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血小板减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地点:[科室会议室]参与人员:血液科医生(张医生、李医生、王医生等)、实习医生(小孙、小赵等)一、病例介绍。
张医生:(一本正经地)“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棘手的血小板减少病例。
患者是一位45岁男性,因为发现皮肤瘀斑和鼻出血来就诊的。
入院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低得可怜,只有[X]×10⁹/L。
”小孙(好奇地):“那之前有没有什么特殊病史啊?”张医生:“这就是复杂的地方。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肝病、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家族史也没什么特别的,没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家族倾向。
”二、初步诊断思路。
李医生:(摸着下巴思考)“那我们最先考虑的肯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呗。
毕竟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咱们得看看有没有抗血小板抗体。
”王医生:“但是也不能这么草率啊。
他这突然就血小板减少,得排除一下药物因素。
虽然他说没吃什么特殊药物,但有时候一些保健品或者其他的非处方药也可能有影响,得再仔细问问。
”小孙(小声嘀咕):“会不会是那种很罕见的病啊,就像藏在角落里的小怪兽。
”大家都笑了,张医生笑着说:“小孙这个比喻还挺有趣。
确实不能排除那些罕见病,像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虽然发病率低,但症状很相似,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损害和血小板减少这五联征,我们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迹象。
”三、进一步检查分析。
李医生:“我们已经做了骨髓穿刺,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这有点符合ITP的表现。
但是呢,其他的一些检查又不是很典型。
”小赵(不解地):“那还有什么检查可以做来明确诊断呢?”王医生:“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特殊检查了。
比如血小板功能检测,看看血小板自身功能有没有问题。
还有那个幽门螺杆菌检测,这玩意儿和ITP也可能有关系。
”张医生:“对,这个幽门螺杆菌可不能小看。
之前就有病例,患者把幽门螺杆菌根治了,血小板计数就慢慢升上来了。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课件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产板不良和血小板生成 减少
其他检查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 小板减少,如肝病、脾 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
诊断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TP)
CHAPTER
病例分析
病因分析
01
病因1
02 病因2
03 病因3
病理生理
机制1
机制2
机制3
疾病进展
阶段1
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无明显症状, 仅在体检时发现。
复发风险
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预防病情复发。
并发症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并发症,需注 意预防。
对类似病例的Leabharlann 示诊断思路01治疗选择
02
随访管理
03
CHAP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WATCHING
阶段2
阶段3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 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 命。
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出现皮肤瘀斑、 鼻出血等症状,但仍可自行止血。
CHAPTER
治疗过程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输血治疗
紧急输注
对于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可输 注血小板以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
定期输注
对于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 定期输注血小板以维持正常血小
板计数。
输血注意事项
输注前需进行严格的配型,避免 发生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
其他治疗手段
脾切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他辅助治疗
CHAPTER
病例总结与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讨论记录范文
护理疑难病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讨论记录
范文
护理病例讨论记录的内容: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主持人姓名及技术职称;记录人。
2.讨论时间,地点,参加讨论的人员,查房的种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3.病例属性:普通病例,疑难危重病例,死亡病例。
4.讨论记录:讨论记录主要将发言人提出的护理措施建议,不同见解,总结的经验,查房者的总结,该病种的先进方法及国内外的技术发展信息。
护理病例讨论程序
1.准备选择讨论病例,确定讨论时间。
2.通知参加人员。
3.主持人说明讨论的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责任护士报告病例及治疗护理情况。
5.主持人组织讨论。
6.参加讨论者发表意见。
7.主持人做总结,介绍国内外对本病治疗护理上的先进成果及方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
2013—2014年度案例分析作业患者,女,42岁,2013年12月11日以“间断皮肤出血点、瘀斑4年,加重3月”为主诉平诊步行入院。
患者于7天前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血小板:3×109/L,今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收入我院,入院查体:T:37.0℃P:88次/分R:20次/分BP:125/80mmHg,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好,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未改变。
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胸腹部,双下肢可见散在出血点,陈旧性瘀斑,舌体可见黄豆大小血疱。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主要的护理问题有哪些?答:(1)焦虑:与环境改变,疾病困扰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服用激素,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3)皮肤粘膜受损:与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4)潜在并发症-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7)知识的缺乏: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3.可采取的护理措施?答:(1)皮肤出血的预防和护理①在静脉注射或其他穿刺部位加压止血。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提高穿刺准确度,穿刺针头宜选小号的,减小穿刺次数。
动作轻柔。
②勤剪指甲,不搔抓皮肤③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④休息活动:多休息,注意防护,避免创伤引起出血⑤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免加重皮肤紫癜(2)预防消化道出血: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软食为主。
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
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
若患者出现了出血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的话,应该及时停止一切工作,做到绝对的卧床休养,千万不要下床。
在日常生活中,在进行一切活动时,一定要避免出现外伤,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
还应加强必要的防护,避免创伤而引起出血。
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平时活动要避免关节受伤,一旦受伤应固定并局部冷敷。
病例分析: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析
基本概念 病例分析 小结
小结
ITP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止血药物的应用
升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Thank you!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 共识(修订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63)
基本概念 病例分析 小结
患者基本信息
病情简介
任某,女,34岁,已婚
主诉
发现血小板减少3年
现病史:患者缘于2011年8月因咽痛到当地医院检查过程中发现血小板35 10^9/L ↓,无明显出血倾向,到本溪市中心医院住院检查治疗,诊断血小 板减少症,给予激素治疗,血小板升至 90 10^9/L ↓,出院后口服泼尼松 60mg/日,逐渐减量后停药,停药后血小板逐渐下降,并有时出现鼻出血、 齿龈出血倾向,血小板最低降至 5 10^9/L ↓,因出血倾向不重,未进行系 统治疗,2013年8月因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加重,到医大一院检查,应用升血 小板药物治疗(白介素11治疗),用药7天血小板升至正常,但停药后血小 板很快下降,此期间反复去医大一院治疗,因病情未见好转,于2013年11 月8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检查,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脑 出血;缺铁性贫血。出院时口服甲泼尼龙片32mg,回家后继续激素减量, 每周减甲泼尼龙片1片,服用2个月后停药至今,近半年病情呈逐渐加重趋 势,出现膝关节痛,晨起手指晨僵感,约10余分钟可缓解,自觉四肢蚁走 样神经痛 ,为进一步治疗急诊以血小板减少症为诊断收入血液科。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 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而增加 ➢部 体液分和患细者胞仅免有疫血小介导板的减血少小,板没过有度出破血坏症状 ➢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报告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报告血小板减少症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类疾病。
血小板在体内起着止血和修复血管壁的重要作用,因此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包括皮肤、黏膜出血,以及内脏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症有多种病因,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或是过多的破坏导致。
下面将对一例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基本信息:患者为一名39岁的男性,平时无特殊饮食和生活习惯,无相关遗传病史。
临床表现:患者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淤血、瘀点、鼻出血的症状,近期出现月经过多,质地稀薄的情况。
患者身体一直虚弱,乏力,食欲不振。
体检发现皮肤有多处瘀斑和淤血,鼻黏膜充血,黏膜有点状出血迹象。
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为10×10^9/L,白细胞计数为3×10^9/L,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骨髓穿刺涂片显示减少的巨核细胞数量,但无明显异常形态。
初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患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排除其他疾病因素。
进一步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应进行以下检查:1.免疫学检查:检测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自身免疫相关指标,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性。
2.病毒学检查:检测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
3.骨髓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观察骨髓内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进一步排除血小板生成障碍的可能性。
4.大体检查:检测肝脾大小,排除原发性肝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因确定合理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原则为止血、保护黏膜、预防感染。
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法: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增加血小板数目。
2.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IgG,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并增加其寿命。
3.血浆置换:通过置换患者的血浆,去除抗体和炎症因子,改善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
4.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A等,用于对抗机体免疫反应。
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相关血常规指标,观察症状是否改善及有无临床恶化。
一例血小板减少病例分析
药物使用情况
日期
药物
9.28-10.19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9.28-10.1 吲达帕胺片 9.28-10.8 利伐沙班 10.10-10.19 10.4-10.19 呋塞米片 10.4-1019 螺内酯片
一例血小板减少病例
术中有使用肝素抗凝
剂量 10mg qd
2.5mg qd 10mg qd
20mg qd 20mg qd
患者出血评分:HAS-BLED=1分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10.12 凝血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 PT 21.4 s ,国际标准 化比率 INR 1.86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药物使用情况
日期
药物
9.28-10.19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9.28-10.1 吲达帕胺片 9.28-10.8 利伐沙班 10.10-10.19 10.4-10.19 呋塞米片 10.4-1019 螺内酯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19)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治疗: ➢ 抗凝治疗:
停药未接受非肝素类抗凝药物30天内血栓风险少为17%-55%。 药物: 静脉: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 口服:华法林(INR2-3)(血小板上升至≥150*109/L)、NOACs(目前数据有 限) 疗程:未合并血栓30天
一例血小板减少病例分析
文志勇
一例血小板减少病例
患者,男,78岁,心悸12年,加重1月,9.28入院,诊断: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阵 发房颤、高血压。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 10mg qd、硝酸异山梨酯 5mg bid、吲达帕 胺2.5mg qd.
10.9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血小板10.10降至48*109/L最低降至33*109/L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疑难病例讨论课件
04
病例三:罕见病例探讨
患者基本信息及特点总结
中年女性,45岁。 突发皮肤瘀斑、瘀点,伴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
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正常,但 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罕见临床表现及原因剖析
除了常见的皮肤瘀斑、瘀点、牙 龈出血等症状外,患者还出现血 尿、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表现
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 治疗策略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深入剖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异常 、血小板破坏过多等方面。
总结归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如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等。
回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
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自 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同时,患者还伴有肾功能不全, 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
球损伤有关。
创新性治疗策略尝试
首选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控制免疫 反应,提升血小板计数。
给予血小板输注支持治疗,预防严重 出血事件发生。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霉酚酸酯等,降低抗体产生,减轻免 疫损伤。
诊断方法
ITP的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外周血血小板 计数和骨髓检查等结果 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疑 难病例,还需要进行免 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等辅助诊断。
02
病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年龄:45岁
02
性别:女性
03
04
既往史:无特殊病史
家族史:无相关遗传性疾病史
临床表现与诊断过程
01
02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防止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因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骨髓疾病等。
下面是一例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析:患者X,女性,42岁,前来就诊主要症状是反复鼻出血和皮肤上的紫斑。
患者曾在两个月前感到疲倦、乏力,并发生了一次不明原因的鼻出血。
之后,她开始出现周期性的皮肤出血,特别是在肘部和膝盖附近。
在家人的建议下,她前来就诊以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的体格检查发现皮肤上有多个不同大小的紫斑,其中一些呈现新出的出血点。
血液测试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
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数量正常,但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可以初步诊断该患者患有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体内生成的抗体攻击和破坏自身的血小板。
这导致了血小板的减少和凝血功能的受损。
为了确认诊断,医生还应该进一步进行抗核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的机制导致血小板减少。
治疗方面,对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疗法。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prednisone),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
免疫疗法包括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简称IVIG)和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出血和紫斑的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避免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关键。
【病例分享】一例血小板减低病例的曲折故事
【病例分享】一例血小板减低病例的曲折故事病人,男,79岁,以“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余”为主诉于2021-10-26 入院。
现患者入院拟行前列腺剜除手术。
体查各项检查,白细胞偏低,血小板持续降低至77×109/L。
具体见相应血常规结果图1。
入院时检查发现该患者血型为Rh“-”,手术前准备相同血型血液备用,该患者血型“B”、Rh“-”,俗称熊猫血,结果见图2。
血型解析:1. ABO血型人类红细胞表面有两种抗原,分别为A抗原和B抗原;人体血清中含有天然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共有A、B、O、AB四种血型。
2. Rh血型Rh血型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因为我国人群Rh阴性的人只有0.2%~0.4%,所以又叫熊猫血。
Rh阴性患者如输入Rh阳性血液,可刺激患者产生免疫性抗体,当第二次再接受Rh阳性血液时,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全血细胞轻度减低,推片镜检,未发现有血液方面的异常情况,连续做凝血项目测定,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果见图3。
临床医生希望做凝血因子项目,但我看到在本院做的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考虑费用问题不建议做。
凝血因子凝血途径解析:1964年Macfarlane、Davie、Ratnoff等提出凝血的瀑布学说,认为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前一个因子激活,结果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该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后内外途径相联通,进入共同凝血途径,见图4(百度网络图片)。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与Fǁ、FV、FVII、FX及纤维蛋白原有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与FXII、FXI、FIX、FVIII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V、FX有关。
跟临床医生沟通,说是患者皮肤损伤后不容易止血,考虑是凝血功能异常,由于考虑患者为熊猫血,手术过程难测出血量,不敢贸然手术,希望能找出出血原因再进行手术。
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一例
HITT定义
若HIT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则称为肝素诱发的血 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ITT)。 HITTS主要特点是致残性或致死性的静脉或动脉血 栓形成,据报道死亡率加上主要致残率达 25%~37% 常见的血栓为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发生率高低依次为下肢、脑动脉、冠状动脉 等
Circulation 1999;100:587-93 Am J Med 1996;101:502-7 Thromb Haemost 1993;70:554-61
5、扩冠:注射用硝普钠25mg 6、抗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1-22~1-31)
7、营养心肌: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g
8、改善循环:参麦注射液 9、镇痛:盐酸吗啡注射液0.003g
10、强心: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3mg
血小板计数变化
讨论问题: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症 对ACS的危害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
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3d内 呈进行性减低,减低幅度 达60%,后改用比伐卢定, 血小板逐渐回升,5d后达 正常范围。
HIT定义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指患者使用肝素后不久 或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由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 少。 伴或不伴血栓形成 肝素使用后5~14天发病 (“典型发作”) 停用肝素可使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 HIT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0 * 109/L; 10% < 20 * 109/L 实验室检测必须证实肝素-依赖性抗体的存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
血栓形成是ACS的中心环节
血栓
少量平滑肌 细胞 激活的巨噬细 胞 炎症 细胞
ACS患者行PCI,ACS病变本身需要抗栓治疗
病例讨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术后复发。
姓名: 孙 妮 专业: 血液内科学 导师: 姚荣欣主任 林颖副主任
疾病的分期
新诊断的 ITP :确诊后 3 个月以内的 ITP 患者。 持续性 ITP :确诊后 3~12 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 ITP 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和停止治疗后 单周硼替佐不米能化维疗持方完案全缓解的患者。 在多发性骨慢髓性瘤IT中P :的指临血床小观板察持续减少超过 12 个月的 ITP 患者。 重症 ITP :PLT <10×10 9 /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新的出血而
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纳可,大便黄软,小便清长,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姓名: 孙 妮 专业: 血液内科学 导师: 姚荣欣主任 林颖副主任
体格检查
体温37.3℃,心率9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7/63mmHg。神志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 单周硼替佐及米肿化大疗,方胸案骨无压痛。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口腔黏膜光滑,牙龈未见红肿出血。全
辅助检查
(2016.09.07 本院) 单周硼血替常佐规米:化白疗细方胞案8.63×10^9/L,嗜中性粒细胞0.75,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261×10^9/L; 在多发(2性01骨6.1髓0.瘤24中本的院临)床观察
•血常规:白细胞7.53×10^9/L,嗜中性粒细胞0.73,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4×10^9/L; •出凝血时间:PT 14.2S,INR 1.11,APTT 43.9s,TT 18.5s,纤维蛋白原 3.44g/L。
病例讨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病例讨论-突发紫癜、血小板轻度减少
• 解决两个问题:①诊断是什么?②如何治 疗并防止疾凝 血功能异常
• 复习:①血管因素中先天性疾病主要是遗 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血管性假性 血友病(凝血因子的异常)。后天性中最 多见的是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紫癜和感染 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不伴血小板减少,药 物性紫癜可伴有/不伴有血小板减少
总结
• 回顾这一病例,紫癜来势凶,发展快,属于暴 发性紫癜,最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 暴发性紫癜最易误诊为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但本例来诊时无高热也无颅内压升高 的表现,而血小板数为82X10^9/L与急性原发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符,高度体质不是该病, 使接诊医生提高警惕,除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 保证生命体征的维持,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 在病人出现头痛症状,想到暴发性流脑及时做 神经系统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终使病人得到及 时诊断和治疗。
• 在诊断一时不明确的情况下急诊医生必须 决定“当前如何处理?”
• 疾病来势急,皮肤出血较重,有服用镇痛 药史,所以先按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处理,给地塞米松20mg静点,因不能排除 感染性疾病,同时给以妥布霉素24万单位 静点。
• 10点40分(来诊2小时)患者出现呼吸急促, 血压下降为75/45mmHg,体温36.7℃,皮肤瘀 斑、瘀点融合成片,仍有少量新的瘀斑出现, 双肺无啰音,脐周仍有轻度压痛,心电、胸片 无殊,血气分析代酸,氧分压132.8mmHg,二 氧化碳分压27.5mmHg,血小板43X10^9/L。 • 来院后2小时患者突然出现休克,血小板进行 性下降,此时已排除药物性或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因为没有严重的大量出血情况下,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不会发展至休克。
• 晨7点开始嗜睡,呼之能应,25分钟后意识 不清,呼吸浅慢,结性心律,立即器官插 管,呼吸机辅助,上午8点30自主呼吸恢复。 诊断: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混合型。 改用大剂量青霉素1200万单位静点,纠正 酸中毒,中午12点以后意识恢复渐好转。 复查脑脊液涂片革兰氏阴性球菌(+),按流脑 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血小板减少症600例临床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60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600例血小板症减少的原因。
方法:选择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疾病占65.00%,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26.3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35.00%,其中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占13.33%,其余以感染性、肝病性及结缔组织病为主。
结论: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医师应该充分了解病史及详细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帮助于临床做出准确诊断,予相应治疗及避免误诊误治发生。
标签: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为临床常见症状,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严重者可导致内脏出血及脑出血而危及生命,现就笔者所在医院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32例,男168例,年龄1个月~90岁,所有患者在初步诊断时均常规性血常规检查,并且2次结果血小板均低于100×109/L。
其中,血小板<20×109/L者52例,20×109/L<血小板<50×109/L者118例,50×109/L<血小板<100×109/L者430例,所有患者部分有轻度出血,部分有明显出血,部分有中重度出血,均符合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1]。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过2次或2次以上血常规检查,并且根据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同时视病情开展骨髓形态学、病理学、甲状腺功能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及相关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抗原抗体等方面检查,另外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进行造血系统疾病诊断;参考《实用内科学上、下册》进行非造血系统疾病诊断。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要点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分类:胡延祖科普讲座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供产科医生阅读)患者XXX,女,34岁,住院号62631,因“停经39周,阴道溢液12小时”于2006年3月12日12:00急诊入院。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律,停经40天自觉恶心、厌食,2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4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感冒”在当地医院静点头孢霉素1天(具体药名及用量不详)症状缓解,1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5-1产孕足月,血小板减少”收入院。
既往史:素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
月经生育史:16岁4~5/30 2005、5、1(农历),孕5产1,流产3次,自然分娩1次,平时无月经过多。
查体:T36.5℃、P9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颜面无明显苍白,牙龈轻微肿胀无渗血,躯干及四肢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心率90次/分,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足月腹型,腹壁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触及不满意,叩诊浊音界无扩大。
产科情况:胎儿约3300g,头先露,左枕前位,胎心144次/分,无宫缩,内诊骨产道无异常,宫颈容受25%,扩张0㎝,胎膜已破,有羊水溢出,PH试纸碱性。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2×109/L,中性粒细胞70.9,红细胞计数2.91×1012/L,血红蛋白108.3g/L,血小板总数47×109/L。
尿常规:潜血阴性。
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1.10秒、APTT31.90秒、纤维蛋白原3.88g/L,凝血酶时间13.20秒。
骨髓穿刺:未作。
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B超:BPD9.0㎝、FL7.0㎝、HC30.7㎝、AC32.4㎝,羊水指数9.2㎝,左侧壁胎盘Ⅱ级,S/D2.55,单胎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
种常见的血液疾病。
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例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最小的血细胞,也是主要的止血机制之一。
当血
小板减少时,患者易出现出血、淤血和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病的
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药物反应、感染和遗传等。
为了
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我们将讨论两个不同病例的血小板减少
情况。
病例一:
患者为女性,年龄45岁,最近感觉身体疲倦,并出现淤血、瘀斑
和皮肤瘀点等症状。
经过检查,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
经过进
一步调查,发现患者曾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且在服药期间血小板
数下降到极低水平。
通过停药后的观察,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
本例显示了药物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一些药物对骨髓产
生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生产。
尽管该患者最终通过停药恢
复了健康,但这个例子提醒了我们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咨
询医生。
病例二:
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最近出现紫癜、齿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
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仅为20×10^9/L。
通过详细家族史的询问,发现患者的母亲和姐姐曾患有相似的血小板减少症,提示存在遗传因素。
这个病例显示了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的情况。
血小板
减少病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导致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病。
在这种
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以最小化潜在的并发症
和病情恶化。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病是一种常见且多样化的血液疾病。
了解
不同病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的使用和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
小板减少病都至关重要。
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小板减少疾病,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