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14)——词序、判断句与被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
上节内容回顾
• 词类活用 • 名动形的活用
本节授课内容
• 古汉语的词序 • 古汉语的判断句 • 古汉语的被动句
一. 古代汉语的词序
1.词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2.宾语前置 3.古代汉语行为数量词的表示法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看<两遍> 踢<三脚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 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
意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仲由和冉求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仲由与冉求。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 用的频率很低)。 –鲁迅,浙江绍兴人。 •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 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 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 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 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 否定用“非”。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 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 语 +宾语 定语、状语是修饰关系,补语是述补关系,主谓 是陈述关系,谓宾是支配关系。
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 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 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 变化。如: 一样; 大; 不 扶不扶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问题。 吃什么有什么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 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 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 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 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 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BACK)
谁欤?哭者。《礼记· 檀弓下》 ——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 美哉!室。《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飘亮啊这房子。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 李将军列传》 ——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 匈奴列传》 ——夷狄为害很久 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助哉!夫子。《史记· 周本纪》 ——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 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 周南· 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A. 用“者”或“也”帮助判断 • 主语 ,谓语。

• •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 ,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亦”、“皆” 等帮助表判断。
B.以副词“乃”、“即”、“诚”、“必”、
1、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 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 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都在注视着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夜以继日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 “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 (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 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BACK)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 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 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 盘曲高耸的样子。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 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 传·宣公二年》 )(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
忧伤,说的就是我啊)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 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 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 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 “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 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 起来就非常别扭。
(BACK)
思考与练习
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3其祁奚之谓矣。(《左传· 襄公二年》)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 与我乎?(《左传· 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 僖公 十五》)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 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8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9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 (论积贮疏)
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 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 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 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尔瞻:瞻尔,看你。(大名鼎鼎的周太师尹氏,人民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 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得 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亡 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 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 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 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BACK)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 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 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 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主语和谓语为对等关系。 • 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充当。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 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赵策》)
(BACK)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 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 言现象区分开来。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 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 是“怎么样”、“怎样”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 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