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项目检测临床应用
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
凝血检验L项OR目EM的IP临SU床M应DO用LO及R 影响因素
LOREM IPSUM DOLOR
凝血/纤溶的发生
Intrinsic Pathway Extrinsic Pathway
Fibrinolysis System
XII--XIIa
TF
Plasminogen
Plasmin
XI--XIa
VIII--VIIIa
比值(INR)
INR=(patient PT/MNPT(Mean normal PT))ISI
MNT=(X21+X22+......+X220/20)0.5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肝疾患严重程度的分类 严重肝炎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外因系出血筛选 手术前常规检查
X--Xa
VIIa--VII
Prothrombin FII
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Fibrin
FDP(DD)
凝血常规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ercentage,PTA)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 nalnormalized ratio,INR)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D-二聚体(D-dimer,D-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及其临床应用: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可以评估血液凝固的速度。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它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等)。
3.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如口服抗凝剂、肝素等)效果的重要指标。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4.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水平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炎症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诊断和监测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产物,其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和纤溶亢进有关。
D-二聚体检测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6.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及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
• 1、广泛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 硬化 。
• 2 、 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PT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抗凝剂、肝 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 者。 • 3、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 抗体等。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4、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 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 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 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 正常参考值为0 ~ 5mg/L(0 ~ 5ug/mL)。
• D-二聚体(D-Dimer):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 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 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 的标志。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缩短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 2、血小板增多症。 • 3、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 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等。
血凝常规筛查临床应用
血凝常规筛查临床应用血液凝固是人体内在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涉及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多种组分的协同作用。
当这些组分发生异常时,就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出血或血栓等疾病。
因此,对血凝功能进行常规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下是血凝常规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血凝常规筛查的意义1. 提前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血凝常规筛查,可以检测出潜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障碍等,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2.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在手术前、药物治疗期间或患有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时,通过血凝常规筛查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患者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3. 监测疾病进展及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连续进行血凝常规筛查,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凝血相关疾病: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家族史或患有出血或血栓性疾病风险的个体,定期进行血凝常规筛查,有助于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血凝常规筛查项目及方法1. 血凝酶原时间(PT):检测凝血因子外源性、常规和共同通路功能的状态,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受损情况。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因子内源性和共同通路功能的状态,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3. 凝血酶时间(TT):评估凝血系统内外途径的功能状态,反映整个凝血系统的活动情况。
4. 凝血酶原时间(PTT):检测凝血因子内源性和共同通路功能,用于评估凝血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
5. 血小板计数(PLT):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评估凝血功能及止血能力。
6. 凝血酶原浓度(FIB):评估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指导凝血功能的评估。
三、临床应用案例1. 高凝血风险个体筛查:某患者因体检时发现家族存在血栓形成疾病史,医生建议进行血凝常规筛查,结果显示PT、APTT延长,PLT降低,提示患者存在高凝血风险,进一步进行深入检查并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解读
凝血瀑布学说
激活
XII XIIa
XI XIa
IX IXa PF3 VIIIa Ca++
内源性途径
VII - TF
VIIa - TF
外源性途径
共同途径
II IIa
X Xa PF3 Va Ca++
VIII
V
Fibrinogen Fibrin
Ca++
Ca++
D-Dimer
E
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
D
E
D
纤维蛋白单体 + 纤维蛋白肽
可溶性纤维蛋白 聚合体
FIB
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和巨核细胞内合成半衰期为3-5d含量成人:2-4g/L;新生儿:1.25-3g/L 在过量凝血酶的作用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有直接关系
FIB临床应用
手术前的筛选试验 诊断 质量缺陷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数量缺陷先天性或获得性 FIB水平升高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PT
TT
APTT
XII
XI
IX
VIII
VII
X
V
II
I
APTT
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用以反应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因子XIIXIIXVIIIXVII 和I是否异常
PT
TT
APTT
XII
XI
IX
VIII
VII
X
输液同侧采血
凝块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在循环系统内的流动状态。
当受伤或发生血管损伤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来形成血栓,以封闭伤口,防止出血。
在临床医学中,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以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见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两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可以评估凝血的外源和内源途径。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功能,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糖蛋白和负荷力蛋白等因子的功能。
2. 凝血酶凝时间(TT):TT是评估体内凝血蛋白原、凝血因子I、Ⅷ、ⅩIII、V、Ⅻ等因子的功能的一种常规方法。
在评估肝功能、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时,TT检测非常重要。
3.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纤维蛋白生成功能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凝血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判断体内纤维素样凝血的重要标志。
二、凝血功能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指导临床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对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减少出血风险或预防血栓形成。
2. 评估手术风险: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出血风险,避免手术中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预测疾病预后:某些疾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如肝病、肿瘤等。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三、凝血功能检测中需注意的问题1.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避免盲目检测造成资源浪费。
2.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要慎重选择检测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对血管破裂、出血等损伤产生的生理反应,它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浆凝固3个主要步骤。
凝血项目检测是用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出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凝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的形成和活化过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值在11-15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Ⅶ、Ⅹ、Ⅴ、Ⅱ或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Ⅲ过高,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血友病、抗凝剂等)。
PT延长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抗凝剂使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高分子量血凝酶原的活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8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抗凝剂等)。
APTT延长可能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抗磷脂抗体综合征、DIC等疾病相关。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可能与血小板过度破坏(如ITP、TTP)、血小板生成障碍(如骨髓疾病、化疗)或药物影响(如抗血小板药物)相关。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肿瘤、感染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表示凝血酶形成和活化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值在14-21秒之间。
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凝血功能。
在肿瘤患者的诊断中,血凝五项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并指导相关治疗的选择。
血凝五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发现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的凝血异常。
在肿瘤患者中,凝血异常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肿瘤本身和癌症治疗(如放化疗)会导致凝血系统的紊乱,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异常可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降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
对肿瘤患者进行血凝五项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评估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通过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了解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凝五项还可以用于指导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
在进行放化疗前,可以通过血凝五项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以确定治疗方案和减少治疗风险。
对于存在凝血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给予血小板或凝血因子进行治疗,以改善凝血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血凝五项不能作为肿瘤的独立诊断指标,只是辅助诊断的工具。
肿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结果等。
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炎症反应、肝功能异常、用药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来解释血凝五项的检测结果。
凝血七项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 正常参考值:0-5mg/L(0-5ug/ml)
•
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
5、溶栓的监测及评估
抗凝血酶Ⅲ(AT-Ⅲ)
• 正常参考值(活性):80%-120% •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
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 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 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 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 定以及肝素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抗凝血酶Ⅲ增高则多见于遗 传性的疾病:例如血友病。
HMWK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 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 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不明原因延长需做纠正实验】 • APTT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I、血小板增多、妊娠 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3.凝血酶时间(TT)
• 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IC以 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项目临床应用
APTT N /
PT
N
/
T
T
FIB
FIB缺陷 原发纤溶
肝素
APTT
PT
T
T
FIB
DIC 严重肝脏病
混合血浆纠正实验、肝素纠正实验
PT/APTT延长
质控正常、复查一致
TT排除肝素污染
怀疑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 (因子抗体或狼疮抗凝物)
正常人与患者血浆1:1混合37℃孵育2h及 正常人与患者血浆分别37℃孵育2h后混合
下一节
➢ Ⅰ因子 — 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FIB项目检测原理(Clauss法)
缺失 缺失
血浆
ⅩⅢ
Ⅻ Ⅺ Ⅹ Ⅸ Ⅷ Ⅶ Ⅴ Ⅳ Ⅲ Ⅱ Ⅰ
咪唑
37℃
Ⅱ Ⅰ
Ⅳ
FIB试剂
Ⅱ
过量凝血酶
Ⅳ
Ca2+
测量时间
秒值→含量 2-4g/l
不同FIB检测方法的比较
注:摘自《临床检验基础》(人卫第5版)
FIB常见的临床意义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下一节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项目检测原理
血浆
ⅩⅢ
Ⅻ
Ⅺ
Ⅹ
Ⅸ
Ⅷ
Ⅶ
Ⅴ
缺失
Ⅳ
缺失
Ⅲ
Ⅱ
Ⅰ
37℃
Ⅺ
Ⅻ
激活剂
Ⅸ PL Ⅳ Ⅷ
Ⅹ PL Ⅳ Ⅴ
Ⅱ Ⅰ
Ⅳ
APTT 试剂
激活剂 PL
硅藻土 磷脂
Ⅳ
Ca2+
A:FIB存在异常,或者凝血酶受到了干扰;
实验室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实验室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等。
这些项目的选择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临床需求和实验室资源。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的缺陷或者诱导凝血途径异常。
PT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凝血因子Ⅶ、X和Ⅴ的活动水平。
一般情况下,PT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抗凝剂治疗监控以及肝脏疾病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的缺陷或者激活凝血途径异常。
APTT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和Ⅺ的活动水平,以及凝血酶抑制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APTT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抗凝剂治疗监控以及评估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疾病等。
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中血栓形成的潜力。
FIB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反映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原合成功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正常。
一般情况下,FIB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血栓性疾病、肝功能异常以及抗凝剂治疗监控等。
D-二聚体(D-Dimer)是评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水平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体内是否存在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D-Dimer 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纤维蛋白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降解产品之间联结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D-Dimer检测用于评估患者血栓性疾病的风险、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需求和实验室资源等因素,可以选择适当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进行评估。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择PT 和APTT检测来评估凝血功能。
对于血栓性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择FIB和D-Dimer检测来评估凝血功能。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结果,来评估患者的整体凝血功能。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机制:凝血酶与AT结合,引起凝血酶的构型发生改变, 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抗凝系统
PC PS
I II III IV V AT
VII VIII IX X XI XIII
2、纤溶系统: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3、抗凝系统:ATIII(抗凝血酶-3)、蛋白C、蛋白S。
包含凝血三大系统的检测才是完 整的
推荐常规检查凝血七项
凝血七项:PT、APTT、TT、Fib、DD、FDP、AT
1、含盖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主要指标 2、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 3、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 4、避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
D-Dimers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问题
D-Dimers是一项阴性排除试验。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在急性肺栓塞(PE)、深静脉栓塞 (DVT)、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排除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 价值。
数值高低与栓子形成时间、大小、距离心脏远近有关;检测结果不同的 仪器和试剂间没有可比性,横向不可比,纵向可比。
抗血液凝固系统
抗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 系统,他们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机体就可以在出血时,有效 的止血,又防止血块堵塞血流。
抗凝系统: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 PC 、PS 等
体液抗凝作用(主要作用)
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抗凝和体液抗凝系统两方因素来 完成的。
凝血系统组成
观察血液凝固纤溶的活动性指标
凝血系统:纤维蛋白肽 A( FPA)、 凝血酶原 1+2 (F1+2)、 可溶性纤维单体复合物(SFMC)等
抗凝系统: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抗凝血酶(AT)、 蛋白 C (PC) 、蛋白S(PS)等
纤溶系统:FDP、D-dimer、 纤维蛋白肽 B (FPB)、 纤溶酶原(PLG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
100
67
87
单用D-D
91
61
80
联用FDP+DD
91
94
95
D-Dimer、fdp联合检测案例
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心梗病人案例:
病人在出现心梗临床表现时,单独检测D-Dimer正常为 0.6mg/L,但FDP结果明显升高。
结论:在血栓形成早期,纤维蛋白溶解后还未形成稳定的DD结构,检测D-Dimer在正常值范围内为假阴性,需联合检 测FDP。
AT水平增高
出现AT异常时注意询 问病人用药情况
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血友病、口服抗凝 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及急性出血期
肝素是一种粘性多糖,自身的抗凝血能力很弱,主要是与AT
结合后,增强AT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让 AT的抗凝作用提高1000倍。从而产生抗凝作用。
小结
不管任何原因导致的AT水平降低都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极易形成血栓,通过检测AT,积极寻找病因并做好预防措施, 能提高诊疗效率,避免医疗事故及纠纷的产生。
PL
APA
抗磷 脂酸 抗体
抗凝血酶(AT)
什么是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称为抗凝血酶III和 肝素因子Ⅰ, 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属于α2球蛋白, 其生理半衰期为17.5~26.5小时,它是血浆中重要的 生理性抗凝因子,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 白的70-80%
AT检测的临床意义
D-dimer不增高时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 D-dimer不增高。 原发性纤溶症时, D-dimer不增高,与继发
性纤溶亢进的鉴别要点。 短时间内的D-dimer改变。常见于药物应用
后。 D-dimer半衰期6~8h。 低于1mg/L,可基本除外深静脉血栓
(DVT),肺栓塞(PE)
注意假阴性假阳性
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AT缺乏是发生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AT缺乏(活性 < 70 %) 1、遗传学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率
1/5000,患者常在手术、创伤、感染妊娠和产后发生静 脉栓塞,并可)合成减低:肝脏是合成AT的主要器官,因 此在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急性 肝功能衰竭、早产儿等,由于合成减少, AT活性与水平减低,可伴发血栓形成。
(2)丢失增加:肾病综合征时,由于AT的分子量较小 易从尿液中随蛋白流失,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 衰竭、烧伤和多发性创伤失血等原因也会造成AT 的大量丢失,进而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3)消耗增加: 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凝血系 统活化,消耗AT,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 疾病、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DIC、外科 手术后(各种手术)、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 形成、肺梗死、妊高征时,AT活性显著降低,其 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入院时、手术前检查AT项目,能避免先天性的AT缺乏导致 的易栓症对诊疗过程造成的影响,避免医疗纠纷,保护医生。
感谢您的聆听!
常用的检测项目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 PT、APTT、 TT 、 Fib 各种凝血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
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出血) AT、PC、PS FDP、 D-Dimer 狼疮抗凝物等
各系统对应检查项目
1、血液凝固系统: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各种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