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大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大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必修的学科。
在大一的化学课程中,第二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子结构。
下面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大家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一、化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方面。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如无机酸、无机盐等;有机化学则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二、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表示法的一种形式,在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左边,生成物位于右边。
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通过化学计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进而推导出它们的质量比例。
三、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它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四、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则绕核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的电荷为零,电子的电荷为负。
根据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元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同位素。
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组成的一种表格。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
元素周期表按照周期数和主族进行划分,不同周期和主族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价态。
六、化学键和分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化学键的种类和强度有关。
七、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一个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反应类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无机化学》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p1
p2
②蒸汽压下降的规律
拉乌尔定律: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值(△p)与
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 △p=K·b(B)
蒸汽压下降公式:△p=K·b(B)
△p :蒸汽压的下降值
K:比例常数 b(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n (B ) b (B )= m (A )
(2)沸点升高
p总Vi = niRT
Vi ni pi φi= =x i= = V总 n 总 p总
结论: 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压力分数
课本P17:
例题2-1: 在0.0100 m3容器中含有2.50×10-3 mol
H2、1.00×10-3 mol He和3.00×10-4 mol Ne,
在35℃时,各气体分压是多少?总压为多
m (B ) ρ(B )= V
单位:g/L
各种浓度表示方法比较
浓度表示方法 概念∑ 公式 单位
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c (B )=
ρ(B )=
b (B )=
n (B ) mol/L V
m (B ) g/L V
n (B ) m (A )
mol/kg
2、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
凝固点的降低与溶液的质量摩尔 浓度成正比:
△Tf=Kf·b(B)
凝固点降低公式:△Tf=Kf·b(B)
△Tf :凝固点降低数值。
Kf:凝固点降低常数。 b(B):质量摩尔浓度。
(Kf只随溶剂不同而不同 )
例题2-3:
溶解2.76 g甘油于200 g水中,测得凝 固点为-0.279℃,已知水的Kf=1.86 K· Kg· mol-1,求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化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该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等内容。
以下是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方法。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在右侧,通过箭头(→)分隔。
-系数表示物质的摩尔比例,可以平衡方程式。
2.反应类型-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物质。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简单物质。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取代另一个化合物中的元素。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互相交换。
3.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在改变条件下而不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4.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生成的量。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5.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
-平衡常数(K)表示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等。
6.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
-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提供电子的物质。
7.酸碱反应-酸是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产生OH-离子的物质。
-酸碱反应中,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形成水。
-pH指示剂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以上是化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了解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酸碱反应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实践操作和观察,以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汇总(学生笔记整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 化学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⑴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① 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加热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NH 4HCO 3 −−→−加热 NH 3 + H 2O + CO 2② 现象: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补充: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管壁有水珠产生】③ 保存:密封保存于阴冷干燥处。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有着广泛的用途。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将氮气充入灯泡中,用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利用氮气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将氮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的沸点为-196℃,常将液氮用于医疗技术,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利用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的性质,用于制造氮肥。
(2) 铁丝腐蚀实验① 现象:红墨水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② 原因:铁丝生锈要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水倒流 ③ 结论:铁丝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锈蚀,所以应注意防护 ④ 加速铁生锈的几种方法:a.用铁丝代替铁块,可以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b.用食盐水代替水c.轻轻的摇晃锥形瓶,使铁丝与食盐水充分接触⑤ 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a.装置漏气 b.铁丝已经生锈或者表面有油漆 c.水已浸没铁丝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元代——瓷器,四大发明中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探究实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钠和氯。
1. 钠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比煤油大,熔点低(97.81^∘C)。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4Na + O_2 = 2Na_2O(白色固体);加热时2Na+O_2{}Na_2O_2(淡黄色固体)。
- 与水反应。
- 2Na + 2H_2O=2NaOH + H_2↑,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熔点低)、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氢气推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溶液变红(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 与酸反应。
- 2Na+2HCl = 2NaCl + H_2↑,钠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
- 如Na与CuSO_4溶液反应:2Na + 2H_2O=2NaOH + H_2↑,2NaOH+CuSO_4 = Cu(OH)_2↓+Na_2SO_4,总反应为2Na +2H_2O+CuSO_4=Cu(OH)_2↓+Na_2SO_4 + H_2↑。
2. 钠的化合物。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氧化钠(Na_2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Na_2O+CO_2 = Na_2CO_3;与酸反应Na_2O + 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 + 2CO_2=2Na_2CO_3+O_2,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碳酸钠(Na_2CO_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与酸反应Na_2CO_3+2HCl = 2NaCl + H_2O+CO_2↑(分步反应:Na_2CO_3+HCl = NaHCO_3+NaCl,NaHCO_3+HCl = NaCl + H_2O+CO_2↑)。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的科学。
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第二章的必备知识点对于建立化学基础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表示数目来描述化合物的组成。
化学式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两种。
- 分子式: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数目,表示的是分子中原子的数目。
- 离子式: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带电量表示化合物中离子的数目和电荷,表示的是离子的数目。
2. 化合价:相同条件下一个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所具有的能力称为化合价。
化合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来判断。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通过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成为一个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 取代反应:一个元素或者基团取代一个化合物中的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氧化与还原的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用而形成的键,包括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 离子键:在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的键。
-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元素中,由金属原子间电子云的自由移动而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化合物的组成和接触方式称为分子结构。
包括离子晶体结构、共价分子结构和金属结构等。
四、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1. 摩尔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或离子质量的数值。
2.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转化:根据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转化计算出物质的质量。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导读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等。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整个宇宙的基本单位。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氢气、氧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指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或元素的组成,如H2O 表示水分子。
化学方程式则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其系数。
4.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和保持不变。
化学计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系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关系的方法,通过化学计量可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比和质量比。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化学反应中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提高氧化态,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降低氧化态。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高一化学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后续学习化学的基础。
学习化学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敏感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升化学学习的效果。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思辨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提出问题,探索化学的奥秘。
通过高一化学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第二章的化学知识点。
这一章节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元素、化合物、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元素元素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单位,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每个元素都由一个固定的原子种类组成,并且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
元素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
此外,元素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二、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复杂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其他化学手段形成。
化合物的性质往往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不同,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
例如,水(H2O)是氢和氧元素的化合物,具有液态、无色、无味等特点。
三、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化学式中的化学符号表示元素,而下标表示相应元素的原子数目。
例如,H2O表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
化学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化合物的组成。
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以化学式为基础,用化学符号和反应条件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通常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通过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化学反应。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领域的基础概念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些知识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概念,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反应及其背后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中。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社会和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开拓他们在化学领域的视野和能力。
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分类与分散系: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同样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分散系的分类:溶液、胶体、浊液,它们之间在分散质粒子大小、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以及是否有丁达尔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分类:基于一定的标准,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例如,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CO2)和大部分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的研究史:包括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发现,以及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原子与元素周期律:核素与同位素:核素是具有特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主族、副族、零族等,并了解各周期的元素种类和特征。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但部分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这取决于反应条件。
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增加的反应有利于自发进行。
请注意,由于教材版本和地区教学的差异,具体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建议参考具体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以获取最准确和全面的知识点总结。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同样重要,通过实践和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重难点概括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3. 化学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规则,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分子与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 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第三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3.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第四章:空气与水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支持燃烧和呼吸的重要气体。
3. 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H2O。
4. 水的性质: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第五章:常见的酸和碱1. 酸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 常见的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3. 碱的性质:碱具有苦味和滑腻感,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铵等。
第六章:盐与化肥1. 盐的概念: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3. 化肥的分类: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
4. 化肥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七章:能源与材料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材料的分类: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等。
3.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的利用。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物质和反应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物质的基本单位。
根据其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金属等。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中反应物置于方程式左侧,生成物置于右侧。
第二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关系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可以反映物质的质量变化、气体的体积变化以及物质的状态变化。
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及摩尔比例称为化学计量关系。
摩尔比例可以通过摩尔比计算得出,即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来确定摩尔比。
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和气体的摩尔体积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
气体的摩尔体积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相等摩尔气体的体积是相等的。
根据它的特性,科学家提出了体积容器法则,即等摩尔气体体积与物质的摩尔比成正比。
第四节:摩尔质量和化学反应中的摩尔关系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单位是g/mol。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得出。
化学反应中的摩尔关系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根据摩尔质量的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摩尔比来确定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吸收电子,还原剂释放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观察氧化态的变化、电子的转移以及物质的氧化数变化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方程式中分别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上方。
结语:高一化学第二章主要涉及化学物质和反应、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和气体的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和化学反应中的摩尔关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① 给患者输液的浓度;② 植物的生长; ③ 人的营养循环。
结论: 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
渗透压都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它们只与溶剂的本性和溶液的浓度有关5 依数性的应用
(a)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例2-8 在26.6gCHCl3中溶解0.402g难挥发非电解质 溶质,所得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432K,CHCl3的沸点升 高常数为3.63K· mol-1,求该溶质的平均分子质量Mr。 kg· 例2-9 把0.322g萘溶于80g苯中所得的溶液的凝固点 为278.34K,求萘的摩尔质量。
OB线:冰的蒸气压曲线(升华曲 线),代表冰的蒸气压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OC线:水的凝固点曲线,代表水 的凝固点随压力改变的情况。 三条曲线的共同点都是两 相处于平衡状态。要维持体系 的两相平衡状态,必须使体系 所处的条件(P、T)沿着曲线 变动。因此P、T这两个条件中 只能自由地改变一个,另一个 则必然随之而确定,否则平衡 状态会破坏。
实验测得(2-4)的比例系数是R,于是得到
(2—4)
pV=nRT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注意:R的取值,P、V、n、单位之间关系
2、气体分压定律
分压:指在相同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
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Pi表示)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
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Vi表示)
2-2-5-1 蒸气压下降
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 分数。(拉乌尔定律)
高一化学知识点框架第二章
高一化学知识点框架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在化学中,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些变化可以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或性质发生了改变。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2. 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应物之间通过电子转移、共享电子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方式发生相互作用。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简明描述的方法。
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4.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反应都有其特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第二节: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是描述反应物变化快慢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反应物浓度变化或生成物浓度变化的速率来确定。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 温度:增加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反应物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3.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它通过降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活化能来加速反应。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平衡常数。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
第三节: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涉及能量的转化,其中最常见的是热能的变化。
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能,使周围温度升高。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例如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第四节:离子反应和电解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离子的生成、转化和消耗。
离子反应可以通过离子方程式来描述。
电解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转化为离子的过程。
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概述第一节: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人们对物质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物理性质指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可以观察到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指的是组成相同、性质恒定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金属等。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例如空气、盐水等。
第二节: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化合物的命名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的物质。
当物质失去电子时形成正离子,例如钠离子Na+;而当物质获得电子时形成负离子,例如氯离子Cl-。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基于离子的电荷和数量。
对于具有唯一电荷的离子,只需要取离子的名字即可,例如氯离子-氯化物。
而对于具有多种电荷的离子,需要使用罗马数字表示电荷数,例如铁离子-Fe2+、亚铁离子-Fe3+。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并使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在箭头的右侧,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同时,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系数表示的是摩尔比。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化学方程式中,必须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守恒,因此需要进行配平。
配平的过程是通过调整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使两侧的原子数量相等。
例如,将不平衡的方程式N2 + H2 → NH3配平为N2 +3H2 → 2NH3。
二章化学基础知识-精选
理想气体混合时, 由于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每种气体在容 器中碰撞器壁产生压力时, 与这种气体独立存在时的情况是 相同的, 亦在混合气体中, 组分气体是各自独立的,这是分 压定律的实质。
= 1.78 g
9
2-1-2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是在对于实际气体进行假定的基础上抽象出 的模型,实际气体的实验数据偏离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因此,必须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才能够适用 于实际气体。
10
1. 实际气体的压强 P实
考虑到实际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气体中的碰壁分子肯 定会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力,实际气体的压强是碰壁分子受内层分 子引力, 不能自由碰撞器壁的结果(图),实际气体分子碰撞器壁 时所产生的压力由于内部分子吸引作用,小于理想气体所产生的压 力
22
例 2-4 制取氢气时,在 25℃ 和 74.2 cmHg气压下,用排 水集气法收集到气体是2.23L,在此温度下水的蒸气压为 23.8 mmHg。求H2的物质的量。
解:由此法收集到的是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V总= 2.23 L, P总=74.2 cmHg,
其中水蒸气的分压 pH2O =23.8 mmHg=2.38 cmHg 那么 pH2= 74.2-2.38 = 71.8 cmHg
4. 总压和分体积
混合气体所具有的压强, 称为总压, 用 P总 表示。 当i组分气体单独存在, 且具有总压时, 其所占有的体积, 称为i
组分气体的分体积, 用 Vi 表示。 关系式为: P总Vi = niRT
5. 体积分数
Vi/V总 称为该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式仅在足够低的压力下 机 化 适合于真实气体。
学 电 子
产生偏差的主要原 因是:
教 ①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 案 的影响;
②分子间力的影响。
因此状态方程修正为
P
an2 V2
(V
nb)
nRT
范德华方程式 (1873)
无 机 化 学
P内
a
n V
2
分子间吸引力正比于(n/V)2,即 P内 = a(n/V)2, 则 pideal = preal+a(n/V)2
机
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B的分压。
化
学 电
pB
nBRT V
(表达式之一)
子 教
内容: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案
p = p1 + p2 +
或 p = pB
(表达式之二)
p1
n1RT V
,
p2
n2 RT V
,
无
机 化
n =n1+ n2+
学 分压的求解:
电
子 教
pB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1. 在描述气体状态时,常用以下物理量:
无
机
气体物质的量(n)——单位(mol)
化
学 电
气体的体积(V)——指气体所在容器的体积,m3
子
教
气体的压强(p)——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器壁发
案
生碰 而产生了 气体的压强,Pa
气体的温度(T)——热力学温度,K
2. 经验定律
无 解:n,T一定时,P1V1=P2V2
机 化 学
N2的分压为
P(N2
)
3.33104
0.2 0.3
2.22
104
Pa
电 子
O2的分压为 P(O2 ) 4.67 104 Pa
教 案
பைடு நூலகம்
总压力为 P P(N2 ) P(O2 ) 6.89 104 Pa
无机化学
无
机
化
第二章:化学基础知识
学
电
子 教
Chapter 2 Rudimentary
案
Knowledge of Chemistry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2-1 气体
无
机 化
§2-2 液体和溶液
学
电 子
§2-3 固体
教
案
了解气体及气体分子的运动,掌握气体分压定律、
稀溶液依数性,气体扩散定律,理解液体蒸发、液体的
或
V VB
电
B
子 教 案
V
n1RT p
n2 RT p
Vi
(n1
n2
)
RT p
nRT p
VB V
nB n
B
VB VB
: 称为B的体积分数
﹡例 在298K时,将压力为3.33×104 Pa的N2 0.2 L和压力为 4.67×104 Pa的O2 0.3 L移入0.3 L的真空容器中。问混合气体 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分体积和总压力是多少?
通常写成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无
R---- 摩尔气体常数
机 化
在STP下,p = 101.325kPa, T = 273.15K,n = 1.0 mol时,
学 电
Vm= 22.414 L = 22.414×10-3 m3
子 教
R pV 101325Pa 22.414 103m3
案
电
a是与分子引力有关的常数
子
教
案 Videal= V-nb
等于气体分子运动的自由空间
b 是1mol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
a,b 统称为van der waals常数。
2-1-3混合气体分压定律(1801年Dalton)
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无 分 压: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
无 ➢ 分子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机 化
➢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力
学 ➢ 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之间发生的碰撞不造成动能损失 电
子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教
案 气体模型,高温低压下的实际气体接近于理想气体
➢ 分子自身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 ➢ 分子间的作用力微不足道
M
M mRT pV
M = Mr gmol-1
➢ 计算气体的密度。
M mRT pV
=m/V
无
机 化
M RT
学
p
电
pM
RT
子 教
单位:标准单位 m:kg;M: kg/mol
案
1 M1 2 M2
(T, P)
2.1.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1873,Van der Walls)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无
的氮气体积为4.16 L,计算消耗掉的亚硝酸铵的质量。
机
(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 p(H2O) = 2.20 kpa)
化
学 电
解: pN2 p pH2O 97.8 2.2 95.6kPa
子 教 案
nN2
pN
V
2
RT
95.6 103 4.16 103 8.314 (273 19)
0.164mol
波义尔定律:当 n 和 T 一定时,气体的V与p成反比
无
V 1/p
(1)
机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n 和 p 一定时,V与T成正比
化
学
VT
(2)
电 子
阿佛加德罗定律:p 与 T 一定时,V 和 n 成正比
教
Vn
(3)
案 以上三个经验定律的表达式合并得
V nT/p
(4)
实验测得比例系数为 R,则 V = nRT/ p
NH4NO2 (s) 2 H2O(g) + N2 (g)
m(NH4NO2 ) 64.04 0.164 10.5g
(3)*气体分体积定律(选讲)
分体积: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B的分体积VB是该组份单独存 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温度和压力时所占有的体积。
无 机
VB
nBRT p
T,P不变
化 学
V = V1 + V2 +
nB RT V
案
pB p
nB n
xB
x B B的摩尔分数
p
nRT V
p
nRT V
pB
nB n
p xB p
分压定律的应用
无 机 化 学 电 子 教 案
例: 可以用亚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方法制取纯氮气。反应如下:
NH4NO2(s) 2H2O(g) + N2(g) 如果在19℃、97.8 kPa下,以排水集气法在水面上收集到
nT
1.0mol 273.15K
8.314Pa m3 mol1 K1 8.314 J mol1 K1
3. 应用
➢ 计算 p,V,T,n 四个物理量之一。
pV = 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无
机 化
➢ 计算气体的摩尔质量。
学
电
pV nRT
子
n m M
教
案
pV m RT
沸点,了解晶体的外形及内部结构。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无
机
2.1.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化
学 电
2.1.3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子
教
2.1.4 气体扩散定律
案
2.1.5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
2.1.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最基本特征: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理想气体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