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6个理论学派的特点与依据
对比分析6个理论学派的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
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各学派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从自己的理论角度对人格进行了研究,致使对人格理论的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格特征理论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取向学派在人格理论研究上的不同形成依据与不同特点,以便在综合的视角上审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由于精神分析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多研究问题人格,比如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主张人性是暴力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
由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根基是无意识,所以其人格理论侧重研究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更多的是分析无意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又比如荣格总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的。
由于精神分析在很多理论上的不可证伪性,致使其很多的研究包括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此外,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研究特点还表现在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强调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本能决定论,在人格的发展上忽视了人的一生是个连续发展的历程。
精神分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沮丧,神经病和精神病发病率增高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莱布尼茨等学者对无意识领域的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直接促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另外,影响精神分析的哲学主要有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以及享乐主义哲学。
二、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由于行为主义只注重研究人的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对人意识的研究,所以多研究学习人格,所谓学习人格是指人格是各种习得性行为的结果,其人格与行为密切相关。
比如华生把人格看作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人格心理学》课程笔记
《人格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1.1 人格的概念与界定1.1.1 人格概念的缘起人格概念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个体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学领域,人格是个体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1.2 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的界定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存在分歧,但普遍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独特模式。
这些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相对稳定,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1.1.3 人格的特性与相关概念人格具有以下特性:- 独特性: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征。
- 稳定性:人格特征在时间和情境上相对稳定。
- 整合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特征相互关联。
- 动力性:人格特征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相关概念包括:个性、性格、气质等。
1.2 人格心理学简史1.2.1 人格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人格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标志。
20世纪中叶,奥尔波特、卡特尔等特质理论家推动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随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学派也对人格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当前,人格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者关注人格特质、人格障碍、人格发展等多个领域,并试图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3 人格理论流派1.3.1 人格的6个理论流派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无意识、童年经历和性本能对人格的影响。
- 特质流派:关注人格特质的分类、测量和理论探讨。
- 行为主义流派: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刺激对人格的影响。
- 社会学习流派:关注观察学习、模仿和强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 人本主义流派:强调自我实现、个体潜能和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 认知流派:关注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对人格的影响。
1.4 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1.4.1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
行为主义新版
朱利安.B.罗特是发现行为主义方法对人格 研究有帮助的人格理论家之一,同时对传统行 为主义观点狭隘的适用范围提出了疑义。认为 人的行为比低等动物复杂得多,要想预测人在 特定情境中的反应,需考虑知觉、期望、价值 观这些变量
使用行为潜能、预期和强化值解释人格
行为潜能: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每种可能的反应都有特定的行为潜能,人们选 择行为潜能最大的反应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引进了“行为——环境——行 为相互作用”的概念,即: 1、不仅环境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也会决定我 们处于什么环境中; 2、没有明显外部奖励的情况下,个体会自我强 化,符合内部标准或达到个人目标; 3、将内部概念如:信念、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变 化引入条件反射和人格描述中。
(一)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解释这些结果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 题:第一,在控制点量表上处于外控一端 的大多数人生活得很快乐,而且适应也不 错;第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事实上, 也许是外控使人变得抑郁,但也可能是抑 郁使人变得更外控。
班杜拉的人格理论
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 阿尔伯达省的达尔镇。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1949 年班杜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51 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5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 年到斯坦福 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 年升教授,在这 期间,受赫尔学派的影响,他把学习理论运 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 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 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 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 出科学贡献奖。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型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本章主要问题:1.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2. 多得拉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3.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斯金纳190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个律师。
童年时父母很少对他体罚,自幼起创造性很强,自制多种玩具和用具,对机械发明和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他先学习文学,大学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到了欧洲,但很快发现自己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说。
他于是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愿望,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人类行为的兴趣。
加上他在欧洲徘徊之际,接触了巴甫洛夫和华生的许多著作,因而他回到美国之后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斯金纳终于在心理学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他为自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发奋攻读心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
斯金纳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斯金纳一生殊荣不断,于1900年8月去世。
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运用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定义。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目录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概述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应用
目录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 ,强调个体行为的习得和环境刺激对 人格发展的影响。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起源于20世纪 初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华 生等人创立。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理论不断发 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学 派,如操作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 等。
应用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在教育、治疗 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 用,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变行为模 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跨文化应用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行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例如,在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管 理中,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特点,制定 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学习理论的批评
忽视情感和动机
学习理论过于关注行为和学习的结果, 忽视了情感和动机在行为形成中的作 用。
缺乏对内在机制的解释
学习理论未能深入解释行为改变的内 在机制,如认知过程和心理动力。
对刺激-反应理论的批评
简单化人类行为
刺激-反应理论将复杂的人类行为简化为 简单的因果关系,无法全面解释人的复 杂行为和心理活动。
特点
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行为的习得结 果,强调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 相互作用,主张通过改变环境刺激来 塑造个体行为和人格特质。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与心理学
关联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PPT课件
10
一、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
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 ❖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
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 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 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 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 乐乐哭闹行为
❖ 妈妈的安慰出现
❖ 乐乐之后哭闹行为增加
❖ 负强化(从妈妈角度)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是
由于乐乐停止哭闹(消 极刺激的消失)的结果 ,乐乐停止哭闹是惩罚 物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 ❖ 乐乐停止哭闹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之 后增加
20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二 ❖当小明在语文课上专心听讲,语文老师
11
有机体能以自己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地作用 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应答性反应 有
机
体
的
反
应
操作性反应
刺激-反应 反应-强化
人类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
12
❖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 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 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 和解决的。
3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 人与动物出生后 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 些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与生俱来,不学 而会的“本领”。(新生儿具备70多种)
❖吸吮反射 ❖抓握反射 ❖游泳反射
4
经典性条件反射
❖100年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 当一盘肉摆在狗面前时,狗就会流口水 ,这时的流口水叫做无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部分强化的安排
强化
1.固定时距 (Fixed-interval)
特征
说明实例
固定时距到时所做的 每月测验一次,学生通常在考前效
反应才给予强化
率增加,之后则懈怠。
2. 固 定 比 率 (Fixed- 达到特定反应次数后 工厂里的工人以按件计酬的方式支
ratio)
才给予强化
薪,理论上,工人将尽可能多生产
怎样训练一只老鼠跳舞
开始可以将食物与一个“卡搭”声配对,使这种声 音成为一种次级强化物。当老鼠动来动去时,卡搭 声比食物较容易执行。
当老鼠向上看时,用卡搭声给予酬赏(强化)。 只有当它确实向上伸展它的头时才给卡搭声强化。 只当它用两只后脚站立时才给强化。 你奖励它向右踏步,再奖励它向左踏步。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你就有了一只会跳舞的老鼠了。
Burrhus F Skinner
(1924-1990)
斯金纳箱
1、强化理论
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他提出了 “强化”(reinforcement)的概念,这可以说是 斯金纳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
强化决定了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转化和消退的 过程,也决定了行为学习的进程和效果。个人的性 格、社会规范、价值观实际上是被社会化了的个人 特征、行为方式和观点的积淀而成。只要合理地控 制强化就能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的。
Allen, Hart, BucllHarris & Wolf(1964)报告的一个个 案:
安是一位四岁大的小女孩,在学前教育班上课。不久前, 安开始愈来愈不理会班上的其他孩子,也愈来愈想粘着老 师。她开始在上课站起来,睁大眼睛看人,舔舐下唇,拉 自己的头发或摩搓双颊,以引起老师的注意。
6个理论学派的特点与依据
对比分析6个理论学派的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
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各学派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从自己的理论角度对人格进行了研究,致使对人格理论的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格特征理论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取向学派在人格理论研究上的不同形成依据与不同特点,以便在综合的视角上审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由于精神分析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多研究问题人格,比如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主张人性是暴力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
由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根基是无意识,所以其人格理论侧重研究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更多的是分析无意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又比如荣格总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的。
由于精神分析在很多理论上的不可证伪性,致使其很多的研究包括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此外,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研究特点还表现在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强调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本能决定论,在人格的发展上忽视了人的一生是个连续发展的历程。
精神分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沮丧,神经病和精神病发病率增高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莱布尼茨等学者对无意识领域的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直接促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另外,影响精神分析的哲学主要有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以及享乐主义哲学。
二、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由于行为主义只注重研究人的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对人意识的研究,所以多研究学习人格,所谓学习人格是指人格是各种习得性行为的结果,其人格与行为密切相关。
比如华生把人格看作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学派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学派第一编:人给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学习要领:第三章:人格的界定:1.人格:(阿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决定了此人对其他环境的独特适应。
(人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取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
反映了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对应。
气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的基本性质的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3.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系统性4.人格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人格成因:1.人格是怎么形成的:1)遗传与生理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与早期经验: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他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的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会遗传性”3)学校与社会文化: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1.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2.人格界定:潜意识深度心理学=潜意识的心理学3.个人结构:1)地形学模型: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研究作者:锁小红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0期摘要:人格理论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本文首先对人格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取向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行为主义取向人格理论的优缺点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治疗一、引言我们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这是心理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心理学家将争议的焦点转向情境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反映个人特征等问题。
行为主义作为20世纪心理学影响最广的流派之一,在人格理论及治疗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试图从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上一探究竟。
二、人格的定义关于人格的定义,心理学家们意见分岐。
有些人强调潜意识机制,有些人主张应检视学习史,还有人探讨人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
尽管缺乏共识让人沮丧,但是不同观点提供了人格的丰富架构,有利于探讨人格的复杂性。
中文中的“人格”一词来源于英文“Personality”,有个性和品格之义。
而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面具”或伪装的外表。
古代西方人在演戏时,不同的角色戴不同的面具。
因此戴特定面具的人一出场,观众就能够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具是剧中人人所共知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标志。
这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特征(面具人格),二是内在特征(自我人格)。
人格的内在特征多受自身标准制约,通过个人的言行彰显出来,人格的内在特征决定了人格本身。
因此,人格(Personality)可以界定为一致性的行为模式与源自个人内部的内在历程。
定义的第一部分强调一致性的行为模式,又称为个别差异。
重点在一致性,我们可以找出跨越不同时间或情境的一致性行为模式;第二部分强调个人内在历程。
个人内在历程包括影响我们行为的所有情绪、动机及认知历程。
在经历了这些内外历程后,即会显现出个人的独特特征。
人格理论共有6种理论取向:精神分析取向、特质取向、生物取向、人本取向、行为/社会学习取向与认知取向。
行为学派人格理论(Skinner Dollard & Miller)930611
(他的行為經常帶來不可避免的嫌惡後果,而這些後果具有情緒 作用),生活亳無目的感,也缺乏成就感(無論他作什麼,都很少 得到增強);他成為憂鬱症患者 (他自以為有病)或變得神經質 (他 用各種無效的方法來逃避)。
3.目的和意向 目的和意向(Purpose and Intention) :只是有機體感覺到的物理刺 目的和意向 激,而非行為的內在事件 。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從行為推論出 來的結果
(3) 文化習俗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在Skinner晚年(1987;1989)很強調文化在塑造人類行為(人格)上的重要 性(如:語言)。他雖然強調行為受環境所控制,但也相信我們是建造環境的 創造者,我們設計了一個控制性的文化,同時又成為文化的產物。
代表人物
• Pavlov’s 古典制約 • Waston 給我一打四肢健全的兒童,在我所特定的世界中養育,我將保證 隨機選中任何一個就能把他訓練成為任何我選定的專家-醫生、 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室乞丐、小偷,而不必管他的天賦、 傾向、活動、職業,以及他祖先的血統。(Watson, 1930, p. 65) Thorndike的效果律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 Hull’s 刺激-反應學習 Miller & Dollard 的刺激-反應理論
理論要點-理論緣起
• 許多心理學家對Freud的心理分析指出兩項重大缺失: (1)其含糊華麗的詞藻使得研究不可行。 (2)無法確切的預測行為。 實驗的啟示: • Hull的驅力降減論(drive reduction):人類有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例如 如果我們不知曉得老鼠習慣建立的過程, 必 食物、水等,為了生存人類必須滿足這些生理的需求,這便是行為發展 然無法了解此行為的道理何在, 所以對於表 的驅力(如:嬰兒學習吸母奶以減少飢餓)。 面上不可理喻的行為, 必須從他的開始來了 解整個事件的意義。 • 與Skinner的操作制約一樣,其主要結構性概念是反應 反應。根據Hull的理 反應 論,一組刺激-反應間的聯結便稱為習慣,所以人格結構可以被簡單界 定成習慣 。 • 老鼠的實驗
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格与学习
•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提出质疑: 提出质疑: 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是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 果吗? 果吗? •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人的大量行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一)多拉德与米勒的简介
• 多拉德(John Dollard,1905~1980) 多拉德( , ) 米勒( 米勒(Neal Miller,1909~2002 )耶 ,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接受赫尔的思想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 影响, 影响,又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科 学思想, 学思想,两人合作共同建立了与古典 行为主义有所区别的特殊结构的理论 体系。 体系。米勒晚年研究生物反馈有重要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行为预测理论
1、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 2、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用下面的行为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强 化效价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华生的基本主张
1、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3、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 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 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释人类的行为。 释人类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毕业论文》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摘要: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Behaviorist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
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形成的行为潜力的相对永久性的变化。
行为主义,当一个人学习时,他获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即增加了他的行为储备,而且所增加的行为内容还将保留在个体中。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的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发展学校教育学生人格培养一引言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行为方式的组合,对人格的研究应该是对个体特殊学习经历和独特遗传背景的系统考察,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二行为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斯金纳Skinner 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Bandura 社会学习论
第一节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实验生理学家 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 消化研究 ;职业生涯的下半 部分用于他叫做“条件反射” 的研究 为反射研究使其获得1904年的 诺贝尔医学奖
1907年,我国科学院院士,到 达俄国科学声望的顶峰
1948年哈佛大学教授
1958年获APA杰出贡献奖
1968年获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1990年获终生贡献奖
(一)斯金纳箱实验——起源于迷笼实验
(二)人格理论
1.人性观
人性是“中性”的,无善恶好坏之分,善或恶
乃是行为的结果。
2.人格概念
第二节
华生、斯金纳人格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思想
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被 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正式揭开了心理学史上 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6年,受巴 甫洛夫学说影响,华生开始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 1919年—1920年,小阿尔波特的情绪恐惧反射实验。
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条件反应,随
之给以强化则能维持该行为。
斯金纳不重视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认为
强化就能说明人格发展的全部过程。
5.人格异常
异常的行为是习得的
异常行为的可能原因
他们的适当行为没有被强化,甚至反被惩罚
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被强化 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例如,强迫性行为
(三)理论应用—行为矫正
要因素。
行为的改变与治疗 焦点在于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使用的方法, 是示范和指导下的参与,进行的程序是先由榜样就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另一些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 子的玩具和衣服。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 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 械、工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 男孩更喜欢蓝色衣服。 显然,从很小时候起,男孩、女孩就 被区别对待了。(Pomerleau,et al, 1990)
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父母和同伴 对儿童抱有性别角色期望,孩子周围的人 也会奖励他们表现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 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 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 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 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 境条件。
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 (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 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 抽象性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 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是人格的能量源泉?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是人格的能量源泉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为或心理活动?即内驱力降低?即内驱力降低?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反应反应线索线索强化强化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第5章__人格的学习论
大卫在霍夫曼五金商店工作了18年,由于 生意不景气,霍夫曼肯定要裁员,大卫可 能要失业。他会央求老板吗?还是对霍夫 曼采取行动?或是迁怒于妻子、儿女?酗 酒?寻找新工作?自己当老板? 期末考试快到了,你会怎么做?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主张
(一)华生的生平 (二)华生的基本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行为而 非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观 察与测量而非主观内省 3.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并 控制行为,而不是基本理解
J.B.华生 (1878-1958)
4.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 定的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 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可以把他训练成我 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 艺术家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 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 的种族。”
承包、买彩票、计件工资、每月发工资领奖金、赌 博、推销行为
2.行为的消退 受到强化的行为得到保持,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自 行消失。 3.自然恢复 在条件反应消退后,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休息,然后再 单独出现条件刺激,这时已经停止的反应可能又恢 复出现。 4.类化(概括化、泛化) 所谓类化就是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引起,而且 能为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5.分化(辨别化) 是指个体能够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B.F.斯金纳 (1904-1990)
斯金纳天生就是一个引起非议的人,一个煽动家和 杰出的广告人。他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时,搬出了 原由蒙田提出的一个两难问题——“如果你非得做一 个选择的话,你是烧死自己的孩子呢?还是焚掉书 籍?”——然后他说,我本人倒情愿烧掉自己的孩 子,因为他通过工作而对未来作出的贡献,将大于 通过自己的基因作出的贡献。可以预料的是,他激 起了愤怒- 因而得到邀请,参加进一步的露面。 斯金纳是个灵巧表演人,他很会让自己受欢迎。他 说话明白流畅,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为此感到脸红, 而且长得迷人。为了展示他自己的条件形成技巧, 他教会一只鸽子在玩具钢琴上弹一支曲子,教一对 鸽于玩一种网球,两只鸽子用它们的嘴把一只球滚 来滚去。几百万人在电视记录片上看过他的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31 年起,哈佛大学研究员
? 1936 —1944 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 ,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 控制飞弹与鱼雷
? 1945 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 1948 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 1968 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 级别的科学奖励
就对他微笑并表扬他,结果小明在以后 的语文课上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 讲 ?小明专心听讲行为的增加是老师对他微 笑和表扬(呈现积极刺激)的结果,是 正强化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三 ?当一位厨师烹制全熟的牛排时,油烟总
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课程提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相关研究话题:习得性无助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 人与动物出生后 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 些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与生俱来,不学 而会的“本领”。(新生儿具备70多种)
?吸吮反射 ?抓握反射 ?游泳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100年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 当一盘肉摆在狗面前时,狗就会流口水 ,这时的流口水叫做无条件反射。
?当这盘肉出现在狗面前时,同时响起铃 声,经多次反复后,只要一有铃声,即 使没有肉出现,狗也会流口水,这时的 流口水,就是条件反射。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 —1990
? 出身律师家庭,但学了英国文 学,想当作家
? 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 精神(15岁 漂流;废锅炉改蒸 汽炮)
? 1926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 ,极严格的日程表(早6点到 晚9点),没有电影,没有约 会
? 1931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现实案例分析
?刚入学的雅洁从未整理过自己的床铺。 有一天妈妈意外地发现她把床上的毛巾 被叠好,便高兴地对她说“你的床铺整理 地好整齐哦!”次日雅洁又叠好毛巾被并 摆好枕头,妈妈又一次称赞她的进步。 此后连续好几天,雅洁都能够把自己的 床铺整理得很好。而且后来还整理自己 的书桌、房间。
?在这个例子中,雅洁的行为就是受到强 化的结果,可分析如下: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
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 ?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
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 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 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 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有机体能以自己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地作用 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应答性反应
刺激-反应
应反的体机有
操作性反应
反应-强化
人类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
?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 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 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 和解决的。
二、强化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 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 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
?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 “心理学毕生 贡献奖 ”荣誉证书。
? 8天后,即 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 专著
?《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 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 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 、《关于行为主义》(1974)
? 乐乐哭闹行为
? 妈妈的安慰出现
? 乐乐之后哭闹行为增加
? 负强化(从妈妈角度)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是 由于乐乐停止哭闹(消 极刺激的消失)的结果 ,乐乐停止哭闹是惩罚 物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
? 乐乐停止哭闹
?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之 后增加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二 ?当小明在语文课上专心听讲,语文老师
? 两者本质区别:
? 行为的结果导致刺激的出现;行为的结果导致 刺激的消失
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一: ?乐乐晚上在上床睡觉后哭闹得很厉害,
妈妈就跑过去安慰他,乐乐停止了哭闹 ,但是在后面一段时间里,乐乐上床睡 觉后哭闹得更加厉害。
分析案例一
? 正强化(从乐乐角度)
? 乐乐哭闹行为的增加是 由于妈妈的安慰(积极 刺激的出现)的结果, 妈妈的安慰是正强化
? 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
? 爱攻击(流血),有建 设性(12岁的木匠,盖 别墅)
? 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 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 于杜威、安吉尔
? 1908-1920霍普金斯大学 ? 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
中的心理学》 ? 1930年以后成功的广告
商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 加的过程叫强化。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的,而不是对人 (“这是奖给你的!”)
?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强化的定义
?强化 ?指有机体做出某一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提
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定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 ?(2)紧接着出现一个后果 ?(3)(结果)导致行为在将来被加强
?小说《沃尔登第二》以及《自由与人类 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
操作性条件反射
?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 生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 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是通过个体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 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一、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反应 叠毛巾被
பைடு நூலகம்
后果 妈妈夸奖
?结果:继续叠好,并自觉做其他事情 , 妈妈夸奖成为了强化物
正强化vs.负强化
? 当有机体作出某一反 应后,导致了刺激的 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 加,并且提高了该行 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 过程
?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 为反应后, 导致了刺 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 的降低, 并且也提高 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 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