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4)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实验室,自然,现场),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14-7简答)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5、(名解)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b,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6、(名解)实验法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4-4名词解释)7、(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14-7名词解释)b,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

(2)结果更可靠。

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

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

缺点: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

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

缺点: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10、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然后就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作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第一章总论识记:一、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试验法;2、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

)、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研究、模拟研究(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3、历史档案分析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不能视为欺骗行为。

领会: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3、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4、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1、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

2、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3、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问卷法、谈话法等方法。

4、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实验室实验法是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四、现场研究法,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

五、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一、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试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领会:一、实验社会心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受到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作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加以观察并作定量化分析,并且根据研究所得材料来解释、控制与调节人们的行为。

江苏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考点全集

江苏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考点全集

文中页数减7为实体书页码。

按章节顺序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概述【领会】(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群体社会心理、行为及规律的科学。

【领会】(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界1.心理学,allport【研究个体社会行为意识】2.社会学(1)斯特克【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界定,为了解释社会互动】(2)艾尔乌德【研究社会互动,以群体生活心理为基础,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领会】(三)我国学者的阐述1.社心第一人,孙文本【研究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2.吴江霖,82年4月社心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个体或多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3.胡寄南,91年【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领会】(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研究个体心理行为形成的社会因素、形成途径及作用机制【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侵犯、利他】2.群体:研究群体成员、群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群体的静态结构、动力学原理【人际交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从众、服从、暗示、模仿】3.应用:理论、研究、实践三领域【知识建构、利用和干预、改善生活质量】【领会】【熟练掌握】(五)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个案、跨文化。

1.观察法【真实情境,感官、仪器直接观察记录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或多变量的关系】(1)参与观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自然状态。

(2)非参与观察:无任何干预。

2.实验法【控制的情境,操纵自变量,发生改变,后研究自变量、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1)实验室: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

(2)自然: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日常情境。

(3)现场:操纵自变量,尽可能控制额外变量。

3.调查法【研究的问题为范围,拟好问题,自由表达态度意见,统计分析结论】(1)问卷。

(2)访问。

4.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也称个案历史法】特征:(1)广集资料: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身体特征、心理特征、过往创伤性经历等。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

精品文档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P63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

P115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P123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25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

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金盛华)P141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

)P163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P17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P130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P152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

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考试必备

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考试必备

第一章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简答)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2、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核心内容之一。

(选择,填空)3、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5个维度,即“大五”人格理论:(1)神经质(2)外向性(3)开放性(4)愉悦性(5)公正严谨性4、生活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有优势(1)能够自主(2)能力(3)关系(4)自尊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关系(简答)社会心理学与常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或信念的影响7、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团体过程8、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行为主义是第一势力,精神分析是第二势力,人本主义是第三势力9、简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个体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归于性的因素,认为在生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2、行为主义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

(3、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10.简答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早期状况1895-1934年2、起步阶段1935-1945年3、发展阶段1946-1969年4、反思阶段70年代5、发展阶段80年代之后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必考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思维三个方面。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人们对他人外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分析和解读。

社会知觉研究表明,人们在观察他人时往往会从多个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并对他人进行判断和评价。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过程。

社会记忆包括自我记忆和他人记忆两个方面。

自我记忆研究关注个体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和表现,而他人记忆研究则关注个体对他人经历的记忆和表现。

社会记忆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他人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方式。

社会思维社会思维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推理的过程。

社会思维包括归因、模因和心理理论等方面。

归因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模因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心理理论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和理解。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发生行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社会互动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互动方式和效果。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它规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标准。

社会规范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对待和遵守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互惠行为互惠行为指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基于相互合作和互惠原则进行的行为。

互惠行为研究关注人们如何进行合作、信任和交流,以及互惠行为对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研究关注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群体动力学。

群体行为研究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情感的影响。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1.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讨论研究对象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与和会行为这一点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因为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因此群体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之一,所以社会心理学既应该把个体理解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也应该把群体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他让被试分为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与不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两个被试组。发现后一组被试做作业有70%的人作弊,而且铃声响了,已到规定交卷时间了,还有人继续做着作业;前一组被试则只有7%的人作弊。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5.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自我是指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和判断。
正确实现自我,对自己的正确判断提出远大的而又能达到的自我追求的目标并付诸实践、获得成功,不但充分发挥了自我而且完善了自我。
①思想方法。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否则,就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使自我实现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4. 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为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引起轰动;因为他要用的心理学理论来说明人的整个社会行为,用心理学作为解释社会生活的理论基础,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引言概述:自学考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5个大点来汇总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详细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2.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认知偏差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4.信念和态度对社会认知的影响5.心理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二、人际互动与沟通1.互动与互动模式2.社会规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3.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4.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5.沟通障碍与解决途径三、群体行为与领导1.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群体决策和团队合作3.群体归属和集体认同4.领导的理论和类型5.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四、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1.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2.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3.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4.认知失调理论和态度变化5.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五、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1.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2.社会地位的概念和影响3.自我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4.自我现象和自我认同5.社会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总结:本文通过引言概述和5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人际互动与沟通、群体行为与领导、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以及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获得专业且全面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引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介绍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误等。

2.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组织和储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1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点:社会行为(领会)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要点: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4)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

(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

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

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

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

(2)让步。

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
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3)逐渐回报策略。

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

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

(4)中间人调解。

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

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

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

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

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

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

最可能赢
得胜利的联盟最有可能形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测量法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

人际吸引是人们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

遵循着强化、联结和社会交换原则。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作用及互动范围要小于群体,但与群体相比,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一节:团体的基本特征
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

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存在于一
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

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正性力量。

凝聚力最主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用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

(2)负性力量。

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身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简单的口语行为成为决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

③沟通网络。

第二节团体领导者
领导的主要作用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行为的人称为领导者。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方式的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
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社会型领导:他们着重于团体互动中的社会与情绪方面,看重团体的快乐与和谐,关心成员的心理与情绪,善用幽默化解紧张,并经常鼓舞团队的士气,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布莱克和莫顿用管理方格图的形式加以表现,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

管理方格图:(1,1)-无为而制式的管理;(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9,1)-权威型管理;(9,9)-团队管理;
领导方式最典型的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1939)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1981)的权奕模型研究。

△◎费德勒模式:首先把领导者先分为工作领导和社会领导。

那些以团体目标为重、不重视成员间关系的领导被称为工作取向领导者。

其次,工作取向的领导者在很高或很低的控制情境中对增进团体生产率最有效。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对那些领导者有中度控制的情境最有效。

所谓中度控制指领导者能与成员融洽相处但工作难度高,或者领导者不受欢迎但工作容易。

第三节团体动力学
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有时他人的存在也起抑制作用,从而使
个体的作业水平降低,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团体情境为什么会对个体的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呢?查荣茨(1965)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

在于任务类型,简单的促进;复杂的抑制。

查荣茨(1965)提出:他人存在,可增加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起促进作用;但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增加反而会破坏其行为。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震脑术:奥斯本提出,还制定了震脑术的几个原则(①禁止批评他人;②鼓励自由想象;③鼓励多样化;④寻求整合与改进。


社会懈怠:黎格曼把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对社会懈怠的解释?(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有时会产生社会促进,而有时又会表现出社会懈怠呢?)拉坦纳对此作了说明。

第一,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第二,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研究者认为增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有助于社会懈怠的克服,哈肯期研究表明,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自己对团体
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降低。

团体极化: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

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系统解释由克罗特(1986)做出,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促理了这种冒险性: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
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社会传染: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

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群体行为敏感度的增加。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匿名性和自我意识丧失所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