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课件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 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 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广设节度使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之 乱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继
续
发
展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
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 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 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 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 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 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 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 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 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趋势: 中央权 力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
新元
发
行省制,宣慰司,
展
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北宋:
探究三: 材料1
中书省 山东 直辖地
河北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省、路、府、州、县)
1.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 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枢密院
最高军 事机关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概况:创立?依据?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影响: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门第 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国家公务员考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科举制 隋唐
B、发展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西周) 封建时代 代不同 不 中央政府下属 是中央中书省 和中央政 侯国相对独立, 行政机构,郡 的派出机构, 同 府关系不 权力地位世袭 守县令皇帝任 行政长官直接 点同 对中书省负责 免 作用和影 一定时期产生过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 积极作用 ; 但长期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响不同 以来其残余势力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破坏国家的统一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和社会安定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
皇帝
中书省 行中书省(行省)
(河北、山东、山西)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路、府、州、县
集 权
宣慰司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 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轻则纪 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 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D A.遏制了官员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防止权力的滥用
五代十国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北宋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 将充实禁军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负责监督 于各地设转运使,多数赋税 上缴中央
科举制
隋文帝萌芽 隋炀帝创立 方式为考试 标准为成绩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历史教训
趋势:选拔标准由德行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 式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 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教训: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应建立有 效的官吏退免制度;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 际才能的弊端。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
①汉朝时,地方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 廷对抗 ②汉武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 令”。削弱王侯的权利
藩镇割据 2、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①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军队,往往 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②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 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
1、汉朝: 察举制度 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 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历别出现在商周及春秋之时,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 地位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 般 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利、 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职,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各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2)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 弱,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3)从地方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
4.(2017· 江西八校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 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 )
三、选官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 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 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 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汉时期 C.北朝初期 B.西汉初期 D.蒙元帝国 ( )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
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 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 料未提及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5.(2016· 南昌模拟)“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 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 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 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 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 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 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礼兵
科主 军 举管 政 等礼
仪
刑工
刑 程国 狱 建家
设的 工
【课堂检测】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 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 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②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置刺史监察郡国
2、唐代
▪ 唐太宗:设立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每道设置 大使一人,监察州县
▪ 唐玄宗:道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划,设节度使,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 ②设置宣政院
(2)影响 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东北、、山山西中 直书 辖省 地
▪ 【例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 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
不同在于( B )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 和藏族地区事务
▪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 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小结: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演变特点
西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 全国划为13州
唐 朝
设置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 政区划
元 朝
实行行省制度、宣政院管理西藏
中央对 地方的 管理不 断加强, 中央集 权得以 强化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1、汉承秦制
(1)刘邦大封同姓王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 “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 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 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汉高祖刘邦
(2)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大力削藩。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决策中心转变)
(3)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皇帝总揽大权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 任尚书令、侍中,参与 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 权力日显。
外朝;以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组成。且 布衣为相。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元朝行省图
(1)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①晋、冀、鲁由中央(中书省) 直接管理。
②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 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 制。
③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2)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朝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各民族友好相 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构示意图: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
元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 强化君权
1、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时期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实行中 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结构图)
(1)沿袭皇帝制度及三公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 略低于宰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宰相;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E、元朝: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影响: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朝代 秦 汉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措 施 影 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重用侍从、秘书为尚书令、 侍中 三省六部制 建立专制制度
举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依据
选拔 官吏 郡国 世家大族 中央政府 的控 制权 B、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科举制
A选拔方式:分科考试。
B发展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削弱 加强
削弱
唐 节度使,建立藩镇
收兵权、调精兵、充 加强, 宋 加强
禁军;派文官设通判; 但积贫积弱 控财权;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趋势: 中央集 权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
新 发 展
元
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A、汉朝: a汉初: 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3、从汉至元:发展
(1)演变的过程(各朝政治制度的内容或措施)
①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演变呈现的两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特点
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权力高度集中,人治大于法治;皇权至上,地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PPT课件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隋朝: 州县两级制
3.唐朝:
州县两级制 (道)监察制[后成行
藩镇割据
政实体]
5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朝:
地方官须文臣
州县两级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改“道”为 “路”
6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5.元朝: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
平章政事
路、府或州、县
宣慰司 边远民族地区
7
问题: 从汉至元朝,地方政权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思考: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各有哪 些? 2.这种制度的影响在今天有哪些痕迹?
10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 中内 尚
帝 央朝 书
制 三与 台
度 公外 成
更 九朝 为
完卿
中
善制
枢
度
机
构 11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制
中 尚门 书 书下 省 省省
12
隋朝:仍是三省制
内 尚门 史 书下 省 省省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机构的调整是围绕什么进行的? 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8张PPT)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大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3.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汉 至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政 治
(中央制度的变化)
制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的
演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
破坏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安定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
导致国家 分裂!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 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吸取唐末五代十国地方权力过大导 致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的教训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承秦制”汉朝继续实行皇帝制,在中央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让身边的待从、秘书等人参与国家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外朝”。
2.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隋朝以尚书、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组成。
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宋元的中央官制宋朝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后增设的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元朝时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使六部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的郡国并行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
州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未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刺吏”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唐的三级地方机构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后肃宗时其长官改为观察使,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3.宋元地方制度的发展北宋时把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把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朝在地方上行使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汉至元制度的演变趋势
汉至元制度的演变趋势
汉至元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加强: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政权逐渐实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程度不断加强。
从刘秀创立的东汉开始,中央政权逐渐稳定,中央集权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经过三国时期的分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到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高峰。
2. 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汉至元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地位逐渐提升。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定为国家的经典。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知识分子有了实际的地位和特权。
3. 社会等级制度的巩固:汉至元时期,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巩固。
国家实行的分封制度,使得贵族阶层的地位更加稳固,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得到了维护。
同时,各级官僚制度也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等级制度。
4. 法律与法治的进步: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治思想也逐渐兴起。
在汉代,出现了司徒、司空等官职,负责管理法律事务。
到了唐代,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有了相关的法典。
到了元代,合法之路与洪武之后胡惟庸的依法执政更加推行,进一步规范了法律的实施。
5.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文化多样性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
中国的统一程度逐渐加强,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得以保留和发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①措施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
学科%网
②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4)宋初
①措施
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
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5)元朝
①措施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
学@科网
以防大家迷路
请大家加高考分享群群号:155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