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饮酒·其五》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饮马长城窟行》原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宿昔一作:夙昔)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二、《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作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
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饮酒·其五》译文《饮酒·其五》赏析及鉴赏
陶渊明《饮酒·其五》译文《饮酒·其五》赏析及鉴赏《饮酒·其五》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饮酒·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注释结庐:构筑房屋。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前四句言情,但情中有景。“而无车马喧”,实际是有喧嚣不断的车马,只是由于作者“心远地自偏”而不见不闻而已。而“心远地自偏”正是作者从厌恶世俗喜爱闲居恬静的心理中悟出的道理。中间四句主要写景,而景中有情有理。东篱采菊见出悠然自得之情;“见南山”中传出热爱自然之情,“佳”字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而“飞鸟”句更表露了其厌倦官场生活和喜爱归田的情感。末两句言“真意”亦从景中而来,其中又包含着理,但作者没有说出,含蕴而有味。一篇短: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八年级下册古诗《饮酒(其五)》知识点整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全文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清菊花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考试范围】
1、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拓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5、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 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 ?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至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王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庶族的情志,. 方;"禄,.,"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至于以造语奇险着称的王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你们看,痕迹,.,既是写道."景中.整首诗。
饮酒 其五原文及赏析(通用3篇)
饮酒其五原文及赏析(通用3篇)拓展知识:篇一陶渊明身世本来是个谜,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
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学者凌诚沛等人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论证,解开了这个谜团。
自此,陶渊明的身世之谜大白于天下。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东晋杰出的诗人,中国历史上文学上首位田园诗派的创始者。
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气节,世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浔阳紫桑人,位于今江西省九江。
陶氏一族在是个官位显赫的大族,自陶渊明父亲去世后,家族就开始衰落。
根据凌诚沛的查证,陶渊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渊明当时二十九岁,他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南山的陶家坪,搬迁到浔阳去居住,在浔阳一住就是二十四年。
后来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后,陶渊明在浔阳续弦,再次娶妻翟氏。
翟氏贤惠有礼,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陶渊明的喜爱。
翟氏还为陶渊明生下了一个小儿子。
前416年,,陶渊明五十二岁。
可能因为上了年纪,陶渊明的思乡情结越加浓厚,他又带着妻子翟氏和五个儿子从浔阳搬回到宜丰县,继续居住在南山的旧居陶家坪。
在故里平静悠闲的生活了十一年后(前427年),陶渊明在星子栗里去世,死后安葬在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位于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篇二《饮酒·其五》原文: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陶渊明
执教者郑建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中酒”,借鉴中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由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古诗词中含酒的诗句,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作家及作品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世称为“靖节先生”。
三、我会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全班诵读课文。
四、我会感悟(明诗意,析句子)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不是指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的东西。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设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
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的主旨。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要说出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真意”指的是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五、我会品味(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七、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法大视野》中,与此诗有关的作业。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是在诗人辞官归隐后的一首诗歌。
诗歌教学我们其一要注意它的朗读,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听录音,在让学生在朗读指导下(读懂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竟读课文,个人读,全班齐读。
其次是通过朗读理解诗意,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再次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层意思,作者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采用了什么样写作手法。
但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
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
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
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
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