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

种常见的血液疾病。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例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最小的血细胞,也是主要的止血机制之一。当血

小板减少时,患者易出现出血、淤血和瘀斑等症状。血小板减少病的

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药物反应、感染和遗传等。为了

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我们将讨论两个不同病例的血小板减少

情况。

病例一:

患者为女性,年龄45岁,最近感觉身体疲倦,并出现淤血、瘀斑

和皮肤瘀点等症状。经过检查,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经过进

一步调查,发现患者曾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且在服药期间血小板

数下降到极低水平。通过停药后的观察,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

本例显示了药物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一些药物对骨髓产

生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生产。尽管该患者最终通过停药恢

复了健康,但这个例子提醒了我们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咨

询医生。

病例二:

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最近出现紫癜、齿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仅为20×10^9/L。通过详细家族史的询问,发现患者的母亲和姐姐曾患有相似的血小板减少症,提示存在遗传因素。

这个病例显示了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的情况。血小板

减少病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导致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病。在这种

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以最小化潜在的并发症

和病情恶化。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病是一种常见且多样化的血液疾病。了解

不同病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的使用和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

小板减少病都至关重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小板减少疾病,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收藏)

---------------------------------------------------------------最新资料推荐------------------------------------------------------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收藏)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分类: 胡延祖科普讲座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 供产科医生阅读) 患者 XXX ,女,34 岁,住院号 62631 ,因停经 39 周,阴道溢液 12小时于于 2006 年 3 月 12 日 12:00 急诊入院。 现病史: 平素月经规律,停经 40 天自觉恶心、厌食,2 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 4 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感冒在当地医院静点头孢霉素 1 天( 具体药名及用量不详)症状缓解,症状缓解,12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5-1 产孕足月,血小板减少收入院。 收入院。 既往史: 素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 月经生育史:16 岁 4 ~5/30 2005 、5 、1( 农历) ,孕5 产 1, 流产 3 次,自然分娩次,自然分娩 1 次,平时无月经过多。 1/ 14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 种常见的血液疾病。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例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最小的血细胞,也是主要的止血机制之一。当血 小板减少时,患者易出现出血、淤血和瘀斑等症状。血小板减少病的 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药物反应、感染和遗传等。为了 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我们将讨论两个不同病例的血小板减少 情况。 病例一: 患者为女性,年龄45岁,最近感觉身体疲倦,并出现淤血、瘀斑 和皮肤瘀点等症状。经过检查,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经过进 一步调查,发现患者曾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且在服药期间血小板 数下降到极低水平。通过停药后的观察,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 本例显示了药物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一些药物对骨髓产 生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生产。尽管该患者最终通过停药恢 复了健康,但这个例子提醒了我们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咨 询医生。 病例二:

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最近出现紫癜、齿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仅为20×10^9/L。通过详细家族史的询问,发现患者的母亲和姐姐曾患有相似的血小板减少症,提示存在遗传因素。 这个病例显示了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的情况。血小板 减少病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导致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病。在这种 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以最小化潜在的并发症 和病情恶化。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病是一种常见且多样化的血液疾病。了解 不同病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的使用和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 小板减少病都至关重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小板减少疾病,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提高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的认识,更加安全、合理 使用抗生素。方法:通过分析1例81岁女性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血小板减少 的原因,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用药经验。结果: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 起血小板下降的不良反应虽然较少,但一旦发生,严重者可致脑出血,因此要严 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权衡利弊,降低用药风险。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 巴坦钠可引起血小板下降,临床使用时应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提高防范意识。 【关键词】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074-02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抗菌谱广,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皮疹,引起粒 细胞减少[1]等,但导致血小板下降病例较为少见[2]。现报道我科确诊的1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病例,以期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提醒临床医师 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临床治疗。 1.临床病例 患者,女,81岁,因“间断胸闷、气短、咳嗽、咳痰4年,加重伴四肢水肿 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 20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 136/80mmHg,血氧饱和度76%,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听诊双肺呼吸音低,右 肺可闻少量湿性罗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双下肢重度水肿。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心脏彩超:1.右心扩大;2.肺动脉高压(中-重度);3.心包积 液(少量);4.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5.收缩功能正常。化验血常规:血小 板计数:128×109/L,白细胞计数: 3.93×109/L,中性粒细胞82.7%,淋巴细胞11.2%。凝血五项无异常。诊断:1.肺部感染;2.COPD:急性加重期;3.慢性肺源 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入院后吸氧、抗感染(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3.375g q8h)、化痰(氨溴索)、利尿(螺内酯)、强心(芪苈强心胶囊)等综 合治疗5天,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有缓解,但双侧脸颊可见少量针尖大 小出血点,右前臂有大量瘀斑,复查血常规报危急值血小板计数 6×109/L,凝血 五项正常。因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出血迹象,血小板数极低,有自发性脑出血的可能,立即输注血小板1U,并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 qd静脉滴注,同时进 行全院会诊讨论,经分析考虑患者血小板减低可能由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立即更换抗生素为头孢唑肟钠(2.0g q8h)抗感染治疗,其他药物治疗不变。2天后复查血小板计数上升至20×109/L,7天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58×109/L,停用甲 泼尼龙琥珀酸钠,继续用头孢唑肟钠抗感染治疗,2周后患者肺部感染控制,血 小板恢复至116×109/L,随访患者血小板数未再下降。调取患者既往病历,发现 患者2016年5月12日因肺部感染住院,入院时血小板数110×109/L,使用相同 剂量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一周后复查血小板数37×109/L。因当时患者无 出血症状,故未引起重视,肺部感染临愈出院。该患者2次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 巴坦钠后均出现血小板数下降。 2.讨论 该患者用药前查体未见皮下瘀斑,口腔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既往无血液系 统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未接触放射性物质,未接受放化疗等。故排除过 敏性紫癜和ITP。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很少有如此严重快速的血小板下降者。药源

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

一例万古霉素相关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病例报道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是多种的,但是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并不常见。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免疫介导的作用有关。很多案例中,经停药后血小板水平能够达到正常值水平。万古霉素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医院相关的感染。近年,关于万古霉素的相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为个案报道已经有不少。但是,万古霉素的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并不知道。 本病例是植入心脏起搏器而诱发的心内膜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全身反应。 2、病例报道 该患者位54岁女性,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肌缺血,于6日前诊断为起搏袋(pacemaker pocket)亚急性水肿,行双腔ICD植入。该患者入院前一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支架(多种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随后接受了一个30%的低喷血分值的血运重建步骤,出现心动过缓和1型莫氏阻滞,并且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在皮肤的缝合处出现严重的红肿和压痛,并且患者情绪紧张。立即在医院接受了血肿清除和裂口清创术。然而,这些感染的没有明显的移除ICD的临床指征。经验型给予万古霉素0.5g,静脉,q6h和环丙沙星0.5g,口服,每12h治疗感染。 治疗期间,患者血沉和CRP白在正常范围,并没有发热表现,脓培养为万古霉素敏感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治疗11天后(使用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为38.5℃,血沉和CRP水平同时也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水平。2天内,CRP几乎增长2倍(46~95),同时,血小板计数从193000/ul降至42000/ul。临床初始考虑为感染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DIC),认为需要紧急去除起搏器。关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试图输注血小板经行纠正,但结果失败了。同时,经食道超声心动描述技术显示ICD导线没有被植入。并且血培养为阴性,并且通过经食道超声心电图技术没有看到植入物与患者症状的关系,降钙素水平正常,并且起搏袋(pacemaker pocket)是完全标准的,因此医师开始怀疑患者心内膜炎感染的诊断的准确性。医师推迟了ICD拆除,并且将万古霉素的改为达托霉素继续治疗。2天以后停用万古霉素,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的升高,并且在停药后第4天达到181×109/L。此外,ESR和CRP迅速降低,并且没有发烧。10天之后随访,患者没有发热,其他检查正常。 3、讨论 近十年,关于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报道已经超过100种药物。临床中,很多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被忽视或未注意到,并且病因归咎于多种复杂的病因。在本病例有两种诊断:1、起搏器引起的金葡菌感染导致的DIC;2、万古霉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由于DIC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高风险因素,因此需要及时的摘除起搏器。并且临床中拆除起搏器,同时停用万古霉素是个困难的决策。DIC检验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涂片。血培养可以评价感染的出现,但是由于一直在使用抗菌药物所以血培养结果可能是阴性。正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被误读,就像糖尿病和老年人的炎症反应对白细胞反应较为迟钝。另一方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没有植入起搏器电极。因此,持续输入血小板并没有使得血小板计数升高是由于初始的免疫应答对血小板的破坏严重。所以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就是免疫介导的作用机制。因此,延缓了拔除起搏器的决定。 由于败血症的存在,导致临床中对万古霉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被忽视。类似的实验室检查可能会帮助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有研究报道,万古霉素能诱导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不幸的是,这些抗体不能在临床试验室应用。 通过这篇关于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研究,血小板减少症一般出现在5~14天。

继发于实体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报告一例

继发于实体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报告一例 作者:果子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成人发病率大约十万分之二十四,它有血小板减少,出血等临床症状。ITP与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相关,大约30%的ITP继发于淋巴系统增生。ITP继发于实体瘤虽然有报道,但是比较罕见。包括有报道继发于乳腺癌。ITP和实体瘤的关系,很少引起重视。” 本篇我们介绍来自瑞士日内瓦州立大学内科学系Sophie Hügli博士发在《Clinical Case Report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关于继发于实体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以病例比较特别。我了帮助大家获得更多的临床与检验相关知识,认识这一现象,提高日常检验工作的思考深度,我们将该文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作者报道了一例被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随后发生ITP,类固醇治疗后好转,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完全好转。 病例背景 一名63岁女性患者,因血小板计数较低,被送往急诊室治疗,皮肤未见出血点。患者十四年前有右侧乳房导管侵润性癌,已手术根治治疗。患者有二型糖尿病,生化检查有不明原因的GGT升高。 入院前十八天,患者左侧乳房X光检查有性质不明阴影(图一)。病理活检显示,ER 27%阳性,PR阴性,HER2阳性(图二)。骨扫描,腹部超声,胸部X光检查,未见转移。增强CT显示,左侧乳房代谢活跃。在腋窝,肋间和椎间区域有淋巴结肿大(图三,四)。此外,在膈肌和腹膜后出现淋巴结肿大。拟对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进行穿刺检查。 血常规检查,意外发现血小板减少,28╳10*9/L值得注意到是,以前都是正常的。(入院前的最后一个月)。第二天,患者被送往医院观察和治疗。 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减少,正细胞非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功

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所致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李** 化州市志光精神康复医院 [论文摘要]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化学名为二丙基醋酸钠。1882年作为有机酶被合成,1963年发现它对多种惊厥动物模型均有效,1964年用于治疗癫痫获得成功。1丙戊酸盐(常用的有丙戊酸钠及丙戊酸镁)对躁狂症的疗效与锂盐相当,对混合型躁狂、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以及锂盐治疗无效者可能疗效更好。 【关键词】①丙戊酸钠②血小板减少③血小板计数 1 病例摘要 1.1 主(代)诉及病史患者男性,36岁,因“伤人、毁物易激惹冲动6+年,加重10+天”于2008年06月04日第4次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5/75毫米汞柱。神志清,全身皮肤多处擦伤,无皮疹及瘀斑,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精神科检查:意识请,定向力准,接触差,情绪高涨,易激惹,不顺其意就欲打人,存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本领大,未引出明显幻觉,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自知力不全,社会功能明显受损。辅助检查:入院生化提示ALT 143u/L,AST 94 u/L,血常规正常。入院诊断为“躁狂症”。予“氯氮平、碳酸锂”等药物治疗。否认既往有昏迷及抽搐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1.2 诊治经过患者于2008年12月17日始予丙戊酸钠800mg/天治疗,持续至2009年2月28日减量至400mg/天。至2009年3月2日停用丙戊酸钠。期间未能监测血小板计数。于2010年1月15日再次使用丙戊酸钠600mg/天治疗,期间多次调整剂量,最高剂量达1200mg/天,持续5+月。直至2012年10月27日完全停用丙戊酸钠。于2011年9月8日首次发现血小板计数为84×10^9/L,开始是考虑

一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救治与护理护理个案

一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的救治与护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TP)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肾脏损害、微血管病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1]。病人多急性发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死亡常常发生在表现为出血和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期[2]。TTP的病理变化为小血管中大量形成玻璃样的微血栓,导致小血管大量堵塞,堵塞后其周围组织出现缺血,引起血小板异常凝聚,血小板减少[3]。2017年8月本院诊治一例TTP患者,诊断符合TTP诊断标准[4]。现将此病例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作如下报告,希望此个案能为今后TTP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47岁,主因“发热3天,间断意识障碍1天,加重8小时”于2017年8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5C,伴有咳嗽、咳痰、咽痛,并出现尿色加深,2天后出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混乱等精神症状,至入院8小时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入院查体:T38.80C,P103次/分,R20次/分,BP136∕84mmHg,SPo299%。贫血貌,烦躁明显,对答不切题,查体不配合。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四肢皮肤可见散在瘀点。颈软,双侧睡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及压眶反射存在。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10.36×109∕1,HB57g∕1,P1T8×109/1,尿蛋白3+。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14:15患者体温升至40.2°C,开始抽搐;16:18患者昏迷,血常规提示HB47g∕1,出现气道出血,于19:06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期间给予患者血浆置换、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炎、降温、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给以恰当合理的护理,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2 .护理问题以及措施 2.1 护理问题

病例讨论记录-支文宇

不明原因血小板降低的病例讨论 时间:2015年4月16日下午3时 地点:外科楼检验科学习室 参加人员:赵强元(主任)、荣扬(主任技师)、郭建巍(主任技师)、郝秀红(副主任技师)、李艳君(副主任医师)、刘敏(技师长)、张雅芳(主管技师)、杨明(主管技师)、 齐永志(主管技师)、李娜(主管技师)、黄新强(主管技师)、张静、李小燕、 李燕燕、丁培培(初级技师)、孙帅、房树玉、赵高余(规培人员)、宋安荻、魏 成浩、张靖、刘洁(实习同学)等。 主持:荣扬(主任技师) 病例报告人:支文宇(检验技师) 患儿娄栩菘,男,5个月龄,门诊健康查体,血常规检查:血小板3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2×10^9/L↓,以血小板降低原因待查于2014年10月29日收治入院。住院号:10443073。家长叙述患儿入院前有上感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2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5/55mmHg 患儿急性起病,首次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晰。精神反应可。抱入病房,查体合作。面色红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自动体位。左手背、右下肢散在分布数个针尖大小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大小无畸形。前囟0.5×0.5cm,平软,张力不高。双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角膜无溃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鼻黏膜湿润,鼻中隔居中,各副鼻窦区无压痛。外耳道无畸形,无异常分泌物,耳屏及乳突无压痛。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呼吸音正常。心前区无隆起,心音有力,心率12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稍膨隆,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无肠型及蠕动波,无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关节无肿痛,双下肢无浮肿。肱二、三头肌反射及膝腱反射存在,双侧对称,巴氏征、克氏征均阴性。无发热,无吐泻,无鼻出血,精神状态好,吃奶可,睡眠可,二便无异常。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慢性病史,无外伤、输血史、手术史。无麻疹、水痘、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等发热出疹性疾病史。否认头孢、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过敏史。无放射线接触史。无特殊服药史。 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65kg,否认出生窒息缺氧抢救病史否认黄疸病史。混合喂养。生长发育如同龄正常儿童。因血小板减低未按时预防接种。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独生子。否认家族中类似疾病史、遗传代谢疾病史及传染病史。 入院后未进行特殊治疗,出血点逐渐消退。监测血小板较前上升,波动于45~49×10^9/L 左右,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粒细胞缺乏。临床考虑病毒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能性大。2014年11月20日二次入院给予丙球冲击治疗,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22×10^9/L,但粒系未明显上升。随后出院,门诊随访,至今血小板未见降低。

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选自我院收治的三例淋巴瘤患者出现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结果3例患者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2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均在缓慢恢复中。结论氟达拉滨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同时通过自身抑制造血外还有免疫因素参与其中。应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标签:氟达拉滨;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越来越多见。据报道在瑞士20所医院统计359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约5%是由药物引起的,且至少有70种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1]。 1临床资料 1.1病例一:晏某某,男,56岁。滤泡性淋巴瘤ⅢA期,初治时骨髓未见累及。给予FC方案化疗四周期后,达CR,但出现三系低下WBC 1.5×109/L,Hb 67g/L,PLT 1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1个。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少见。给予IL-11、TPO、G-CSF治疗2w,血小板未见明显上升。改为CSA及雄激素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到30×109/L。随访10个月,患者目前血小板恢复正常。 1.2病例二:黄某某,男,62岁,套细胞淋巴瘤ⅣB期,侵犯骨髓,CHOP 方案两周期、DICE两周期化疗后,疗效不佳;FC方案化疗两周期,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化疗后4w,血常规示:WBC 1.2×109/L,Hb 55g/L,PLT 8×109/L。IL-11、TPO、G-CSF治疗2w,三系无明显升高,骨髓活检示:增生低下。考虑为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家属放弃治疗出院,3w后患者死亡。 1.3病例三:杨某某,男,69岁,滤泡性淋巴瘤ⅡA期,初治时骨髓未见累及。FC方案化疗3周期后,达CR,出现三系低下WBC 2.5×109/L,Hb 83g/L,PLT 13×109/L。行IL-11及PDN治疗10d,血小板未见明显上升,行骨髓细胞学及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少见,考虑为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1例患者行G-CSF、EPO、TPO治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不理想,给予CSF及PDN后患者15d内造血进行性恢复,随访10个月,患者血象进行性恢复过程中。另1例患者给予G-CSF及IL-11治疗后白细胞可以恢复,但血小板生成不良,加用CSA后患者血小板也在缓慢恢复过程中。 3讨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例-最新资料

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常有反复发作倾向。本文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24例,显效12例,良效6例,进步4例,无效2例,有效率7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短期内使血小板数升高,迅速改善出血。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4例ITP患者符合1986年12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男4例,女20例;年龄16~58岁;均为复治病例,都曾接受正规激素治疗。加用免疫抑制剂6例,临床都有明显出血症状,多为皮肤、黏膜出血,瘀斑,口腔血泡;血尿2例,月经过多4例,治疗前血小板(9~18)×109/L。 1.2 治疗方法 24例复发病例均在原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上海莱氏血制品XX公司生产),采用剂量为400 mg/(kg?d),

连续用5 d。治疗期间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毒副作用,肝肾损害,每日复查血小板,1周后隔日1次。7 d后复查骨髓及血小板抗体。 1.3 疗效标准 第2界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①显效:无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100×109/L,持续3个月以上;②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③进步: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改善;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4例患者中显效12例,良效6例,进步4例,无效2例,有效率75%。血小板第4天恢复正常4例,PAIgG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用药期间未发现头昏、恶心、呕吐现象,无肝肾功能的损害,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来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观察24例复发ITP患者临床有明显出血,血小板计数均低于20×109/L,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来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效率7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迅速改善出血症状,血小板在1~4 d后迅速上升。其作用机制:①IVIgG是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的封闭作用。②干扰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廓清作用。③增加抑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探讨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062-02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血小板产生减少及消耗增加,其发生率随胎龄 的降低而增加。一般认为,出生时血小板计数>150x109/L者为正常,(100-150)x109/L者 视为可疑异常,应进行动态观察;<100x109/L者为血小板减少应探明原因。本研究以39例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1-2013.6收住我科的39例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15例为早发型。24例为晚发性。所有患儿均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的标准 确诊,即:血小板数小于100×109个/L。 2.研究方法 对不同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收集围产期资料、临床表现、转归资料及临床检验指标资料,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统计分析了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救治情况、病死 高危因素及疾病负担等临床特点。使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其相关性,见表4。方法:四格表资 料检验,结果:p<0.005。得出结论:存在相关性。 结果 在连续的18个月间,血小板减少39例,占本院同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39%。总的院 内病死率为:7个,其中放弃治疗的4个,低于同期全国性研究。败血症是新生儿血小板减 少症的首要原发疾病,肺出血、DIC、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是主要的院内并发症,30.77%的患儿接受了IVIG的治疗,23.08%的患儿应用了血浆、冷沉淀等,5.13%的患儿输注了血小 板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死率与放弃率之和为:17.95%。放弃治疗的比例为:10.26% 主要原因包括:对后遗症的担心、经济原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合并先天畸形。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将血小板减少患儿与血小板正常患儿39例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照 讨论 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血小板产生减少及消耗增加,其发生率 随胎龄的降低而增加。2012.1-2013.6共39例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100*109/L.)的患儿, 其中由败血症引起者占:66.7%,由宫内感染引起者占:15.4%。先天肺炎或吸入性肺炎引起 者占12.8%。非感染因素引起者占2.6%。3例发生肺出血;7例DIC;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或 死亡。均是由败血症并发。6例颅内出血中5例由败血症并发。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预后 较好。 一般认为,出生时血小板计数>150x109/L者为正常,(100-150)x109/L者视为可疑异常, 应进行动态观察;<100x109/L者为血小板减少应探明原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发生时间和病史有关,主要原因有:感染、窒息、NGR、妊高 症母亲所生的早产儿、血管瘤及染色体异常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分为早发型、晚发型。 早发型(3天内)多为先天性、遗传性、免疫性、感染性。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由宫内和生 后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常见宫内感染的病原体有: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等(TORCH)。其中以RV、CMV感染最易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若孕母存在上述病原体感染于妊消耗过多娠最早后3个月,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

三联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临床观察

三联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 临床观察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鲜冰冻血小板;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粉针;丙种球蛋白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我科应用三联疗法治疗急性重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计6例患者,均为2007年2月—11月住院病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71岁,平均35.8岁;其中病史2周4例,1个月2例,其中1例合并有肺部感染。口腔、鼻腔大量出血伴皮肤黏膜出血点1例,双下肢皮肤明显淤血、青斑3例;单纯皮肤黏膜出血点2例。入院时急查血常规:PLT在(0~31)×109/L之间,平均在(1 2.8~1 3.3)×109/L;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增大,可呈单核,胞浆量少,缺乏颗粒等成熟障碍改变,红系和粒系均为正常。 1.2 诊断标准(1)多次检查血小板数减少。(2)脾脏不肿大或轻度肿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4)以下5条中应具备1条:①强的松治疗有效;②切脾治疗有效;③PAIgG 增多;④PAC3增多;⑤血小板寿命缩短。(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6)重症ITP诊断标准:3个以上部位出血,血小板小于20×

109/L。 1.3 治疗方法采用三步方案:(1)输入新鲜冰冻血小板:根据病情需要及血小板数目调整用量,一般选择6~12个血小板;(2)静脉输入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粉针冲击治疗:用量1g/d静滴,连用3天;(3)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按400mg/(kg·d)计算连用5天或1000mg/(kg·d)连用2天;(4)联合上述三联疗法,再配合大剂量维生素C静滴改善血管通透性,并且使用氨甲环酸、酚磺乙胺预防出血及局部止血等措施。 1.4 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达2年以上。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持续2个月或以上。良效:血小板上升50×109/L,但小于100×109/L,持续2个月或以上。进步:血小板在(20~50)×109/L(至少增加1倍),持续2个月或以上。无效:出血无好转,血小板无变化。 2 结果 6例全部治愈,其中1例患者在输注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时出现头痛、全身燥热、出汗,予调整液体速度及吸氧后消失,其他5例无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致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低于正常,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出血。ITP 的人群发病率估计约1/10000,女性:男性比例约2~3:1。临床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后者多见于成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机

血液科病例讨论与病情分析分享

血液科病例讨论与病情分析分享近年来,血液科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巨大 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血液科病例,提高病例诊断和治疗的 准确性与效果,本文将围绕血液科病例进行讨论与病情分析分享。 一、病例一:急性白血病 患者为一名55岁的女性,主要表现为乏力、血小板减少以及发热。在实施相关检查后,患者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根据血液科的经验和 相关研究,我们分析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案。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的造血干细胞肿瘤,多数起源于幼稚的造血 干细胞。其主要特点是大量原始白细胞堆积,造成正常造血功能受损。由于该病的高度侵袭性,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常规的治 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二、病例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者为一名40岁的男性,以紫癜为主要表现,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该病例引起了我们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讨论与分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计数 低于正常范围。该疾病通常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或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引起。初步治疗方法包括输血、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等。 三、病例三:淋巴瘤

患者为一名60岁的女性,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和乏力等症状。进一步检查确定为淋巴瘤,引起了我们对淋巴瘤的讨论与分析。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是其主要特征。疾病发展较为缓慢,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和缓解症状的关键。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四、病例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为一名3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为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综合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引起了我们对该疾病的讨论与分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不全,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免疫异常、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结论 血液科病例的讨论与病情分析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血液科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等相关问题。期望本文的内容对医生、患者和研究人员有所启发,提升对血液科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血液内科护理疑难病例

血液内科护理疑难病例 背景 血液内科是一个重要的专科领域,涉及到各种疾病和病情。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在护理疑难病例时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档将探讨几个可能出现的血液内科护理疑难病例,并提供解决方案。 病例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情描述: 患者出现紫癜症状,伴有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 解决方案: 1. 确保患者的安全,加强排斥出血的鉴别诊断。 2. 保持患者肢体的活动度,并限制活动范围。 3. 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4.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增加维生素C和铁的摄入。 5. 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时处理低血小板情况。 病例2:淋巴瘤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病情描述:

淋巴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 感染、出血等。 解决方案: 1. 防止感染:加强手卫生、饮食卫生,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2. 监测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并及时处理。 3.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4. 鼓励患者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5. 定期监测淋巴瘤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例3:白血病并发肺炎 病情描述: 白血病患者可能会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容易患上肺炎等感染疾病。 解决方案: 1.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 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及处理发热情况。 3. 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选择。 4.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 5. 提供合适的护理环境,减少感染的风险。

结论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血液内科护理疑难病例和解决方案。护士在护理这些病例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一女子发热,意识混乱,肝衰竭,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

一女子发热,意识混乱,肝衰竭,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 MGH 病例报告 Case10—2011 一女子发热,意识混乱,肝衰竭,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 【病例陈述】 患者女性,60岁,主因发热,意识混乱,肝衰竭,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来我院。 患者曾感染丙肝合并肝硬化。入院前2-3周患者发作低热,其亲属发觉患者行动古怪,并出现尿失禁及言语不清。大约3天前,患者意识混乱加剧,并伴腹泻;入院前一天,患者被急诊送往外院。查体:患者心神不定,对人物及地点有反应;言语含糊不清,回答问题混乱。体温38.2,血压127/63,脉率125,呼吸25,氧饱和度97%(未吸氧)。巩膜黄染,腹部压痛,无肌紧张,肠鸣音存在。腹部及下肢有瘀斑,双腿轻微水肿。患者有扑翼样震颤,余查体报告正常。 D-dimmer 19.18微克/毫升(参考值0-0.49)。血糖、球蛋白,镁、血氨、肾功能均正常。余检查结果见表一。尿液分析提示隐血++,尿蛋白+,结果大致正常。筛查提示患者对甲肝、乙肝病毒免疫,尿液中含大麻,大便潜血阳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提示右侧膈肌抬高,右肺底微小不张。头颅CT平扫提示左侧额叶术后改变,这与患者两年前因外伤后颅内出血行引流术的病史是一致的。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泥以及胆囊周积液,Murphy征阴性,未见肝及门静脉血栓。血培养阴性。给予患者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福昔明、维生素K、乳果糖以及泮托拉唑,并输注生理盐水,血小板,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患者凝血功能改善。但患者的意识混乱加重了并变得易激惹,第二天清晨患者被转至我院。 患者是数年前诊断丙肝病毒感染的。17个月前查得RNA拷贝数为1.08×10^6U/ml。入院前一年,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脾大,肝脏回声正常,伴有2个肝血管瘤;无食管静脉曲张,无肝癌或结肠癌的证据。血清γ-GT为95IU/L,其他血清生化指标(α2-巨球蛋白, 结合珠蛋白,载脂蛋白A-1,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均符合F4期硬化及A3期坏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档案,分析患儿的出血症状、血常规、骨髓象、治疗依从情况及预后等。结果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出血,鼻出血5例(17%),消化道出血3例(10%),颅内出血1例(3%),死亡1例,合并布加综合征(腹水、黄疸、肝功能损伤)1例(3%),15例随访1年余已完全康复,10例血小板未恢复正常但已无出血症状,转为Evans综合征1例,转为慢性1例。结论ITP以持续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块收缩不良,出血时间延长等,且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ediatr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0 children with ITP was analyzed and filed.The chil dren′s bleeding symptom,blood routine,myelogram,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dermatorrhagia,among them,5 (17%)patients had nose bleeding,3 (10%)patients ha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1 (3%)patient had intracranial bleeding,one patient died and 1 (3%)patient was complicated by Budd-Chiari syndrome (ascites,jaundice,liver damage).15 patients fully recovered after more than 1 year′s follow-up,and platelet status in 10 patients did not reach normal but stopped bleeding,one patient progressed into Evans syndrome,one patient transferred into chronic disease. Conclusion ITP is characterized by thrombocytopenia,its manifestion is spontaneous hemorrhage of skin,mucous membrane,defective blood clot retraction,prolonged bleeding and so on,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is in many aspects. [Key words] Immunity;Thrombocytopenia;Blood routine;Bone marrow examination;Hormones and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Prognosis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它的症状和体征在个体间差别较大,很多患儿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皮肤出血,有的则有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即可能发生出血,但其减少的程度与是否发生出血不完全相关。本研究就本院收治的ITP患儿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30例ITP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男︰女=2︰1,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3.2岁。患儿均符合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②年龄2个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范文

第一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