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和沉淀反应(第四版)2013

合集下载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21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RBC为未经致敏 的受检者新鲜红 细胞,试剂:抗 人O型红细胞的 单克隆抗体
临床应用: HIV检测 HBV检测
22
四、胶乳凝集试验
致 敏 于 胶 乳 颗 粒
23
24
五、明胶凝集试验
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 胶颗粒上,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用 时,若血清含有抗病毒抗体则可形成肉 眼可见的粉红色凝集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籍 +
电渗作用向负极泳

43
对流免疫电泳
结果分析: ✓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无相
应的抗原。 ✓ 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孔中
间,说明两者比例较适合 。 ✓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 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 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 浓度。
44
二、火箭免疫电泳
+
Ab
-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注:只能测定ug/ml以上的含量
反应特点:
IgM 的作用比IgG大数百倍 IgG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凝集反应,称不完全抗 体
5
可见反应形成
6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
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常用的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
25
第三节 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是 抗球蛋白参与的 间接血凝试验, 又称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26
(一)直接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抗体
全血操作
检测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
应用:检测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特发性自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2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 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 相互靠拢,聚集在一起。 当抗体的分子太少或分子量小,不能克服 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 集。在凝集反应中IgM的作用远大于IgG。 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蛋白质和电解质,缩短颗粒间的距 离;2、增加溶液的黏稠度;3、用胰酶和 神经氨酸酶处理;4:以离心的方式克服颗 粒间的排斥力。
第五章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在适当 的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称为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 敏颗粒后,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也 能发生凝集反应。
1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抗原抗 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2、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现象。 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负电荷,周围吸引 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 一层松散的负离子,构成一个双层电子云。 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 溶液中负离子强度越大,Z电位也越大,Z 电位使颗粒间互相排斥。
示意图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抗原浓度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相应抗原浓度
35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36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两种反应类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探索这两种反应的原理、条件以及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观察和判断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方法;3. 理解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氯化钠(NaCl)溶液;2. 银硝酸(AgNO3)溶液;3. 玻璃棒;4. 试管;5. 实验台。

实验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2. 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银硝酸溶液;3. 将两只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4. 观察溶液的变化,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沉淀反应。

当氯化钠溶液与银硝酸溶液混合时,产生了白色沉淀。

这是由于氯化钠中的氯离子与银硝酸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这一反应符合沉淀反应的定义,即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了不溶于溶液的固体沉淀。

进一步观察沉淀反应的特点,我们发现沉淀是在反应溶液中形成的,其颗粒较小,悬浮在溶液中。

此外,沉淀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即反应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

与沉淀反应相对应的是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的固体颗粒之间发生相互吸附,形成较大的颗粒团块的过程。

凝集反应通常发生在溶液中存在大量细小颗粒的情况下,这些颗粒通过相互吸附而聚集在一起。

在生活中,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沉淀反应常用于水处理过程中,用于去除水中的杂质。

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可以使溶液中的杂质形成沉淀,从而提高水的纯净度。

凝集反应则常用于制备颗粒状材料,如纳米颗粒、胶体等。

通过控制凝集反应的条件和参数,可以调控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产生不溶于溶液的固体沉淀的过程,而凝集反应是指溶液中存在的固体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较大颗粒团块的过程。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

凝集效价的判断:与相应菌液发生++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浓度为该被 检血清的凝集效价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
1.材料
琼脂液,待测血清(未提供),肝癌患者AFP阳性血清(阳 性对照),生理盐水(阴性对照),AFP诊断血清(含AFP抗 体),载玻片,打孔器,毛细滴管
2.实验原理
AFP诊断血清中含有AFP的特异性抗体,肝癌患者阳性血清中含有AFP抗原作 为阳性对照,当待测血清中含有AFP抗原时,就会和AFP诊断血清中的AFP特异 性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免疫沉淀线,反之则无免疫沉淀线,通过观察免 疫沉淀线的有无并和阳性对照对比,就可以判断待测血清中AFP的阳性或阴性。
Ag Ag + 生理 盐水 Ab Ag:肝癌病人AFP阳性血清 Ab:AFP诊断血清
实验结果 Ag与Ab间应出现乳白色免疫沉淀线 Ag与生理盐水间无乳白色免疫沉淀线出现
3. 实验方法
(1) 将配好的1%琼脂放到电炉子上融化,室温自然冷却 到 约60摄氏度。 (2)用玻璃吸管吸取琼脂液加入到载玻片上,使其铺满玻 片,等待其自然凝固。 (3)玻片下垫上打孔纸,用打孔器在凝固的琼脂板上打四 个相邻的孔。每两个相邻的孔不要太远,便于抗原抗体相遇。
对流免疫电泳
(4) 抗原孔内分别加入待测血清和AFP阳性血清,抗体孔 内加入AFP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 (5)将加好样的琼脂板置于电泳槽支架上,抗原孔置于负 极端,抗体孔置于正极端,琼脂板两端用纱布搭桥,使琼脂 板两端电流连通。设置电压60v,电泳40min开始电泳,电泳 结束观察结果。
Ab
Ab:AFP诊断血清
(4) 中心孔内加甲胎蛋白诊断血清,四周孔内分别加入待 测血清和肝癌患者阳性血清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 (5)将琼脂版放入湿盒,置37摄氏度孵箱,24h后观察结果。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
1.2%巴比妥琼脂糖约55℃,加入适量抗血清,混匀后 制板,打孔,孔内加待测样品,样品孔放负极侧, 6h后 观察琼脂板上沉淀峰,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浓度。
3. 影响因素:
琼脂(无电渗或电渗很小的)影响火箭形状不规则; 电泳终点时间的确定; 标本数量多时应先通电后加样,防止宽底峰形; IgG定量时,可用甲醛与IgG上的氨基结合(甲酰化), 抵消了电渗作用。
二)技术要点:
制备琼脂板,打孔,加样于孔内,电泳2~3mA/cm , 0.5~1h后,槽内加入相应抗血清作双向扩散。
三)影响因素
① 抗原抗体比例不当,需测抗原抗体最适比; ② 抗血清的抗体谱,混合抗血清的使用; ③ 电泳条件直接影响分辨率。
四)应用
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免疫球蛋的 识别与鉴定
对流免疫电泳
通电
蛋白质抗原常 带较强的负电 荷,在电场中 向正极移动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 籍电渗作用向 负极泳动


对流免疫电泳
结果分析:
•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无相 应的抗原。 • 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孔中 间,说明两者比例较适合。 •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 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 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 浓度。
2.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速但不可见。
第二阶段: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复合物。
3.沉淀反应的类型
①液体内沉 淀试验 •免疫 浊度测 定 •絮状 沉淀试 验
②凝胶内沉 淀试验
③凝胶免疫 电泳技术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单向 扩散试 验 •双向 扩散试 验
•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

凝集、沉淀反应

凝集、沉淀反应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注意事项:
1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摇动玻片时不要把两凹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摇动玻片时不要把两凹 内液体混在一起。 内液体混在一起。 2双向琼脂。 出为止。
作业
1 写出实验报告 2 分析凝集反应的结果和意义 3 绘出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图
实验用品
琼脂板,打孔器,酒精灯,毛细吸管, 琼脂板,打孔器,酒精灯,毛细吸管,诊断血 对照抗原,待检血清,湿盒, ℃温箱, 清,对照抗原,待检血清,湿盒,37℃温箱, 双凹玻片,伤寒诊断血清,生理盐水, 双凹玻片,伤寒诊断血清,生理盐水,待检菌 液等。 液等。
实验方法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1 先标记双凹玻片,两侧分别为 ,2号,在1号 先标记双凹玻片,两侧分别为1, 号 号 凹内加入伤寒诊断血清1滴 凹内加入伤寒诊断血清 滴,在2号凹内加入生理 号凹内加入生理 盐水1滴 盐水 滴。 2 分别加入待检菌液于两凹内各 滴 分别加入待检菌液于两凹内各1滴 3 摇动混匀 分钟,观察结果 摇动混匀2分钟 分钟,
凝集、 凝集、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意义及操作方法 2 了解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意义及操作方 法
实验内容
1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2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原理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悬液与其相应抗体,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悬液与其相应抗体, 在有适量电解质的环境中, 在有适量电解质的环境中,两者直接特异性结 进一步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合,进一步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其一定的温度 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 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 淀物,在琼脂板上双方结合出现白色沉淀线。 淀物,在琼脂板上双方结合出现白色沉淀线。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的分类
按照颗粒表面电荷的性质,凝集反应可以分为正凝集反应和 负凝集反应。正凝集反应是指颗粒表面带有正电荷,相互吸 引形成凝集物;负凝集反应则是指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相 互排斥形成凝集物。
按照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凝集反应可以分为均相凝集和 多相凝集。均相凝集是指同一种物质的不同晶型或同分异构 体之间的凝集;多相凝集则是指不同物质颗粒之间的凝集。
反应条件的影响
实验中,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也会对凝集、沉淀反应产生影响。例如,在某些条件下,某些物质可能 更容易发生凝集或沉淀。
结果讨论
实验误差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 措施。
实验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阐述凝集、沉淀反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指出实验中需要注 意的事项。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目录
• 实验简介 • 凝集反应 • 沉淀反应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凝集、沉淀反应 的原理。
了解凝集、沉淀反应 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 应用。
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 凝集、沉淀反应的现 象。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物在悬浮状态下由于特定因素的作用聚集 在一起的现象。在实验中,通过向含有颗粒物的溶液中加入 特定物质,使颗粒物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凝集反应的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凝集反应常被用于检测和分离细菌、病毒、细胞等生物颗粒。 例如,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可以检测和分离特定的生物颗粒,用于诊断 疾病和科学研究。
在化学和工业领域,凝集反应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不同物质颗粒,如矿物、催化 剂等。通过控制凝集反应的条件,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

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

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

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一、引言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这两种反应都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比较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

二、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中加入适量反应物后,产生难溶性固体沉淀的化学反应。

凝集反应则是指在介质中存在着一定浓度的胶体颗粒,在加入适量凝集剂后,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或者沉淀。

三、化学基础1. 反应类型沉淀反应属于双离子交换反应,即两种带电离子交换配位基团而形成新物质。

凝集反应则属于胶体物理学范畴。

2. 反应机制沉淀反应通常是由于配位基团之间形成了较弱的键而发生的。

而凝集剂通常会与胶体颗粒表面上带电离子相互作用,使得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或者沉淀。

四、实验操作1. 反应条件沉淀反应通常需要控制反应物浓度、温度和pH等因素。

而凝集反应则需要控制凝集剂浓度、介质pH和温度等因素。

2. 实验方法沉淀反应通常采用滴定法或者比色法进行分析,如Mohr滴定法、Fajans滴定法和Gravimetric分析法等。

凝集反应则通常采用光散射或者电泳等技术进行分析。

五、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沉淀反应常用于废水处理、金属提取和药物合成等工业生产中。

而凝集反应则广泛应用于纸浆造纸、矿物选矿和废水处理等领域。

2. 生命科学在生命科学领域,沉淀反应被广泛用于蛋白质纯化和酶活性检测等方面。

而凝集反应则被广泛用于细胞分离和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等方面。

六、总结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在反应类型、反应机制、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它们都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但是它们所涉及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类型和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在琼脂板上打孔,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相 应孔中,二者自由向四周扩散,在比例合 适处形成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 抗体系统,可出现多条沉淀线。
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成分
可编辑ppt
12
对流免疫电泳
材料
电泳仪 缓冲液 琼脂板1块/2人,打孔器2个/组, 抗AFP血清 —— 已知Ab AFP阳性血清 —— 阳性Ag 对照阴性血清 —— 阴性Ag 待检血清:标本1 —— 未知Ag
标本2 —— 未知Ag
可编辑ppt
14
对流免疫电泳
打孔:金属打孔器打两排孔,抗原孔与抗体孔间 距离为4毫米至5毫米。
加:抗AFP血清加于抗体孔内;病人血清、 AFP阳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分别加于抗原孔内。
电泳:将琼脂板置电泳槽,抗原孔置阴极端。板 两端分别用湿纱布与缓冲液相连,通电20分钟。
观察:在相应抗原、抗体孔间出现沉淀线。
可编辑ppt
20
可编辑ppt
17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
材料:玻片1张/1人,1号、2号菌液,诊断 血清,接种环 方法:取菌液3~4环,后加血清2环
1号菌液+ 诊断血清
2号菌液+ 诊断血清
轻摇玻片,1~2分钟后观察
结果判定:出现乳白色凝集块属阳性反应
*玻片扔在后面的玻片缸里
可编辑ppt
19
实验报告
三张图:单扩、双扩、火箭电泳 原理及结果:对流免疫电泳、玻片凝集 (结果可用图示)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可编辑ppt
2
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可编辑ppt
3
凝集反应
概念:抗原 + 抗体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precipitate forms in regions of Ab or Ag excess.
Radial Immunodiffusion (RID)
Two methodologies of RID
Fahey method A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log of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precipitin ring prior to equivalence (or completion)
FIGURE 6-5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radial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 precipitation reactions in gels yield visible precipitin lines; no visible
Ability of a test to correctly identify individuals who HAVE a given disease/condition
How likely is the test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characteristic in someo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简单易行 特异性好 灵敏度低(10µg/ml) 时间长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是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 的作用下,在凝胶内加速定向运动,彼此相 遇结合,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技术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都是免疫学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它们的原理如下:
1.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的现象。

它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它们会形成一个大分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2.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的现象。

它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它们会形成一个大分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沉淀下来,形成可见的沉淀。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 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反应,从而检测待测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这些检测方法的原理都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这种结合反应的产物来判断待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抗原或抗体。

医学免疫学课件: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课件: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

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 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ABO血型的 检测
沉淀反应 ——双向免疫扩 散试验
• 原理
用半固体琼脂凝胶作为介质,可溶性抗原、 抗体在其中能自由扩散。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 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 四周扩散,如果抗原和抗体相对应,则在两者 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
主要材料
• 器材:载玻片、EP管、微量加样器、枪头、
• 试剂:生理盐水 • 抗原(正常小鼠IgG)、
抗体(兔抗小鼠IgG血清)
实验步骤
• 配制1%琼脂:用生理盐水配制,加热溶

1
• 制板:趁热将3.5ml融化琼脂水平铺在玻 6
2
片上,室温下冷却凝固
control
• 打孔:用打孔器按图示打孔
Ag
• 稀释抗体:取5支EP管,将抗体倍比稀释 5
3
• 加样:周围孔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抗体,
4
中间孔加入抗原
• 琼脂板放入湿盒内,置4℃,24-48小时后 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应用
• 测定抗体的效价 • 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 • 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
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
凝集反应 ——ABO血型鉴定
• 原理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 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 基本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凝集抑制反应等。
• 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 • 中国人群中;
• 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5%; • 蒙古族人接近1%; • 汉族人所占的比例极少,0.3%
实验方法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2.沉淀反应: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教)
(2)双向琼脂扩散试整验理课(件 操作)
4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
抗原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主要有: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补体参与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整理课件
5
一、凝集反应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 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
待测菌液
阴性
整理课件
伤寒血清 +
待测菌液

8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结果及判断
❖ 盐水侧无凝集颗粒; ❖ 血清侧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为阳性,仍为均匀一致乳浊
液者为阴性。
注意事项
1、接种环在伤寒菌液取菌前后均需严格灭菌,以免出现假阳性。 2、注意涂菌时,先涂生理盐水侧,以免污染血清产生错误结果。 3、摇动玻片时不要把两凹内液体混在一起。
本试验方法简单,容易观察结果,可测定抗原的灵敏度 约为10~20μg/ml.
应用:
人血清中IgG、IgM、IgA和C3的定量检测。
整理课件
12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中含抗体
Ag
Ag
Ag
Ag
Ag
1:80
1:40 1:20
1:10
未知
沉淀环直径平方
整理课件
抗原浓度
13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操作)
2、打孔:
3、封底:
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至琼脂刚刚要熔化为止,封闭孔的底部,以防侧漏。
4、加样:
中间孔加抗AFP抗体,1、4孔加AFP阳性对照,2、3孔加待检血清,5、6孔加 生理盐水。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课件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课件
第五章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P37)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概念: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悬液加 入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下,两者 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
Ag 凝集原 agglutinogen Ab 凝集素 agglutinin
颗粒性抗原: 凝集反应
原理:将已知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 上,检测未知抗原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判定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方法:
待测样本(可溶性Ag?)+已知Ab
→ +已知致敏Ag颗粒(已成为颗粒性 Ag) → 观察是否有凝集现象
凝集为阴性,说明标本中无相应Ag; 不凝集为阳性,说明标本中有相应Ag
如: 用胶乳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尿液 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体液免疫测定种类及敏感度
反应名称 抗原 结果 敏感度(m g/ml)
直接凝集 颗粒 凝集
0.5~1.0
间接凝集 抗原 现象
0.001~0.003
环沉
20~30
双扩
可溶 沉淀
3~5
单扩
抗原 现象
12~110
放射扩散
3~10
免疫电泳
50~200
思考题:
1.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区 别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 试验的原理及实例
协同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实际是用已知 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可用于的 细菌、病毒的直接检测
5 明胶凝集试验(gelatin-gglutination ,GAT)
属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方法:
粉红色明胶颗粒吸附病毒抗原(称为致敏 Ag颗粒)+待测血清→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凝集为阳性,说明血清中含相应的病毒Ab; 不凝集为阴性,说明无相应Ab。 用途:常用于抗HIV-1抗体及抗精子抗体的 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光路
IC
透射比浊法 I
I0
当复合物<3×106dal, I≈Iθ;θ<90°,散射光 的量代表IC的量。
θ
检测器A
Iθ 检测器B
散射比浊法
1. 速率散射比浊法
原理 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动态测定法。 所谓速率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过 程中,在单位时间内两者结合的 速度。 速率法是测定最大反应速率,即 在抗原抗体反应达最高峰时,通 常为数十秒钟,测定其复合物形 成的量。 峰值的高低在抗体过量情况下与 抗原的量成正比。 峰值出现的时间与抗体的浓度及 其亲和力直接相关。 不同抗原含量其速率峰值不同, 通过微电脑处理,求出抗原含量。
抗原稀释法原理
絮 状 沉 淀 示意 图
Ag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加入抗血清
1: 2
A b Ag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各管抗体量不变
振摇 混匀、37℃孵育
沉淀量不同
轻摇
抗原过剩 最适比例管 抗体过剩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度的抗体 反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 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应用:新生儿溶血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 和医源性溶血性疾病
应用:检测母体Rh抗体,以尽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不相容 性输血产生的血型抗体、分析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的Ig亚类。
小结

凝集反应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的异同 间接血凝实验的原理 不完全抗体 直接Coombs实验与间接Coombs实验原理和 应用
第一节、沉淀反应特点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蛋白质,多糖) 肉眼可见的沉淀
第一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可溶性小复合物, 几秒-几十秒 第二阶段 可见的大复合物,几十分钟-数小时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宜条件下 发生结合,出现的沉淀现象。 •液相内沉淀试验:指抗原抗体在以生理盐水 或其它无机盐缓冲液为反应介质的液相内 自由接触,短时间可出现反应。 •凝胶内沉淀试验:指琼脂糖内扩散或凝胶内
三、胶乳凝集试验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胶乳结合后,直接与 待 测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方法评价: 1.胶乳颗粒的性能比 RBC稳定、均一性好
2.与抗原结合的能力及凝集性能不如RBC
技术要点:定性及半定量,敏感性不如血凝试验
四、明乳凝集试验
原理: 将全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凝胶颗 粒,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用时,若血清中有相应 抗体则形成肉眼可见凝集。
方法评价: 简单、快速、特异、不需特殊设备。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
1. 抗体的检测 ①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如沙门菌抗体,HBV抗体、血吸虫抗体、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 ②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DNA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 ③变态反应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青霉素抗体,花粉抗体 2. 抗原的检测 AFP、HBV、HCG 等 ,取决于临床对敏感度的要求
扩散试验。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on)
环状沉淀:(ring precipitation) 免疫浊度: (immunoturbidimetry)
一、絮状沉淀试验
原理
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 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 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 状沉淀。絮状沉淀易受抗原与 抗体比例的影响,由此可作为 最适比测定的基本方法。 方法评价 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敏感 度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 非常明显,目前多用以测定抗 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应用 曾用于测定梅毒抗体的Kahn试 验是絮状沉淀的代表试验,现 今已被更简便而敏感的USR或 RPR方法替代。
(一) 透射比浊法
原理 抗原抗体在一定缓冲液 中形成免疫复合物(IC), 当光线透过反应溶液时, 由于溶液内复合物粒子对 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光线 倍吸收的量与免疫复合物 呈正相关,根据所测吸光 度的值推算待检抗原含量。 方法评价 敏感度高于单相琼脂扩散 试验5~10倍,批内、批间 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 <10%,操作简便快速, 1h可报告结果。
方法评价 检测不必等到抗原抗体反 应达到平衡,大大节约反 应时间,每小时可检测数 十份标本;敏感度高,最 小检出量达μg/L水平。
2. 终点散射比浊法
方法评价 原理 让抗原抗体作用一定时间, 敏感度达mg/L水平,可自 动化,但反应时间较长 使其反应达到平衡后,测 定其复合物的量。复合物 的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 但反应复合物聚合产生絮 状沉淀之前(大约反应数 十分钟)进行浊度测定。
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通常以已知抗体作为诊断 •技术要点 •方法评价: 特异性强、
血清,与待测颗粒抗原在有电解
质存在下,作用一定时间,通过 凝集与否,进行细菌或红细胞定 性(或定型)。
简便、快速
•临床应用
ABO血型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特点:简单快速,敏感特异,成本低 举例:伤寒杆菌多糖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检测伤寒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特点:快速,敏感特异,成本低 举例:检测HBsAg,AFP
协同凝集试验


原理: SPA能与血清中的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 结合,而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然 保持正常的抗体活性,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 特异的凝集现象。 临床应用: 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定种及定型;以协助 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适量的电解质,过高或过低离子强度对凝集反 应均有抑制作用 增加蛋白质,缩短颗粒间距 增加溶液粘滞度,如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等 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改变细胞表面结构 离心克服颗粒间排斥力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 抗原在适当电解质的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 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OX19 流行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洛矶山斑疹热 Q热 +++ +++或 -
OX2 + +++或 -
OXk +++或+ -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试验:可溶性抗原(或 抗体)先吸附于适当 大小的载体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 适宜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的特异性凝集现象。
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敏感度高于沉淀 反应
(二) 散射比浊法
原理 散射光系指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碰到小颗粒 的免疫复合物,光线被折射,发生偏转,这种偏转的 角度可因光线波长和颗粒大小不同而有所区别。散射 浊度法是在入射光的一定角度检测粒子发出的散射光, 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呈正比,即待测抗原越 多,形成复合物越多,散射光强度越强。又可分为速 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和终点散射比浊法 (endpoint nephelometry)。
的抗原(或抗体) 进行中和。
二、间接血凝试验(被动血凝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人的“O”型血 红细胞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制成致敏血 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 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技术要点: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判断反应强弱 方法评价: 应用广泛; 结果稳定; 成本低廉 应用:检测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
二、免疫浊度测定
70年代以来,根据抗原和抗体所在液相内快速 结合并产生浊度的原理,建立了免疫比浊法。 1.透射比浊法(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 2.散射比浊法(nephelometry) ①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 ②终点散射比浊法(endpoint nephelometry)
间接凝集试验比较
致敏颗粒 正向间接 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 已知抗原 致敏载体 已知抗体 第二试剂 无 无 待测物 抗体 抗原 阳性结果 胶乳凝集 RBC凝集 胶乳凝集
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
致敏载体
已知抗原 致敏载体 抗体 抗原
RBC凝集
胶乳不凝集
抑制试验
(或抗体) (或抗原 )
抗体
胶乳不凝集
阴性结果凝集
*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需要先加入已知与致敏颗粒相同
凝集反应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检验科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2.掌握各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什么是凝集反应?
概念: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 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优点:灵敏度高,方法简便 三要素: 颗粒性抗原或致敏颗粒 相应抗体 适量电解质
• 是细菌或红细胞等颗 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 在试管中直接凝集的 半定量试验。 • 多用以测定抗体
•方法评价:
test)
特异性易受条件影响 敏感性不高
•临床应用:
外斐试验、肥达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肥达试验
外斐反应

外斐反应是某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试验,为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该试验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变形杆菌OX19、OX2、OXk代替 立克次体,进行凝集反应,来判断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若凝集效价>40,结合临床可考虑立克次体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