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平衡论”无法真正揭示人体的健康
37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作者:颜丙强张涛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理解人的开放、非平衡、负熵、物质与能量的耗散,会看到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纵深层面,大大地加深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本质的认知。
一、人具备耗散结构的严格条件18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
而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越来注意到人不是机器。
为什么?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为深刻的本质是,人是耗散结构,而机器不是耗散结构。
机器远离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1、它是封闭系统,不是开放系统,机器不能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否则就会瓦解;2、它是平衡系统,必须保持热力学的平衡条件,不然,机器内部和机器外部就不平衡,就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机器的瓦解;3、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从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组织为机体自身,没有负熵产生,不能自己升高有序度。
人是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1、人体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旦这些交换失常或终止,人体就失常或瓦解;2、人体是远离热平衡的,无论在机体内部之间,还是机体与环境之间,都是非平衡的,因此才有强烈的物质、能量交换。
3、人体存在极其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从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形成负熵产生过程,一方面建设自身、升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另一方面储存自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有效能量。
二、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有序稳定人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人的耗散结构的以下特点。
1、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的稳定。
虽然孤立地从稳定性上看,人与机器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稳定的有序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其有序化、组织化程度之高,是迄今世界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的。
2、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机器是人工制造的,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熵增加,没有负熵产生,不可逆的走向无序化、老化。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的整体最佳与整体调节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的整体最佳与整体调节作者:颜丙强张涛由于人是分化系统、元整体,对于人的整体性疾病,对于遵循整体对部分的下向性作用治疗局部性病变,都需要用整体治疗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调节,需要研究和发展整体调节方法。
一、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整体调节的目标是首先实现人的整体健康(最佳),进而实现各部分的健康(最佳),这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的关系。
1、整体最佳:指人的整体的健康,即人的整体属性、功能、行为在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处于正常的最佳的状态。
这种状态如何才能实现?按照组合观点—其前提是各部分必须处于最佳状态,最佳的各部分组合起来,其整体就是最佳,因而,治疗和调节的关键在于满足各部分的最佳。
按照分化的观点—整体最佳是部分最佳的前提,各部分的状态对整体最佳与否只是反作用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所处的母系统对人的支配作用、人的整体与体内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及体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而,仅追求各部分的最佳状态并不能满足整体最佳。
2、什么是部分最佳?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志和两种调节方式。
在组合系统中,如机器,是先生产好一个个零件,然后组装起来。
各部分先于整体而存在,其最佳与否,在参与组成整体之前就有客观标准(在加工中规定的各种技术参数),不论其是否参与组成整体和组成什么整体,就按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
在分化系统中,如人体,是先有混沌未分的整体,然后才分化出其内部的各部分,各部分不但没有先于整体而存在过,就是被分化出来之后,也不能离开整体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会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分既没有先于整体而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没有离开整体单独存在的最佳状态,各部分的最佳状态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各部分的属性、功能、行为发挥到最高、最充分?例如:人的各种器官,是否功能发挥得越高越佳?心跳越多越好?呼吸越快越好?产热越多越好?散热越快越好?其实人们早已明确认识到,心动过速、呼吸过急、脾胃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是疾病。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实体中心论”已被现代科学否定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实体中心论”已被现代科学否定作者:颜丙强张涛从19世纪末期以来,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物质“实体”概念,否定了“实体中心论”。
1、彻底否定了原子的本原性。
随着19世纪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证明原子是可再分的,之后又揭示,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因此原子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根本不具有本原性。
进入20世纪的宇宙学发展,证明原子是宇宙爆炸到第100万年时,才开始逐渐产生出来,各类不同原子(元素)各有不同的发生过程,生成现有的92种天然化学元素用了近200亿年的时间。
因此,原子也是产生出来的,不是永恒的,最终的,更不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宇宙之砖”,它的性质也是产生出的,不是第一性质。
2、证明了“实体”只是物质的存在形态之一,它不就是“物质”。
相对论、宇宙学等研究发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宇宙演化中出现了物质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成时间和空间弯曲,不同的运动形式和时空特征形成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现实世界的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物理学把他们归纳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实物形态,其特点是呈现团粒形分立状态,质量、能量定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该空间不能同时为另一个实体所占据,有可测半径,有静止质量。
如太阳、地球、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等,都是这种形态,现代物理学上称之为实物。
一是场形态,物质在运动中没有静止质量定域在特定的空间范围,而呈现连续的、弥漫的形态,没有可测半径,有能量、动量、质量;有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场、弱相互作用场。
实体并不是物质本身,它只是物质存在的多种具体形态之一。
3、证明物质“实体”是从能量转化而来的,不是世界的本原。
现代科学又认识原子以下3层次的实体粒子。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亚核粒子可能是最基础或基本的了,因为原子核以上的物质形态是由它构成的,于是称之为“基本粒子”。
但是后来发现,基本粒子不基本,不但发现基本粒子中的重子是由夸克组成的,而且证明,这些粒子根本不具有本原的性质,它们还有其他本原,即能量。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的非解剖结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的非解剖结构作者:颜丙强张涛现代西方医学了解了人体的手术台上的解剖学结构,但是,人体许多更重要的“非解剖”或“超解剖”的结构,落在了解剖学视野之外。
1、非解剖结构的客观存在。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的非解剖结构被不断认定。
正如贝塔朗菲所说:“从更一般的观点看,我们开始懂得,除了像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普通显微镜观察到可见的形态组织之外,还有不可见的其他组合。
这些不可见组织来自由反应和传输速率决定的过程的相互作用,并保护自己免受环境的干扰。
”目前,已经认识到的人的“非解剖”结构有以下几种。
(1)时间结构:人体的时间结构是超解剖的。
非平衡态热力学创造性的研究了系统的内在时间,证明了每一个现实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具体时间,以特定的节奏、节律、周期等时间形式形成特定的生命过程,从生到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时间结构。
人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它一方面对外界环境(母系统)的时间结构能“应四时”,另一面在体内形成自己的“神转不回”的时间结构。
中国传承文化中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已经越来越被现代医学认可,对于时间结构异常为疾病,把调节和利用人的时间节律运用于临床治疗,已经有了较多的实践。
目前一些单位正在研究时间生理、时间病理、时间诊断、时间治疗。
总之,人的时间结构及其异常而导致疾病,正在日益的被广泛的认识到。
(2)功能性结构:人的功能性结构是超解剖的。
目前,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功能性结构”的这一个概念。
但是,它日益被证明是人的一种更深刻的结构。
功能性结构是由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的“相互作用结构”,其特定是这种结构只存在于功能活动的过程中,它是活的,一旦功能活动停止,结构就不复存在。
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把他定格在解剖台上,更无法作防腐处理。
(3)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当然也是超解剖的。
在现实条件下,一切“活”的有生命的系统,其结构一般都是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当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当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需要进行重大调整作者:颜丙强张涛第三代生命科学论的六大基本原理:元整体原理、非加和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是在总结了现代生命科学巨大的得与失的基础上,痛定思痛,宁冒天下之大不违,仍勇敢地提出来的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作为从事生命科学探索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已前瞻性地看到了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巨大缺陷,如若还是继续沿着现有西医、西药的旧思路、老路线走下去,人们必然还是会在黑暗中继续摸索,仍然找不到科学的尽头。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在还原论思维的主导下,初期在传染病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期在以维生素和抗生素发现为标志的现代医学与控制传染病的应用医学方面成果斐然;后期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令人振奋。
生命科学的成绩单,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不断攀升,科学家们你追我赶,勇往直前,真是令人钦佩与感动,应该向他们表示致敬。
但是,科学研究这场伟大战役是不讲人情的,是讲实事求是的,是讲客观规律的,因为生命是实事求是的,是系统性的规律性的。
在科学研究中,战术性的是“小方法”,战略性的是“大方法”,如果“大方法”在战略上发生偏差,无法用“小方法”从战术上来弥补或纠正。
科学研究如果方向错误了,努力的结果就是与想达到的目标越来越远。
100多年来的事实就是,面对人类的重大疾病例如:癌症、心脏病、肾病、脑瘫、植物人、帕金森等等治疗一直停滞不前,一直没有找到较好的治疗手段。
旧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各种新型的疾病又不断被发现与命名。
截至现在,人类疾病谱中至少2/3的疾病,是无药可治、无法可医的。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教科书或其他形式所接受的教育,也包括着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一般很容易盲目地遵从。
一旦,一定的研究思路形成并定型化、教条化,它就可以以特有的定式来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头脑。
当一种理论被众多权威所认可,它就逐渐地成为宗教性理论或教义,后面接受这些理论的大批科学家会变成了信徒与教众,科学家们就逐渐地就失去了理性的判断,羊群效应在科学界就逐渐形成。
人类健康长寿被彻底揭开严禁用嘴呼吸孟卓
彻底揭开人类健康长寿之谜生命的重大发现—生命重要的五大平衡孟卓•生命在于心理平衡【第一重要】人是高等动物,有思维、有想象、有精神、有情绪、有意念的。
这种情绪、意念、精神是人特有的心理表现,它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
在正常状态下,人体各器官组织是在脑统一指挥调动下有绪不乱的行使着各自的功能,并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机体健康。
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对生命极为重要。
心里平衡突出表现为精神,可以说有什么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健康,心理健康决定机体健康。
精神崩溃身体垮台。
从精神产生的暴发力也不难看出精神力量是强大的。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防预疾病,战胜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是特效的。
有了心里平衡,人体各器官组织一切功能才处于发挥和协调的最佳状态。
要做到心里平衡,先把自己的精神、情绪、意念调好。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有宽阔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海阔天空,心里能容尽天下难容之事。
任何人一生都得经历:喜、怒、哀、思、恐、悲、惊。
遇喜事要淡定(不能大喜过望会乐极生悲),遇不好事要坦然从容正确面对,有一个平和、平稳、平衡的心态。
其次要有高尚的道德。
人是群体动物,生活在一个人圈子里,生活在人际关系中,就应该搞好人际关系,为人要友善、友好、对人要热情、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同情、忠诚、包容、宽恕,对人这样才能换回自己的宽慰和平静,达到心里平衡。
心里平衡还要具备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
一个标准信教的人是最标准心里平衡(这里不指邪教和歪教),一般信教的人他(她)们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和报复,没有贪婪、嫉妒、多疑、压抑、没有悲观消极失望,没有懊恼、烦恼和寂寞,他们总是心胸豁达、性格开朗、为人随和,性格文静、情绪乐观、神情稳定、以善为本、心慈为怀、助人为乐、不斤斤计较,与人无争,甚至仇和恨、羞和辱都能容忍、无恨、无仇。
不受外来攻击和刺激,内心宽慰,心平气和、心里平衡。
把心里平衡高度压缩高度概括的话就两字一是量,二是德,量是指肚量、气量、宰相的量,德是指仁、慈、厚、爱。
50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一)作者:xxxx雷锋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肿瘤作为癌症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与策略来正视它呢?西方医学基于,肿瘤是人身体中的异物、是邪恶、是敌人、是坏蛋,所以要彻底清除。
西医用“斩尽杀绝”的策略,努力了一个世纪。
整个20世纪,人们前仆后继,希望通过“斩尽杀绝”的策略来根治癌症。
前半个世纪人们用根治性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手段,希望能彻底消灭肿瘤。
后半个世纪又加上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癌症的局部治疗、甚至器官移植等治疗手段。
西方医学的这些治疗方案的哲学本质,就是把人体理解为由分散存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组合系统与合整体,而忽略了人体其实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出其内容及各要素,而形成的分化系统与元整体。
坦率的说,20世纪是人类与癌症斗争取得有史以来最重大进展的时期,但也是苦苦挣扎、焦头烂额的时期。
当我们再看全球主要癌症的生存率时,五年生存率超过50%的仍寥寥无几。
尽管以消灭肿瘤为目标的新疗法层出不穷,扩大了癌症病人的受益面,但很多疗法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所有这些治疗方案,都是建立在没有把人的系统质,全面考虑在内,而只是一味地追求还原分解与特异对抗的结果。
1、癌症治疗第一大技术:手术切除外科是治疗实体肿瘤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著名的Billroth胃癌切除术、Halstead乳癌切除术、Whipple 胰腺肿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切除术、前列腺癌切除术、子宫切除术、会阴直肠切除术、肺叶切除术、食管切除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至今,人体的器官,只要发生肿瘤,基本都可以切除。
癌症手术的范围经历了“局部切除、区域性根治、扩大超大根治”的过程,以为只要将肿瘤及其累及器官和区域性淋巴结一起切除,就达到了根治的目的。
但是,根治性或超根治性手术,对人体的伤害太大,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即使可以治愈,也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生的遗憾。
中医阴阳平衡与氧化还原态平衡的关系及评价
不少研究 , 涉及到人体各 系统、 细胞内外离子状态及
基 因水平 的变 化 等 , : 阳虚 证 候 与 下丘 脑 一垂 体有关 ; 脾虚 证 与消 化 系统 肾上腺 髓质 系统兴 奋 , 儿茶酚 胺类 物质 过渡 释放 有
阴阳是 由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 而 来, 指导中医辨证理论。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理论的基
西医检测指标来反映中医理论 , 使中医与西医找到客
观 的物质 结合 基础 , 使传 统 医学 理论 客观 化更 容 易被
客观接受和传 承, 一直是 医学界 孜孜不倦研究 的课
题 。阴阳平 衡 学 说 是 中 医 学 理 论 的基 础 , 医 辨 证 中 候 , 不先辨 阴 阳 ; 无 而氧 化还原 态 ( eo tts平衡 R dxsau) 是 内环境 稳态 的基 础 , 医则处 处从 内环 境 的改 变探 西 讨病 情 的发展 。阴 阳平 衡 与 氧化 还 原 态 平衡 是 否 相 关 ?两 种平衡 状 态 的评 价 指 标 是什 么?本 文拟 从 以
*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O:6 7P 9 N o- J3 ) 作者简介: 陈蓉( 97 , , 17 ~)女 讲师,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肾脏病的研究工作 。
21 年第3 卷第 1 02 3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号 的转导 , 和生 物 大 分 子 的 活性 , 胞 和 器 官 的 功 酶 细 能, 以及 细胞 的增 殖 、 化 、 亡 、 死 等 许 多 生 理 病 分 凋 坏 理过 程 [] 。因此 , 化 还 原 是 决 定 细 胞 生 存 状 态 的 氧
础与核 心 ,阴 阳者 , 地之道 也 , 物之 纲 纪 , 化 之 “ 天 万 变 父母 , 杀之 本始 , 明之府也 , 生 神 治病 必求 于 本 。(素 ”《 问 ・阴阳应象 大论 》。阴 阳平 衡 的含义 是脏 腑平 衡 、 ) 寒 热平 衡 及 气 血 平 衡 。实 质 是 阳气 与 阴精 ( 、 、 精 血 津、 ) 液 的平衡 , 即人体 各种功 能与 物质 的协 调 。阴 阳 是 自然界 的根本 规律 , 生命就 是人 体 阴阳对 立双 方 的
论人体科学-钱学森
论人体科学编辑目录1钱学森版《论人体科学》部分经经典语录照抄1钱学森版《论人体科学》《论人体科学》是钱学森老在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
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阐述了中医之于西医有点类似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前者都是整体的,后者都是分类的。
表面上看起来前者不够科学,但实际上前者才是更接近科学的——如果非要把科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的话。
部分经经典语录照抄[1]1、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2、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3、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4、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
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6、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
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
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
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
到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
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7、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8、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9、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人类健康学(一)解读
人类健康学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人类几千年来不敢想象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技术奇迹,创造了人类几千年都没能创造的“财富”。
这些技术和“财富”,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一往直前、永不停止地追求着新的技术,为了更加省时,为了更多的“财富”,为了消灭“疾病”。
但事实是现代人被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事物所包围,而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财富不知何时才能满足,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对付。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工业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新生活,但我们在此基础上,理应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人类在应付疾病的方面,除了疾病的治疗以外,必然还会思考如何使疾病不发生,这就是预防医学。
但是,再进一步,人类是否可以有更高的战略思路:不以疾病为着眼点,而是直接考虑人类健康状况的保持;同时,如果能找出健康保持的规律,这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促进人类的健康。
健康保持研究与近现代医学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类健康状态的保持,是一种策略。
健康保持的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近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疾病,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通过实验室展开实验分析的,而健康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状态,即人体稳定而有序运行的状态,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健康状况保持研究,不是研究人体本身(研究人体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为生命科学体系,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学等),而是一种研究“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体和宇宙大自然、研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体内部各种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这些关系如何和谐而稳定地运行。
人类把握了这种运行机制,自然就掌握了躯体健康保持的部分规律,从而更为主动、自觉地吻合这种规律,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健康保持。
当然,健康保持的研究是基于人体个体的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的。
在一个个体诞生后,其基因对其自身的根本特性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如:性别、体格、性格、遗传疾病等等。
39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作者:xxxx一、系统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原理人的机体的自主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医学需要充分地认识和掌握它,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自组织理论为这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把系统自组织原理运用于人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刻地阐明第三代生命科学的自主性原理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大大开拓防治学的发展道路。
1.系统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成就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学说,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学科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动态性原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系统的自组织问题。
他指出,系统的有序稳定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源泉不在上帝或什么外力,而在于过程本身;系统的类似机器的结构不是系统有序稳定的最终理由,其真正根源在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特别是系统自组织理论对系统有序化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第一次对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作出具体的科学解释的,是普利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系统在耗散物质能量的过程中,出现负熵产生,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建立起耗散结构那样的有序稳定系统。
其基本结论是:耗散导致有序。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协同导致有序。
该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存在大量子系统的情况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子系统组织走向有序化,形成宏观尺度上有序化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
协同学特别着重研究这种有序结构是如何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的。
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艾根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研究并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超循环导致有序。
它研究发现,在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化学阶段与生物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的阶段,把生物大分子组织成为生命形态的,是超循环机制。
超循环是能够积累、保持、处理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组织的最低要求,它可以从任何混乱、无规则的状态开始,把生物大分子组织为有序化。
生命伦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山大学
生命伦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第一章测试1.对人类繁殖方式的试图改变、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进行改造,这些研究不会产生生命伦理问题。
答案:错2.科学问题不可自我解决性的原因之一在于科学家们无法看清或者不愿意看清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对3.伦理学的人文本性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而在于为人类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追求一种人文精神与价值关怀。
答案:对4.生命伦理评价应该由生命伦理学家、生物学家、社会科学家等组成的生命伦理委员会来作出道德判决。
答案:对5.道德判断的后果论认为,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对,要看它的后果是什么,然后确定后果的好坏。
答案:对6.我们将公平原则作为生命伦理的最高原则,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它在化解生命伦理难题中具有至上性。
答案:错7.下列选项描述的是,在人类在经历了长期的“文化进化”以后,人类与生命伦理秩序的关系。
不正确的是:答案:人类已经不存在生物进化遗留在我们遗传信息中的原始伦理秩序8.以下哪项不是生命伦理学四大基本原则之一:答案:保护9.某儿童福利院的“智障少女被割子宫”事件,是对以下哪个原则没有充分考虑。
答案:尊重10.下列选项中,属于育种技术或育种手段的有:答案: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测试1.对基因序列等生物材料和动植物体给予专利保护,使得遗传资源属于人类共有并可自由流动的这一既有国际法律秩序发生了改变。
答案:对2.2018年贺建奎CCR5基因编辑的婴儿诞生虽然不符合伦理,但技术上可以预防HIV感染。
答案:错3.合成生物学的监管只能靠研究机构的自我监管。
答案:错4.人类基因组含有多少对碱基?答案:30 亿5.目前,以下哪种干细胞的临床治疗应用是合法并应用成熟的?答案:造血干细胞6.公众应选择自己有所认知的方面,参与生物安全和生命伦理问题的讨论,如对转基因生物,最易于公众关注的问题是:答案:转基因生物体是否有非法释放或商业化7.于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是在哪一年?答案:1956 年8.高尔顿优生学的主要伦理争议有:答案:简单而生硬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移植到人类社会;将人类繁殖简单与其它生物等同9.下列选项中,属于抗衰老实验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答案:实验安全性和伦理规范;对照的设置;模式生物与人的进化关系;实验周期长短10.在自然界,可以发生无性生殖的生物是:答案:无脊椎动物;植物;少数脊椎动物第三章测试1.文化伦理属性应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自觉自律属性”。
新旧三论的比较
1.3 旧三论之信息论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 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 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
狭义信息论是研究在通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 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 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广义信息论被理解为使运用狭义信 息论的观点来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
协同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协同论的目的是 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协 同论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类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 了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 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它的重 要价为人们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提供了有效 手段。
机械论、活体 一般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 论、有机体等 探索要求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 理论,生物学、 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确定系统的结 还原论,运筹 构和行为,系统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 学、计划评价 内容 技术等
运筹学、 计划评价 技术 (PERT) 等
控制论
系统存在规律,不 同系统中信息传递 以及控制,研究系 统控制和通讯等方 面共同规律和控制 方法,实现系统整 体功能最优化
信息论
系统存在规律,不 同系统中信息传递 以及控制,实现系 统功能最优化,解 决能更准确、更迅 速、更经济地传递 信息的问题
类比方法和统 计方法、信息 方法
信息论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 只考虑形
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信息如何获取、 式而不管
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 内容,使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作者:颜丙强张涛人类文明有五大发源地,即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古代开始的文明一直不中断地持续发展至今的,只有中国。
中国的文明丰富多彩,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与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非常不同,系统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奇葩。
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中国与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说是最为深刻的一方面,它内在性地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的全部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来分析中国思维的一些特色,但是,在多样性中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一种内秉的本质特征,即以朴素的系统思想为主干。
对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全世界都早已公认并作了大量研究,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特点也早有较为明确的界定,而对于中国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和界定,却长期没有一种确切、公认的概括,有的称为朴素辩证法,有的称为有机论,有的称为整体论,有的称为“女性”或“阴性”主义等等。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系统论性质的,这是与西方原子论、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原则性区别。
1、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于西方从科学思维的层次看,西方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古代是整体论,近代是还原论,现代正在向系统论发展。
但是,中国的情况有特殊性,由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断代与西方并不同步,特别是没有西方那样的近代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与西方有着一些根本性差异。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在一个连续性极强的文化形式中延续到今天,因而,中国思维方式的发展也就有了自己的轨迹。
中国古代没有原子论那样的思想,没有产生原子论的思想基础,没有发生欧洲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因此没有发展还原论思维,而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发展了朴素的系统论思维。
生命起源的理论与实验验证
生命起源的理论与实验验证生命起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讨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中诞生的。
虽然我们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一些理论和实验正在逐步揭示这个谜团。
一、生命起源的三大理论在生命起源的探讨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大理论为自然发生论、外来说和化学进化论。
自然发生论指出生命是在特定条件下,从无机物中自然发生的。
这个理论在古代得到广泛的支持,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的深入,这个理论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外来说认为生命是从外太空中来的。
虽然外太空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但是这些物质还没有被证明是生命的起源,因为它们缺少必要的复制和演化机制。
化学进化论是目前科学界认为最为可行的理论,它指出生命是从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中演化而来的。
这个理论被视为生命起源的最具价值的研究方向,也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二、实验验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自从化学进化论被提出之后,科学家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这个理论的可行性。
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斯坦利·米勒的“闪电试验”。
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实验室中使用模拟地球早期的环境,通过模拟闪电模拟了电弧放电,模拟了闪电引起热量和光线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发现实验体系中出现了一些有机化合物,如甲醛、乙醛、氨基酸等。
这个实验表明了在没有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有机分子可以自然地合成。
除了闪电试验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也成功验证了化学进化论。
例如,1997年,加拿大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类似于RNA分子的化合物,并证明这些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自我复制。
三、生命起源之谜未来如何解决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实验成果,但是生命起源之谜仍然没有得到完美解决。
近年来,科学家们积极探索更加复杂的前生命状态和生命起源模型,包括互补模型、RNA世界模型和矿物模型等。
这些模型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来验证。
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如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等。
5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以“关系中心论”为第三代生命科学的基础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以“关系中心论”为第三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作者:颜丙强张涛对人的有机性的理解,不仅要正面地承认关系和关系失调为病的客观存在,更要深入地研究和阐明“实体”和“关系”究竟哪一个是更基本的?要根据现代科学提供的事实,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各种“实体”不过是特定关系的产物,“关系”比“实体”更基本。
因此,要把注意的中心从“实体”深入到实体背后的“关系”。
1、关系比实体更基本。
实体中心论并非必然的全盘否定关系的存在,只是认为关系是关系者的关系,实体是关系的产生者和承担者,是关系的本原。
所以掌握了实体也就掌握了关系的基础、本原、原因,也就是从根源上掌握了关系。
但是,只要引入“发生学”观点,只要把实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考虑在内,就会发现,实体不是本原,也是产出来的,不过是关系的产物,是关系的体现者。
从宇宙物质演化的整个图景来看,实体是关系的产物。
原子是由核和电子以特定相互关系组合而成,没有核与电子的特定关系,就没有原子。
水分子是由H 原子与O原子之间特定的关系决定的。
生命--物质基础是蛋白质与核酸,但是蛋白质与核酸不是生命,只有这两大类生物大分子之间建立特定的偶联关系,才能形成生命。
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全部背景来看,宇宙的本原是一种混沌的整体,在分化中由隐到显地分化出关系,显到一定程度形成关系的体现者,即关系者,在特定条件下才形成实体形态的关系者,因此关系比实体更基础、更普遍,实体不过是关系的产物和体现者之一。
2、从注重“实体”到注重“关系”。
根据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科学界和哲学界明确的提出,科学思想需要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系中心论”。
正如现代科学革命的号手普里戈金说:“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的兴趣正从实体转变到关系、转变到信息、转变到时间上”。
总之,现代科学对人类思想的一项重大贡献,就是证明了被西方推崇了几千年的以“原子”为代表的“实体”不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关系”比那种“实体”更基本,科学研究应该把关系放在它应有的地位,科学思想开始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系中心论”。
奥德姆生态平衡论
奥德姆生态平衡论回顾生态学思想发展历史,从吉尔波特•怀特到林奈、达尔文,再从赫克尔到尤金•奥德姆,生态学家一直提供着不同的自然模式,帮助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不同时期生态学家们所提供的模式不尽相同,达尔文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尖牙利爪和血腥气的为生存而竞争的自然,克莱门茨描绘的则是一个经历了演替而最终达到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生命共同体[1],而尤金•奥德姆研究发现各个自然有机体组成生态系统,有能力调节自身能量从不平衡达到平衡。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著作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著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
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
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
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著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
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
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著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
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心平学整理讲解
第一讲为什么要研究心平健康学提起对心平健康学的研究,还是从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开始。
那是1986年冬天在一次乘长途车时,有几个无赖欺负一个老人,当时我20多岁,血气方刚,哪能容他们这样欺负殴打老人,我冲上去要打抱不平,车上的乘客起来劝架,拉着我的两个胳膊,我反倒被无赖打伤,我也和大家一样,面对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当时自己头脑比较简单,也根本没有自然力这个观点和平衡论的概念,对社会上的这些人、事、物等凭着自己的主观见解,内心不平。
结果满肚子的烦恼、窝囊、怨恨和不理解,想到凭自己的一身武艺,不但没能主持正义,反而被打成重伤,因此恨自己,满身武艺没发挥出来,痛恨这些坏人胡作非为……造成了心灵上的极大痛苦,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全身剧痛,骨关节脱臼,除了眼睛能动以外全身瘫痪,后虽经多方治疗,效果甚微,而且越来越重,以致于到了身陷绝境的地步,想到自己快要死了,不能就这样带着人生的怨恨离开世界,躺在床上回想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事情。
这时亲戚来看我,他说:“如果要是换成我,我应该高兴,当时你是一个人,面对好几个无赖,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我的心随着他看问题的角度一转变,心情就放松平静多了,同时对自己,对对方不是那样恨了,当我每原谅一个人时,身体就有奇迹般的变化,疼痛也慢慢减轻,在病情由重到轻直至痊愈的过程中,我深深的理解了“度尽众生己方度”的内在含义,原来度尽众生是把自己心理对人、事、物的不理解、烦、恨一个个原谅想开,最后得度的是自己,原谅别人就是最大的原谅自己。
有一次毛主席生病,朱老总去看他时说:“百病皆由心生,你的病还要用心去调。
”国际歌里有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也理解了,自己身上的病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调整。
通过这次患病使我深深地体悟到,人的任何执著、偏见和不平的心理状态,都会导致生理的疾病发生,甚至能毁灭人的一生。
同时,也使我充分的认识了自我、自然与平衡,来了一个人生的急转弯,这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平衡论”无法真正揭示人体的健康
作者:颜丙强张涛
在医学史上曾经有不少医学家主张用“平衡”定义健康,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没有进行得通。
迄今为止,建立的“平衡”概念已有多种,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特有的“平衡”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具体含义,用以描述各个学科领域的平衡现象。
虽然可以借用其中的某些概念来描述人体的某些现象,但是,至今没有建立专门的可以从整体上描述人的健康的“平衡”概念。
这是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健康的具体内容是复杂的,其中有些内容是平衡的、有些内容是不平衡的、打破平衡的、或远离平衡的,有些内容则是不能用是否平衡来界定的。
因此,虽然可以在健康状态中找到不少可以用“平衡”来描述的现象,但要从整体上把健康定义为“平衡”却是极其困难的。
哲学的“平衡”范畴是高度抽象的,现实存在的平衡想象是具体的,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研究了自然界的各种平衡现象,建立了各种具体的“平衡”概念。
1、物理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
物理学研究了力学、热血、光学、生学、电磁学等领域的平衡现象,提出了“力系的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遂遇平衡”、“相平衡”、“多项平衡”、“热平衡”、“热动平衡”、“动态平衡”等概念,分别有其特定的具体的科学意义。
例如:
“力系的平衡”——是指“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而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如拔河、三脚架等)。
“稳定平衡”——是指“静止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自动恢复原位置的平衡状态”(如不倒翁)。
“动态平衡”——是指“物质系统在达到宏观热动平衡时相应的微观运动状态。
”如,在密闭容器内水和它的蒸汽的平衡。
人的生命过程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物理运动内容,在这些物体的物理运动中会找到一些上述的平衡现象。
但是,用上述任何一种具体的“平衡”概念都难以从整体上定义人的健康。
2、化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
化学研究了各种化学运动中的平衡现象、提出了“化学平衡”、“均相平衡”、“多项平衡”、“相平衡”等概念,也都有其严格的定义。
对于化学现象中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水解平衡、络合物平衡等,各项化学理论都作了具体的研究和说明,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因其研究化学平衡所取得的成就,于1909年荣获诺贝尔奖。
人的生命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化学运动,各项化学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各自会出现某些具体的化学平衡现象,但是,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单项的化学“平衡”概念都难从整体上定义人的健康。
总之,人的生命运动既包含着机械的、物理的运动,也包含着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运动,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别地来研究和说明人的生命过程所包含的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平衡现象等。
但是,试图用物理学的或化学的某一专业性“平衡”概念,从整体上定义人的健康,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是行不通的。
3、生理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
生理学研究了人的许多平衡现象与机制,提出了生理学的“平衡”概念。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二是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平衡。
对于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平衡,研究得更为深入具体,建立起“对偶平衡”、“拮抗平衡”,以及“水电平衡”、“酸碱平衡”、“血糖平衡”等概念,用来描述心脏跳动、一呼一吸、膈肌升降、胃肠蠕动、水电、酸碱、血糖等的矛盾关系,及抗原与抗体的对抗,特异病原与特异病理的对应、抗菌药物与病原微生物的对应矛盾运动所呈现的平衡状态。
研究证明,这些“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而疾病与这些“平衡”的“失衡”密切相关,形成了纠正“失衡”的平衡疗法。
但是,生理学和整个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却发现:第一,在这些“平衡”现象中,每一种“平衡”都只是人的生理过程的某一功能项的特定状态,能够用“平衡”来定义或描述的功能项毕竟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功能项不能用“平衡”来定义或描述。
因此,要用生理上任何一种具体的“平衡”来定义健康都是不可能的,而要从整体上把健康定义为“平衡”,更是不可能揭示出其确切的内涵。
第二、“平衡”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本身不表征是什么水平或什么指标上的平衡,而且不能直接界定“健康”,必须补充以特定的“正常值”才能界定健康。
许多“平衡”所以与健康相对应,关键不在于是否“平衡”,而在于其“平衡”保持在“正常值”上。
例如,脉搏、血压、酸碱、血糖等等,健康与否都要是符合“正常值”来判定,只有保持在“正常值”上的“平衡”才是健康的,高于或低于“正常值”的“平衡”并不健康。
这是因为,“平衡”概念只反映矛盾(或变量,如血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双方在比值(或变化速率)上的等价(或等比)关系,不反映参与“比”的“值”有多大,由于变量的变化从极大到极小有无限多个梯度,因而其比值的“平衡”可以建立在无限多个梯度上,究竟在哪一个数值上的“平衡”才是“健康”的,它本身无从界定,只能用表征健康的“正常值”才能界定,因此,真正能定义健康的不是“平衡”,而是“正常值”。
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人的健康有不能用“平衡”表述的内容。
第一,健康包含着大量非平和显现共和机制,甚至可以说,生命在本质上是非平衡的,整体生化反应的不平衡,离子浓度的不平衡(激态),物质、能量、信息运动的不平衡等等,都是重要的非平衡现象。
第二,健康还包含着大量不能用“平衡”概念来讨论的内容。
这主要是建立和保持健康状态的内在动力、活动机制等,例如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有序化的机制、各种自组织和自调节机制等等。
总之,用“平衡”概念来定义健康之所以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平衡”概念本身的局限,它无法包容人的健康的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的健康本身既包含着某些平衡现象,又包含着许多不平衡现象和不能用平衡来描述的现象,而就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本质来讲,是非平衡的。
明确地认识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非平衡本质,是20实际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重要进展。
4、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性
耗散结构理论划清了平衡与非平衡的界限,证明生命在本质上是非平衡的,这为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性,提供了根本的科学依据。
系统的平衡态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它的本质是最大熵和最小自由能。
一个平衡孤立系
统不需要吸收能量来转化,也不能从它那里得到能量,它没有作功的本领,那是一种“死”态。
例如,一个封闭的水库含有大量的位能,但它不能驱动一台发动机;但是,一个系统要能够作功,就必须处于不平衡状态,必须不断的从外部输入物质和能量,并把输入的物质和能量转变为功,对外输出,同时又要保持稳定---即使物质、能量的输入、转化、输出保持一个稳定的“流”,有使系统保持宏观的稳定状态。
一个开放系统,在热力学上,非平衡是生命之源,平衡就是死亡。
一旦进入了平衡态,就是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结束,内部物质、能量转化的结束,作功能力的结束,也就是死亡的到来。
凡是有生命的,能作功的,就必须是不平衡的或远离平衡的。
因此,生命系统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平衡的,它靠自己的自由能进行不断的工作来不断的打破平衡。
在物质和能量的内外交换和内部耗散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某些具体的理化指标上出现的对偶平衡或拮抗平衡现象。
但是,那只是整个大过程的某些具体表现,归根到底是由非平衡产生和决定的。
例如,循环系统只有不平衡才有血液的流动,才有血压及其是否平衡的问题。
循环系统一旦达到平衡,血流停止流动,血压没有了,何谈血压的平衡;只有非平衡的新陈代谢存在,才有水电平衡、血压、血糖平衡;没有新陈代谢,也就没有平衡。
因此,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非平衡基础上的,用平衡概念从整体上来定义健康是难以成立的。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
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