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警惕对幸存者二次伤害
灾后心理援助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 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灾后心理干预是驱散“心灵余震”的必需品。
1、为什么灾后急需心理干预?
2、灾区人们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那些不能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不孝的。
当我处理事务时感到生气和受到攻击的人正在借口制造麻烦。
过了一段时间,亲戚朋友之死的悲剧我不会感到太多。
哀悼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适应阶段,回避阶段,面对阶段,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筛选确定1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不应该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 [多项选择问题](2分)在灾难发生后立即与受害者打交道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与受害人开玩笑以缓解气氛3 [单选问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的心理急救:组织并实施1个“判断问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2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避免回想起现场,这是人们的保护。
对于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3个“真实问题”(1分),灾难后的心理急救方法相同。
错误4 [对与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性,以增强群体团结并应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 [选择题](2分)救灾的一般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些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死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
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
见证他人遭受的生死创伤。
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创伤事件。
体验性抢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再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个(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者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而心理症状明显增加。
4 [选择题](2分),灾难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
1 [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工作者在救灾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 [单选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佳干预措施?灾难发生后48小时,有3个(多项选择题)(2分)灾难心理援助的对象是与灾难幸存者相关的人员,例如参与灾难响应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和后方救援人员,例如包括现场指挥,组织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灾难受害者心理创伤援助方案
灾难受害者心理创伤援助方案疫病、洪水、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事件,不仅给人带来物质上、经济上的损失,还会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的伤害,并且以夺走自己肢体、亲人生命为其最残忍的外在表现形式。
自然灾害灾难过后幸存下来的人,除了身体和家园满目疮痍外,内心也满是黑暗的记忆和斑驳的伤口。
那么灾难经历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心理援助,抚慰他们的心理创伤,帮助他们走出黑暗,过好劫后余生?由于灾难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及其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当遇到这种突然的、强烈的刺激,特别是面对那些可怕的、残酷的悲惨场面,出现心理失衡、心灵创伤等问题,引起“应激适应综合症”,极端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因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现象。
除了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将精神创伤在意识中进行整合、认知和组织,得以恢复到正常心态外,有相当一部分受难者是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这种危机的,而且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他们需要心理援助服务,也不会去寻求这方面的帮助,更有一些人可能会拒绝各种方式的心理援助。
这一部分人会带着这种心理障碍去顽强而痛苦地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不高,因此心理援助工作者对灾难心理危机人群要主动积极的进行干预、疏导和救治,才能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顺利渡过精神危险期。
韩美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1999年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九年。
郑州经济广播电台的心理节目特邀心理专家,河南卫视经济3频道特邀心理专家。
河南省第一位最早进入四川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5月13日,韩美龄在网上向广大心理工作者发出去灾区心理援助者征集令,随后即与网友组成一个心理救援小组在14日出发,16日进入成都开始心理援助工作,26日回郑。
在灾区一线进行心理援助工作时长为八天,工作地点以绵阳和北川为主。
心理援助对象是所有在灾区的人,主要对象是学生和受灾的群众。
心理援助方式是团体及个体。
心理援助技能涉及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等,具体操作方式是访谈、游戏、绘画、叙事、肢体言语抚慰及浅度催眠等。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4篇)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应急救援人员是一群崇高的人群,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在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中,他们始终扮演着最前线的角色。
然而,长期从事紧急救援工作会给救援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干预方法。
一、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应急救援人员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灾难、痛苦和死亡,这些事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他们可能会面临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以下是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1.缓解心理压力:救援任务的特殊性和紧迫性,使得救援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压力,降低心理负担。
2.促进情绪调节:灾难现场的残酷和痛苦很容易引发救援人员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焦虑等。
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积极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扩散。
3.增强应对能力:救援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救援人员具备应对复杂环境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灾难现场的挑战。
4.预防心理问题:长期从事紧急救援工作容易导致救援人员出现工作倦怠、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干预,这些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1.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最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通过与救援人员的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心理辅导也可以帮助救援人员缓解压力,增强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
2.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旨在增强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救援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消防员的火灾救援心理支持疏导受困者情绪
消防员的火灾救援心理支持疏导受困者情绪火灾是一种突发且危险的灾难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会给幸存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
作为消防员,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灭火技术和救援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技巧,以帮助受困者及时排解和应对他们在火灾中所遭受到的精神创伤。
本文将讨论消防员在火灾救援中的心理支持疏导工作。
一、火灾带来的心理影响火灾发生后,受困者往往会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紧张情绪。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愤怒、无助等情绪,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受困者的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对恢复和重建工作造成阻碍。
因此,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受困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二、建立亲和力和信任在与受困者接触之初,消防员可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通过亲切的语言和和蔼的微笑来建立亲和力和信任。
消防员可以主动自我介绍并表达对受困者的关心和理解。
例如,可以说:“我是一名消防员,我来这里是为了确保你们的安全,请放心,我们会竭尽全力救援你们。
”三、倾听和沟通消防员在与受困者交流时,应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充分关注。
消防员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和鼓励性语言来促进对话并帮助受困者倾诉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例如,可以问:“你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或者说:“你可以向我倾诉一下你的感受,我们会尽力帮助你。
”通过有效的沟通,消防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受困者的内心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四、提供情绪疏导和安抚在火灾救援过程中,消防员要善于运用情绪疏导和安抚技巧,帮助受困者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消防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温柔耐心的语言:通过使用温和、安抚的语言来减缓紧张情绪,例如说:“别担心,我们会尽快解救你。
”或者说:“我们会一直陪伴你,保证你的安全。
”2. 借助肢体语言:通过亲切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如轻轻拍摸受困者的肩膀,可以传达出消防员的关怀和安抚之意。
3. 倾听和理解:耐心聆听受困者的陈述,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卫生部印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全文)
卫生部印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全文)*导读:据卫生部网站消息,为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卫生部现印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hzh {display: none; } 本指导原则应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一、组织领导(一)心理救援医疗队(包括防疫队,下同)在到达指定救灾地点后,应及时与救灾地的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心理救援协调组,统一安排救灾地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后期到达同一地点的心理救援医疗队或人员,应该在上述心理救援协调组的统一指挥、组织下开展工作。
(三)各心理救援协调组的工作,应及时与所在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沟通和协调,并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
二、干预基本原则(一)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三)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
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
三、制定干预方案(一)目的。
1.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2.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3.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二)工作内容。
1. 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 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 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三)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本次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
地震灾祸心理危机干预建议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贝y本指导原则应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一、组织领导(一)心理救援医疗队(包括防疫队,下同)在到达指定救灾地点后,应及时与救灾地的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心理救援协调组,统一安排救灾地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后期到达同一地点的心理救援医疗队或人员,应该在上述心理救援协调组的统一指挥、组织下开展工作。
(三)各心理救援协调组的工作,应及时与所在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沟通和协调,并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
二、干预基本原则(一)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三)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
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三、制定干预方案(一)目的。
1.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2.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二)工作内容。
1.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三)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本次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
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
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1/23/2020
7
5、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
在此情况下,作为陪伴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难幸存者 交谈的技巧?
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 要说:
•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 这不是你的错。 •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
5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 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 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 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 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 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 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 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 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 同去分担痛苦。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 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 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 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 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1/23/2020
4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 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防灭火十六字原则
防灭火十六字原则一、引言灭火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对于防火工作的提升和改进,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防灭火十六字原则就是一套旨在指导防火工作的准则,它由总结和经验形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防灭火十六字原则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二、防灭火十六字原则概述防灭火十六字原则是指“预防、消防、救援、保护”四个方面的工作原则,十六字可以简洁表达了如何做好防火工作的准则。
下面将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探究。
三、预防预防是防灭火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包括了预防火灾发生的四个要素:人、物、环、管。
1. 预防人要做好火灾预防,首先需要明确责任,加强安全意识。
每个人都应该有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预防物预防物主要是指对于易燃物品的管理和控制。
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对存储的易燃物品进行分类、标记,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如增加防火隔离带、安装自动喷水系统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预防环是指对于建筑环境的预防工作。
包括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选择防火材料、加强防火隔离等。
此外,还需要做好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电路的安全可靠,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4. 预防管预防管包括对于防火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建筑物需要配备合适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水带等,并定期进行维护检修,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还需要进行消防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消防防火工作的第二个方面是消防,即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火灾扑救。
1. 发扬自救互救精神火灾发生时,要首先保护好自己,尽量逃生。
同时,可以通过报警器、电话等方式及时通知他人,协助互相逃生。
在火灾期间,要保持冷静,遵循逃生规则,避免踩踏等次生灾害。
2. 充分利用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应迅速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进行灭火,如灭火器、消防水带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消防器材时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造成二次灾害。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重建心灵家园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
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地震不仅仅给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毁坏、带来了许多身体创伤性疾病、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而且灾难和灾难所导致的房屋被毁、财产毁失、亲人死亡等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法承受的社会心理应激源。
在如此大的应激源面前,绝大多数幸存者会出现情绪麻木、无助、绝望、抑郁、内疚、变得胆小害怕、恐惧、睡不踏实或整夜不眠等痛苦的体验以及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酒和药物依赖、自杀或诱发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就象地震对幸存者身体、财产、生存环境的破坏需要外部力量和资源救援一样,幸存者遭受巨大心灵的创伤也同样需要社会的、专业的援助和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走向新的希望,才能重建心灵和生活的家园。
对灾难幸存者在灾难后早期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减轻他们恐惧、麻木、惊跳、回避等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灾难后各种内外应激的能力,对那些反应比较严重的幸存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如PTSD),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所以,灾难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幸存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救援策略之一。
一、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通常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我们把幸存者的心理反应大致分成“恐慌、震惊”、“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
心理急救的三项基本行动原则
心理急救的三项基本行动原则心理急救的三项基本行动原则通常包括观察、倾听和联系。
这些原则在心理急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急救人员有效地评估受助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观察目的:初步评估危机现场和受助者的状况,确定安全性和需求。
要点:留意受助者的行为、表情、言语等方面的变化,如紧张的身体姿势、双手颤抖、表情焦虑、言语混乱或沉默等,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表现。
在危机现场,要特别注意安全因素,确保自己和受助者都处于安全的环境中。
观察时也要留意受助者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住所等。
二、倾听目的:深入了解受助者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提供精准的帮助。
要点: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私密的空间,关闭手机、电视等干扰源,保持专注和耐心。
用眼神、点头、微笑等方式给予受助者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
倾听过程中不要打断受助者,也不要强迫他们说出自己不想说的事情。
如果受助者感到非常困扰,可以尝试用平静、轻柔的声音和适当的眼神接触帮助他们平复情绪。
三、联系目的:将受助者与信息和帮助联系起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要点:根据受助者的需求,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如食物、水、住所等。
帮助受助者联系家人、朋友或专业机构,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提供关于事件、亲人和获得服务的正确且易懂的消息,帮助受助者了解当前的情况和应对方法。
如果受助者处于特殊情况下(如儿童、青少年、身心残障人群等),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总之,心理急救的三项基本行动原则是观察、倾听和联系。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专业人员,也适用于普通人在危机现场为受助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受助者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建筑物倒塌中的救援技术
建筑物倒塌中的救援技术建筑物倒塌事故发生后,如何有效的发挥消防部队的专业特长,快速有效的处置事故,最大限度地解救被困人员的生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救援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救援技术,确保搜救过程的有效性。
(一)搜索由于建筑物倒塌往往伴随人员被埋压的情况,准确快速地定位被困人员对整个救援工作是关键。
1、人工搜索法。
主要通过询问知情人、喊话、敲击等方式寻找被困人员。
搜救小组的人员组成为2-4人,在搜寻过程中主要了解建筑的原安全通道、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等基本信息。
每次喊话和敲击后都要有停顿,保持安静,仔细捕捉幸存者从瓦砾下传出的声音和响声,并辨别声音的位置,确定现场标记,做好记录。
2、仪器搜索法。
消防部队主要有视频、音频、雷达、红外线四种类型的生命探测仪,分别通过视频图像、声波、电磁波和热能形式搜索被困人员的生命迹象。
掩埋于废墟下的被困人员。
搜索犬的听力是人的17倍,嗅觉则是人的IOO倍。
国外一些国家还在研究猪、老鼠、黄蜂等动物、昆虫进行搜索训练,但是就资料一旦搜索工作结束,其后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接近幸存者,进而将其救出,也就是最快速度的开辟一条救生通道。
在大多数建筑倒塌事故救援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挖掘的方法开辟出救生通道。
这里介绍几种基本的挖掘方法:1、由上而下挖掘。
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被困者被重型的墙体压住身体某些部位,现场无起吊设备或起吊困难时使用。
首先就要确定被困者被埋压的大致方位,然后将被困者上方的建筑废墟由上而下逐层挖掘清理废墟,直至挖出被困者。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挖掘到越接近被困者,就越要小心,防止对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2、坑道挖掘。
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被困者被大面积、厚重的楼板埋压,逐层挖掘比较困难时使用。
在确定被困者埋压大致的方位后,根据需要在被困者上方周围挖掘一个竖向坑道,待达到被埋压者大致水平方向后,再横向挖掘坑道,到达被困者位置,最后挖掘被困者周围废墟,直至救出被困者。
如果被困着距离建筑边缘较近的话,也可以由建筑边缘大致被困者水平位置处直接横向挖掘坑道。
灾害后的医疗援助与紧急救护
灾害后的医疗援助与紧急救护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地震、台风、洪水还是林火,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灾害发生之后,紧急救护和医疗援助是至关重要的。
一、紧急救护紧急救护是指灾害发生后的急救措施,旨在迅速救治伤员,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紧急救护包括人员的搜救、伤员的初期处理和病情稳定后的紧急转运等。
1. 人员搜救灾害发生后,首先要做的是对受困的人员进行搜救。
搜救行动需要有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设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危险区域,搜救被困人员。
这些救援人员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搜救技巧和急救知识,能够迅速地找到被困人员并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2. 伤员初期处理成功找到被困人员后,紧急救护的第二步是对伤员进行初期处理。
初期处理的目标是稳定伤员的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
这包括控制出血、处理伤口、保持呼吸道通畅、固定骨折和矫正错位等。
救援人员要根据伤员的情况,判断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给予伤员有效的救治。
3. 紧急转运随着伤员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紧急转运就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紧急转运需要合理的运输工具和合适的护理措施。
运输工具可以是直升机、救护车等,护理措施则包括监护、抢救药物和皮肤覆盖等。
救援人员要保证在转运过程中不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将其迅速送往医疗机构。
二、医疗援助紧急救护是灾害后的第一步,医疗援助是继续救治伤员的重要环节。
医疗援助的目标是使伤员尽快康复,并减少灾害后继发疾病的发生。
1. 灾后医疗资源的投入灾害发生后,为了有效地进行医疗援助,需要投入足够的医疗资源。
这包括医生、护士、药品、设备和医疗器械等。
灾区需要有足够的医疗人员和设备来应对伤员的救治需求。
同时,要确保医疗机构有足够的药品和物资供应,以应对疫情暴发等可能发生的继发问题。
2. 灾后心理援助灾害过后,幸存者往往会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伤。
医疗援助也要关注到灾民的心理健康。
心理援助团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康复等支持。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别害怕,我在你身边!—灾后心理救助要点(根据盛晓春博士录音整理)第一,灾后心理救助的宗旨:有利有序有效。
个人口号:别害怕,我在你身边!除了应对灾害外还要协助当地人们生活的正常化,现在还是救人时期,目前处于比较麻木的状态,还有余震,有人觉得房子还在晃,画面还在出现。
可能出现过度警觉,行为也可能过激。
比如:救助的武警,“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人“,这就是救人在情绪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救人时的反应,过段时间,能量耗竭,可能抑郁。
第二,怎么理解灾后心理创伤:自然界的事情慢慢形成适宜的反应,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适宜的接受范围,但大的突发事情,通常超出人的承受范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承受不了,可能造成问题。
正常人对信息的流动,交换,互动,如身体感知,接受,理解,处理,对信号作出反应,但当刺激太大,这样流动的过程可能会被打断。
具体到地震,有人统计一周内将近94-96%有各种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信息不会消失和遗忘,但会被处理到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四个月左右,70-75%的人会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可能有遗留。
这些人可能我们称为应激障碍,就像用暴力把弹簧拉直后它没法弹回去。
前面四分之三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员帮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小点。
第三、怎么识别灾后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分为情绪,行为,感知觉等。
遭遇这么大创伤后,出现这种反应,有人用正常来形容。
第一个就是恐惧和担心: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担心出现可怕的事情,在混乱中急于找到亲人,急于联系,害怕亲人遭到伤害,剩自己一个人,害怕对自己失去控制。
第二个,过度警觉:对声音图像气味,过度反应;一旦有动静,有时甚至没余震,也吓得马上跑;安全感差,失眠,多梦,早醒。
从精神科来说,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使随时处于待命逃逸状态,本来这有助于逃生,但这状态不能长期存在。
第三个,悲伤:亲人有伤亡,常见哭泣,流泪,比较常见,甚至有人哭得非常厉害,大声哭嚎,也有少数人麻木冷漠,也有人没有反应,会非常理性,如一个火灾后的孩子,把妈妈拖出来,所有事做完后才发现自己腿流血。
你备好“心理急救包”了吗?
你备好“心理急救包”了吗?作者:李占江来源:《心理与健康》2014年第04期一般来说,灾情的变化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灾后急性期,是指受灾人群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人们基本的生存命资源被毁,如水、食物、居所、卫生设施、基本卫生服务等的缺失,加之传染病控制困难,使死亡率不断上升的时期。
急性期后处于恢复期,相对于灾害发生前,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了保障或者达到了周围地区人口的保障水平。
在灾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现在,让我们重点谈谈急性期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1公众心理教育适用对象:灾区所有受灾人群灾后要即刻建立信息发布系统,利用同情的、鼓励的、简单明了的语言,对灾区所有人群进行应急情况下的心理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在应急情况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人们的正常反应是可以自然恢复的,强化人们对灾后心理自然恢复的期待,而不宜过分宣传应激反应的病理心理表现,特别是在灾后4周内,以免导致无意的伤害。
2心理急救适用对象:受灾人群和救援人员可以采取个别或小组形式。
许多人的急性应激反应通过心理急救达到缓解。
心理急救要求心理干预人员对求助者不加评判地倾听、同情、评估需要、保证生命必需品的供给;鼓励家人或其他重要人员的陪伴;切实提供帮助,但不要强迫人们接受帮助,也不要强迫受灾人讲述事情经过(特别是对记者或其他救援人员),避免使其受到再次伤害。
如果需要,可以利用志愿人员或非志愿工作人员,依据心理急救原则,为当事人提供“非侵入性”的心理支持,不提倡进行单次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来强迫人们分享个人经验,以避免带来负面作用。
3认知行为治疗适用对象:符合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或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症状的人群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基于人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三者关系的心理模型而建立的治疗方法,主要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注意与记忆)模型。
目前,关于创伤后早期有效心理干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CBT上,此疗法对于改善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症状具有肯定的效果,同时在预防其以后发展成PTSD也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灾难性报道“二次伤害”的思考
一
、
( 一 )灾难 性 新 闻 的 定 义
近年来 , 各种灾 难性 事件 时有发 生。 随着媒介 技术 的进 步, 催生 了一批 又一 批 的新 兴媒 体 , 这些 新 闻媒 介在 灾难 性 的报道 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与此 同时 , 因为一些 复杂的原 因 给受众 心理造 成 了或轻 或重 的二次伤 害 , 因此需 要理 清相关
新 闻报道 中 , 新 闻从 业人 员通过一系列 对 “ 温州 杀医案”灾难 性新 闻事件 的报道 , 提供 了有 关于 医生 与患者 、 危 险品爆炸等 的相 关信息 , 形成 了受众对 于社会 医患关 系的认识 , 成为受众 认 识 现实 世 界 的基 础 。 此外 , 心理 学 中记忆被定 义为一种信 息加工 , 是存储 和提 取信息的容量 , 心理学家研究了进 出记忆系统的信息流 。主要 分为 陈述性 记忆 和程 序性记 忆 , 而陈述 性记忆 则是 涉及事 实 和某件 事件 的 回忆 , 程序 性记忆 则是有 关于 怎样去做 某件 事 情的记忆 , 而无论是关 于什么类型 的记忆 , 知 识需要在 随后 的 某一时 间能被使 用需要三种 心理过程 的操作 : 编码 、 存储 和提 取 。编码是指信 息的最初加 工 , 从 而导致记忆 中的表征 ; 存储 是指被 编码 材料 随时间 的保持 ; 提取 是指被 存储信 息在 随后 某一 时间 的恢复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由于大众 媒体仿 若地位 赋 予功 能使某 些社会 事件 显性化呈 现在 受众面 前 , 使 得这类 事 件进 入受众 的大脑 被编码 和存储 , 在将 来受 众再 次遇到 这类 事件时 , 先前 的新 闻报道就会被 提取 出来 , 进而影响 受众对于 相 似社会 关 系的认知 。以 “ 温州 杀 医案”为 例 , 以后受 众再 次 遇到 医患关 系事例 时 , 首 先呈现 在他脑 海 中的是前不 久新 闻媒 体关 于 “ 温 州杀 医案” 的报道 , 这样 的报道 就会 占据他 大部分 对于 当今社会 医患关系 的认 知和理解 。如果 新闻媒体 报道得 当 , 那 么受众会有一个相 对恰 当的认 知 , 如果 报道不得 当, 可能会在受众心 中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认知倾 向性 。 第二, 新 闻呈现 中图片、 视频运 用不 当造成 的伤 害。网络 媒体在 文字报道 的同时 , 也刊发了许多图片报道 。在 此次案件 中, 一 些媒体 为 了吸引受 众的关 注 , 对细节 夸大描 写 , 甚至使 用 “ 王云杰母 亲哭泣 的照片”问接地造成二次伤 害。
心理危机干预总题库
⼼理危机⼲预总题库第⼀章绪论1 ⼼理危机⼲预概述1.1 危机的概念及类型●危机 (古希腊语:krisis)意谓⾝处在⼀个决定性的紧要关头或转折点⽽危机的英⽂(crisis)意涵同时是危险(Danger)及机会(Opportunity)●中⽂释义危机(crisis)的定义●(1)认为危机是困难和境遇。
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们⽆能为⼒,不能有意识地主宰⾃⼰的⽣活;●(2)强调⼈们遭遇困难和境遇后的⼀种“解体状态”,个体在“解体状态”下出现恐惧、害怕和悲伤的感觉,以及因失去对⽣活的希望⽽⾃杀的观念、⾏为●危机更多是指⼈在应激环境下的⼀种状态,⽽⾮强调事件。
●危机事件(critical incident):⼜叫创伤事件(trauma event),是指那些危及⽣命、出乎意料的、让当事⼈⽆能为⼒的⼀些重⼤的负性事件。
1.3 ⼼理危机⼲预(crisis intervention)●⼲预(intervention)⼜称应激处理(stress management):●(1) 协助个⼈或团体安然渡过混乱事件的助⼈过程,使其能够缩⼩负⾯的影响程度,并且加⼤成长的可能性●(2) 是⼀个有时限性(time-limited)的介⼊⽅式●(3) 意图促使危机个案回復到危机发⽣前的正常功能状态,协助其度过具有危险性的冲动念头。
●危机⼲预在许多⽅⾯是不同于咨询专业⼈员所习惯的传统长期咨询模式2 西⽅⼼理危机⼲预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适应理论●⼈际关系理论●系统理论3 ⼼理危机⼲预的原则●焦点●时效●(⼀般危机当事者重新建⽴⼼理平衡感的时间约为六周)●次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幻灯⽚11 ⼼理危机⼲预的模式和步骤●平衡模式●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认知模式●危机起源于对事件的错误思维,⽽不是事件本⾝或及事件、境遇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要求咨询师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认知中的⾮理性和⾃我否定成分●⼼理社会转变模式●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式,及社会⽀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式的选择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重要的是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
,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强化这种角色。比如地震孤儿,尤其对那些已经到异地求学和安置的孩子来说,就更需要一种安安静静的生活。否则,一旦引起过多的关注,则无异于是提醒并强化他们曾经遭遇的不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震救灾,爱心接力。激情之中,每个人需要冷静思索的是:救灾,到底是谁的需要?
救灾自然是为了灾民。当有良知的民众通过媒体目击灾难,纷纷主动捐款捐物,献血或做志愿者……与此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帮助灾民时每个人也在帮助自己。比如,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在内心获得某种安宁与幸福感。当然,这一切本无可厚非,然而必须警惕的是,当人们沉浸在一种利他主义的激情中时,有意无意间也往往会越俎代庖,忽视灾民的真实需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心理救援着重关系的建立,具体到灾区目前的心理救援,有些方面显然不尽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心理救援队伍走马观花,流动性过强,一些人到灾区更像是“采风”。明星、志愿者、心理救援者奔赴灾区,对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长久,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其结果必然是,需要救援的人得不到必要的真实的安慰,反而可能会在走马灯式的心理救援中失去安全感而深受其害。而且,面对新的救援者,他们可能因为一遍遍复述自己的不幸,让尚未结痂的伤口一次次流淌鲜血。
与此同时,摆正心理救援者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这些不幸的人,即使是专业人员,最应该做的显然不是强调自己有多专业,可以舍我其谁地告诉灾民如何做最有希望或最健康,而是应该将自己视为默默的陪伴者与同行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即使对方拒绝你的帮助也能够欣然接纳,不必因此产生不解与愤怒,因为在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这样的助人行业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受助者利益至上。
比如,为了寻找“卖点”,有些记者一次次强迫幸存者去回忆自己的恐怖经历。被埋在废墟下获救的学生,被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不幸;面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却坚守救灾一线的女民警,记者却问她:“你现在不想你的女儿吗?”不得不承认,这些没有底线的“爱心”,构成了对这些幸存者的“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灾民进行心理重建的过程中,从媒体到官员,更不要过度赞美和渲染坚强。心理学认为,受到创伤后的人的情感宣泄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减低内心的焦虑、压力与痛苦。这些情感如果不经过疏导与处理,被强迫压抑到内心深处,一旦遇到某种刺激便有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在网上,有一封流传很广的一个地震孤儿的信。大意是,唐山大地震后,失去许多亲人的他在北京被收养,从此被“好心的人们包围着”,一次次让他回答痛苦无比的问题,如“当时我是怎么被救的?地震的场面?我爸爸、妈妈怎么死的?”更严重的是,他被以后上学的学校拉去作报告。
如此情景,更要让社会自问“救灾,是谁的需要?”心理学认为,最高明的心理救援,是让受助者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助,而不是在接受救助后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