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

合集下载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克洛狄斯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但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洛狄斯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

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

克洛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莎士比亚笔下的国王克洛狄斯狡猾、诡谲,怀有一种不懈的戒忌心理。

虽然他大权在握,得到了渴慕已久的王后,但在众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破损的欢乐”、“殡葬时带着欢乐”、“结婚时唱着挽歌”、“悲喜分量相等”等话来蒙蔽众人,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机很深、善于伪装的人。

另外,他还被一种强大的罪孽感所缠绕。

他在祈祷时说:“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上天慈悲不来照射在罪恶的脸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明白,虽然祷告有力量使罪人失足后得到宽恕,但是他由犯罪得来的东西还未放弃:王冠和王后,若一个人保留着由罪恶得来的东西,是得不到宽恕的,因为天上与腐败的人世间不同,不能由罪恶得来的利益划出一份去交换天罚,在天上,一切行为只是按实情给予奖励或惩罚的。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摘要:《哈姆莱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夜宴》两相对比,二者都有其鲜明的时空特点,形成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不得不说《夜宴》是一次对经典成功的演绎,它在体现《哈姆莱特》精神实质的同时灌入了中国味道。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二者从主要内容来看都可简述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讲述在动乱不安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暴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后乔特鲁德改嫁,国内谣诼纷纭。

他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其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虽然受其犹豫、延宕性格所累,但最终仍踏上复仇之路与新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夜宴》展现的是身处五代十国的太子无鸾为情所伤,无心政务,为避尘俗,他远走他国修习吴越之艺。

当得知其父罹难于后庭,反朝后得知为其叔父所为,他选择了复仇。

整部电影表达的是欲望,探讨的是寂寞。

两位王子的复仇之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线。

这一过程中又穿插进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人对欲望无止尽的追求和封建制度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突。

二、人物塑造哈姆莱特这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忧郁、深沉、犹豫、延宕。

他曾经是一位博学多才且文武双全的快乐王子,正如奥菲莉亚所言,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言,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残酷冰冷的现实将其拽入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父亡母嫁、王位易主的现实,他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精神颓靡,郁郁寡欢。

当先王鬼魂告知其被新王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便有了复仇的意识,但因其延宕的性格,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作者:周万波来源:《商情》2010年第08期[摘要]冯小刚导演是以贺岁片著称的,从1997年至今贡献了八部贺岁影片,而本文要讨论的影片《夜宴》是一部不是在贺岁档推出的电影,但是其票房还是很可观;通过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来探寻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影片的改编和其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情感独白彷徨改编爱情众所周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首部古装影片《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纵观整部影片,的确,《夜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但是仔细比较,便还是能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的理由是什么?编剧盛和煜的解释是“明代教条、清代不代表古典,五代十国的文化包容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其实,对于影片《夜宴》来说,把背景放在五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五代的历史都比较模糊,具体的正史也很少普及。

另外,五代与唐朝也十分接近,这就会使得观众本能地认为那依然是一个强盛的中国,又可以照着唐朝的方式来建构人物。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不明白的历史时期给中国版《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第二个问题是,与《哈姆雷特》相比,到底有哪些情节变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方面。

显然,无鸾正是哈姆雷特,厉帝是国王克劳狄斯,而婉后是王后,青女是奥菲利娅,殷隼是雷欧提斯,殷太常就是宰相波洛涅斯等等,都一一对应了。

下面再具体分开来细说。

哈姆雷特与夜宴的比较研究

哈姆雷特与夜宴的比较研究

摘要:由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是把《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

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关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关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哈姆雷特》;《夜宴》;电影改编;人性与欲望;美的形象;死亡阴影21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发展迅速,《夜宴》对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的某些特征,可以说它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产物,最为重要的是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笔者就《夜宴》与《哈姆雷特》的人性与欲望、塑造的美的形象、延续的死亡阴影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性与欲望’人性与欲望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悲剧作家的艺术功力并不止于斗争方式的选择和呈现,而是从引发斗争的矛盾两极在对抗中所产生的张力去寻求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集结点。

而人性也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体,内涵有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观念、理想;外延则关涉到社会、时代、民族、环境、文化”。

在《哈姆雷特》中,人性中的种种都有体现:克劳狄斯为了权欲而弑兄与夺位;格特鲁德为了情欲而委身叔叔,全然不顾国王新丧不久,就“迫不及待钻进乱伦的裘被”;主人公哈姆雷特,他的理想是单纯与热烈的,他的心智是理性与沉着的,他总在不断地进行灵魂自审。

但在父王的突然死去与母亲的突然改嫁的唐突现实面前不知所措;在充斥着情欲与权欲的丑陋现实面前显得苍白脆弱。

“莎士比亚透过人性的表层描述,如主人公的言行,疯子的心态,哲人的思想,沉潜于痛苦的深渊,去剖析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执着探求理想的人性”。

对于《夜宴》,连导演冯小刚自己都说《夜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欲望的电影。

他说,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欲望才参与到这个事情里的。

欲望不是指他一开始就要做这件事,而是说他是在不断地膨胀和变化,是被这个欲望驱动着,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

哈姆莱特与夜宴

哈姆莱特与夜宴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

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

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

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

《哈姆莱特》与《夜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

《哈姆莱特》与《夜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

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莱特 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 德来说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 没有直接和主动地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 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 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
婉后不仅有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 烈意愿,极大的抱负和热情投身政治, 也有不输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
她是男性的附庸,正如“女人首先被定义为女儿、或 母亲、或是妻子,”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 莱特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德来说 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和主动地 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她一直疼爱着儿子,尽管儿子曾经对她恶语相向;她无意 中为儿子而死,用死亡完成了对自己“不贞”的救赎。对 哈姆莱特而言,她不失为一个慈爱宽容的好母亲。作为一 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 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因此,莎士比亚并不是将乔特鲁 德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而只是将她定义为一个有缺 点的人。当然,这位有缺点的女性也是“男人幻想的产 物”,是基本按照“天使型”的标准打造出来的。
莎士比亚的笔下虽然也有鲍西娅那样智勇双全 的女性,但总的来说,莎翁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 没有逃离著名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和格巴提出的 天使/ 妖妇的二元对立模式。天使型女性美丽温 柔,忠贞贤良,谦卑沉静,以德报怨,如《李尔 王》中的考地利亚,《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 妖妇型女性野心勃勃,杀伐决断,自私冷酷,凶 悍狠毒,如《马克白》中的马克白夫人,《李尔 王》中的高纳里尔和里根。这种对女性程式化、 脸谱化的描绘,显然没有还原妇女在生活中的本 来面目。男性作家通过对他们臆造出的天使型女 性的褒扬和对妖妇型女性的贬斥,把父权制的价 值体系强加给女性,要求女性具有天使般的美德, 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期待。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与权力欲望——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

人文主义与权力欲望——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
想 到 叔 父 克 劳 狄 斯 已 经 继 承 了 王位 , 而 母 亲 也 已 改嫁 。 悲 愤 的
他更发现了父王被害的真相 , 决心为父王报仇 , 于是 装 疯 。他 首 先 在 宫 廷 内 安 排 了戏 剧 表 演 《 捕 鼠机 》 试探 叔父 , 后又在其 母后房内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 , 其叔父将他送往英 国, 想 借 英 王之手除掉他 , 没 想 到 他 半 路 上 又 逃 了 回来 。 其 叔 父 又 挑 唆 波 洛 涅斯 之 子 雷 欧 提 斯 与 哈 姆 雷 特 比武 .并 在 雷 欧提 斯 的剑 上 抹上了剧毒 , 还 准 备 了毒 酒 。 比武 中 两 人 均 被 对 方 所 伤 , 毒 酒 被其母后 喝下 , 得 知 内情 的 哈姆 雷 特 挺 剑 刺 向 叔 父 , 国王 倒 地
悲剧 , 历来 被誉 为戏剧 中的桂冠 , 以 其 深 沉 的 艺 术 精 神 震 撼 和感 召 着 世 人 。叔 本 华 曾 说 过 , “ 无 论 从 效 果 巨 大 方 面 看, 或 者从 协作 困难 方 面看 , 悲剧 都要算 做 文艺 的最 高 峰 , 人 们 因此 也 公 认 是 这 样 ” 。 莎 士 比亚 的 五 幕 悲 剧 《 哈姆 雷特 》 和冯小 刚执导 的电影 《 夜 宴 》 都 选 择 了 以 悲 剧 形 式 展 现 情 节, 反 映 时 代 。有 人 把 《 夜 宴》 比做 中 国版 的 “ 王子复仇 记 ” ,
7 4 5 0 0 0 )
摘 要: 冯 小 刚 导 演执 导 的 《 夜宴》 被 称 做 中 国版 的“ 王子复仇记” , 从题材选择 、 人 物设定、 情 节设 计 等 方 面 都 与 莎士 比 亚 的 五 幕 悲剧 《 哈 姆雷特》 有 着相 似 之 处 。但 不 同 时代 背 景 , 使 两位 作 者 表 达 的 主 题 思 想有 着很 大的 差 别 , 一 个 着 力反 映文 艺复 兴 时期

夜宴与哈姆雷特观后感

夜宴与哈姆雷特观后感

夜宴与哈姆雷特观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而《夜宴》则是他的一部相对较为冷门的作品。

在看完这两部戏剧后,我不禁想要进行一番对比和感悟。

首先,这两部作品在题材和情节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哈姆雷特》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中心,讲述了他为父亲之死而展开的血腥复仇,并因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夜宴》则以古罗马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马克·安东尼与奥古斯都之间的宏大权力斗争。

这两个故事在元素上截然不同,一个是亲情与复仇的故事,一个则是权力与政治的斗争。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这两部戏剧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表演为主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对白与深度的心理描写。

在观看《哈姆雷特》时,我被角色们犀利的台词和鲜明的个性所吸引,他们之间的较量和心理斗争让我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才华。

而《夜宴》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叙述和戏剧的气氛营造。

通过大量的壁画、音乐和舞蹈来呈现古罗马背景下的权力斗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盛宴之中。

这种形式上的不同使得两个故事在表达手法上有所区别,但都显示出了莎士比亚对人类内心的深入探索。

第三,尽管剧情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哈姆雷特》和《夜宴》都展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在《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情感的爆发与冲突,包括嫉妒、疑心、欺骗和背叛。

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以及他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让我们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而《夜宴》中的权力斗争更加凶猛残酷,每个角色都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自己的野心。

这种丑陋和腐败的一面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也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腐朽。

最后,通过观看《哈姆雷特》和《夜宴》,我不禁思考起戏剧的意义和价值。

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的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戏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和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作者:郎易安)06年12月12日摘要此篇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夜宴》主角定义不同的比较分析,论述在封建主义制度下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都是肯定的这一相同点。

开篇论述的是男权主义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几方面内容。

即男权主义(androcentrism)又称男权制(父权制)。

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权主义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男性统治二、男性认同三、将女性客体化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文章首先对两部作品进行了主角的比较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是同样适用的。

无论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哈姆雷特》,还是到今天以五代十国为背景的《夜宴》;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剧中主角的角色变化,却都没能改变封建社会对男权主义的维护与肯定。

看来在这点上,中西方文化历经这么多年,依然是共通的,“男权主义”是一直生存而没有灭亡的。

关键词:男权主义;《夜宴》;《哈姆雷特》目录前言................................................................................................................................................................... f ——男权主义的定义.................................................................................................................................. h⏹男性统治...................................................................................................................................... h⏹男性认同...................................................................................................................................... h⏹将女性客体化 (i)⏹男权制的思维模式 (i)——对《哈姆雷特》的分析 (i)——对“婉后”的分析............................................................................................................................. m 参考文献.............................................................................................................................................................. p 致谢.................................................................................................................................................................. q前言影片《夜宴》,出自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著作《哈姆雷特》。

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_夜宴_对_哈姆雷特_的三重释义

_夜宴_对_哈姆雷特_的三重释义
099
影视话语●YINGSHIHUAYU
《 夜宴》对《 哈姆雷特》 的三重释义
王霞 邵成武
一、从男性性格悲剧到女性命运悲剧
可以说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是莎士比亚 将人从神的光环中解放出来。在他的戏剧世界 中尽管有幽灵和巫女的出现,但他们不再代表 全能的力量或至高无上的主宰,人的行为需要 自己的理由。命运支配下的人们,也不再是被动 消极的承受者,而变得更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和反抗命运的意志。但是这些人物的性格却有 着明显的缺陷,正是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使人 物形象丰富起来,随着情节的发展,这种性格的 缺陷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 《 哈姆雷特》 这出戏剧的表象是国王败坏伦常、 嗜杀贪淫、万恶不赦“,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导 致了悲剧性的结局,他是死亡达成的施动者,直 接陷害了亲兄弟并间接毒死了皇后乔特鲁德。 但其实他并非是推进悲剧性结局的邪恶轴心, 因为哈姆雷特在这一生死关系中用三条人命塑 造着噬血狂徒的形象,他的身上有着俄狄浦斯 般悲壮英雄的气质,他一再隐忍、逃避,但是尽 力躲避灾难的一切努力都纯属枉然。王子本可 以尽早实现他复仇的愿望,但是虔诚的信仰,延 宕和犹豫的个性使复仇的欲火直到最后才被动 地点燃,即在爱人奥菲利娅乘鹤而去,母后毒酒 暴毙之后。在这个叙事结构中,哈姆雷特被置于 中心,他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但是他的身份使 他无法遁逃,家仇( 杀父)、国恨( 篡位)、情债( 占 母)将其卷入无尽的生死洪流中“,不求战,却难 免一战”。
《 夜宴》延用了《 哈姆雷特》中的主体构架, 欲望、权力、杀戮、情爱、复仇这些莎剧中的母体 被挪借了过来,置换到古老的东方宫廷,从一部 着力刻画男性的性格悲剧转变为以女性为视角 的命运悲剧,突显欲望和权力交错的女性可怕 的心计。那句经典的台词“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是女人”在《 夜宴》中被彻底颠覆,男性反而被指 认为阴柔、退避的角色,王子无鸾完全缺失男性 的性征,他以一身白衣出场诠释着归隐的绝决 和忧郁柔美的气质,他心灰意冷逃遁到吴越之 地的缘由仅仅是因为父亲夺其所爱。在父权制 社会中,儿子是不可违逆父亲的意愿的,因此他 寄情于歌舞音韵中,成为“ 一个杏花春雨温山软 水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无鸾远离权力的中心, 没有作为英雄必具的魄力,难以担负起雄视六 合、君临天下的重任,这为父亲驾崩后由王叔继 位做了令人信服的注脚。他无意卷入权力的争 夺中,回到宫廷仅仅是因为生命受到威胁后本 能的窥探,越女剑不再是格斗的利器,却成为了 剪纸的工具。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一)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一)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一)【内容提要】《夜宴》是继《英雄》和《无极》之后,中国著名导演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和进入世界美学赛道的另一张“出师表”,然而,对于经典的克隆和改编又一次遭遇“滑铁卢”。

《哈姆莱特》的美学贡献何在?同为复仇题材,《哈姆莱特》与《夜宴》为什么一个成为经典,另一个却遭遇“滑铁卢”?隐藏于影片奢华制作背后的美学眼光与美学感觉,是比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夜宴复仇延宕爱近几年,几位著名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以克隆和改编经典名著的方式作为自己挑战世界最高美学水平、艺术水平的“出师表”:如果说张艺谋的作品《英雄》是中国版的《罗生门》,陈凯歌的作品《无极》是中国版的“古希腊悲剧”,冯小刚的作品《夜宴》则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可是,他们的美学努力却皆以失败告终。

同为复仇题材,为什么一个成为传世经典,另一个却兵败“滑铁卢”?《哈姆莱特》真正的美学贡献何在?我们究竟需要培养起怎样的美学眼光和美学感觉?这是比评价一场浮华“夜宴”的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一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源于公元4至5世纪流传于欧洲的丹麦传说,自12世纪至16世纪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素材不断地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但并没有一部作品取得成功并流传后世,直至莎士比亚点睛之笔的创作,才使得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哈姆莱特》的美学魅力何在?是什么让“哈姆莱特”——这个曾经是“复仇者”代名词的血腥形象成为令一代又一代读者感动和沉思的艺术珍品?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为莎士比亚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和厘清。

直到1736年,英国批评家托马斯·汉莫第一次提出“哈姆莱特的延宕”的命题,发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我为什么要复仇?复仇意味着什么?人类千年快意恩仇的历史在哈姆莱特脚下意外地停顿了短短几秒钟,但这实在是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西方人性的历史因为这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而得以掉转方向继续大踏步地前进。

《夜宴》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吗?——评冯小刚的《夜宴》

《夜宴》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吗?——评冯小刚的《夜宴》

《夜宴》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吗?——评冯小刚的《夜宴》米学军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
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
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
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因素.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米学军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哈姆雷特的提问《夜宴》的回答——浅论《夜宴》的意义 [J], 许相全
2.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 [J], 杨淑敏
3.冯小刚贺岁片之王的春晚夜宴 [J], 无;
4.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夜宴》——冯小刚监制,王媛媛编导,以芭蕾演绎哈姆雷特
的抉择 [J],
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评冯小刚《夜宴》的得失 [J], 宋国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那么,从这样的情节安排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

而在人物形象设置上,两部作品也交相呼应:厉帝与克劳狄斯,无鸾与哈姆雷特,婉后与乔特鲁德,奥利菲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

《夜宴》中的婉后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有着一样的身份,即都是一女侍二夫的王后。

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哈》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傻,奥菲莉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傻。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

在国王死后,她一直生活在哈姆雷特对她的责骂声中,在王子的羞辱与挖苦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她的内心被撕伤得鲜血淋漓。

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

至此,哈姆雷特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他的“伤其心而不能伤其身”的复仇使命。

剧终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认为是为救哈姆雷特,但如果仔细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

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

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

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

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

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

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

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

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

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

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

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

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

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

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

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

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

太子复仇,反被
母后用心腹宫女提供的有毒宝剑误杀,而当母后最终解决掉大臣之子时,却从阴影处伸出致命的一剑。

整个故事也已悲剧而收场。

二、评述两大艺术创作风格(creativa style of art)的差异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1601)是思想艺术最突出的一部。

它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地表现了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相结合的鲜明主题,是一出内容深广的社会悲剧,一首情调悲愤的叙事长诗。

而现代影片《夜宴》的介绍说它其实是脱胎于大明宫词的一段剧情。

历史考据方面的功夫没有白下,晚唐森森的深宫感觉很是对路。

幽玄的黑色与猩艳的红色,将《夜宴》华美、阴晦、凄厉的世界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越人的歌谱、婉后的凤袍等均令人过目不忘;而独坐幽篁里的歌艺馆则堪称全片艺术指导的点睛之笔。

三、创作内容(creative content)方面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一部压抑、阴霾的宫廷政治斗争剧。

但我与部分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剧情的确有些类似于《哈姆雷特》;艺术创作风格也幽默得好像给人一种压抑感。

但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如:“冯小刚相当聪明,早在宣传初期就宣布影片构思来自《哈姆莱特》,一则借莎士比亚提高影片的艺术品味,二则避免在故事整体构架上受到质疑。

影片也的确非常“忠于”原著,故事情节甚至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能与原著戏剧中一一对应。

不过,影片对人物的主次关系还是有所调整,重点侧重于皇后、厉帝与太子的三方矛盾冲突,皇后、青衣与太子的三角恋爱最终沦为政治阴谋的点缀,这或许更多出自商业方面考虑”。

四、人性(Human nature)方面
尽管《夜宴》从莎士比亚借来西方化的背景与格局,可还是带出中国传统禅意。

拥有一种存在主义气质的太子,最终还是抵消不乐宿命的召唤。

在爱情和阴谋之间毁灭的,还有篡位的厉帝,他的谥号就说明了他的本质,充满欲望,试图拥有一切,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婉后,厉帝从所有层面反击过去觊觎的岁月,核心当然是哥哥和侄儿,权利和性欲,占据了这些人的行为。

其实,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都是为无可逆转的悲辛而怜悯,《夜宴》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所有人都逃不脱,最终婉后在尘埃落定后的欣喜中,被不明来处的飞刀所杀,她回头,却不知暗器何所由来。

总之,在影片《夜宴》中,虽然无情无义之徒互相玩弄、同归于尽的荒诞结尾一时让人无语。

但它也确实是一部颇有争议、耐人寻味的电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