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合集下载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会觉得枯燥无味。

但是,数学并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学科,它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需要架设一座桥梁,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课堂更有趣、更生动。

一、数学与建筑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而数学技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建造房屋时,数学帮助我们精确地计算出建筑物的面积、体积,以及角度和比例等,方便建筑师们更加精准地设计和建造出优美、坚固的房屋。

此外,数学还有助于我们计算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人们的安全。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与建筑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计算实际应用的乐趣和意义。

例如,让学生通过研究三角形的特殊性质解决建筑地基斜率问题,或者让学生制定建筑结构的图纸,从而提高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数学与金融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金融相关的问题非常多,例如存款、贷款、股票、基金等。

这些问题的计算离不开数学,例如利率的计算、投资的风险评估等都要用到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

数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数学与金融相关的知识,或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自己的财务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金融之间联系和应用的认识。

三、数学与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在交通规划、交通监管、车辆控制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车辆速度、交通拥堵情况,并且通过数学模型来预测交通流量和旅行时间。

此外,数学还能够帮助我们设计更高效的交通网络,从而缓解公路拥堵和交通拥挤的情况。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数据、研究交通信号灯的排布等问题来展开数学教学。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交通控制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四、数学与艺术数学和艺术,看起来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学科。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离开儿童的生活太远,离学生的心理距离太远,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一些刻板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训练。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让数学走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无疑是现代数学教学一种走向。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体验生活原型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如:旅社房间租金问题,学生旅游费用问题,银行存贷问题,市场上买卖问题……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不仅对学生理解数学非常重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我们学习利息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中的利率表不是最近一次银行调整的利率表。

因此,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

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现在的利率表时,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甚至学生还提出现在还要交20%的利息税等等。

学习完后,我再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这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事实上,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比如学习简单的统计,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门口采用画正字法的方法统计一下,在十分钟内各种汽车经过的辆数,形成数据的记录单,然后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到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哪一种车辆最多,哪一种车辆最少?平均每分钟开过校门前多少辆车?这样从日常生活看到的问题着手,经过调查、整理、计算、分析,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搜寻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确定起跑线》案例

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确定起跑线》案例

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确定起跑线》教学案例【背景与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当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

”如何合理地使用新的修订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材呢?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我在参加广州市卓越小学教导主任培训期间到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的科组活动时,听取了他们数学科组老师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课——《确定起跑线》,以下三个片断给我启发甚多。

【事例与点评】片断一:生活导入,激活经验师:课前通过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跑道的结构。

生:两边可以看成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师:了解了跑道的结构,看两幅图,一个是100米起跑点,一个400米的起跑点,你发现了什么?生:100米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400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师:为什么400米的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呢?……片断二:寻求、探究解决方法师:为什么相邻两个跑道的差是一个不变的数?四人一小组继续讨论论。

汇报:生:相邻两个的宽是一样的。

生:间隔没有扩大或是缩小,7.85一直不变,再多跑道也是7.85。

师:如果有长有短,有宽有细就不公平了。

师:如果我们用d外表示外圆直径,d内表示内圆直径。

那么这样两圆的长度差是多少呢?生:d外×3.14—d内×3.14师:看到这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生:(d外-d内)也就是两跑道之间的间隔。

因为有两个间隔所以间隔×2×3.14。

生:(d外-d内)就表示两跑道之间有两个间隔,所以间隔×2×3.14。

师:也就是说外圆的直径减去内圆的直径就是两个间隔,即间隔×2×3.14。

把掌声送给那位同学。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我们把求相邻两跑道差的方法加以推广就得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规律。

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了一下 , 变为 : 老师从大润发超 市乘 车到西站 , 原来 车上 力 、 判断能力 , 因为学生在这 1 0个货架中要通过 比较 , 发
抽象概括出事物 的本质特征 , 有 1 人, 6 到了综 合市场 , 车 7 , 下 人 上车 5 , 人 现在 车上 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有多少人?这个 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 学生通过读题 , 知 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的发展 。这一次 分类渗透 了
生通过看一看 , 估一估 , 再掂一掂 , 感受 1 千克和 1 的 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 的过 克
质量 , 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千克 , 哪 程。只要教师积极 创造条件 , 在教学 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 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然后 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在 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 克 生活中的作用 ,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 的物体 , 哪些可以 现生活 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 的态度观察和分析 并学会运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用千克做单位 ,哪些可以用克做单位 。通过让学生看一 周 围的事物 ,
道 下车用减法, 上车用加法 , 很快就解决 了问题 。这样把 集合思想 , 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 的一致性 , 加深 教材 中缺少生活气息 的题材进行替换 , 学生很感兴趣 , 活 了学生对分类概念 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体验 了分类 的作 生生的题 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到学 习数学的活动中。 用和必要性 , 也把生活和数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学完例题后 , 我紧接着给学生这样 的题 目“ 春城大厦二 楼原来有 l , 2人 下楼 5 , 人 上楼 8 , 人 现在大厦二楼有几
四 、 归生 活 现 实 , 握课 堂 知识 回 掌

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浅谈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数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桥梁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一、以生活实例为基石,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连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派三位代表参加,请一位记录员把每组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填在表格中,然后请同学们计算出每组一共拍的总数,找出优胜的一组。

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有100元钱,买衣服花了73元,买手套花了7元,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说出了这样的两种不同算法:(1)100-73-7=20(元)、(2)100-(73+7)=20(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2)比较简便。

这时再让学生适时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由于这一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又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得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运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努力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努力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努力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过去的教学中只重视传授数学知识,专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忽略了学数学的过程以及其它能力的培养,所以有些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时间长了,便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新课程的出现,使我们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处处皆数学”,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一、设计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所谓情境,就是设法把那些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知识变成让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如教学“除法口算”时,教学前,我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

上课时,我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喜欢吃常乐水饺。

”有的说:“我喜欢吃雪菜面条。

”有的说:“我喜欢吃萝卜丝烧饼。

”我相机出示调查数据问:“昨天早上,何家一共卖了96元钱,烧饼3角一个,你能算出何家共卖了多少个烧饼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讲出是怎样算的。

于是,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锻炼了除法口算能力,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各家的经营有了评价,甚至提出了改进意见。

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焕发活力

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焕发活力

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课堂焕发活力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井下学校 韩爱娟数学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相互联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越发自由、活泼,学生能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今后的数学教学重心会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解决生活问题偏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教学打好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学,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和保障。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教师存在畏惧感,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性格腼腆,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些都是教师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准备阶段,提前准备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笑话或者数学名人的趣闻,在课上讲给学生听,在故事精彩的地方师生都哈哈大笑,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语气应尽量温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以信赖。

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制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只有真实与学生接触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提升自身修养和个人能力的同时要做好家访工作,深入每个学生的家庭中,通过家长来全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理解和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二、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数学课堂教学涉及数学定理概念较多,证明过程复杂烦琐,需要数学教师本身语言能力较强。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底,能够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课程内容。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够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人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具体理解如下;一、按照生活实践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景:先要求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

每盘放的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5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种放法进行提问,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近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文具盒。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文具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动物文具盒变成了卡通人物文具盒)。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动物文具盒和18个卡通人物文具盒。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新华商场销售其中一种冰箱,每台进价为250元。

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能多售4台。

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也更愿意学习数学。

三、走入现实生活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习更扎实面积单位“公顷”,虽然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可它离我们学生很远,就算是成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上说出1公顷的实际大小。

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知识,教科书上这样描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遍,没过多久,我就忘记了这一知识。

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一知识了。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

站在操场中间,我先让同学们猜猜操场的面积,有的同学信口开河,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听着孩子随口说出的数据,我对这次带着孩子们来操场上学习“公顷”的做法,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开始测量了,操场的长大约长80米,宽约50米,它的面积大约是4000平方米。

有了操场面积的概念后,学生就知道1公顷大约是我们操场两个半那么大。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都不由自主“哇”地发出惊讶声:1公顷有这么大呀!有了1公顷大小的感受,我又让学生猜猜我们东校区的面积,学生估了估,说大约是3公顷左右。

很凑巧,校门前正好有关于东校区的介绍:我们东校区建筑面积约为1、25公顷,占地3、1公顷。

看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各个领域甚至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数学课程及其应用都指导着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并尝试获得对这个桥梁的更全面的认识。

一、数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1.基础技能的理解数学课程中教授的基础技能,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图形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应用。

例如,超市里的价格和重量都可以通过数学计算获得,就像理解金融实务、计算利息和税费一样。

因此,在学位计算的基础技能时,我们探索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2.支持科学的发展数学作为一种从理论到应用的学科,为各种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是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这些学科的理论和应用都依赖于基本数学概念和工具。

因此,可以说,数学是科学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3.确定人类历史中发展的里程碑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接连不断地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数学趋势。

例如,数学发现了复杂的规律和关系,为地图制作、时间计算和编码制定标准,使人类得以实现日常生活的组织和管理。

此外,数学还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一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之一。

二、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和桥梁1.成为良好的决策者数学技能对于一个人成为全面的决策者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家庭、职业、财务和健康。

在这些方面,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将非常有用,并帮助我们进行高质量和目的明确的决策。

2.加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了解数学的基础技能和原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更好的批判性思考者。

这种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评估各种信息来源和录取决策,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我们的财务和生活。

此外,批判性思考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各种复杂问题,并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数学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内容与摘要: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是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的必修课。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强数学与学生‘自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也相当明确,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取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呢?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迄今为止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从而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素质教育难以深化。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就应该做到: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车轮是圆的,光盘是圆的,……。

”而后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是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生答:“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那么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猴子分桃”的故事。

一天猴王让悟空把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猴子吃,悟空听后,满脸不高兴,猴王就问:“悟空你怎么不高兴呀?”悟空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悟空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生活发现认识运用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和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其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

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以及每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

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二、探究数学课中的生活因素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当数学与学生和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良好情境中学好数学。

课堂仅是学习的一个点,教师要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努力拓展学习的空间,架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 起数学 与 生活之 间的桥 梁
张艳青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学校
长期 以来 , 学生学 习起数学来毫无兴趣 , 但随着新 课程
的到来 , 了学生的学习形式 , 改变 也改变 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二、 教学情境生活化

堂生动有 趣、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 , 主要还在于导入 , 导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
产 生质疑 , 从而达到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的摇篮 , 我们转变教学观 念 , 只有 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 究和 实践 , 我们就一 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问难 的学 习品质 , 对学生自 己发现问题 、 自己提 出问题多加 赞赏 ,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
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 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 , 把数学 课堂设置为生活的舞台, 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歌德说 : 理论
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 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 , 就会使原
凝固的数学 变为生动的数学 ,让理论的数学成 为实践 的数 学, 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 对数 学的个性 化体验 , 使数学
这时 , 对生活特别爱精打细算的王傅说道 : 家看那个 大 拐角楼模型 , 多有利于节省地方呀 l
性地使用教材 , 即应该主动、 合理 、 创造性地丰富和调 整教学
内容 , 使教学内容对学 生的终身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师: 同学们说 的都很合理 , 那么 , 我们 到底该选哪 一种
过深入思考, 主动探究而产生的。 因此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许多学校、教师都在研究教学与生活的沟通,都意识到了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主张“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学校“应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摸索与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方程”时,先介绍了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

有人问毕达哥拉斯有多少学生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风趣地回答说:“一共有这么多学生在听课,其中的二分之一在学习数学,四分之一在学习音乐,七分之一沉默无言,此外,还有三名妇女。

”让学生讨论究竟教室里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凑出答案,有的不会解决,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体会了对用方程来解决这个生活问题的优越性,老师自然地引入方程这个概念。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三视图”教学时,因为初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画出不同几何体的三视图,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水管三通、漏斗、喇叭、冰淇淋、杯子等。

还让学生自己制作棱锥、圆台、棱台,使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保康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李老师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具有逻辑性,讲究文字表达严谨准确,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难免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如果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三视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侧面的庐山彩照,并引入学生熟悉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如在生说说苏东坡是怎样看庐山的?(横看、侧看、身在此山中看),从而引出了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这样的引入跨越学科界限,诗歌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不但引发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了数学中的美,很自然地进入数学情境中。

在教学《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我引入“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个镜子打成了几块碎片,你能有办法帮他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有的说用不干胶贴上,有的反问:“你能保证所有的碎片都找到吗?”聪明的学生就联想到利用圆周角定理,在一个圆上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找出圆心和半径就解决了。

二、捕捉生活元素,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所以理解认识概念要从本源考虑,要有实际问题意识,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往往会概念模糊,不能准确应用概念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师如果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概念的生成和内涵,理解并掌握概念。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

构架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彩桥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

数学本身所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一、巧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为现实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桥梁。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从小到大排或从大到小排数时,学生往往觉得有点难,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走出教室排一排、比一比、看一看数字宝宝排队跟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联系呢?小朋友是怎样排的,数字宝宝是怎样排的?学生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如何比较数的大小及如何排列数的顺序,学起来就很容易。

在教学中,如果把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共鸣,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用数学”这节课时,我先请学生看一段《西游记》中小猴在玩耍的片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虽然学生对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很熟悉,但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

看到孙悟空到花果山去,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花果山里有小猴子,看到小猴子,他们想到了许多问题。

如问:“树上到底藏起了几只猴子?”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不应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练习数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为了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数学王国与生活体验的桥梁,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走近生活中的数学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有效地学习,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销售问题的应用题与生活联系的就很密切,商场超市优惠活动中的打折问题,也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可结合实际对学生讲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最合算等等。

其实,对于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课题的导入就像给汽车加油---例题是方向盘指明前进方向---然而起步之后开上跑道那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李军和同学们在操场踢球,李军一个大脚,只听见“砰”的一声,教学楼实验室的玻璃碎了,原来李军用力过大,把球踢飞了,这时,实验室的老师找到李军,让他重新换新玻璃,李军同意了,可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呢?……从而引出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课桌的长度、一袋盐的质量等。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我们并不太远。

二、走进数学中的生活数学课堂相对于别的课堂,整个过程有点单一,枯燥,因此,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每一个孩子找一找我们身边物体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和同桌的孩子合作,找一组自己喜欢的图形表面来量,作好记录,计算答案,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有量课桌表面的,有量黑板表面的,还有量走廊瓷砖的……兴趣之浓,学习劲头之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天台县育青中学徐双芬摘要:笔者在长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强烈感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从“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四个方面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帮助学生追溯研究历史,分析解决现况,预测指导未来,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生活材料生活经验数学形象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这为生活化教学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前生存状态,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

生活化教学是学生的已知与学科知识未知的碰撞,在已知的基础上构建未知的一种教学手段。

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内驱力;能使学生接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并习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下面是几点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

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

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学习之前,学生在参观本县的博物馆的课外活动中,有同学就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

”在回来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

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数学形象。

使呆板的数学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数学教学增添乐趣。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运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

如在数学归纳法原理讲解中,本人就引入了“黄芩牙膏广告中的动画图象”第一个牙齿倒了,第二个牙齿接着倒……广告图象设计中用到了数学中的多米诺骨牌现象,其中渗透了数学归纳法原理。

若①第一个牙齿倒了;②第k个牙齿必推倒第k+1个牙齿;则满足这两个条件,所有的牙齿都会倒下。

再如在分析2008浙江高考卷的第10题:如图,AB是平面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①:我们切甘蔗时,如果用刀角度不同(把甘蔗近似地看为圆柱体)它的切痕有何不同?(圆或椭圆)问题②:到一线段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什么?(圆柱)本小题其实就是一个平面斜截一个圆柱表面的问题,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 的距离也是定值。

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中心线的圆柱侧面上.又因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

这样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自于观念冲突,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不够,很难引起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而学生往往对于生活的数学现象、数学过程再现等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

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手段来诱发学生好奇心与征服欲,产生观念冲突,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如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概念、图像、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的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要在上海召开世博会,上海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的气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很多人士认为:上海这段时间是上海气象灾难多发时间,会对参加世博会展出方和参展方造成一些不便,甚至对人员身体造成伤害。

那么,上海的气温事实上果真如此吗?让学生成立一个“关注美好世博会,科学预测世博气温”的研究小组。

⑴收集数据。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上海地区2008年1—12月份的月平均气①预测2010世博会开幕式(4月31日)和闭幕式(10月31日)的当日气温②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可能出现的时间③5-10月份(世博会期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⑶数学构建,拟合函数模型——通过画散点图,计算机拟合。

从拟合结果看:三角函数拟合效果明显好于二次函数。

⑷数学应用:利用函数计算出开幕式21.5℃,闭幕式15.3℃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 月15日左右,5——10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 2℃。

⑸学习交流:科学统计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1~24℃,因此可以这样说,上海2010世博会期间气温非常理想,世界各地来展览和参展的人在上海一定可以过得很好,上海这个城市会让世界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习方式,凸显研究性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猜想和假设的过程。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经验,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四、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数学伟人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段话阐明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应用不但使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且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课程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性,有效地把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

那么8级地震含义是什么?破坏力到底有多大?如何测量反映地震能量大小的地震能量尺度呢?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里克特制定了一种表明地震能量大小的尺度,就是使用测震仪衡量地震能量的等级,地震能量越大,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振幅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M,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是被测地震的最大振幅,A0是“标准地震”振幅(使用标准地震振幅是为了修正测震仪距实际震中距离造成的偏差)。

⑴假设在一次地震中,一个距离震中100千米的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最大振幅是20,此时标准地震的振幅是0.001,计算这次地震的震级。

(精确到0.1)⑵5级地震给人的震感已比较明显,计算汶川8级地震最大振幅是5级地震最大振幅的多少倍?(精确到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既可以帮我们追溯研究历史,又可以帮我们分析解决现况,更可以帮我们预测指导未来。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实施“从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

让高中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认识的内驱力;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丰富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激发学生的钻研数学的欲望;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运用数学的成就感。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让我们在数学生活化这一领域中进一步思索探究,更好地将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参考文献:[1] 刘向东关注和谐奥运科学预测气温[J]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1[2] 吴蕾,韩保席“生活化”视角下的函数教学[J]数学教学研究2008.1[3]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