。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公共领域集体利益相比, 本书更加突显对个体权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种种表现、心理过程及个人关系的探讨思考, 从这一角度来看, 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拓荒之作。全书由八章、导论和结论组成。该书第一章着眼于下岬村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综述与分析。在这个不足百年仅有1492 人的村庄里, 作者将为我们讲述50年( 1949—1999) 中人与人交往关系组成的一部家庭与私人生活演变的生动历史。
正文
我们的读书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选题背景(XXX)、研究方法(XXX)、内容观点(XXX)和评价与启示(XXX)。
一、选题背景
我们从研究缘由,为什么是下岬村?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谈起。
首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讲到自己是看到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写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从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了一些引起自己思考的问题:个人服从家族组织、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是随着中国精英分子独立自立自主精神的传播,人们是否已经走出祖荫?人们儿孙辈与祖荫有多远?在告别祖荫的过程和之后,几代村民的主体性和情感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伴随着这些问题,阎云翔开始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在学成归来后开始了下岬村12年的田野调查研究。
但是中国有许多像下岬村一样的村庄,为什么阎云翔偏偏选择下岬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呢?这就要讲到阎云翔和下岬村不得不说的故事了。下岬村是一个既普通又很特殊的中国村庄。1971年,阎云翔17岁,从山东老家一路北上,偶然来到这个距离哈尔滨50公里的小村子。他饥饿、恐惧、委屈,出身不好,自认为是非法的。村民们讨论、争吵,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经济上的困难收留了他,直到7年之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这期间,他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为了体验,而完全是为了生活,他们给予他质朴的为人的信任与尊重。1989 年,阎云翔作为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的人类学者回到中国,选取他要研究的农村原型,在十几个村子里,只有下岬村是他“有感觉”的。11年过去了,这里的人还记得他,他们议论他,评价他,最终认为他“没变”,仍亲热地把他当一分子。也因此,文中的村民,不是冷冰冰的被调查者,是阎云翔的朋友、邻居,熟悉的人,鲜活,会谈论从社会到隐私的所有话题,会夸张、说谎,最终又说出尴尬的真心话,他们在几十年中思想感情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被描
述得清晰可信。阎云翔在文中一直竭力保持冷静、客观的研究笔调,看得出来,即便在揭示最残酷的事实的时候,他都怀有对村民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下面介绍一下与下岬村经济制度,公共生活和社会关系相关的中国宏观的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个村庄的变迁一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调查的时间跨度大约50年,从1949年到1999年,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土改运动,宏观上看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后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目的是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农业生产力,为中国的迅速工业化作准备。
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大陆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并使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获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微观上看,土改运动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从根本上被扭转,地主遭到斗争,他们拥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并重新分配给穷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根据每个人在此刻的经济或职业状况,人们被划分了成分,包括“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地主、富农,加上反革命与坏分子,被称作“四类分子”,属于敌对阶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六七十年代,成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土改后,财富不再是人们权利与威望的基础。相反,贫穷成了在新社会里的政治资本。在土改过程中,穷人、单身汉、年轻人成了村里新的领袖人物。
第二阶段是集体化时期(1953-1978)该阶段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集体化生活中,每个人的私人财产充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吃大锅饭,集体劳动。第三阶段是非集体化阶段,该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该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包产到户,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城市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原先的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后),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过度的市场化也带了许多问题,比如人们过分功利化,环境污染等。
二、调查方法和思路
具体方法:作者原来就曾是下岬村的一员,在离开下岬村十一年之后他又回到曾经收留他的下岬村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把下岬村作为一个整体社区来研究她在这些年来的变化,作者将这一个变迁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通过具体直观的数据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以下岬村为代表的黑龙江农村变化的壮丽图卷。
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基本功,每一个成功的人类学家都需要在通过田野调查的考试后才能毕业,而这篇文章作为闫云翔讲述自己在下岬村的十年经历,所体现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上的深厚功力实在是为我们所叹服。另外跟踪下岬村调查十年,不仅是把下岬村的方方面面横向的表现的面面俱到,更是从纵向上把下岬村十年之间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田野调查对于研究者本身来说也是一次道德参与的过程。研究者一再生活在调查对象的本土世界里,在那里考验自身的道德观念。研究者越是频繁地下道到实地,与研究对象越是相处得深入,便越感到有责任在研究中如实反映他们的道德体验。结果是,研究本身也就越严谨。要知道,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道德体验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人的道德体验,就好像礼物只能用礼物来偿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