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看、实验、推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表达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会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的,又是学生感爱好的学习情形,让学生在观看、操作、推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进展的过程,猎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把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
”查找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体会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出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进展数学,把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形中发觉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形,让学生在实践中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明白得知识和把握知识。
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预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如此教学,数学与学生亲热接触,学生乐此不疲,明白得深刻,经历牢固。
如让学生判定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动身,进行估量,而可不能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查找数学原型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假如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晰的认识事物的特点,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一些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一、搭建“问题情境”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
”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就要会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有时会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
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
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I、Q、K。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以 丰 富 多彩 的 形 式
邋暑 ■醚瓣 戡
的联 系 提出:
实践
,
运 用数学
展现 给 学 生
充 分 利 用 教材 中 的 情境
”
,
激 发 学 生 的 求知 欲
新 制定 的 儆 学 课 程 标 准》 十 分 强 调 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 ,
望
。
数 学 是 人 们生 活
、
、
劳 动 和 学 习必 不 可 少
做 数学
2
.
,
注 重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的 密 切联 系
。
,
创 设 轻松 愉 快
到处
让
学 生 在 合 作 探 索 中体 验
,
。
让 学 生 结 合 生 活事 例在
,
的数 学 情境
.
小 组 中交 流
—
合 作 探索 中 体 验 数 学
,
所体 验 到 的 不 仅 仅 是
,
导入
—
创设 生活化
。
情境
。
在我们的生活中
架 设
数 学 与
邵
生 活
兰
,
声与 桥
霉 鍪
( 浙 江 省 金 华 市婺 城 区 白 龙 桥 古 方 小 学 浙 江 金 华
3 2 10 2 6
)
新 《 课程 标 准》 明 确 指 出 :
“
数 学 教学 是数 学 活动
”
,
数学 来源于生 活
,
生 活 中充 满 着 数 学
,
。
要使 学 生 获 得 要
教师要 紧 密 联 系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所以
数 学 素材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体验数学与生活同在
关 键 词 : 学 与 生 活 同在 数 中图分类号 : 3. G6 5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7 -9 5 2 1 ) 7 c一0 I -0 1 7 ( 0 0 () l 1 63 9 0 6
生 活 即 教 育 , 会 即学 校 。 会 是 一 所 社 社 大 的 课 堂 , 为 这 个 课 堂 里 的 一 门 普 通 学 作 科__数 学 : 干 生 活 , 用 于 生 活 。 家 源 也 国 《 学 课 程 标 准 》明确 指 出 : 培 养 学 生 用 数 要 数 学 的 眼 光去 认 识 自己所 生 活 的 环 境 与社 会, 学会 “ 学的 思 考 ” 要 重 视从 学 生 的生 数 ,
的 生 活 经 验 存 在 着 密 切 的联 系 。 推 进 课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时 , 生 对 学 习 在 学
教 师要 注 重 如 何 把 数 学 教 学 生 活 化 , 学 小 学 数 学 教学 中 , 把 只要 我们 稍 加 挖 掘 , 能 有 亲 身 体 验 过 的知 识 才 能 更 深 刻 地 理 解 、 就
识。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的 知识 中 学 习 和 理 解 数学 ,
数 学 来 自生 活 又 应 用 于 生 活 , 学 与 学 生 数 程 改 革 、 实 课 改 精 神 的 过 程 中 我 们 数 学 落 生 的生 活 经 验 课 堂 化 , 抽 象 的 数 学 为 有 化 其 实 数 学 的 学 习 就 是 建 立 在 日常 的 生 活
所 我 找 到 很 多 学生 身 边 的 数 学 素 材 。 在 自 己 我 更 熟 练 地 运 用 。 以 , 们 数 学 教 师 要 树
架起数学生活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而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真实地显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教育数学知识桥梁问题学生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生活实例引入数学。
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自已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教学时,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原有例题。
1.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现在六(1)班的王老师要把14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你能帮王老师分吗?”学生一听是帮老师分东西,兴趣盎然,立刻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分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们可以巧取生活场景。
师: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要讨价还价。
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一商贩在卖苹果,有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
”“太贵了,这样吧,四块钱三斤卖不卖?”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饶有兴趣分析回答)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在生活我们经常遇到。
这样的计算要求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中,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从生活原型中引发。
二、捕捉生活素材,丰富数学知识记得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确定起跑线》案例
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确定起跑线》教学案例【背景与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当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
”如何合理地使用新的修订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材呢?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我在参加广州市卓越小学教导主任培训期间到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的科组活动时,听取了他们数学科组老师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课——《确定起跑线》,以下三个片断给我启发甚多。
【事例与点评】片断一:生活导入,激活经验师:课前通过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跑道的结构。
生:两边可以看成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师:了解了跑道的结构,看两幅图,一个是100米起跑点,一个400米的起跑点,你发现了什么?生:100米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400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师:为什么400米的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呢?……片断二:寻求、探究解决方法师:为什么相邻两个跑道的差是一个不变的数?四人一小组继续讨论论。
汇报:生:相邻两个的宽是一样的。
生:间隔没有扩大或是缩小,7.85一直不变,再多跑道也是7.85。
师:如果有长有短,有宽有细就不公平了。
师:如果我们用d外表示外圆直径,d内表示内圆直径。
那么这样两圆的长度差是多少呢?生:d外×3.14—d内×3.14师:看到这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生:(d外-d内)也就是两跑道之间的间隔。
因为有两个间隔所以间隔×2×3.14。
生:(d外-d内)就表示两跑道之间有两个间隔,所以间隔×2×3.14。
师:也就是说外圆的直径减去内圆的直径就是两个间隔,即间隔×2×3.14。
把掌声送给那位同学。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我们把求相邻两跑道差的方法加以推广就得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规律。
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抽象概括出事物 的本质特征 , 有 1 人, 6 到了综 合市场 , 车 7 , 下 人 上车 5 , 人 现在 车上 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有多少人?这个 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 学生通过读题 , 知 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的发展 。这一次 分类渗透 了
生通过看一看 , 估一估 , 再掂一掂 , 感受 1 千克和 1 的 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 的过 克
质量 , 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千克 , 哪 程。只要教师积极 创造条件 , 在教学 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 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然后 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在 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 克 生活中的作用 ,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 的物体 , 哪些可以 现生活 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 的态度观察和分析 并学会运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用千克做单位 ,哪些可以用克做单位 。通过让学生看一 周 围的事物 ,
道 下车用减法, 上车用加法 , 很快就解决 了问题 。这样把 集合思想 , 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 的一致性 , 加深 教材 中缺少生活气息 的题材进行替换 , 学生很感兴趣 , 活 了学生对分类概念 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体验 了分类 的作 生生的题 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到学 习数学的活动中。 用和必要性 , 也把生活和数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学完例题后 , 我紧接着给学生这样 的题 目“ 春城大厦二 楼原来有 l , 2人 下楼 5 , 人 上楼 8 , 人 现在大厦二楼有几
四 、 归生 活 现 实 , 握课 堂 知识 回 掌
架起数学与生活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摘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的开发和利用,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是真实有效的。
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数学情感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其实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该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
”让人人学习身边的数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利用教材,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把数学和真实可见的生活实际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事或实际现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空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的欲望。
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的教学,我把课题设计为”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我县、我校的实事实例设计教学活动。
我校升国旗仪式的生动现场,用我校师生爱心捐助活动的动人场境,用我县企事业单位投资开发黑龙滩风景区的实事和数据,让学生提出一个个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我校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在爱心捐助活动中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在投资开发黑龙滩的活动中,平均每家单位投资多少万元?”对这些问题怎样解答呢?于是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都是除数是二位数的除法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架起数学与生活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披地学习。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引入:首先让两名同学分物品,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
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
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二)”后可设计一道有关利息的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
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浅谈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数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桥梁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一、以生活实例为基石,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连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派三位代表参加,请一位记录员把每组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填在表格中,然后请同学们计算出每组一共拍的总数,找出优胜的一组。
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有100元钱,买衣服花了73元,买手套花了7元,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说出了这样的两种不同算法:(1)100-73-7=20(元)、(2)100-(73+7)=20(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2)比较简便。
这时再让学生适时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由于这一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又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得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运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够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人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具体理解如下;一、按照生活实践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景:先要求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
每盘放的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5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种放法进行提问,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近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文具盒。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文具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动物文具盒变成了卡通人物文具盒)。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动物文具盒和18个卡通人物文具盒。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学。学生喜欢做游戏 ,游
戏 符 合 他 们 爱 玩 好 动 的
化 呢?
一
生 生 活 ,将 数 学 与 学 生
气氛 非常活跃 ,每个 学生
的生活联系起来 ,使课堂 充满生 活气 息 ,让学生轻
松愉快地 掌握 数学知识 。
1 创 设 生 活 画 面 情 .
都在积极 思考 ,既让 学生
对 1 组成 有 了清晰 的 0的
认识 ,又在课 堂 中渗透 了
景 和 文 化 的产 物 ,学 习
习情 绪 很 低 沉 ,成 绩 也 在退 步 ,这是怎么 了?老
一
次 作 业 中 ,或 在 老 师
秘 密 向 老 师 倾 诉 ,这 对
的评 语 后 ,回复 老 师 ,
于教 师 准 确 把 握 学 生 思
想 脉 膊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师 能 帮你 吗 ? 同样 ,学 ”
模 拟 出来 ,让 学 生 亲 自
体 验 。 如教 学 “ 民 币 人
的认识 ”时 ,让 学生以小
特点 、兴趣爱好 、心理特 征 等个 性 心 理 倾 向 ,在
不影 响知 识 的前提 下 , 对数 学语 言进 行 加工 、
加法”后 ,让学生从 家里
拿 来 1 l 扑克 牌玩 , 一 0的
学 生 的 学 习兴趣 ,让 学
生 自然而然地 掌握 了元 、
角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体 会
到 了 一 元 钱 的 价 值 及 应
弟 一起 到 ,尖 角 在 前 是 小 于 ,开 口在 前是 大于 ,
两 个 数 字 中间 数学 教学中 ,要求
教师教学 时去配置生活原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际 。 且 要 求 “ 学 教 学 必 须 从 学 生 熟 悉 的 生 活 情 景 和 通 过 观 察 对 比数 据 找 出 一组 数 据 的 中位 数 , 而 数 明确 中位 数
感 兴 趣 的事 物 出 发 .为 他们 提供 观察 和操 作 的 机 会 ” , 使 的意 义 及 求 法 … …通 过 情 境 的 创 设 , 学 生 发 现 生 活 中 让
现 问 题 和 提 出 问 题 , 实 践 活 动 中 理解 知 识 , 握 知 识 。 它 表 示 的具 体 含 义 吗 ? 因为 读 写 是 认 识 的 前 提 , 在 掌 是学 生
如在教学 “ 中位 数 ” 念 时 , 师 可 以 创 设 情 境 : 家 公 生 活 实 践 中 最 为 熟 知 的 内容 , 以 教 学 时 先 学 习 小 数 的 概 教 一 所 司 招 聘 , 聘 员 T 发 现 “ 均 工 资 20 应 平 0 0元 的 公 司 ” 给 读 写 法 , 探 究一 位 小 数 的 含 义 。这 样 处 理 虽 与 教 材 编 发 再 大多数员_的工资并不到 20 r = 0 0元 。 学 生 自然 会 产 生 疑 写 不 同 , 收 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 却
●暖墨
JOUJG E I XENW I A I
感 受数 学 日常 生活 之 用 , 而 感 受数 学 对各 学科 研 究 之 进
3 .根 据 实 例 . 引导 学 生 感悟 数 学 方 法
小 学数 学 中一 些 具 体 的思 想 方 法 如 移 多 补 少 、 量 用 , 终 感 受 纯数 学之 大 用 ( 意 : 三 阶段 不 能 截 然 分 等 最 注 这
活 素 材 , 找 数 学 知 识 与学 生 熟 悉 的 生 活 情 景 有 机 联 系 寻
把课堂还给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把课堂还给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教师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源于对现代数学思想的领悟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在简要介绍令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
案例一:先进行盲人贴眼睛的游戏,然后学生讨论人身上有哪些对称的器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创作你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1:我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棵树、一只蝴蝶。
生2:我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朵花、一只蜻蜓。
生3:我直接用纸对折后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
生4:我在纸上画了一个五角星、一座房子。
生5:我用颜料在纸上涂出各种花纹后再对折,印出漂亮的图案。
……师生共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生:杯子、门窗、字母、剪纸、蝴蝶、五角星、双“喜”、房子……案例二:师: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大部分同学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家。
可是老师养的小鱼却还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随着它们一天天的长大,它们的家就显得太拥挤了。
于是我新买了几个鱼缸。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鱼迁入新居。
我们在为小鱼搬家的过程中,对所学过的几何形体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几何形体的体积)师出示长方体鱼缸,请一位同学往里倒水后教师出示鱼缸长和宽的数据。
现在请同学们估测一下,鱼缸里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反应略)请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水的高度,全体同学一起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出示圆柱体鱼缸并往里倒水,让学生推荐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数据。
师生共同计算。
……四人小组内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课前准备的实物),计算出它的体积,算完后小组讨论交流。
游戏:找朋友(过程略)师:现在谁愿意帮小鱼搬家?学生把小鱼放进其中一个鱼缸后。
师:为了使小鱼的家更美观、更舒适,我们给它装饰一下(放几块石头),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生:水升高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张艳青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学校
长期 以来 , 学生学 习起数学来毫无兴趣 , 但随着新 课程
的到来 , 了学生的学习形式 , 改变 也改变 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二、 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
堂生动有 趣、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 , 主要还在于导入 , 导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
产 生质疑 , 从而达到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的摇篮 , 我们转变教学观 念 , 只有 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 究和 实践 , 我们就一 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问难 的学 习品质 , 对学生自 己发现问题 、 自己提 出问题多加 赞赏 ,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
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 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 , 把数学 课堂设置为生活的舞台, 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歌德说 : 理论
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 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 , 就会使原
凝固的数学 变为生动的数学 ,让理论的数学成 为实践 的数 学, 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 对数 学的个性 化体验 , 使数学
这时 , 对生活特别爱精打细算的王傅说道 : 家看那个 大 拐角楼模型 , 多有利于节省地方呀 l
性地使用教材 , 即应该主动、 合理 、 创造性地丰富和调 整教学
内容 , 使教学内容对学 生的终身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师: 同学们说 的都很合理 , 那么 , 我们 到底该选哪 一种
过深入思考, 主动探究而产生的。 因此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联系实际,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形象地感知 、 理解 。然后把“0朵 ” 6 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 ,
学生 很 快 理 解 了 _程 问题 的数 量 关 系 。 T
书本 上 的一 部 分 例 题 和 习 题 都 可 以改 编成 生 活 中熟
者便问 :你们猜猜看 , “ 为什么许多东西要没计成圆肜呢? ”
一
悉的、 可操作 的问题 , 使教材 内容和学生 的经验 和体验建
石 激 起 千层 浪 ,学 生 猜想 出许 多理 由 :人 们 喜 欢 圆形 , “
它看 起 来很 美 。” 圆形 的东 西 便 于 滚 动 。” 圆轮 的 牟于坐 “ “
着 平 稳 。 “ 什 么 圆轮 的 车 子坐 着 平稳 呢?” 是 , 者 和 ”为 于 笔 学生 进 一步 探 究 有 关 厕 的 知 识 , 堂 气 氛 热 烈 , 溢 着 浓 课 洋
三 、 合 生活 现 实 把 生 活 实例 引 入 课 堂 结
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 中, 为他们提供观察 、 操作 、 实践的机会 ,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 ,进 而使 学生对数学理解 的同
时 , 思 维 能 力 、 感 态 度 、 值 观 等 方 而 得 到 进 步 和 发 在 情 价
浓 的生活气息。 学生通过学习, 自然而然认 识到 , 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 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 , 培养 了学牛应用数学
的意 识 。
二 、 强 生 活实 践 , 加 实现 数 学 生活 化
提高解题的技巧 ,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 问题的能
力 , 而培 养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 进 数 学 来 源 于生 活 ,所 以 教 师 应 捕 捉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现 象 , 鲜 活 的生 活 题 材 引 入 课 堂 , 学 就 不 再 是 深 奥 难 懂 把 数 的 “ 数 学 ”它 与学 生 熟 悉 的生 活 经 验 和 体 验 紧 密 结 合 , 纯 . 牵 动学 生 的 心 灵 , 架起 数学 与 生 活 的 桥 梁 。 向生 活 教 学 , 走
架起数学与生括的桥梁体验数学与生活同在
《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 指出 :教 师应 利 “
用 学 生 的 生 活 经验 , 学 生 熟 悉 的生 活 情 境 出发 , 择 从 选 学 生 身 边 的 、 兴趣 的 事 物 , 出 有 关 的 数 学 问 题 , 感 提 以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与 动 机 ,使 学 生 初 步 感受 数 学 与 日常 生 活 密 切 联 系 。 ” 此 , 们 要 架 设 起 数 学 与生 活 因 我 之 间 的桥 梁 , 数 学 知 识 生 活 化 , 生 活 经 验 数 学 化 , 把 把 让学 生 在 生 活 中 实 实 在 在 地 体 会 到 数 学 的存 在 ,才 能 完 成 一 分 钟 内可 以 做 的 事 , 拍 如 球 的 次 数 , 吸 的 次 数 , 绳 的 呼 跳 次 数 , 字 的 次 数 , 过 这 些 实 写 通
是 教 师 首 先 自身耍 关注 社 会 , 注 学 生 生 活 , 生 活 中 关 把
的 鲜 活题 材 引 入学 习数 学 的 大 课 堂 ,使 每 个 学 生 在 原 有 的基 础 上 得 到 发 展 。 例如 , 教 学 “ 比 一 个 数 多 f 百 分 之 几 ” 应 用 在 求 少) 的 题 时 ,我 以备 受 学 生 关 注 的 、喜 爱 的 奥 运 会 为 题 材 引 入 : 多 媒 体 播 放 刘 翔 激 动 人 心 的 录 像 片 断 后 , 时 引 在 及
际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活 动 , 学 生 较 使 易 地 掌握 了 时 、 、 的 单位 。 分 秒 可
见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 , 使 枯 燥 无 味 的 数 充 满 了生 活 气 息 ,
让凝 固 、 燥 的数学变为开 放 、 动的数 学 , 能让学 枯 生 才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实 际 问题 , 高 了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 兴 趣 , 时 还 对 学 生 提 同
进行了孝敬老人的教育。 三、 注重 动 手 实践 用 数 学
学 生 说 脑 子 里 出 现 两 个 平 面 , 的 两侧 像 两 条 直 线 。 3 桥 . 总 结 认 知 规 律 :利 用 多 媒 体 课 件放 映 立 交 桥 的 图 形 并
数 学 来 源 于 生 活 , 应 用 于 生 活 。构 建 学 生 数学 应 又
用的理念 , 数学教学 中必不可少的环 节 , 是 占有 十 分 重
在 生活 中是 处 处 存 在 的 , 习数 学 是 为 了 解 决 生 活 中 的 学
出 地 进 行 教 学 , 掘 书 本 知 识 与 现 实 生 活 的联 系 , 可 挖 尽 能 让 抽 象 的数 学 概 念 在 生 活 中找 到 原 型 ,消 除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 枯 燥 感 , 而 以 积 极 、 悦 的 心 态 投 入 到 学 习 从 愉
要 的地 位 。《 学 课 程标 准 》 出 :动 手 实践 、 数 指 “ 自主 探 索
与 合作 交流 是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 重 要 方 式 。 ” 师 应 在 日 教
生 活 中撷 取学 生熟 悉 的 问题 引入 新 内容 , 生 就 能 积 极 学
中和 其 他 学 科 学 习中 的 问题 , 强 应 用数 学 的 意 识 。 ” 增 数 学 家 华 罗 庚 曾 经 说 过 : 宇宙 之 大 , 子 之 微 , 箭 之 “ 粒 火
速 , 工之 巧 , 球之 变 , 化 地 日用 之 繁 , 处 不 用 数 学 。 ” 无 这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保康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李老师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具有逻辑性,讲究文字表达严谨准确,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难免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如果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三视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侧面的庐山彩照,并引入学生熟悉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如在生说说苏东坡是怎样看庐山的?(横看、侧看、身在此山中看),从而引出了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这样的引入跨越学科界限,诗歌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不但引发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了数学中的美,很自然地进入数学情境中。
在教学《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我引入“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个镜子打成了几块碎片,你能有办法帮他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有的说用不干胶贴上,有的反问:“你能保证所有的碎片都找到吗?”聪明的学生就联想到利用圆周角定理,在一个圆上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找出圆心和半径就解决了。
二、捕捉生活元素,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所以理解认识概念要从本源考虑,要有实际问题意识,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往往会概念模糊,不能准确应用概念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师如果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概念的生成和内涵,理解并掌握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内容与摘要: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是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的必修课。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强数学与学生‘自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也相当明确,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取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呢?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迄今为止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从而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素质教育难以深化。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就应该做到:
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
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
经难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
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
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
”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
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
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
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的精彩描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觉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
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 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再如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
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
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等等。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数学取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总之,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让知识平易近人”,让我们的学生看得到它,摸得到它,听得到它……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都体验到它的存在。
因此,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广东教育第4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