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论文: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塞尔,以言行事行为,字面意义,话语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简称SAT)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由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先在1955年提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提出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分析了以言指事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特点,在“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1975)一文中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在另一篇《什么是言语行为》中提出“许诺”行为的合适条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称ISA)是在塞尔1975年发表的论文《间接言语行为》当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必须先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个是“什么是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2. 重要概念2.1 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间接性可通过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来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和别人交谈,而原因有很多,其中塞尔认为礼貌是日常生活间接表达的重要动因之一。
塞尔认为,“ 关于意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而且表达的就是该句子的字面意义。
但是,实际生活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即包含其字面意义,也包含其他的话语意义” (Searle, 2001:30) 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该例中A问B是否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问的形式。
浅析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
浅析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摘要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手段来表示质疑,说话者通过某一话语表达自己的质疑,既对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疑问和不相信、不信任。
其中重复、反问、询问是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段。
关键词言语行为质疑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1. 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说话就是做事”(Austin,1962)。
Searle(1969,见何兆熊,2000)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就是言语行为,因此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
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间接性。
他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根据Searle对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划分,在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用意义一致,而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是以某种间接方式转弯抹角地表明言语意向的,语用意义大于字面意义(萧净宇,2008)。
2. 质疑性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拒绝言语行为、反驳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等等。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质疑性言语行为。
质疑性言语行为属于表情类言语行为,即说话者通过某一话语表达自己的质疑,既对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疑问和不相信、不信任。
在日常对话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对对方的话语表示怀疑,而出于面子的考虑,一般不会直接表示自己并不相信对方的话语,而更多会选择迂回即间接的方式来表示。
在英语和汉语的语料收集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本文则试图对其进行梳理和讨论。
3. 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分析英汉语中都有很多手段来表示质疑,其中重复、反问、询问是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段。
3.1 重复重复主要是说话人通过重复对方的话语来表示自己的不相信和疑问。
表面看说话人似乎是没有听清或者听懂对方的话,重复对方的话语以求核实或证实。
实际上说话者是对所重复的话语表示质疑,碍于面子而没有直接表示不相信,通过重复间接地表达了这一态度。
(1)建国:“我爹说,想给我们盖房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功能
1、促进师生交流
1、促进师生交流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之一是促进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反 馈等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 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
1、语调
1、语调
英语教师的语调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例如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等。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调,教师可以实现多种言语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升调来表示 疑问、惊讶等情绪,或者用降调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信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 过调整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 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01 引言
03 分析 05 反思
目录
02 背景 04 功能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行 使权力、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领域,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的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2、语音
2、语音
英语教师的语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标准的语音有助于学生正确发音,提高 其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语速和音量等来实现不同的 言语行为。例如,当教师想要强调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或减缓语速。 这些语音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词汇
3、词汇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析⾔语⾏为理论解析2019-09-01摘要:本⽂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语⾏为理论的产⽣、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语⾏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语⾏为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语⾏为理论;间接⾔语⾏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1、⾔语⾏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语⾔学家索绪尔就把⼈类语⾔区分为“语⾔”(langue)和“⾔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进⼀步把⼈类语⾔区分为“语⾔能⼒”(competence)和“语⾔运⽤”(performance)。
⼆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类的语⾔活动涉及语⾔的体系和语⾔的使⽤两个⽅⾯。
但真正对语⾔使⽤进⾏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度、提出⾔语⾏为理论的是⽜津⼤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的使⽤问题,⽽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就是⼀种⾏为这⼀观点进⾏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步发展了这⼀理论。
⾔语⾏为理论认为语⾔是传达信息的⼿段,⼈们是在以⾔⾏事,⼀切语⾔交流都包括⾔语⾏为。
语⾔是⼈类交际的⼿段,但⼈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或者这些符号、词、句⼦的标型,⽽是完成⼀定的⾏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为可以通过同⼀种⾔语来表达,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得以实现。
⾔语⾏为理论强调说话⼈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不是语⾔本⾝的意思;对于⼀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的使⽤以及⾔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的语句。
浅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 190-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王秀娟 朱久堂【摘要】由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特殊的语用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正确理解和分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能够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英语语言交流,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 非规约性 语用【Abstract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people inevitably use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indirect speech acts correctly can help people to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 】indirect speech act; statute; non prescriptive; pragmatic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产物。
它的交际功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
所以,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往往并不对应,且受语言的内外环境的影响。
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但是,这三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等的,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能不同,功能可能不同,那么,其言语行为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在现实的言语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语行为,即说话者未按其真实的想法来进行言语交流,他将他的实际想法用不同的背离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 对其实验和分析,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理论基础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L.Austin 在1962年提出了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人们用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的行为。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包括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提出一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口语教学、语言意识、交际能力、文化素养1. 引言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因此,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成为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 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的行为。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四类:请求类、指令类、建议类和批评类。
请求类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请求对方做某事,比如“你认为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指令类间接言语行为是用间接的方式给出指令,比如“你能不能把窗户关上?”;建议类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委婉的方式给出建议,比如“我觉得你最好早点休息”;批评类间接言语行为则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不满或批评对方,比如“我不太确定这个方法是否有效”。
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3.1 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不仅需要掌握各类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还需要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规则和背后的意图有一定的认知。
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使用场景和语言规则,提高他们对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间接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自如地进行社交对话。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论文关键词]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表现模式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连贯在语篇分析中的表现复杂性,目前,专家学者对连贯的阐释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和方法。
韩理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在他们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文中,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一理论观点立刻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批评意见。
比较集中的是语篇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它不能保证语篇连贯,衔接既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充分条件。
布郎和尤(BrownYule)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是依赖于语篇的形式标记,而是依赖于一种假设,即假设语篇是连贯的。
衔接可以被认为是命题与命题之问的语言符号关系,是一种言内行为,而连贯是言外行为,是由其语用功能决定的。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如程雨民引,黄国文引,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补充。
概括起来,学者们的修正意见大致可分为三点:首先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但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未必能导致语义上的连贯。
其次,语篇的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时它们在社会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下体现于语用预设和推理之中。
再次,语篇的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的结果。
现在对于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根据衔接来推断语篇的连贯和语篇连贯的程度等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在这几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语篇连贯应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体现于语义层面,也体现于语用层面和交际双方心理互动层面,可以将它们纳入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LanshawAustin)提出,后又经过塞耳(Searle) “的修正和发展。
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
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英语口语教学;语境;文化差异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的,根据该理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分为三类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美国哲学家Searle修正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将语言学家们重点研究的言语行事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人们进行会话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直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相反的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话语并不是字面意义的总和,而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所谓间接言语行为,Searle在1979年给它下了定义:“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
简言之,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凭借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用意,比如:这个会话的表面意思是:A:我们今晚去参加聚会吧。
B:我得复习准备考试。
B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去。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受礼貌礼仪的约束,在希望别人帮助时,一般不用命令语气,而是运用委婉的语言,如:你能关一下门吗?(希望对方关门),这样的说话方式能避免交谈过程中的尴尬。
间接言语行为具有意义的双重性。
很多情况下,一个句子具有双重意思:表面意义和内在意义,当说话者觉得不可以直接在话语中表达真实意思时就会选择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述,聆听者通过话语的表面意思分析其深一层的意思!如:很明显,B是想拒绝A的邀请,复习考试只不过是他拒绝的一个借口。
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指导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词汇量有限,学校侧重各种交际能力,商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口语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学生更好的输出以及更好的理解,具体应该体现在:提高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力,促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用推理力,以下将对这三方面逐一分析:1.提高学生对语境的理解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影响语言的意义也制约着语言的表达,交际双方必须同时了解语境知识,否则,交际失败。
间接言语行为浅谈
间接言语行为浅谈作者:黄文苑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更多的是间接言语行为,用更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本文旨在通过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Fasold对该理论的解读,进一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相关的言语行为及语言效力。
笔者在《追风筝的人》中选取了两则对话,来进一步阐释道歉这一类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及作用。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道歉;言外之力;《追风筝的人》一、引言生活中,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沟通工具,用它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和情感。
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交际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们经过综合的论述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例如,建议一个身体状况不大好的人注意饮食,可以有以下形式。
A. I advise you to eat lower-cholesterol foods.B. I believe you would be better off eating lower-cholesterol food.Fasold认为,第二种说法即为满足了其中一个条件的间接言语行为,并且同样达到了言语行为的言外效力(illocutionary force)。
三、道歉言语行为与《追风筝的人》对话分析道歉(apologies)是能更好展示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
Fasold提出了要达到最佳道歉效果的三个条件:(1)说话者为他正在道歉的行为负有责任;(2)说话者为该行为感到后悔;(3)该行为对听话者造成了伤害。
Fasold认为第二个条件具有最大的效力,并且确信绝大多数的道歉都是满足了这一条件之后间接的表达出来的。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
他于19ss 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 am an English 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 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2005) 如:I declare the ceremony open.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
一
、
前 言
上述 这 些句子 在实 际交 际 中常 常被 用来表 达 “ 请 求 ” 在 日常 语 言 交 际 中 用 疑 问 或 陈 述 句表 达 “ 请 蕴 涵 的 。 如 : 当说 C n y u p s h at 这 求 ”这 一 用意 是 约定 俗 成 的。 人们 一 听这 样 的话 就 a o a s me t e s l?
26 工 博 21. 6 会 览・ 01 7中旬刊
我 们只要 细心 观察 就不 难发 现 ,在 日常交 际 中人 们 使 用的 语 言往 往是 间接 的 。也 就是 说 ,人 们 出于 礼 貌或 避 免尴 尬 常 常拐 弯 抹 角地 向对 方 表达 自己的 想 法和 意 图 ,这 种语 言 使 用的 间接 现 象就 是 语 言学 家 们 经过 综 合 的论述 所 命 名 的间 接言 语 行为 。对于 学 习英 语 的人 来 说 ,如 果 对英 语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特 点 不 了解 ,在 英 语交 际 过程 中就会 常 常 出现 一些 语 言 的错 误 或语 用 失误 ,造 成交 际 的失 败 。可 见 ,英 语 间接 言 语行 为 给人 们 的 英语 学 习和 交 际带 来很 大 的障 碍 。 目前我 国大部 分学 校普 遍采 用英语 交 际教学 法 , 这 种 交 际 教 学 法 的 教 学 目的 是 通 过 语 言 来 学 习交 际 ,获 取 交 际能 力 ,换 言 之 ,交 际能 力 的培 养 已成 为 当代 英 语教 学 的主 要 目标 。培 养学 生 的交 际 能力 的 核心 就 是要 教 会学 生 在 不 同的场 合 、对 不 同 的对 象 能正 确 、得 体 地使 用 所 学 的语 言进 行 交 际 。在 日 常 交 际 中 ,虽然 间接 言 语 行为 给语 言 交 际带 来很 大 的 麻烦 ,但 人们 在交 际 中仍 大 量使 用 间接 的 语 言来 表 达 自己的意 图 。为 了提 高学 生 的交 际 能 力 ,从而 能 正确 理 解和 使 用语 言 ,笔者 认 为有 必要 在 英语 教 学 过程 中教会 学生 这方面 的知 识和 交际 的策略 。 二 、 间接 言语 行为 理论及 其特 点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源 于 英 国 哲 学 家 奥 斯 汀 ( . Au tn)。奥斯 汀认 为 ,在 说话 的时 候 ,说 J L. si 话 人 可能 在 同时 施行 着 三 种言 语 行为 ,即言 内行为 (o u i n r a t 1 c to a y c )、言 外行 为 (l c to a y il u i n r o at c )和言后 行 为 ( e lc to a y c )。在这 三 p ro u in r a t 种 言语 行 为 中 ,语 用研 究 最感 兴 趣的 是 言外 行 为 , 因 为 它 同 说 话 人 的 意 图 一 致 ,美 国 哲 学 家 、语 言 学 家 塞尔 ( . Se l )1 6 年 在 他 的 言 语行 J R. a e 9 9 r 为 ( p e h S e c Ac s t )一书 中从根 本上修 订 了奥斯 汀 的 言语 行 为理 论 。他 提 出 了 间接言 语 行为 的 概念 并 用其 发 展 的言 语行 为 理论 对 间接 言 语 行为 作 了深 刻 的论 述 。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提 出是 对 传统 言 语行 为 理 论的 重 要补 充 和发 展 。 根据 塞 尔的 定 义 , 间接 言 语 行为 就 是 “ 通过 实 施 另一 种 言语 行 为来 间接地 实 施某 一 种 言语 行 为 ” ,即一 句话 里可 以有 两 种言 外 行为 ,一种 是 能从 字 面 上就 精 确表 达 了说 话 人 的意 图 ,另 一种 是 除 了字 面上 表 达 的意 思 外 ,还 隐含 着 另一 层 意思 ,也就 是 说 ,一 种是 表 面 的 ,另 一种 是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浅释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浅释
孔玉华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2
【摘要】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阐明了言语行为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理论.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具体言语分析以及跨文化语言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孔玉华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6
【相关文献】
1.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J], 韩静静
2.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J], 张丽杰
3.Searle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的探析 [J], 杨虹艳;郭政敏
4.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诗歌隐喻哲学 [J], 杨红;柯贤兵
5.“意义”研究的里程碑-从Austi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谈起 [J], 毛亚英;汤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运用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运用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阅读中的语篇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刻理解、评价、欣赏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人文知识。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篇;理解;鉴赏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意即“言外之意”(implicature)。
语言使用中的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tness)。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于,人们有时出于一定的社会规约限制,说话人不能用直接的语言表达思想,有时是说话人为了换取特定的交际效果,出现了话语与实际意义所承载或传递的信息之间的差异问题。
本文将以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为例,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述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Searle)1969年在他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一书中,从根本上修订了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1975)还提出了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简单地讲,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种言外行为来做另一种言外行为,也可说成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实现另一种言外行为。
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或者听话人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断出其话语的“言外之力”。
他分析了话语意义和句子字面意义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特别要注意发现说话者的话语意义,而话语意义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1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美国语言学家JohnSearle的著作影响最大。
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起
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头可将其同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一般被概括为三个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孟庆玲,2005)。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个派别。
其中一派称为逻辑分析学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另一派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Austin又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型: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行为型、阐述型。
然而,Ausitn的分类
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实际上他不是在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而是对行事动词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被广泛地接受,反而招致许多学者的批评。
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 Seade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Austin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对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Searle继承和发展了Austin的思想,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Searle通过下面一组例子来说明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
1)Wm Johnleavetheroom?
2)Johnwillleavetheroom.
3)John.1eavetheroom.
4)WouldthatJohnlaevetheroom?
5)IfJohnleavesthel’ooln,1willleavealso.(何兆熊,2000)
Searle认为这五句话都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即Johnisleavingtheloom,但它们分别实施了各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一般情况下,例1)提了个问题,2)是对未来的一种猜测,3)是猜求或命令。
4)表达了说话人的愿望,5)是一种假设。
根据命题内容这一构想,Searle把Ausitn的言内行为再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话语行为和命题行为。
因此,Searle将言语行为分成了四个部分,即上述的话语行为、命题行为以及言外行为、言后行
为。
话语行为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命题行为指的是通过所指词语和谓词所实施的“谈及”和“谈述”这两种行为。
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话语的说出做出陈述、提出问题、下达命令、进行允诺等。
言后行为就是话语在听者身上产生某种效果或反应。
Searle对言语行为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分类标准,他从12个方面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最后认为如下3个方面构成了分类的基础。
1)言外之的Searle认为,各种言外行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例如,命令的目的是试图让听者做某件事情;描述的目的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表述,这些表述具有真或假、精确或不精确的特性。
总之,完成各种行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它们形成了分类的基础。
2)适从向适从向指言外之的带来的后果,指言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有的言外行为使说话人与客观现实相符(如:陈述的适从向使从话语到客观现实);有的则相反,是客观现实与说话人所说的话相符(如:请求的适从向是从客观现实到话语)。
3)说话人所表达的心理状态Searle认为,说话人在完成一个有命题内容的言外行为中,总要表达某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
例如,当某人陈述、解释、断定某个命题时,他表达了对该命题的信念;当某人允诺、发誓、保证做某件事情时,他表达了做这件事情的意图;当某人命令、请求、要求别人做某事时,他表达了要做该事情的愿望。
从上述的三个方面为主要依据,Searle将言外行为分成5类:1)阐述类;2)指令类;3)承诺类;4)表达类;5)宣告类。
4 Sead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西方哲学的贡献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西方的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语言现象,打破了传统上对语言的静态研究(梁骏,2000)。
其次,Searle对言外行为分类标准的研究是对现代语言哲学的一大贡献。
再次,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促进了语言哲学的发展。
Searle把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并且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强调言外行为的研究,强调说话人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使Searle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言分析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学说不仅对西方语言哲学有一定的贡献,而且也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