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及肾脏损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14.2% 7.1% 17.7% 10.8%
1987-1988 3520
40~58
1997
1017
15以上
1999
810
25~64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变化趋势
(患病率%)
20 15 10 5 0
*
**
17.7
1980 1997 1999
14.2 10.8 7.1
1.4 Ð Ð Ä Ô
1.3 ® Ð Å Ô
5-磷酸核糖+ATP E3 5-磷酸核糖焦磷酸+谷氨酰胺 E1 1-氨基-5-磷酸-核糖(PRA) 甘氨酸 甲酸盐
尿酸的合成
尿酸的形成机理
核酸
核酸
HGPRT
鸟苷酸(GMP)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E7 P E5 R E2 次黄嘌呤核苷 P E6
P
腺苷酸(AMP) 腺苷
鸟苷 E6
E 4 PRPP
中国的尿酸流行病学研究
年代 样本 年龄范围 SUA均值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1980
502
20~60
M: 4.4 ±1.0 F : 3.4 ±0.9
M: 5.8 ±? F : 4.7 ±? M: 5.7 ±1.3 F : 4.4 ±1.1 M: 5.9 ±1.7 F : 4.6 ±1.4
1.4% 1.3%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患者多为肥胖体型,常合并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 等。 血肌酐水平、饮酒、饮食习惯等因素可以影响血尿酸。 国内方圻于198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对健康 成年人进行了血尿酸情况调查,其结果低于同时期欧美 和日本成年人的水平,但随后的1987、1989的调查发 现血尿酸浓度有逐渐增高倾向,这与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腺嘌呤
次黄嘌呤 E 8 XO
鸟嘌呤
黄嘌呤 E8
尿 酸
嘌呤代谢过程中三个重要酶
• 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PRPP) ↑ • 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 ↓ • 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O) ↑
分泌50%
重吸收 98~100%
40~44% 重吸收
少量重 吸收
尿酸在肾脏内滤过 及重吸收过程
高尿酸血症与年龄
北京地区人群1999年危险因素抽样调查结果 (年龄:25~64岁)
患病率(%) 20 18 16 14 12 10 8 6 3 4 2 0 0
18 16
18 15 10 7
Ä Ð Ð Ô ® Ð Å Ô
25-34
35-44
45-54
55-64
年龄
历经20年的研究
7978例轻到中度高血压的患者,平均6.6年的随访
尿酸经肾小球滤过 后,98%在近端肾小 管 S1 段 主 动 重 吸 收 , 50% 在 S2 段 分 泌 , 40--44% 在 S3 段分泌 后重吸收。
6~12%
少量重 吸收
堆积后可 致肾结石
尿酸பைடு நூலகம்排泄
尿酸转运的分子机制
尿酸 / 有机阴离子交换系统:存 在于肾小管管腔侧刷状缘,与尿酸 的重吸收有关。
(每天排泄约500~1000mg)
1/3
肾脏排泄600mg/日
肠内分解200mg/日
血尿酸浓度
• 正常血尿酸浓度 男性150~420 umol/L(2.5 ~7 mg/dl) 女性100~360 umol/L(1.7 ~6 mg/dl) • 高尿酸血症 男性 > 420 umol/L (7mg/dl) 女性 > 360 umol/L (6mg/dl)
高尿酸血症作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Framingham的研究发现,它主要表现于男性痛风患者,但在
血尿酸升高患者多伴有肥胖、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及服用利尿剂。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共发生548例心血管事件(183例死亡)。
心血管事件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危险度达1.22(在血
肌酐、体重指数、利尿药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稳定的情 况下)。
结论
尽管血压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在治疗过程中血
尿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的直接相关。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名词解释
• 痛风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 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名词解释
• 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增高称为 高尿酸血症。 • 尿尿酸排泄增多称为高尿酸尿症。 •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 • 高尿酸血症和或高尿酸尿症,均可使尿酸在肾组织 沉积导致肾损害称为尿酸性肾病。
Na+偶联转 运系统
尿酸转运蛋白( UAT ):特异 性转运尿酸,在肾小管上皮及大部 分体细胞均有分布。为电压敏感性 转运蛋白。当敏感区电压达到一定 数值时,通道开放,尿酸分泌至细 胞外。
尿酸在人体的转运
内源性尿酸
80%
每天产生750mg
外源性尿酸 20%
进入尿酸池
尿酸池(1200mg) 60%参与代谢 2/3
*方圻等:中华内科杂志 22:434 ** 杜蕙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2(2)
血清尿酸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
(均数(mg/dl))
10 8 6 4 2 0 Ð Ð Ä Ô
方圻等:中华内科杂志 22:434
1980 1997 1999 5.7 5.9
4.4 3.4
4.4 4.6
® Ð Å Ô
杜蕙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2(2)
平均血压 入选时:152.5/95.6mmHg 治疗中:138.9/85.4mmHg
ⅰ vs
血尿酸水平 男:0.399±0.0893 mmol/L
女:0.321 ±0.0833 mmol/L Hypertension.1999;34:144-150
Hypertension.1999;34:144-150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约 3 天后达稳
定状态且一直持续至青春期。青春期以前的男子平均值约
3.3mg/dl。 青春期后,男性血中尿酸值增加较女性快,然后维持高峰恒 态,其值约5.2mg/dl,至中年后,血尿酸值逐渐增高。 青春期后,女性血尿酸值上升不明显,于更年期后迅速上升 达到与男性相似的水平。这可能与雌激素的代谢有关。
高尿酸血症作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独立预报因子。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也可以独立预报冠状动脉疾病的进展。
高 尿 酸 血 症 的 常 见 相 关 因 素
原发性高血压、糖耐量降低
肥胖老年、黑种人 酒精、铅中毒 环孢霉素、利尿剂
1987-1988 3520
40~58
1997
1017
15以上
1999
810
25~64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变化趋势
(患病率%)
20 15 10 5 0
*
**
17.7
1980 1997 1999
14.2 10.8 7.1
1.4 Ð Ð Ä Ô
1.3 ® Ð Å Ô
5-磷酸核糖+ATP E3 5-磷酸核糖焦磷酸+谷氨酰胺 E1 1-氨基-5-磷酸-核糖(PRA) 甘氨酸 甲酸盐
尿酸的合成
尿酸的形成机理
核酸
核酸
HGPRT
鸟苷酸(GMP)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E7 P E5 R E2 次黄嘌呤核苷 P E6
P
腺苷酸(AMP) 腺苷
鸟苷 E6
E 4 PRPP
中国的尿酸流行病学研究
年代 样本 年龄范围 SUA均值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1980
502
20~60
M: 4.4 ±1.0 F : 3.4 ±0.9
M: 5.8 ±? F : 4.7 ±? M: 5.7 ±1.3 F : 4.4 ±1.1 M: 5.9 ±1.7 F : 4.6 ±1.4
1.4% 1.3%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患者多为肥胖体型,常合并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 等。 血肌酐水平、饮酒、饮食习惯等因素可以影响血尿酸。 国内方圻于198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对健康 成年人进行了血尿酸情况调查,其结果低于同时期欧美 和日本成年人的水平,但随后的1987、1989的调查发 现血尿酸浓度有逐渐增高倾向,这与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腺嘌呤
次黄嘌呤 E 8 XO
鸟嘌呤
黄嘌呤 E8
尿 酸
嘌呤代谢过程中三个重要酶
• 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PRPP) ↑ • 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 ↓ • 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O) ↑
分泌50%
重吸收 98~100%
40~44% 重吸收
少量重 吸收
尿酸在肾脏内滤过 及重吸收过程
高尿酸血症与年龄
北京地区人群1999年危险因素抽样调查结果 (年龄:25~64岁)
患病率(%) 20 18 16 14 12 10 8 6 3 4 2 0 0
18 16
18 15 10 7
Ä Ð Ð Ô ® Ð Å Ô
25-34
35-44
45-54
55-64
年龄
历经20年的研究
7978例轻到中度高血压的患者,平均6.6年的随访
尿酸经肾小球滤过 后,98%在近端肾小 管 S1 段 主 动 重 吸 收 , 50% 在 S2 段 分 泌 , 40--44% 在 S3 段分泌 后重吸收。
6~12%
少量重 吸收
堆积后可 致肾结石
尿酸பைடு நூலகம்排泄
尿酸转运的分子机制
尿酸 / 有机阴离子交换系统:存 在于肾小管管腔侧刷状缘,与尿酸 的重吸收有关。
(每天排泄约500~1000mg)
1/3
肾脏排泄600mg/日
肠内分解200mg/日
血尿酸浓度
• 正常血尿酸浓度 男性150~420 umol/L(2.5 ~7 mg/dl) 女性100~360 umol/L(1.7 ~6 mg/dl) • 高尿酸血症 男性 > 420 umol/L (7mg/dl) 女性 > 360 umol/L (6mg/dl)
高尿酸血症作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Framingham的研究发现,它主要表现于男性痛风患者,但在
血尿酸升高患者多伴有肥胖、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及服用利尿剂。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共发生548例心血管事件(183例死亡)。
心血管事件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危险度达1.22(在血
肌酐、体重指数、利尿药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稳定的情 况下)。
结论
尽管血压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在治疗过程中血
尿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的直接相关。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名词解释
• 痛风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 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名词解释
• 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增高称为 高尿酸血症。 • 尿尿酸排泄增多称为高尿酸尿症。 •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 • 高尿酸血症和或高尿酸尿症,均可使尿酸在肾组织 沉积导致肾损害称为尿酸性肾病。
Na+偶联转 运系统
尿酸转运蛋白( UAT ):特异 性转运尿酸,在肾小管上皮及大部 分体细胞均有分布。为电压敏感性 转运蛋白。当敏感区电压达到一定 数值时,通道开放,尿酸分泌至细 胞外。
尿酸在人体的转运
内源性尿酸
80%
每天产生750mg
外源性尿酸 20%
进入尿酸池
尿酸池(1200mg) 60%参与代谢 2/3
*方圻等:中华内科杂志 22:434 ** 杜蕙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2(2)
血清尿酸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
(均数(mg/dl))
10 8 6 4 2 0 Ð Ð Ä Ô
方圻等:中华内科杂志 22:434
1980 1997 1999 5.7 5.9
4.4 3.4
4.4 4.6
® Ð Å Ô
杜蕙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2(2)
平均血压 入选时:152.5/95.6mmHg 治疗中:138.9/85.4mmHg
ⅰ vs
血尿酸水平 男:0.399±0.0893 mmol/L
女:0.321 ±0.0833 mmol/L Hypertension.1999;34:144-150
Hypertension.1999;34:144-150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约 3 天后达稳
定状态且一直持续至青春期。青春期以前的男子平均值约
3.3mg/dl。 青春期后,男性血中尿酸值增加较女性快,然后维持高峰恒 态,其值约5.2mg/dl,至中年后,血尿酸值逐渐增高。 青春期后,女性血尿酸值上升不明显,于更年期后迅速上升 达到与男性相似的水平。这可能与雌激素的代谢有关。
高尿酸血症作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独立预报因子。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也可以独立预报冠状动脉疾病的进展。
高 尿 酸 血 症 的 常 见 相 关 因 素
原发性高血压、糖耐量降低
肥胖老年、黑种人 酒精、铅中毒 环孢霉素、利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