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公众读书笔记kiri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影公众》读书笔记李普曼在书的扉页上写到“To Learned Hand”。将书献给美国最有名的大法官之一的汉德,就表明了《幻影公众》一书并不仅仅只是关于新闻舆论传播的一本著作,而且是一本关注新闻对公众民主所产生的影响的著作。

这本书在表达对民主现状态度时,正如此书出版时的批评一样,有一部分的消极判断在其中。但同时,将公众从虚幻的神话的公众形象中解救出来,并推动民众的意见表达朝着一个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可能才是它最大的贡献。

一舆论是辨析真相还是干扰判断

首先是李普曼对待舆论的态度,“幻影公众”,在其观点里已经意识到公众作为一个群体,很大程度上被夸大。正常意识里强大的公众力量,其实只是一个幻影。

什么是舆论?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既然要成为一种广泛性的舆论,那就是说明很多参与舆论者都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了自己的意见观点。在我看来,至少当今的舆论本质上是一种态度而非意见。

每一个舆论参与者,必然的是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本身在讨论一个事件的同时,夹杂个人的成长经历,判断标准和个性情绪,必然会导致对待事情的不同标准。

所以在将每个人各异的意见整合为一个广泛受认可的舆论时,往往不可能靠自然的融合。在意见整合为态度的过程中,有人妥协、有人开始向意见领袖倾斜。舆论的形成在不经意的背后可能会受到控制,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人更有力量主导舆论。媒体属于社会监督的一种,但是政府、财阀、高级知识分子仍然可以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影响媒体,引导舆论。这就导致了,更多一开始没有参与事件讨论,或者无从知晓事件本身真相的普通民众会被舆论牵引。影响甚广的药家鑫案,原告代理人张显利用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用所谓的道德审判加速了药家鑫的死刑。历史上的数次战争,一战,二战,无一不是利用媒体传播从而掀起民众情绪。

舆论宣传是可以被左右的,甚至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来看,无论是正义的一方为了爱国主义的复兴,还是非正义一方试图更多民众参与更大范围得到侵略利益。双方都是通过媒体,通过舆论导向,干扰了民众本身对于事件的判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很多人认为政府导向舆论会通过新闻检查和压制舆论的方法。但是反过来看,舆论是根本无法压制的。在前面谈到舆论最终是以一种态度的形式出现,那么当权力拥有者压制一种言论时,舆论立刻会往另一方向倾倒。这就好比舆论天然同情弱者一样,因为主导舆论的人拥有权力却没有庞大的舆论数量。

所以无论本身舆论主导者,是出于安定国家或者是其它的动机,都可能造成不利结果。一是干扰民众判断,二是导致舆论偏离。

二公民投票权与直接行动力

民众判断被干扰,舆论偏移又会导致“大众暴虐”,就是现在所说的网络暴民。当民众没有渠道去触摸事件最核心的东西时,往往会被舆论所左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投票所表达的公民意愿是否就是真实的民主渴求?李普曼在书中说“多数永远不能实现自治。即使革命成功,政治生活中仍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在政治领域中,多数原则并没有体现出道德优势,它只能证明在文明社会中多数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体现。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民众在无法明晰判断时,所表达出的选举态度往往

是模糊甚至是随意的。

深有体会的是每次选举居委会时,父母的选票总是随意的填选的。而这种草草了事的态度绝不是个别,甚至于是大多数。直接选举中选民与被选举者有着更为直观的联系和了解,都对选举没有认真的对待,更何论间接选举呢?

李普曼通过对美国每年选举数据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是——通过选举的方式表达公众意愿的理想也是一种幻想。

一则公众对于一个事件本身的意见是极其多样化的,而选举简单的勾画无法表达出对一件具体决策的意见,仅仅只是态度。二则,公众对于与自己实际生活并不十分贴近的社会政治无法保持长久的热情,公众的精力有限,他们更可能的将生命用于自己的生活。三则公众对于专业性决策缺乏专业素质。

投票的有限性与言论表达的丰富性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投票只能决定这件事情做还是不做,却很难阐释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公众无法表达观点,它只是代表自己,支持或反对某个个人或某个主张。

三社会民主教化与公众政治素养

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政治参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演进,从专制制度到民主政治,从朋党倾轧到政党合作,从限制选举到普及选举,其实都是以政治参与度的改变为枢纽。政治参与的阶层越发丰富和广泛就说明,民主的成效越大。

但是政治参与度取决的不仅仅是外部政治环境的宽松亦或压抑,还取决于公众本身对参与政治的意愿,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育给少年即将来的参政公众灌输着一些过于宽泛的知识,上到罗马的寡民民主下到朝鲜的集权危机,却忽视教授公众思考和感知世界的能力。给了公众一个固化的标准,极易使个体丧失个性,使群体丧失活力。这样导致制度本身与执行之间的脱节,专业需求与实际素养的脱节就导致了人民与政治连接过于狭隘。

李普曼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假如舆论本身在只是和精神质量方面没有任何改进,舆论会起身作用,怎样做才能更行之有效。”

而媒体在这个过程就需要承担起责任,媒体无法给公众系统化民主教育,但是可以靠客观的事实去引导公众思索社会达到民主教化的作用。

四公众形象与精英政治范围的重新界定

李普曼质疑传统民主理论中所崇拜的“公众”,他担心民主时代里自由的舆论无法成为民主的“帮手”,担心舆论和民主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和谐关系,甚至两者是否根本就没有什么浪漫的邂逅。

公众与政治管理者的所处地位不同导致了两者接触到事件的程度和位置不同。管理者往往看到事件更为全面的影响,会权衡利弊制定政策,但也会因此丧失客观判断的自由。而公众生活在事件中,他们看到的是更为直观更加切合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但这就限制了他们通过一件事情去联系其他事情的全局观。

有人批评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一书中表达出过多的精英政治倾向。精英政治无非是由精英阶层主导的一种政治类型。但是,实际上,政治的具体决策需要精英者来制定。

公众与精英在政治生活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具体分工需要界定。如果一切事务交由精英,那么不管组织一开始多么民主,那么必然最终会导致寡头政治。倘若,全由民众决定,又会因为民众本身政治素养的限制,从而导致多数人民主暴政。

民众在关注自我具体生活时,关注一些自己所了解的方面或者利益相关的方面,在自我熟悉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在有关具体需要专业知识的方面还是需要专业知识人才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