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应试教育”手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许会是新课改的方向
牢固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一、牢固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学效率被赋予了特
殊的意义。
教学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无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我们应该看到,教学的无效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效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正
确解读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
其次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钻研教材,认真学习。
三、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
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等的利弊。
四、生物学科更是要在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师如何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师如何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内容提要〕当前应试教育还未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正不断深入,作为教师该如何以应试教育为基础,努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师在这炎热的夏季,中考、高考、分数、这类词出现的频率异常的高,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中考成了莘莘学子上大学、上中专的分水岭,把高考的竞争又提前了三年。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1、应试教育虽有危害,但依然存在虽然我国政府和教育界的仁人志士都认识到应试教育带来了诸多危害 1.德育被忽视,特别是其中不能通过考试来检测的部分,被严重忽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科学人生观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
2.体育、休息、娱乐等被忽视,这已危害到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3.只注重死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式和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以课堂为中心,远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6、应试教育的“筛选”结果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受到学校重视,而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
一个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可以说,应试教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素质教育提出多年,正不断深入国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教育的轨道。
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更宽的视野来考虑教学观念,改变那种以教师的专长、学科的特长来确定培养模式的“眼睛向内”的做法,真正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依据,并以此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十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1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在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
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
最近,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生活即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
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
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
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2001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研究与实践英语课程的热潮,英语课程改革在实验中不断深化,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课改中,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新;外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
一句话,外语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从教育的观点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础价值。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其作为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具有的实用价值;二是其作为构成人类文化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本质价值。
我们的英语教育活动必须是围绕这个基本价值两个方面来进行。
然而单纯地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认为教育价值的终端判断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
这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一、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思考问题,高瞻远瞩地一再强调要用极大的努力抓好教育。
他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针对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面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怎么办?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讲,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模式“。
这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指明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它们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它的主要特征是:(1)全民性(2)主体性(3)基础性(4)整体性(5)差异性(6)时代性。
而“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陶汰式的教育。
它偏重知识传授,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偏重少数学习尖子生的培养。
它的本质特征是:(1)是一种选拔、陶汰教育;(2)是一种以升学为教育目的,以考试分数为追求目标的教育;(3)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知识教育。
比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新世纪教育的人才观,我们必须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何转变呢?我认为: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总是和自主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主宰一切,创新便无从谈起。
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摘要在当今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基础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改革措施引言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基础教育注重应试教育,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过度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的弊端1. 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素质传统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应对高考等考试,追求高分数。
这种追求高分数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应试复习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 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应试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和单向传授,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变化的环境。
3. 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和单一的解决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是在教师和教材的框架内思考问题,缺乏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时能够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
转变应试教育的措施1.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科成绩、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2. 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应试教育追求的是统一化的教学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只能依照教材来进行传授,使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中小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中小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适应考试,而素质教育则注重的是让学生在考试外获得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中小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置1. 科学地设置课程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对升学考试。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突出课程设置的公平性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公平性,不应该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偏见。
应该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措施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教育。
3.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在接触各种文化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教学方法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小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提倡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小学应该提倡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合作学习、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中小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方式1. 重视发展性评价中小学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即鼓励学生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校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措施,例如项目评价、等级评价等,以便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有更大的提高空间。
2. 提倡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小学应该提倡有效的课堂管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课堂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引言近年来,应试教育一直备受争议。
许多人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品质、情感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
而应试教育则倾向于灌输知识、训练技巧,为应试而生。
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
二、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校设置了大量的课程和考试,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和交叉,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应当重新设计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三、教师角色的调整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考核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评价机制的改革应试教育注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被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
这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只关注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学术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方面。
因此,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之一。
结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只有坚持素质第一的理念,重新审视课程设置、调整教师角色、改革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一、新理念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教育理念也必须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在新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应该成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主体。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解决问题。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理念也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理念也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多样化评价,让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和智能化。
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动力源,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教学新教学是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方式。
新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以新教学来实现。
新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互动性,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新教学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也需要更多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室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新教学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育重心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改革背景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排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
面对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改革,推动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应试教育的问题1. 重视分数,轻视素质: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养成,缺乏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过度竞争,心理压力大:应试教育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不断积累。
决定学生未来前途的分数和排名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源泉,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3. 教育内容单一,缺少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和劳动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1. 教育内容的改革: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拓宽学科范围,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倡导探究式、合作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推进新课改 落实素质教育
推进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新课改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目的就在于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比应试教育更为符合时代之所需,更为师生之所爱。
尽管人们还没有给予素质教育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习者基本素质为目的,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自我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
它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是国富民强之根本。
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以为,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把握如下几方面的环节尤为重要。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了专职“演员”,而学生却成为照单全收的“受众”。
不管学生们愿不愿意看,教师往往都要卖命演出。
然而事实证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师的那些“演技”已经不为“受众”之所爱。
只有善于主动地吸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让“受众”也去发挥他们的“演技”,方能适应新环境,跟上时代主旋律,永立不败之地。
故此,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远比逼着学生掌握知识,教师演“独角戏”要强得多。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才是对孩子的负责”。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注重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各种能力,而教师则由“主角”转变为“配角”,适时指导学生的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而使学生把新接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
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
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具体做法是: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4、采取五种方法(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改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精选文档
新课改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局限,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最大功能,没有收到其最大效益。
随着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得失。
学会怎样学习,正是素质教育者应具有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切实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收获,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一、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基础为了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迈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观念更新显得异常重要。
按照现代教学论原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还给学生充分的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实践上,要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通过情境设置,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纯粹的学科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将现实问题演绎成学科问题,将大问题肢解成小问题,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在这些工作中,教师时刻位于导演位置,指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经搜集、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处理和判断等手段,使学生自己能获得知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课堂教学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
要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能力发展水平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制订出高质量的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教学。
教师要熟习各个知识点在学习程度上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案既体现教法,又体现学法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策略和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策略和实践素质教育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新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教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实现理念、策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理念1.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因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个别学科的知识与“跨科目”素质教育内容相结合,形成“综合素质化”的教育体系。
2. 素质教育是高效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流程和文件,而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和体验。
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更多有效的学习机会。
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至“创造性”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快乐。
二、策略1. 融入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应该更多地推行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的本质和作用。
2. 建立志愿者团队学校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团队,借助团队建设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1.活动设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推进素质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例如,可以组织竞赛、实践活动、讲座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2. 互怼学习学校可以开展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发表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创造更多的亮点。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参与。
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虽然,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
下面是我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些认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
它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是:(1)德育被忽视,特别是其中不能通过考试来检测的部分,被严重忽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科学人生观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
(2)体育、休息、娱乐等被忽视,这已危害到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3)只注重死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式和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以课堂为中心,远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6)应试教育的“筛选”结果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受到学校重视,而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
一个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可以说,应试教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
为了升学,课程可以偏开;对学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评价可以偏项。
应试教育是一种痛苦的教育,使学校、学生、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种应试蜂涌而至,给老师和学生压得没有“喘气”的机会。
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策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转变策略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的难题。
教育的变革,无论是观念的还是制度的变革,都将是一件漫长的工作,而且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提供借鉴。
新的时期,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且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生课外活动,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样一种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要改革课程结构,打破必须课的一统天下,实现课程设置的结构化与科学化,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化与现代化。
优化学科课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强化活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打破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记忆式的传统方法,探索启发式、激励式、开发式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价的过程[4]。
建立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相应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运用综合的指标,对其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
要选择适当的不同形式的测评技术,把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结合起来,使测评结果反映客观实际,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要逐步制度化,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对群体的评价要用反映群体状况的指标,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用素质全面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测评,把情况及时反馈给被测评单位,以便改进工作,使之逐步完善,使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在师资建设上,要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
面向新课改的教学构想: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中,新课改方案逐渐深入到各个学校中。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经验,提出一种面向新课改的教学构想,旨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人才培养目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化学习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对此,理念被提了出来,但怎样实现才是关键。
在实践中,我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被具体化。
在我看来,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素养、健康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学生应该在学校中系统性地学习这些素养,并进行应用实践,以培养掌握这些核心素养的能力。
2、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
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这与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成长密不可分。
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价值观和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缺失或错误的意识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认知的培养,并通过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和价值观。
3、灵活运用知识。
知识的学习往往被限制在课本中,但实际上,知识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
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在学校中进行实际的实践、动手操作和思考训练,加强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的成功关键。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法应当保持多元化、创新化和个性化。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思考、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自主地调整学习节奏和深度。
2、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强调提问,即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形成问题,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去推进学习的深入。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新应试教育”手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许会是新课改的方向河北省衡水中学以高升学率与入读清华北大学生数多而闻名,但好多人都以“应试教育”“高考工厂”论之,更多人对其严酷管控学生的行为不以为然。
但衡水中学内部从来都认为他们是正宗的素质教育实践典范。
显然,关于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同人认识是不一样的,衡水中学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呢?这很值得探究,或许真的能找到素质教育的落地方案,为更多的学校找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衡水中学认为,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很大局限的,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大幅提高成绩,进而提高升学率。
1.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传统的应试教育多指灌输式教育。
就是把知识当成食物,并不考虑学习者的感受强行灌入,相当于用机械填塞喂养鸭子的过程。
这样的教育,学生只死记硬背掌握现成的知识,并不明白来龙去脉,更不会灵活应用。
有人说应试教育这个概念是舶来品,但灌输式教育也许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教育如影随形。
科举时代的八股文就是以灌输为主,古时长期盛行的私塾,大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因此说应试教育是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是肯定的。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应试教育在特定的时代,也许有其历史的必然先进性,它最大的优点是使受教育者快速掌握知识。
尤其是在古时候科技文化发展缓慢、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智慧的时代,快速掌握知识就是赢家,那时应试教育还是有市场的。
《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搞恶作剧,为了戏耍下郭靖,骗郭靖死记《九阴真经》,就是典型的灌输教育。
由于郭靖性格使然,对老顽童深信不疑,教什么背什么,从而囫囵吞枣地背了整部九阴真经,后来在实践中对照消化,从而成就其一代武学大师地位。
尽管这是小说创作,但也是由部分史实通过作者反映出来的一种表达,充分说明灌输式教育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有正向的作用的。
科举时代靠应试教育快速掌握知识,然后在各种实践中验证升华,进而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应试教育弊端更为明显,仅就记忆习得知识,采用灌输的方法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靠机械性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
因为这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人对理解的东西才更容易接受,象郭靖那样囫囵吞枣地背下整部《九阴真经》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另外,长期坚持灌输式教育遏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
过多的灌输教育还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意志;范进中举讽刺的不仅是范进的书呆气,更重要的是揭露出八股教育的危害之深。
当前情势下,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太功利化。
在学生、家长与部分老师心目中,教学就是为了考试得分。
相关部门的考核也极其功利化,以分数论成败,以升学率比贡献。
因此就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绝不越雷池半步,导致学生视野窄化,兴趣缺失。
当然在应试教育中,也有人成才成功,但那不是应试教育的成功。
如郭靖的成功在于他的毅力与韧劲,宅心仁厚的品质,还有层出不穷的奇遇。
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一部《九阴真经》就成就其一代大侠,进而成为受人敬仰的爱国志士。
也有些人在灌输教育过程中,习得了一些基础知识后,凭自已的悟性、好奇心、责任感,继续用心钻研,进而取得突破性原创成果。
他们的成功,不是灌输教育的成果,而是他们的个人特质与其它环境促使其突破灌输教育的局限,成就其不世之功。
2.素质教育本质在于思想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基础,着力开发人的智慧,实现全人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
当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方面,也不是互为反义。
自新世纪以来,人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仅掌握知识已经不能算是高端人才。
社会、科技、经济需要大量专业且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应试教育不能承担的。
必须要在素质教育统领下开发新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
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尝试运行已有几十年之久。
在西方发达国家也确实有所建树,但也还没有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我国素质教育之路更是路远坑深,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分歧需要澄清。
有人一提素质教育就先把应试教育拿出来批一番,好像只要不是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了,这是一个认识概念上的错误。
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灌输式,它是指一种教育的过程,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分不一定高、但能力必定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指向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结果是“培养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素质教育并非指向过程,与应试教育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许可能是并行不悖的“同路人”!也可以这样说,灌输式应试教育,要看是怎样的灌输,与灌输什么?若灌输的不仅仅是考试内容,而是培育素养诸方面,是不是提升的就不再仅限于考试分数,而也能够在大幅提高升学率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衡水中学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通过师生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实现高考升学率、清华北大入读数、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部高位运行。
只是曲高和寡,不为一般人接受,相反被误认为是应试教育的高考工厂。
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应对八股式的科举考试是有效的,能考得高分也能提高升学率;应对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的老式高考,那时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还有考卷样题,应试教育可以依样学样考得高分。
而新高考试题,不再以双基立意,而改为素养立意。
也不再制定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考题多是联系实际的情景题。
指向考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特定的现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考察的是综合素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面对新高考不再用过去的老办法,靠死记硬背、大量刷题,不仅考不出高分,估计想及格也很难。
过去教育界反对“高考指挥”教学,现在已经提倡按“高考指挥”施教了。
面对新高考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的升学考试。
二、素质教育本质是解放思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师生思想的解放与禁锢。
应试教育是要求“死读书,禁锢思想”,素质教育提倡“多思考,灵活应用”!1.应试教育禁锢着师生的思想。
灌输式应试教育的通常状态,是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刻板套路,循着严整的道路执行着固有的教学方案。
严格按照标准答案记背默写,学习生活就像练字临贴,不管为什么,只要依样学样。
比如说学外语,只要学生强行记背,不要问原因,什么都是外国人习惯用法,你记住就行。
考试时也相当“八股化”,很多相似的说法,也因与标准答案不同而一律判错,结果训练出一批只会考试的机器。
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教师是靠惯性运作,按照固有套路教书,久而久之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太清楚了。
学生更是只知按指令行事,只记住结论,应对考试。
结果为什么要学习,学到了什么?考得了高分又怎么样?一片茫然。
表面上看,是教师主宰着课堂的运作方向,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模式,学生的思想是被教师禁固着。
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等权利都被老师夺了。
是老师越权,恨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学业。
其实,教师本身也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受害者,追根溯源应该是旧科举考试制度遗毒危害,为了应对旧的考试制度,旧有的教学体制不得不走“八股”老路。
教师的思想与学生一样,被旧有的教学模式所禁锢。
2.素质教育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针对旧有的教学模式,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批评道: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应有的位置,教学中教师眼里只有考题没有学生,当然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无论考试得多少分都是徒劳的。
为此,有识之士提出要实现三个“解放”,一是解放学校,尽快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二是解放教师,走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最后是学生,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境遇。
为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氛围。
其中,解放学生是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目的。
而对解放学生的问题,早年陶行知先生就大声呐喊,说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首先打破禁锢学生的思想枷锁,把他们的现有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先生的提出解放学生六项措施,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想,使他从迷信、成见中解放出来;二是解放学生的手,使他有动手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眼,让他观察;四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能谈,允许自由发问;五是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让他能到自然中实践思考;六是解放学生的活动时间,减轻不必要作业负担,也不必上各种补习班,要给他多一些自由时间,以便消化课上所学,还可以做一些自已想做的事情,以便发展兴趣。
尤其是解放学生的时间,陶先生认为,看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是校舍而是学生的生活是不是丰富!一个学校把学生的全部时间用在功课上,挤占了学生玩耍与思考的机会,不能自由地发展兴趣,无法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会制约创新力的造就。
3.素质教育还要解放老师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要解放学生,必须先实现教师的解放。
把教师从旧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一个有鲜活思想的教师团队,才能塑造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一代开创性人才,进而创造新的时代。
老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最少应有一桶水。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只顾着按固有套路给学生倒水,而忽视了自己水桶里的水日见减少。
但却无有补充水的条件与意识,把时间都耗费在命题与改卷的低效劳动中。
有学者提出解放老师六项措施:一是解放双眼看形势,教师不能继续沉浸在燃尽自已的赞美声中,而要更新观念融入新的时代潮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与勇气;二是解放头脑多思考。
要开动脑筋不能吃老本。
三是解放双手去实践。
素质教育没有现成的道路,要靠教师亲手去实践中探索可行之路;四中解放嘴巴常质疑。
教师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在求实求真中求新。
五是解放空间近自然。
要摆脱旧有经验的束缚,走向社会与自然,广泛汲取新营养。
六是解放时间走近学生。
教师也要有摆脱繁忙事务的时段,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读书,谈天说地。
教师只有深层次地融入学生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按需供给,创新设计适切的教学方案,并使之效益最大化。
4.素质教育还需解放学校。
解放师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落实解放师生关键在于解放学校。
师生都以学校为基础和前提,若学校还被旧有思潮禁锢着,解放师生就无从谈起。
而解放学校又以教育观念的解放最为迫切。
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模式、摆脱应试教育束缚是当今教改的唯一途径。
把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中小学教育行为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当然也面临着多种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只争朝夕,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
三、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在其指导下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方案,进而达成提升基本素质的根本目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追求。
1.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提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怎么做,怎么教,就怎么学。
生产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就是教育素材。
教育就去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
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习得本领提升学问,这种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