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案精修订

合集下载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教案: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多样的地区以及季风现象的特点和影响;2.探讨季风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和季风现象。

教学重点:1.季风现象的特点和影响;2.季风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季风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深入理解;2.使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和季风现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世界气候分布地图;3.气候和季风现象的相关图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地图,询问他们对不同气候区域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Step 2: 季风现象的特点与影响(20分钟)1.通过PPT讲解季风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季风的形成原因、季风周期和季风的特点。

2.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季风现象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分布情况。

3.与学生一起探讨季风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Step 3: 季风与不同地区的影响(2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季风区域,分析该地区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

Step 4: 使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和季风现象(25分钟)1.提供气候和季风现象的相关图表和地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让学生回答一些观察问题,例如:“哪些地区的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哪些地区受季风影响最大?”、“不同季风区域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情况如何?”等等。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季风现象的特点和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季风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寻找更多关于气候和季风现象的案例,进行小型研究报告;2.给学生分配一篇与气候变化或季风现象相关的新闻报道,让他们展示并进行讨论。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包括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3. 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

2. 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分析气候多样性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包括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的温带季风气候、华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多样性。

4.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讲解季风气候的定义、特点(如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5.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等。

6. 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总结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季风气候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理解程度。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1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1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Ⅰ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2、影响世界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3课时)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九、课后反思:Ⅱ、学案1、学生课内必需的材料(1)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2)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2、反馈练习练一练:①海南省哈尔滨②华北平原寒温带一年三熟寒温带上海③珠江三角洲中温带一年两熟中温带乌鲁木齐④塔里木盆地暖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武汉⑤内蒙古高原东部亚热带两年三熟亚热带兰州⑥青藏高原西北部热带热带北京⑦黑龙江省最北部高原气候区高原气候区昆明⑧内蒙古高原西部拉萨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二、降水的东西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你认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b.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c.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为人类造福?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一:某地处季风区,近年来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二:某地位于非季风区,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
a.分析案例中季风气候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b.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讨论内容:
a.季风气候对家庭生活有哪些影响?
b.家长小时候是如何应对季风气候的?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并在图中简要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季风气候灾害的措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如北国的雪景、南国的椰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气候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今天我们将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4.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多样性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图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气候特点2. 气候多样性的原因3. 季风气候的特点4.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5. 我国的气候分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难点: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我国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特点及分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地理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引入。

2. 教学新课:(1) 讲解我国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多样性的基础。

(2) 分析气候多样性的原因,结合地图观察,让学生理解气候分区。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基本知识。

(4)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影响。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5.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和气候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地图观察,评价学生对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我国影响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气候分区知识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地理》2. 教学地图:我国气候分布图、季风气候分布图3.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季风气候案例4.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气候分布图、案例分析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我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多样性原因2. 第二课时: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5. 第五课时: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九、教学策略:1. 针对气候多样性的原因,采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分区。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特点2. 气候多样性的成因3. 季风的概念及特点4.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多样性的成因、季风的概念及特点、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教学难点:气候多样性的成因、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我国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4.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我国气候的特点:介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含义。

3. 分析气候多样性的成因:讲解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影响。

4. 讲解季风的概念及特点:介绍季风的定义、成因及我国季风的特点。

5. 分析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讲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气温、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6. 介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寒带气候等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气候的特点、成因、季风的概念及特点、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季风对其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多样性的成因、季风的概念及特点、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教案

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学会联系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来分析阻碍我国气候的要紧因素;能看季风气候成因示用意,并简单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进程;能清楚的分辨我国不同地域气候不同产生的要紧因素。

2.进程与方式通过读图(气候图、景观图),并用地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让知识加倍丰硕,视野加倍开阔;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体会地理知识同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讨论进程中体会与人交流的乐趣;在联系现实生活事例中培育“关注生活,酷爱地理”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如何阻碍我国气候的;就季风气候成因示用意,简单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进程;能清楚的分辨我国不同地域气候不同产生的要紧因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进程教学进程1.导入第一,别离让家乡在台湾和泰国的同窗谈谈自己的家乡景观,与东莞那个地址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不同?泰国的同窗谈到本地天气很热,很多人不穿鞋子,可能是因为泰国比咱们那个地址纬度很低。

台湾的同窗谈到他们那里很多树林。

再让这两名同窗看看投影上的图片,选出与自己家乡最接近的景观。

让学生有各地景观、人们生活不同的直观印象。

2.“找家乡”活动,活跃学习气氛,产生问题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机摸出一种水果,在投影的中国气候图中找出这种水果的要紧散布地,找对了,该水果就奖励给这位学生。

学生都很兴奋地参与,可是不必然都能找对,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也能够帮忙。

找完四类水果(苹果、石榴、柑桔、红龙果)的要紧散布地后,进一步分析,什么缘故不同的水果散布地不同呢?因为它们要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我国各地气候复杂多样,才会生长着各类各样的水果。

而使得我国各地气候特点明显不同的阻碍因素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三个要紧的阻碍因素。

3.分组讨论:三个因素在我国各地的具体阻碍。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个因素是如何阻碍中国各地的气候(气温和降水)的,产生了什么不同,对本地产生了什么阻碍(能够从建筑、饮食、穿着、农业生产等方面去考虑)?提示大伙儿尽可能用自己的切躯体验,用实际的事例进行说明,而且进行必然的归纳总结。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认识到我国气候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认识到季风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3.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 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2.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我国气候的多样性1. 让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1. 让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了解季风气候的分布。

2.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3.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如灌溉、播种时间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特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播种时间、作物生长等方面。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具体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地理教案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人教课标版地理学科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气候多样季风显着”课题南北气温的差异课型综合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活动引入听了东北人的话,有什么感觉?——真冷听了广州人的话呢?——又热了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表演: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学生回答:()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气候多样性的概念与特征1.1 引言:引入气候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解释气候多样性的含义,介绍气候多样性的特征,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多样性。

1.4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气候多样性的研究。

第二章: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2.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的特点,如风向、降水、温度等,并介绍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让学生进行季风气候影响的研究,可以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与影响3.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中国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解释季风气候对中国地区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3.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第四章: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衣着、饮食、居住环境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4 作业:让学生思考季风气候对当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5.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并介绍保护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5.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相关]教学要求.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案)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案)主要考点1.我国气温分布及成因,了解我国的干湿区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冬季和夏季相比,南北温差最大的季,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夏季除以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7月平均气温在。

2、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是,其中号称三大火炉的城市是、、。

3、活动积温的定义,根据积温我国划分5个温度带、、、、。

另外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4、水果的种植:暖温带种,亚热带种,热带种。

熟制:中温带,热带。

5、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降水最少的地方。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4大干湿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区。

6、干湿程度影响植物和农业,其中湿润地区,干旱地区适合,东部地区以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为主,南方湿润地区以为主,北方地区以为主。

7、我国夏季风,冬季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

夏季风主要来自洋,主要降水类型属于。

8、我国有5种气候是、、、、。

二、学习探究过程(1)说说我国冬季和夏季南北温差各有什么特点、成因?→温度带划分(2)东西干湿差异很大? 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我国有什么影响?(3)比较我国冬夏季风的风向、特点、成因?(4)分析我国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有利与不利)?(5)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复杂多样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挑战自我1、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②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③纬度高,白昼短④距冬季风源地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天山等地外,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因素②海陆因素③夏季风的影响④北方白昼时间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我国的降水量分布不均,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 )A.25% B.28% C.34% D.60%4、与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相符的是( )A.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递减D.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5、当欢度春节之际,哈尔滨举行“冰灯”展览,而广州却举行“花市”展销,出现如此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6、关于我国气候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有害也有利,它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北方春旱B.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C.寒潮、台风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D.台风能缓和或解除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旱情7、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一线一致的有 (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1000毫米等降水量线④一月份0℃等温线⑤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⑥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①④⑤8、下表是我国某地自然要素统计表。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

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②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③了解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④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标准,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⑤知道我国的气候特点。

⑥能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①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

②通过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气候是一种资源,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②0℃等温线、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位置。

③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④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⑤季风气候的成因。

⑥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技能。

●○教学准备①教师搜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生产”的相关资料,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②提前预习并分组搜集资料制成幻灯片(教师给学生指定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语:我们国家自从有了“黄金周”后,旅游业成了非常红火的行业。

人们出门旅行往往会按照不同的季节选择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这就出现了“北上”“南下”“上山”“去海边”等线路,而这些线路的选择就和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气温”有关。

寒假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明和小强分别去了哈尔滨、广州,并拍摄了他们在哈尔滨冰灯展和广州春节花市上的所见所闻,请大家看看录像,然后告诉我这两个城市的气温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说出我国温度带及其主要分布。

(3)能判读我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获得相应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判读、分析我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判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地区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北国冰城哈尔滨“冰灯游园会”。

2、南国的广州,春节迎春花市上。

3、绿色怡人的海南岛(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教师小结)同是冬季,为何我国南北景观差别很大?这与什么有关呢?[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过渡)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板书) 1、冬季气温空间分布(读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下面的问题:1、找出16℃、0℃、-32℃等温线,并分别将它们描粗。

2、回答问题:(1)0℃等温线大致穿过什么地形区和什么河流?(2)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3)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板)(1)特点:越往北气温越,南北气温相差。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展示)学生读下面表格内容思考:越往北纬度越→正午太阳高度越 +昼长时间越→气温越。

越往南纬度越→正午太阳高度越 +昼长时间越→气温越。

(小结) 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

(读图)读冬季风示意图回答:我国南北受冬季风有什么不同?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南方受冬季风影响。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3、活动二。
季风气候显著
1、读图2.19、2.20、2.21认识我国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季风的影响不仅带来有利的一面,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雨季;也带来不利的一面,冬季风带来寒冷干燥的气流,是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克拉山—冈底斯山)
3、季风:由于季节的不同,吹相反方向的风,来源:冬季风来自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中部一带;夏季风来处太平洋和印度洋。
8、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
A、4、5月份B、5、6月份C、7、8月份D、8、9月份
5、夏季,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相差不大的原因是()
A、北方受夏季风影响大B、北方白昼时间长C、北方降水少,日照多
D、北方地势高,日照长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A、偏北风B、偏东风C、夏季风D、冬季风
7、我国既受东南季风影响又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
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过程:
南北气温的差异
1、读图2.13和2.14认识我国冬、夏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零度等温线的走向:秦岭—淮河—线;观察我国最南、最北端气温极端数值。结论: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观察7月份等温线分布状况:青藏高原气候最低、我国南、北端气温极端数值。结论:夏季我国南北温(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自南向北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外加高原气候区。)
3、活动一。
东西干湿的差异
1、读图2.16认识我国等降水量线的颁布情况,800、400、200毫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干湿区:我国干湿区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区(800毫米以上)、半湿润区(400—800毫米)、半干旱区(200—400毫米)、干旱区(200毫米以下)。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正确叙述l月O℃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2通过绘制等温线图、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使学生提高读图、绘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3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
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4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案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第1课时)临沂第十二中学刘秀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讨论导入新课]寒假到了,有些同学要随团旅游,一条旅游路线到哈尔滨,另一条旅游路线到广州。

大家为穿着(多和少)争论不休,为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学生回答不一,老师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进而点题: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指导自学[指导读图] 读图2.13,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转折过渡]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一一等温线分布图。

[启发引导]根据我们学过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一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找出1月0℃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一)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二)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一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1月0℃等温线为何发生了弯曲)[板书]一、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学生讨论。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除纬度因素外,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读课本2.19图,思考以下问题: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且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过渡]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1.黑龙江最北部7月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3.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l.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阅读材料]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启发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一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讨论回答]1.夏季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回答合理即可)[启发引导]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读图2.15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渎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他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与书上说法完全—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岛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提示]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提供资料和数据)小组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的影响[概括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温、喜凉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

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

[小组讨论]结合活动2,说一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纬度+冬季风)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知道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3.知道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各干湿地区的景观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降水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2.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设疑导入]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民居也不一样。

(出示图片)如“新疆民居”,“黄土高原民居”,“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没有关系指导自学[指导读图]读图,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1. 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2.用彩色笔描出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及其东部大致经过的地区。

3.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角色扮演]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浯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板书]—、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小组讨论]造成我国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阅读材料]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过渡]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降水量的多少吗[学生概括]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二、干湿地区1、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2、四类干湿地区[引导读图]读图2.17小组交流:1.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其中,山东省有哪两类干湿地区2.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一致3.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指图总结][思考讨论]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概括总结]结合本节,说一说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月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完成活动1、2[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

如民居的不同风格就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情况。

在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如气候干湿程度不同,还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

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东西干湿的差异四类干湿地区降水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