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小结:
以景结情: • 1、特征:结尾处 画面感 画中情 • 2、效果:如撞钟 • 3、思路:明手法 析手法 析效果
• 景与情的关系:
•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 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 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 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 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 景、乐景?
• 3、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 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 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 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 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 之情更加浓厚。
答案:
1: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 感伤与惋叹,对意中人思念之情以及无人陪伴的 孤寂之情。 2:“长空黯淡连芳草”运用“以景结情”手法。( 2分),通过写女主人公遥望远方,只见长空惨淡 晦暗,芳草连接长空,营造了一幅惨淡凄美的意 境,(1分)表达了因意中人长久不归,主人公翘 首以待后的失望之情和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1 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悠长。(2分)。
课本内容回顾:
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 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 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 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2、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写了六朝 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 伤今的无限感慨。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 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是用典抒情。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桃花。
4.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 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本词下片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事景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Nhomakorabea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分析。
诗歌抒情手法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江雪》柳宗元
诗歌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借古抒情
史抒怀 即事感怀 例:李白《静夜思》
写景手法:
1.空间顺序:远近 俯仰 高低 上下 内外
2.色彩角度: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色彩分明 (抓表
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画面美)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例2: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3.调动多感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4.修辞手法: 5.常见其他手法: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 居秋暝》王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一、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题一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二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哪句话是直接抒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诗人的高度自信。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借景抒情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

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二、间接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正面直接描写而是借某种方式来表达。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借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不定的孤寂悲凉之情。
托物言志也可以称为借物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常常借助于某物的特性。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例如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梅花自比,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景交融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手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例如北宋女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一词中有“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的句子,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含情,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柳絮纷飞,这些景物暗含作者绵绵相思之情。
寓情于景也可以称为移情入景,就是指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使其带上了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花哪里会笑,只不过是李白心情舒畅罢了,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快乐注入到山花中。
用典即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跟借古讽今联系在一起出现。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人借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故事,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不满之情。
叙事抒情记叙一件事情,借此表达某种情绪。
例如《孔雀东南飞》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的强烈反抗之情。
再如《石壕吏》,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役趁夜到石壕村捉人征兵,连年老体衰的老妇也被带走的故事。
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抒情手法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
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
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
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
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轻易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描述、描绘、议论,含
蓄地抒写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写的情感、抒发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绘景物不予抒写。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重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写了羁旅异乡感叹,诗人借对清爽幸福的春光景色的描绘,透漏了已而的伤感,以乐景写下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刻
画刻画来抒发感情,就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吴厝庄绮临春事最檀。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饮食临政的地方为题,描绘了六朝纵情作乐的酒色生活,和野草丛生的悲凉景象构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谨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内容形象,倾注了吊古伤今的无穷感叹。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指诗人筹钱富于特征的事物去倾注、表达某种感情、志向和志趣,诗中
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钻出深山,烈火烧毁若择善。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题壁,通过采矿石头压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写了自己不惧艰难困苦的忠
贞情操和忠直风骨的高尚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为在诗歌中援引史实,采用典故去抒情。
用典就是所指在文章中提及、
撷取前人的语句或采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此抒发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写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开拓意境,并使诗词情意变得含蓄,达至字太少意丰的效果。
例如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获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盼中沧海,烽火扬州路。
布齐回眸,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反问,廉颇老矣,尚能够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写了诗人对英雄的想念,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创建行宫,即为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悲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
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匆忙北伐,以至失利。
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必须汲
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
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
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今
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