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谭千秋 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谭老师感人的故事
• 学习目标:
• 1.品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 力,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能说出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 后的姿势”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谭千秋老 师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和追求。
• 3.了解环境烘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 学习指导1:
• 1、静心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 老师言行的语句,用“——”画出语言,用 “~~”画出动作。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 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 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用自己的身体 挡住了四个学生。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 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侧面烘托
• 学习指导2
• 1、读一读8至11自然段课文中救援人员、 学生、老师对谭老师的回忆,用笔标出他 们话语中的关键词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在 书上。
• 2、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 回忆的内容。
• 3、思考:课文主要写谭老师,为什么却详 尽地写了救援人员、学生、老师对谭老师 的回忆呢?妥当吗?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学生能够运用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最后的姿势的情感;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音乐、视频;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空间宽敞,方便学生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播放一段与最后的姿势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最后的姿势的意义是什么?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讲解最后的姿势的定义和内涵,包括姿势的动作、表情和情感;2.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代表作品;3. 分析最后的姿势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步骤三:技能训练(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后的姿势的主题,并进行创作;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最后的姿势的动作和表情,并设计合适的音乐和背景;4.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5. 教师给予学生表演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每个小组进行最后的姿势的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评价进行总结,强调最后的姿势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3.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最后的姿势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组内课《最后的姿势》教案

组内课《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做到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找出并想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识字、朗读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训练任务。

难点:指导学生疏通课文脉络,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介绍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过渡语:汶川是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突然发生的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灾难袭来的情景吧。

3、播放视频。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训练要求:
(1)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哪些语句描写了谭老师在地震中的表现?请画出相关语句,听完后在画下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注意难读的生字,把读起来有困难的生字画下来。

2、组织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
(1)找出并理解课后第二题中的词语。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赞英雄
4、组织交流。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描红临写
四、课后作业。

1、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学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的事迹在班上汇报。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1捉 蝴 蝶 , 故 事 。 . 编 ( ) 设情 境 , 故事 。 1创 编 ( 件 出示 蝴蝶 图片 ) 课
师 : 地上 , 儿开 了 , 草 花 蝴
苏 教 版 二年 级 上 册第 二 单
元 第 4课 。
教 学 目标
1指 名 读 第 1自然 段 。 . 师 : 来读 读课 文 的第 1 谁
案例精 选
能美 美地 读 这句话 。( 名 读 ) 指
么 ” ? ( 串葡 萄 、 串项链 、 呢 一 一

乡村 生 活 的 美 好 。
师 : 们 看 , 下 孩 子 捉 了 你 乡

串糖 葫 芦 、 串 烤 羊 肉 ) 一
师 : 串小 鱼 可 新 鲜 了 , 这 小
( 师 引 读 第 4自然 段 ) 教 师 : 就 是 乡下 孩 子 , 这 他 们 —— ( 接 : 在 阳光下 / 在 生 生 长
【 计 意 图 : 师 引 导 学 生 设 教
将 自己的 生活体 验 、 内心体 验
带 入 阅读 的 过 程 中 , 引 领 学 生 走进 文本 , 出幸福 的味道 。 】 读
( ) 读 第 2、 自 然 段 , 二 3 体
子 的 生 活 有 初 步 的 总 体 印 象 。】 二 、 读 , 验 乡 下 生 活 细 体 师 : 欢 这 首小 诗 吗 ? ( 喜 喜
( 件 出示 图 片 , 知 乡野 课 感
下 孩 子 的聪 明 。( 生 齐读 ) 女
2含 草 叶 , 乐 曲 。 . 吹 师 : 吹过草 叶 ?( 有 ) 谁 没
坏 了馋 嘴 的 猫 咪 ) 师 : 咪真 是 “ 坏 了 ”谁 猫 乐 ,
能读好 这 一句 。( 名 读 ) 指 师 : 不 仅 听 出 了 你 的 快 我 乐 , 从 你 的脸 上看 到 了快乐 。 还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用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了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非常的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本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即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第八到十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记叙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尝试,急于表达,但驾驭语言的能力还相对生硬,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擅于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添加更多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也有自己粗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
谈《 最后 的姿势》 教学设计
葛 祥 淮安 2 30 ) 20 2
(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 江苏
体 性 、 次性 。 层
摘要 : 作者认 为教 学设计 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 找到 上阅读课 的切入 点, 牵一发 而动全身 , 体现 阅读教 学的整

们用敬 佩 的语气读 “ 张开双臂 , 护住 学生 , 了他生命 成 中最后的姿势” 2 习环境描写 的语 句 , . 学 体会其作用 。①提 出 自学 要求 : 画出环境描 写 的句子 , 想一想你从 这些语句 中体 会到什么 。②学 生 自主学 习。③ 指名读 环境 描写 的语 句 ,品析其 表达作用 。A 学生谈谈读 了这些环 境描写 . 的句子的感受 。说说三个 “ ! ”和一个 “ ……”的表达 作 用。B 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 . 写 , 用意。 有何 如果 不写环境 , 可不可 以? ④指导学生读 环境 描写的句子 , 出地震来 临时的危急与 险恶 。⑤小 读 结: 地震是可怕而无情 , 然而 , 愈是 可怕 , 愈能体 现谭老 师那伟 大 的精 神——牺牲 自己 , 保护 学生 ; 愈是 无情 , 愈 能反衬谭老师心 中的大爱 。让 我们再 以崇高 的敬意 读( 老师指 着板 书 ) 张开 双臂 , “ 护住学 生 , 了他生命 成 中最后 的姿势” 。 3 . 学习侧面描写 的语句 , 体会其作用 。① 提出 自学 要求 : 画出描 写人们 语言 的句子 , 想一 想 , 从这些语 你 句 中体会 到什 么。在旁边加上批注 。②学生 自主学习。 ③指名读一读 , 说一说 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老师引导学 生认 知 : 这些写别人表现 的语句 , 写作上我们称 之为 在 “ 面描 写” 侧 。其作用是 让读者更全 面地感知主人公 的 高大形象 , 从侧 面衬托 主人公谭老 师的精神 。 指导学 ⑤ 生 分角色 朗读 , 出救援人 员 的敬 意 、 生 的感 动 、 读 学 同 事 的怀念之情 。⑥ 出示语句 :在学生眼里 , “ 谭老师讲课 绘声绘色 , 不仅妙语连珠 , 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 , 同学 们再也 听不到谭老 师的声音 了,讲 台上再也见不 到那 个充满 活力的身影 了” 指导学生理解 :然而” 。( “ 一词起 到转折作 用 ,把人们从 对往事 的追忆 中拉 回令人 悲痛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对自己关注的话题特别上心,但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不过他们喜欢合作学习。

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够透彻,需要老师有效地进行引导点拨。

学生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很快地把握住人物的品质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设备、资源准备教学在具有有多功能电教平台的教室;资源有《最后的姿势》PPT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入境,导入课文谈话导入: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

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四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在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好的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

师 : 说 说 你 读 懂 了 一 位 怎
样 的 谭 老 师 ? ( 生 交 流 : 危 学 临 不惧 、 学生 为重 等 ) 以 ( 件 出示 :在 危 急 时 刻 , 课
谭 老 师 首 先 想 到 的是 拼 命 呼 喊 , 他 快 速 离 开 , 的 他
【 计 意 图 : 段 的 学 习是 设 这
然 段 高度 概 括 和 评 价 了谭 千 秋
评 价 , 生交 流读 后感 受 ) 学
师 :现 在 请 你 静 心 默 读 课
文 , 圈 画描 写 谭 老 师 语 言 和 动
老 师 的 事 迹 ,通 过 直 入 本 段 能
使 学 生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的 主

回顾 课 文 。 入 文 本 中心 直
学 习 你 能 用 一 个 词 语 说 说 谭 千
秋 老 师 “ 后 的 姿 势 ” 给 你 的 最 留
师 : 危 急 时 刻 , 老 师 首 在 谭 先 想 到 的 是 学 生 的 安 危 ,他 拼 命 呼喊 自己 的 学 生 快 速 离 开 。
感 受 吗 ?( 生 自由 说 : 私 、 学 无 临 危 不 惧 、 已救 人 、 与 责 任 、 舍 爱
价 值 ” 诠 释 着 对 学 生 的 “ 与 , 爱 责任 ” 。本 节 课 就 让 我 们 继 续 走
近谭 老师 , 读他 的师 魂 。 解
境 描 写 对 表 现 人 物 精 神 品 质 的 作 用 ;学 习 侧 面 烘 托 人 物 形 象
的方 法 。 教 学 过 程

【 计 意 图 :课 文 第 1 自 设 2
义 ,感 受 谭 千 秋 老 师 对 生 命 意
义 的追求 和诠 释 。

最后的姿势(尚延亮)

最后的姿势(尚延亮)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案例背景】“阅读教学要确立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紧扣细节,与文本、教师展开平等对话,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怀。

”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理解“最后的姿势”,通过重点品评谭千秋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一、回顾灾难,创设情境1.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让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为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甚至宝贵的生命。

(播放“5.12”地震的视频)楼房倒塌,处处血肉模糊,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敢再去回忆的。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然而,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板书课题)2.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姿势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19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三)评价人物品质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2)“地震时,眼看……身上。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屯昌小学麦晓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而却有这么一个人,他用宝贵的生命化作一个永恒的姿势。

他就是——谭千秋老师。

板:谭千秋—、回顾旧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节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生活中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活中的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普通的老师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进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1)、我们知道大地震来的时候非常可怕,房屋倒塌,地动山摇,那我们能不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到地震来时的句子呢?2)、学生找出描写地震来临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学生交流,反馈。

指导读。

再找找房屋变化的词语。

3)我们通过楼房变化的词语,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我们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情况非常危险,而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之下,谭老师做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姿势是什么?(幻灯出示)张开双臂……姿势(过渡)在这些危急的场景中,谭老师具体做了些什么?1、读4~~7小节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反馈。

当时地震已经来了,人们都很恐慌,为什么谭老师能够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之下做出这么果断的反应呢?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

而在说课的最后一环——姿势展示中,教师的仪态和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最后的姿势展示。

一、准备工作1.1 着装得体: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注意着装得体,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展现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素养。

1.2 仪态端庄: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仪态端庄,站姿笔直,双脚平行,双手自然下垂,目光自然平视听课教师,展现自信和专注。

1.3 笑容自然: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自然微笑,展现友好和亲和力,以增加与听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二、教学目标2.1 清晰明确: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清晰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便听课教师能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2.2 与教学内容对应: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听课教师能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 合理分配时间: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听课教师的思考和参与,增强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3.3 情景模拟: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教学方法,使听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多样化评价: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公平公正: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个别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4.3 及时反馈: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丰市第八小学曹亚斌【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programs/view/Nl9nrnAW7sE/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3)范读: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1、这就是谭老师,一个关爱女儿的好父亲;这就是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爱与责任……2、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丰富文本1、在生与死的刹那间,每个人都需要也应当作出自己的抉择。

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后,你一定会对谭老师的人生格言有更深刻的领悟。

2、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想一想,并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article/48195.html《丰碑》/z/changzheng70/cdczkw/index2.html3、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这三个普通人的“最后姿势”有什么异同?4、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出示文字、音乐,师生欣赏。

诗歌:最后的姿势——向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们致敬/a/2008-5-23/2682275.shtml音乐:爱的奉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了发展。

】五、作业超市。

(第1、2题必做,第3、4题选做一题)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向身边的人讲一讲爱与责任的故事。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一定有许多感想。

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4、完成一篇写人习作,初步尝试运用环境描写与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自主作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必然会在学生身上迸发。

】【教学板书】板书设计6 最后的姿势谭千秋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他不是某一位老师,而是许许多多在地震中献出生命的人的一个集合。

谭老师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正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价值所在——“重于泰山的死”,死得其所。

《最后的姿势》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教学范例。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二读课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最后的姿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三读课文,拓展比较,领悟“人生的价值”的真谛。

在“三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并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三个普通人不同的“最后姿势”蕴含的共同元素,谈一谈从“谭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所获得的感受。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学生在经历了丰厚的阅读体验后,很自然地获得了一致的情感认识:三个普通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都用生命铸就了如天大爱;谭老师正是在用他自身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人生的价值。

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习作技巧,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