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证

合集下载

刘渡舟桂枝汤医案精选

刘渡舟桂枝汤医案精选

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李要轩【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展开全文5奔豚——曹颖甫医案刘右,初诊,九月十六日。

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似有瘦块。

气还则绝然不觉。

此但肝郁不调,则中气凝滞耳。

治宜吴茱黄汤合理中。

淡吴萸四钱生党参五钱干姜三钱炙草三钱生白术五钱生姜三片红枣十二枚二诊九月十八日。

两服吴茱萸合理中汤,酸味减而冲气亦低,且晨泄已全痊。

惟每值黄昏,吐清水一二口,气从少腹挟痞上冲者,或见或否。

治宜从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汤,更纳半夏以去水。

川桂技三钱白芍三钱生草钱半桂心钱半制半夏五钱生姜五片红枣七枚,服后痊愈。

《经方实践录》6奔豚——岳美中医案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

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

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

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瘕块有或隐或现之候。

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阳明五十二:师解,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

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

本条医案,呕吐腹痛者,胃气逆而不能食也,寒气凝结,木陷不行,贼脾腹痛也。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E.以上都不是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之外的证候?得分:A 型题:每题都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正确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A.燥热结聚胃腑B.邪热充满内外C.表热过盛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B.昼日烦躁不得眠C.身热不去D.心烦腹满,卧起担忧E.卧起担忧3.“霍乱”头痛发热,身苦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A.内热偏盛B.湿热较盛C.阴虚较盛D.热与水结较盛E.邪在阳,表不解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B.大青龙汤C.小青龙汤D.苓桂术甘汤E.五苓散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B.后下C.用麻沸汤渍之D.与它药同煮E.以上均不是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A.五苓散证B.甘草泻心汤证C.桂枝人参汤证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A.白虎汤B.大承气汤C.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E.白虎加人参汤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A.竹叶石膏汤B.栀子豉汤C.白虎汤D.桂枝汤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B.调胃承气汤C.栀子厚朴汤D.桂枝加芍药汤E.理中汤14.原文填空:“阳明病,胸胁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汤功效与作用桂枝汤的配方: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桂枝汤桂枝汤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伤寒论》古本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

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

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桂枝汤应用众方之首桂枝汤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桂枝汤应用众方之首桂枝汤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桂枝汤应用众方之首桂枝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

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

兹述本人应用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以供参考。

1、寒冷性荨麻疹李某某女40岁。

2004年5月27日就诊。

周身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20余年。

诉近20年来每于受风寒后出现周身皮肤风团、痒。

曾先后在各地大小医院诊断为“寒冷性荨麻疹”遍试中西药不效。

现周身时起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痒。

每于外受风寒后发生即使在暑夏遇空调或游泳时也发病以致夏日炎炎也须穿长衫裤遇热则消退面色萎黄纳差时胃脘隐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

治拟调和营卫固表御风。

药用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生姜皮5g、大枣10g生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汉防己10g。

服上方10剂后多年顽疾痊愈。

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变应性皮肤病。

为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所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

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出现许多特殊类型寒冷性荨麻疹就属其中之一其多病程漫长、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中医称之为“风瘾疹”乃因卫气不能固表风寒拂郁肌肤所致。

桂枝汤正合其病机此类患者多兼脾胃气虚可合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甚者兼有肾阳虚可加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以温阳散寒。

2、冬季皮肤瘙痒症王某某男60 岁。

2003年11月24日就诊。

冬季皮肤瘙痒五年。

述近5 年来每于入冬之后出现周身皮肤瘙痒立春后则渐消。

口服“息斯敏”外用“无极膏”、“皮炎平”效果不显。

现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糠秕状鳞屑痒甚逢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风寒束表。

治拟散寒祛风和营止痒。

药用麻黄15g、桂枝15g、白芍6g、炙甘草4.5g、干姜6g、大枣3枚荆芥6 、防风6g、羌活4.5g、桔梗6g。

服上方10 剂后诸症消失。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麻杏石甘汤、桂枝加桂汤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六)

麻杏石甘汤、桂枝加桂汤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六)

桂 枝 汤 ( 气 上 冲 , 鸣 干 呕 ) 桂 枝 甘 草 桂 枝 加 桂 汤 ( 心 ; 气从 少 腹 上 冲
心 ); 桂 术 甘 汤 ( 下 逆 满 , 上 冲 胸 , 则 头 眩 ) 苓 苓 心 气 起 ;
桂 枣 甘 汤( 下・ , 作 奔 豚 ) 旋覆 代 赭 汤( 下痞 硬 , 脐 障 欲 ; 心
脉 数 而 滑 , 苔 黄 褐 而 干 , 热 , , 据 如 上 症 舌 发 喘 根
则 闷 、 ( 短 心 悸 ) 头 出 冷 汗 。 少 顷 气 往 下 行 , 证 悸 气 , 诸
状 , 一 个 感 觉 是 此 证 可 能 为 里 热 证 。那 么 , 到 什 么 第 热
程 度 呢 ? 是 白虎 汤 证 ? 承 气 汤 证 ? 栀 子 豉 汤 证 ? 麻 杏
对 于麻 疹 的 具 体 治 疗 , 为 这 个 病 种 已很 少 见 到 , 因
是 “ 大 热” 无 。对 于 汗 出 情 况 , 不 是 微 汗 的 桂 枝 汤 证 , 既 也 不 是 大 汗 的 白虎 汤 证 , 出较 多 , 稠 , 味 较 重 。 汗 黏 气
大 多数 当代 医生 都 非 常 陌生 。但 对 于 中 医 而 言 , 重 更
要 的是 掌 握 大 局 ( 经 、 证 ) 大 局 已 定 , 么 针 对 大 六 六 , 那 局 的 治 疗 往 往 就 能 够 一 通 百 通 , 治 麻 疹 而 麻 疹 自治 。 不 当 然 , 果 当 代 医 生 能 够 多 了 解 一 些 关 于 麻 疹 的 医 学 如
治疗 知识 , 更好 了。 就
石 甘 汤 证 ? 竹 叶 石 膏 汤 证 ? 要 一 一 细辨 。
亦随之 而 消 。每 次 发 作 均 有 欲 死 的 恐 怖 感 , 神 极 为 精 紧张 。素 患腰 酸 、 冷 、 下 等症 , 色青 黄 不 泽 , 腰 带 面 舌质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桂枝汤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桂枝汤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桂枝汤证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桂枝汤证

田 氏 健 康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有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邮箱: tzm630@) ,立即处理。

谢谢!医案医话系列之十七【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例 1 :熊某,女, 56 岁 。

1964 年 8 月 20 日初诊: 3 个月来,每日下午 3 ~ 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 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 “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 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 2 :贺某,男, 8 岁 。

1965 年 10 月 23 日初诊 : 外感发热 1 周不退,每日上午 11 : 30出现发热 ( 体温 38 ℃左右 ) ,汗出,发热 12 : 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 1 : 00 后尚有低热 (37.2 ~ 37.5 ℃ ) ,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

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

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

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

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

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

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不均衡了。

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

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

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

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方解【方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桂枝汤系列方临证治验

桂枝汤系列方临证治验

方药应用中国民间疗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 2016,V o l 24N o 2㊀㊀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一则连宝涛㊀廖㊀柳㊀杨晓丹㊀庄振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0)㊀㊀过敏性鼻炎(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A 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由I g E介导通过释放组胺或者其他化学活性物质诱发的鼻黏膜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打喷嚏㊁流清涕㊁鼻塞和鼻痒.我国11个主要城市A R发病率为8 0%~21 4%,且呈上升趋势.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 鼻鼽 鼽嚏 等范畴.本小组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治疗了1例过敏性鼻炎,效果极佳,报道如下.病案资料患者,女,23岁.主诉:过敏性鼻炎十余年,加重4d.四诊见:鼻炎十余年,常年伴有流涕(多为白色黏液涕)㊁打喷嚏㊁鼻塞和头晕等症状,春冬两季尤为严重,严重影响生活与学习,平素则稍有缓解,患者自觉记忆力不佳,嗅觉减退,体虚易患感冒.十余年来中药㊁西药不断,偶有缓解,随即加重.现鼻流白色黏液涕不止,打喷嚏(每次3个以上,每天十余次)㊁鼻塞㊁心烦和头晕头痛,纳可,口不苦㊁不渴,月经正常,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细.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渊.证型:肺虚感寒型.病机:肺气虚弱,卫气不固,风邪外袭.治法:祛风散寒,宣肺通窍.处方:苍耳子散加减:炒苍耳子30g,辛夷10g,白芷10g,川芎10g,薄荷10g,黄芪15g,白术10g,淡豆豉10g,防风10g,甘草6g,5剂.嘱患者早晚各服1次,每剂中药煎2次,晚间洗浴后用艾条灸肺俞㊁大椎㊁百会各15m i n.于就诊后第7d随访,患者自觉症状大减,嘱患者每天坚持艾灸,忌过度劳累.继续追访半年,诸症明显改善.按语苍耳子散原是«济生方»中治风寒鼻渊初起的名方.本病采用古方加减,方用炒苍耳子㊁辛夷,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白芷㊁川芎祛风止头痛;薄荷辛香祛风清利头目;黄芪㊁白术益气固表;防风祛风散邪;淡豆豉宣郁除烦;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并用有祛风散寒㊁宣肺通窍之功.艾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效,长期使用更有防病保健之功.患者久病至虚,结合方药与艾灸疗法,在治病的过程中也能防病保健.(收稿日期2015G06G08)桂枝汤系列方临证治验张连艳(山西省浮山县中医医院,042600)㊀㊀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称为滋阴和阳㊁调和营卫㊁解肌发汗之总方,方由桂枝㊁芍药㊁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组成,其系列方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桂枝汤系列方治疗多种内科顽症疗效满意,举例如下.冠心病患者,女,70岁,2012年1月15日初诊.间断性胸痛胸闷7年,发作前无明显诱因,长期药物治疗.2011年4月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某心血管医院,冠脉造影示:I A D可见肺动脉瘘,L C X中段s o p狭窄, R A C A近中段斑块,一直服用异山梨酯㊁阿司匹林等治疗.2012年1月以来患者自觉有气上冲胸部,而后胸闷㊁心悸㊁汗出㊁精神紧张,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每日发作3~4次,发作后,患者全身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而无力.此为阳虚阴乘,治宜温通心阳㊁平冲降逆,方用桂枝加桂汤加减,处方如下:桂枝18g,炒白芍9g,炙甘草10g,薤白15g,陈皮6g,茯苓15g,五味子6g,生姜15g,大枣10枚.3剂,每日1剂,水煎服.1月18日二诊:胸部气上冲胸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每日1次或隔日1次,胸闷㊁心悸减轻,患者有失眠,食欲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滑.遵前法,处方如下:桂枝18g,炒白芍9g,炙甘草10g,薤白15g,陈皮6g,茯苓15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五味子6g,炒莱菔子15g,半夏12g,生姜15g,大枣10个.5剂,每日1剂.1月23日三诊:胸部气无上冲,患者食欲可,有失眠,尿频,治疗上继续前方:桂枝18g,炒白芍9g,炙甘草10g,陈皮6g,茯苓15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五味子6g,益智仁15g,生姜15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至今未发作.按:该例患者胸部气上冲胸,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而无力,与«伤寒论»第117条桂枝加桂汤证相似故以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㊁温通心阳;加薤白理气通阳散结;陈皮理气降逆㊁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和胃利水;五味子宁心安神.84㊀中国民间疗法2016年2月第24卷第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㊀㊀方药应用中国民间疗法㊀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16,V o l 24N o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女,55岁,2013年7月31日就诊.发作性头晕1年余,伴有恶心,发作时头晕㊁眼花㊁视物旋转,患者就诊时正值夏季,但患者头裹围巾,穿衣严实,汗出恶风(患者诉5年前一氧化碳中毒后如此).头颅C T 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示:动脉流速增快,阻力指数增高.查体: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滑.西医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辨证为营卫不和表虚自汗.治疗以调和营卫㊁益气固表健脾.药用:桂枝12g ,炒白芍12g ,黄芪20g ,炒白术20g ,防风10g ,天麻12g ,炙甘草10g ,大枣10枚,生姜15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8月4日二诊:患者头晕稍减,恶心消失,患者诉平时穿三条秋裤减为两条.查体:舌质淡,苔薄白.遵前法处方:桂枝12g ,炒白芍12g ,黄芪20g ,炒白术20g ,防风10g ,天麻12g ,炙甘草10g ,大枣10枚,生姜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8月10日三诊:患者偶有头晕,面色较前红润,汗出㊁恶风已明显减轻,但仍比正常人穿衣多,考虑患者久病脾虚.处方如下:炒山药15g ,桂枝12g ,炒白芍12g ,黄芪20g ,炒白术20g ,防风10g ,天麻12g ,炙甘草10g ,大枣10枚,生姜15g ,党参15g ,服10剂后,患者正常生活.2013年10月随诊未复发.按:该患者表现为头晕㊁恶心,但其恶风㊁汗出㊁恶寒,与桂枝汤证符合,同时配玉屏风散加强调和营卫之力,辅助党参㊁山药健脾,培补后天之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男,51岁,2012年7月9日初诊.双手关节疼痛6年,加重伴变形1年.患者于6年前夏季修井时,掉入深井,被井水浸泡受寒发病,当时双手关节疼痛㊁肿胀,脚趾冰凉疼痛㊁麻木,汗出㊁恶风㊁畏寒,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疼痛不能缓解,诊断为 类风湿关节炎 ,给予激素㊁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差.受风寒复发,伴有头晕㊁全身乏力,患者口服氨咖黄敏后,症状稍缓解,便常年口服.最近一个月关节疼痛加重,恶风,四肢拘急,汗出不止,活动不利,小便减少.查体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倦怠懒言,汗出不止,双手指间关节肿胀呈梭形,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查:R F (+),W B C12 6ˑ109/L ,H b90g /L ,E S R56m m /h .证属寒湿痹阻关节,失治汗出太过致阳虚漏汗.治疗以扶阳解表,给予桂枝加附子汤,处方如下:桂枝15g ,炒白芍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 ,炮附子10g,黄芪30g ,炒白术30g ,防风15g,全蝎6g ,五味子6g ,大枣10枚.3剂,每日1剂,水煎服.7月1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汗出,四肢拘急,小便正常,仍有恶风㊁乏力㊁头晕等,给予:桂枝12g ,炒白芍12g ,炙甘草12g ,生姜12g ,炮附子6g ,黄芪20g ,炒白术30g ,防风15g ,全蝎6g ,鸡血藤30g ,大枣10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7月23日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仍有恶风,头晕,乏力,给予玉屏风散㊁四君子汤调理,2013年5月随诊,患者正常生活,双手关节无疼痛,病情无进展.按:该患者夏日掉入深井,冷水浸泡,受寒邪侵袭,寒湿痹阻关节,治疗不当,汗出太过伤阳,表阳虚弱外周不固,汗出不止伤及阴津,符合«伤寒论»中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患者久病,中医认为久病入络 ,加全蝎通络止痛,祛风除痹;加鸡血藤补血,中医认为 血行风自灭 ;同时加玉屏风散增加固表之力;加五味子敛汗.荨麻疹患者,女,54岁,2010年5月6日初诊.患者8个月前受风寒后,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剧烈瘙痒,诊断为:荨麻疹,在村卫生所给予静点钙剂㊁激素㊁甘草酸单铵注射液,症状缓解,每遇风寒则复发,前法治疗风团不能缓解,且伴汗出,晨起,睡前皮疹瘙痒加重,就诊时诉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风团发作无常,皮肤瘙痒剧烈,影响正常生活,痛苦不堪.查体:全身皮肤大小不等的风团,患者汗出,恶风身着厚衣,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给予调和营卫㊁解肌祛风㊁养血.处方如下:桂枝15g ,炒白芍15g ,炙甘草15g ,黄芪30g ,防风10g,鸡血藤30g ,丹参30g ,生姜15g ,大枣10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5月12日二诊:患者诉瘙痒明显减轻,偶有皮疹,诉仍有汗出㊁恶风.查体:舌质淡,苔薄白,脉缓,遵前方,再服5剂.5月18日三诊:患者无皮疹,瘙痒,但患者仍有潮热㊁恶风㊁汗出,稍寒,给予:桂枝12g ,炒白芍12g ,炙甘草12g ,黄芪20g ,防风10g ,丹参30g ,炒白术20g ,生姜15g ,大枣10枚.5剂,患者诸症尽消.2010年10月随诊,病情无复发.按:患者发病原因受风,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激素致汗出㊁恶风.其病机为风邪外束肌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疗宜调和营卫㊁解肌发汗,邪随汗出则病愈.(收稿日期2015G06G08)94中国民间疗法2016年2月第24卷第2期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案一:白虎汤证 案二: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案三:芍药甘草汤证其二 案四:半夏泻心汤证 案五:瓜蒂散证 案六:脾虚湿热证 案七:脾虚肝旺证 眩晕 案一:泽泻汤证其一 案二:泽泻汤证其二 案三:十枣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苓桂术甘汤证 案六:四生丸证 案七:知柏地黄汤证 案八:镇肝熄风汤证 案九:建瓴汤证 案十:补中益气汤证 心悸 案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案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案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四:酸枣仁汤证 案五:桂枝甘草汤证 案六:炙甘草汤证 案七:心肾不交证 案八:心脾两虚证 真心痛 调心汤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失眠 案一:附子汤证 案二:黄连阿胶汤证其一 案三:黄连阿胶汤证其二 案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脏躁 逍遥散证 懊(忄农) 案一:栀子豉汤证其一 案二:栀子豉汤证其二 颤抖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麻木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桂枝汤证 气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癫狂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瓜蒂散证其一 案三:瓜蒂散证其二 案四:瓜蒂散证其三 案五:控诞丹证 案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案七:桃仁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案九:大柴胡汤证 黄疸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水肿 案一:五苓散证 案二:小青龙汤证 案三:小柴胡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案六:六味地黄丸证 慢性肾炎 大柴胡汤证 肾病综合征 决渎汤证 淋证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杏甘石汤证 案三:猪苓汤证 癃闭 案一:阴虚湿热证 案二:调心汤证 小便失禁 芍药甘草汤证 大便失禁 桂枝新加汤证 便秘 调胃承气汤证

经方传真歌诀

经方传真歌诀

第一部分太阳病表阳证篇一·一桂枝解外类方1·桂枝汤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2·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3·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葛根解肌有特能,加强解热略清凉; 4·瓜蒌桂枝汤瓜蒌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虚不养肌,桂枝汤本调营卫,花粉强壮补津虚; 5·桂枝加黄芪汤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汗出恶风表虚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芪芍桂酒治黄汗,身肿痹痛亦可见,黄芪补虚在实表,米醋救液功在敛; 7·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表虚证,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胜; 9·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方简,二味量大而力专,汗出过多心下悸,温阳降逆证能痊; 10·桂枝救逆汤桂枝救逆治惊狂,痰饮阻滞津血伤,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来敛阳;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证治相似救逆汤,躁烦惊悸痰饮轻,因此不用漆枣姜;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敛,惊悸梦遗不得眠,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1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腹中虚,外有表证并未止,去芍因无腹满痛,重在辛温把邪驱;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去芍加皂荚,咳吐涎沫用温法,辛温解表兼排痰,治疗肺痿肺冷家; 15·小建中汤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增倍加饴糖,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16·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17·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善补虚,小建中汤加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 19·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方并,桂枝甘草合理中,太阳未解并太阴,补中解外是其宗; 20·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病太阳,桂枝汤中无生姜,当归细辛和通草,调和营卫血脉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22·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23·苓桂枣甘汤苓桂枣甘治上冲,桂枝甘草加枣苓,增桂加重治冲气,欲作奔豚本方中; 24·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为变方,扔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25·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汤方好,茯苓甘草汤为煲,加入泽术增茯苓,呕渴逐水是其要; 26·苓桂五味甘草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 27·五苓散五苓散即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行,外寒内饮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宁; 28·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用黄芪,桂枝甘草治表虚,此治皮水是正法,固表利水肿自去; 29·蜘蛛散蜘蛛十四桂枝三,小儿寒疝腹痛连;30·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十五桂姜九;31·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用多,丹皮桃仁芍药和,冲悸身疼有定处,治在降逆祛瘀血; 32·半夏散及汤半夏散及汤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治咽痛,当知不是少阴病; 33·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胶桂人,枣姜生地麦麻仁,津血虚极脉结代,煎药用酒功可垂;一·二麻黄解表类方1·麻黄汤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2·葛根汤葛根汤本桂枝汤,加入葛根增麻黄,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而喘用之良; 3·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二味行,表实无汗此为营,增量麻黄为驱水,不似越婢治身疼; 4·千金麻黄醇酒汤麻黄一味,解表祛黄;5·半夏麻黄丸治水气,表实见心下悸者;6·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证有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7·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 8·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枣生姜,五苑冬夏细辛镶,小青龙汤主同近,外寒内饮痰鸣强; 9·牡蛎汤牡蛎汤内四味药,甘草麻黄蜀漆到,胸腹悸动痰饮作,解表逐饮治牝疟; 10·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 11·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在而非少阳,形似疟一日再发,小汗出调营胃畅;12·小青龙汤小青龙本桂枝汤,去生姜枣加干姜,麻黄无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 13·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麻芪芩,再加独活与细辛,无汗恶寒关节痛,中风历节烦热寻;一·三其他解表类方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表虚,白术甘草姜枣宜,身重汗出恶风重,解表重在补中气;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津虚解表生姜主,外邪不解里停饮,解表利水要同伍; 3·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阳明合病方,甘草和之缓急迫,解表止利两解良; 4·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治疫毒,蜀椒甘草雄黄涂,阳毒面赤斑如锦,咽后脓肿望可除; 5·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治咽喉肿痛、身痛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第二部分阳明病里阳证篇二·一表里双解类方1·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2·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满疼,表里并病属阳证,芍药加倍为缓急,若加温热可建中; 3·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里实明显加大黄; 4·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桂草风,虚热里重而表轻;5·竹皮大丸竹皮大丸生竹茹,桂草石膏白薇足,妇人乳中虚烦乱,安中益气呕逆除; 6·土瓜根散土瓜根桂芍蟅虫,腹痛有热酒服轻;7·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治喘满心下痞坚烦渴;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汤桂枝参,重加石膏逐水饮,加入苓硝去石膏,复发不愈此法寻; 9·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亦合方,二阳合病用之良,桂枝去芍合三物,去满去热好商量; 10·越婢汤越婢似麻杏甘石,加入姜枣去杏子,皆治外邪内热证,健胃逐水是目的; 11·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12·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半夏汤方,治咳逆上气肺胀,热雍饮逆外邪郁,解表逐饮力能昌; 13·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 14·文蛤汤文蛤汤证亦合方,麻杏石甘越婢汤,渴不欲饮烦热重,文蛤酸敛理应当;15·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外邪内饮烦热尝;16·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供,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 17·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表里热,汗出而喘证奇特,无论误下或误汗,阳明里实热未结; 18·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太阳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19·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术温药疗; 20·风引汤风引汤内有六石,桂草龙牡黄姜施,惊痫瘈疭治脚气,寒热错杂并相宜; 2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姜枣草杏白皮凑,表实湿热身发黄,发汗祛湿表里瘳; 2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麦冬,夏草粳米人参从,热病后期热尚炽,气阴两伤此方中;二·二和解清里类方1·柴胡加芒消汤治少阳阳明并病,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干结者;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除草桂苓铅黄立,小柴胡汤心冲悸,烦惊不安便不利; 3·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夏芩枳芍枣生姜,病传少阳兼阳明,胸胁满痛不用慌;二·三清里实热类方1·瓜蒂散治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2·一物瓜蒂汤夏秋季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3·白虎堂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高;4·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方,热盛汗出津液伤,石膏重清里外热,口渴才用参补偿; 5·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6·小承气汤小承气本大承气,减厚朴量芒硝去,虽属里实之下剂,大承气汤怎敢比7·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小承气,里实腹痛胀满剧,增加厚朴枳实量,理气消满在通闭; 8·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黄,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 9·大黄甘草汤治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10·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小承气,杏仁芍药和蜂蜜,安中缓下不伤正,老年虚人常便秘; 11·泻心汤泻心汤方即三黄,阳明里热常用方,芩连除烦大黄泻,心气不定易惊狂; 1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烦、心下痞者;13·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也三黄,减量加附不煎汤,阳明太阴成合病,解痞可要细端详; 14·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善驱黄,栀子黄柏挑大梁,二便不利里有热,养明里实用本方; 15·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阳黄,瘀热在里湿邪强,栀子祛黄又除烦,泻下通便靠大黄; 16·栀子豉汤治胸中窒塞而烦闷;17·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18·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汤证而呕者;19·枳实栀子豉汤证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20栀子大黄汤治栀子豉汤证见腹胀满、大便难者;21·栀子厚朴汤治心烦热和腹胀满者;22·栀子柏皮汤治黄疸病发热心烦者;23·栀子干姜汤治身热微烦而呕逆下利者;24·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芪芍药合自良,除热止烦阴血虚,久痢失眠也能尝; 25·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可煎尝; 2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仲景方,黄连黄柏秦皮将,清热解毒兼凉血,痢下赤多白少良; 27·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28·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苇茎汤,桃苡冬瓜三仁襄,毒热蕴肺结成痈,清热排脓效力强; 29·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30·猪苓汤猪苓汤中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研,利水育阴兼清热,水热互结阴伤选; 31·葵子茯苓散治里虚有热,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32·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藻蜀漆,瓜蒌商陆根葶苈;治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33·栝楼牡蛎散治里热津伤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34·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35·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里有虚热而胃虚弱者;36·百合知母汤治里虚热兼心烦者;37·百合洗方治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38·百合滑石散方治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39·滑石代赭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治有虚热而便溏者; 40·蒲灰散蒲灰、滑石;治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 41·滑石白鱼散滑石、白鱼、乱发;治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尿血者; 42·茯苓戎盐汤茯苓、白术、戎盐;治小便不利、心下悸者;43·猪膏发煎猪膏、乱发;治黄疸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44·文蛤散文蛤;治渴欲饮水者;45·矾石汤矾石;治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46·消石矾石散硝石、矾石等分;治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淤血轻者; 47·苦参汤苦参;里热证的阴部湿疮、溃疡或阴部瘙痒者;48·当归贝母苦参汤当归、贝母、苦参;小便灼痛、淋沥者;49·下淤血汤下淤血汤为蜜丸,酒煎下血如猪肝,大黄蛰虫并桃仁,里实腹痛血瘀顽; 50·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病在少腹上犯脑,调胃承气来加味,桂枝降逆治冲好; 51·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汤俏,讨人冬瓜加芒硝,里实淤血有痈肿,驱瘀活血肿能消; 52·抵当汤抵当汤丸用大黄,水蛭虻虫桃仁帮,驱瘀活血皆峻猛,顽固瘀血能除光; 53·抵当丸治抵当汤证较轻者;54·大黄蛰虫丸大黄蜇虫有抵当,芩芍草地杏蛴藏,干漆四虫皆祛瘀,肝血虚劳蜜丸良; 55·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证真凶,水热结上腹胸痛,甘遂温服得快利,硝黄辅佐始成功; 56·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本于汤,再加葶苈杏仁帮,驱水逐饮力更大,和蜜煎服攻不狂; 57·十枣汤十枣汤方实用末,芫花甘遂大戟剉,重用大枣制其猛,胁下悬饮攻勿过; 58·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逐水气,芍药甘草来缓急,蜜煎解毒并安中,心腹满痛皆可治; 59·大黄甘遂汤大黄、甘遂、阿胶;治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60·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治腹满、肠鸣、便干者;61·小陷胸汤小陷胸汤用黄连,解除心热又除烦,瓜蒌半夏降痰气,除却胸痹心下满; 62·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咳喘、吐黄脓痰偏实热证者;63·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各等份;治腹满挛痛或心烦不安者;64·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治枳实芍药散有痈脓者;65雄黄熏方治肛门溃烂、湿疹;66大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用于大便不通而不宜攻下者;第三部分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篇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少阳,芩夏参草枣生姜,补中滋液抗外邪,和解清热邪无藏; 2·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治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3·柴胡桂枝汤治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4·四逆散治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5·泽漆汤泽漆白前夏紫参,参草生姜桂黄芩,逐饮清热治咳逆,解除顽痰和宿饮;6·黄芩汤黄芩汤方用大枣,挛急腹痛须芍草,太阳少阳并下利,湿热肠澼都逃跑;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8·当归散当归、芍药、川芎、黄芩、白术;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9·猪肤汤猪肤;治咽痛、胸满、心烦者;10·奔豚汤奔豚汤中归芎芍,夏芩葛李生姜草,血虚水盛气上冲,往来寒热亦可保;11·甘草汤甘草;治咽喉痛之轻证者;12·桔梗汤桔梗、甘草;治咽痛、咳吐脓痰或胸痛者;第四部分太阴病里阴证篇四·一温中祛饮类方1·干姜附子汤治四逆、身冷、脉沉微者;2·理中汤或丸理中汤方用人参,甘草干姜白术追,太阴里证心下痞,小便不利治认真; 3·四逆汤治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4·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治他们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6·四逆加人参汤治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7·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8·附子汤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9·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粳草枣;治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10·大乌头煎乌头大者5枚,蜜煎;治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11·乌头赤石脂丸椒姜附乌头赤石脂;心口痛甚且虚寒甚者;12·赤丸半夏茯苓乌头细辛;治寒性腹痛痰饮明显者;13·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附子;治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14·栝楼瞿麦丸瓜蒌根、瞿麦、茯苓、薯蓣、附子;治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下肢肿者; 15·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心;治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16·八味丸八味丸桂萸生地,苓泽山药丹附子,瘀血水毒阴虚证,益精壮血可去痹; 17·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18·生姜半夏汤半夏生姜汁;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19·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治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20·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治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21·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苏,生姜化痰七气舒,原本善治梅核气,温化止咳效更殊;2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中气虚之腹胀满者;23·大建中汤大建中汤用干姜,人参蜀椒加饴糖,里虚寒重腹痛甚,更使蛔虫无处藏; 24·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治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25·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半夏,生姜汁糊丸;治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26·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治太阴,生姜大枣更人参,胸闷烦躁甚欲死,头痛吐涎皆寒饮; 27·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人参枣;治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28·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热伤气,草人半夏麦枣米,健胃生津化痰饮,咳逆上气咽喉利; 29·甘草干姜汤治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30·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腰冷沉重、小便自利者;31·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病属太阴里寒方,冲气不显熊满甚,温中逐饮祛寒凉; 32·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咳满暂止充气发,痰饮在里无表证,治疗支饮效可夸; 3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四肢浮肿者;3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35·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36·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枣生姜,半夏人参甘草藏,安中降逆除噫气,呕哕噎隔用无妨;37·橘皮汤橘皮、生姜;治干呕纳差者;38·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枳实、生姜;治胸痹、短气、堵闷者;39·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大枣,人参生姜和甘草,重用橘皮治哕逆,健胃降气咳逆好; 40·外台茯苓饮外台茯苓饮白术,橘枳姜加人参服,中寒停饮心下痞,嗳气纳差咳逆除; 41·甘草小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治无故哭笑、呵欠难以自制者;42·苦酒汤半夏、鸡子、苦酒;治咽干痛,声嘶哑表证不明显者;43·甘草粉蜜汤甘草、粉、蜜;治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44·排脓汤甘草、桔梗、生姜、大枣;治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45·枳术汤枳实、白术;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46·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着;47·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治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48·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治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49·猪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治呕渴而小便不利者;50·泽泻汤泽泻、白术;治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51·皂荚丸皂荚蜜丸,枣糕和汤服;治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52·蜀漆散蜀漆、云母、龙骨各等份;治疟寒多热少者;53·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治吐衄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54·蛇床子散蛇床子仁、铅粉;治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55·肘后獭肝散獭肝;治虚劳证属虚寒者;56·诃黎勒散诃黎勒;虚寒性咽痛腹泻;57·鸡屎白散鸡屎白;治虚寒转筋腹痛;58·蜜煎导方蜜;治热不明显的便秘;59·烧裈散妇人中裈,近隐处,烧取作灰;治房劳后见头重、头晕、少腹拘急者; 60·头风摩散方附子、盐;治偏头疼恶寒者;61·外台走马汤杏仁、巴豆;治胃腹剧烈疼痛、大便不通呈里寒实者;62·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治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 63·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治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证者; 64·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治急慢性腹泻属虚寒者;65·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治虚寒久痢,或见脓血者;四·一养血利水类方1·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茯苓,白术泽泻和川芎,血虚水盛腹中痛,养血利水此为宗; 2·温经汤温经吴萸芍归芎,参丹夏胶姜麦冬,桂枝甘草驱胃寒,养血祛瘀为调经; 3·薯蓣丸薯蓣八珍柴桔防,麦杏胶豆桂干姜,枣膏再加白蔹曲,慢性气血俱虚方; 4·胶艾汤胶艾汤本四物汤,甘草加入治血忙,腹痛脱血心中烦,补血祛瘀体可康; 5·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治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6·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当归;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7·芍药甘草汤治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8·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里急虚寒证者;9·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杨雪触犯情绪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10·红蓝花酒红蓝花;治腹痛、身疼属刺痛,疼有定处者;11·旋复花汤旋复花、葱、新绛;治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第五部分少阴病表阴证篇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少阴表证方,麻黄量小附子温,微汗解表神能强; 2·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同前方,只是增加麻黄量,发散水气有侧重,制因证异细端详; 3·白通汤白通汤里姜附葱,辛温发汗称白通,发汗解表治下利,太少合病有奇功; 4·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少阴病表证明显又见下利而呕烦者;5·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6·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7·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加入麻防为解表,术附逐痹知母尫; 8·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中加附子,加重温阳祛寒力,太阳已转少阴病,强壮解表是玄机; 9·乌头汤乌头汤自乌头煎,麻黄黄芪芍药甘,脚气历节关节肿,发汗解表重祛寒; 10·乌头桂枝汤治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只因表寒邪未去,病从太阳转少阴,加强温散解表力; 12·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即前方,增加桂枝附子量,药味虽同量不同,祛湿除痹是特长; 1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白术汤方,桂枝附子去桂汤,只因津伤大便硬,加术逐湿二便畅; 14·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方温,术附同用最要紧,温中利湿兼解表,善治寒湿痹痛甚; 15·天雄散天雄、白术、桂枝、龙骨;治虚劳寒湿痹痛、汗出怔悸等;16·真武汤治心悸头晕、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第六部分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篇1·乌梅丸乌梅丸有姜附辛,蜀椒桂枝加人参,黄连黄柏除上热,本寒标热病厥阴;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唱,寒多热少厥阴病,半表半里须强壮; 3·黄连汤黄连汤方桂干姜,半夏人参大枣藏,腹痛烦悸因水气,上热下寒此方良;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5·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枣人参,干姜甘草黄连芩,呕而肠鸣心下痞,上有虚热下有水;6·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7·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8·六物黄芩汤六物黄芩用人参,半夏干姜大枣桂,干呕下利心下痞,上热下寒病厥阴;9·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治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10·鳖甲煎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①者,必發奔豚②。

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117)【词解】
①核起而赤:指被针处因寒闭阳郁而红肿如核。

②奔豚:证候名。

豚,猪。

以猪的奔跑形容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部。

该证时发时止,发时憋闷欲死,痛苦异常。

【提要】
论述心阳虚奔豚的证治。

【释义】
用烧针强发其汗,汗出腠理开,邪气乘虚从针处侵入,寒闭阳郁,气血凝滞,故“核起而赤”。

迫劫发汗,损伤心阳,心阳虚难于制约肾水,水寒之气上犯心胸,故作奔豚,患者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犹如小猪奔突之状。

其治当求心阳虚之本,可用艾柱灸针处之赤核上各一壮,以温阳散寒,再用桂枝加桂汤内服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病机】
心阳虚弱,阴寒之气上逆。

【治法】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方义】
本方由桂枝汤重用桂枝而成。

方中重用桂枝温壮心阳,而平降下焦水寒之冲逆;芍药破阴结,利小便而去水气;生姜散水平冲,与甘
草、大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强壮君火,以降冲逆。

仅桂枝一味用量之变,便将解表调和之剂遂成平冲降逆之方。

关于本方是加桂枝还是肉桂,历来争议颇多。

其实汉代桂枝和肉桂不分,从桂枝去皮的用法来看,是去掉表层较厚的具有温里作用的肉桂成分,故当以加桂枝为妥。

【病案】
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1年余,于1973年4月1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

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

此中医之奔豚气。

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数剂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