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1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
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或馒头上滴几滴,如果,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及铁钉的变化属于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B.产生大量气泡C.溶液的颜色变浅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
这个变化属于(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优质复习课件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 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常见现象
物质 变化
物理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颜色、形状或状态 (固体、液体、气 体)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着发光、 放热、变色、 产生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塑料瓶的外壁有点凉。
5……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 方法 实验 现象
初步 结论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的白醋后小心倒入一匙小 苏打稍后在玻璃杯上盖上玻璃片。
用肉眼观察,发现___反_应__剧__烈__产__生_大__量__气__泡____。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__比__原__来__凉__一_些_____。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___有____明显的变 化,__有____新物质产生。 (填“有”或“没有”)
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
————
焦味
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固态的蜡 熔化 液态的蜡烛油
物理变化
固态的蜡 燃烧 水和二氧化碳 (碳)
化学变化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
小资料:蜡烛燃烧中的秘密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 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 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 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 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 热)、(产生气体)、(改变颜 色)、(产生沉淀物)等。
•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 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 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 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 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 明)。 17、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 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 含淀粉的食物:菠菜、番茄、桔子、 白糖、洋葱
• 18、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 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
•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 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 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 (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 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 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 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 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 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 (炭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 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 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 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 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 和(白醋)混合。
•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 (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 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 程中发生了变化。 •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 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 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 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 燃烧)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练习题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麦芽糖)。
8、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棕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概念: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等),将纸张折叠、把铁丝弯曲等。
在这些变化中,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2. 化学变化。
- 概念: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食物腐败,食物中的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有异味、变色等现象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 物理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外观、状态等方面的改变,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 颜色改变。
- 许多化学变化会引起颜色的变化。
例如,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反应后溶液颜色变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铜)附着。
这是因为发生了化学置换反应,铁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了硫酸亚铁溶液(颜色变浅)和铜(红色)。
2. 发光发热。
- 像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化学变化都会发光发热。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3. 产生气体。
-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大量气泡。
这是因为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和醋酸钠。
4. 生成沉淀。
-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这是因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三、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时间、思想不是物质.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17.因为铁锈与铁片在颜色、光泽、手感、硬度、导电性能、能否被磁铁吸引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18.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1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20.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具体为1.涂上油漆. 2. 擦干.放在干燥处. 3. 涂油或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4.制成合金.5. 电镀.6.放入真空中等.21.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2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23.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2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 .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26.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27.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28.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说课稿及反思|教科版
说课——《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
作为判断产生新物质的依据这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本单元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梳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梳理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是本单元通过教学与复习梳理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纲要性的提问,引入本课主题。
然后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个提纲式的梳理,然后就切入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复习本单元的各个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分析现象,收集证据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定夺是哪类变化。
这些实验原来是做过了的,在这里,我不做更多讲解,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真正体现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
然后,通过汇总完成一个实验表,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我本着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在相对枯燥的复习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我还设计了开火车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
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延续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达到巩固本单元知识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使身边的变化益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一单元的新课学习后,学生也都获得了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熟悉微小世界的紧张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置—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用。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XXX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2.1我们身边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
2.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3.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大小,属于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原来的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如瓷碗破碎、冰化成水、粉笔折断、酒精(汽油)挥发等。
3、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成为化学变化。
如火柴燃烧、蜡烛的燃烧。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5、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也是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6、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首先熔化;白糖加热后先变成液体,但在有些化学变化很迅速或缓慢,很难观察到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7、化学变化的事例:蜡烛燃烧、铁生锈、燃放烟花爆竹、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加热白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8、给白糖加热的注意事项:(1)、加热时白糖要少放一些,约占勺子的四分之一;(2)、加热时手握在勺的塑料柄上,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3)、用蜡烛的外焰加热;(4)、加热结束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5)、在观察和记录白糖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蜡烛燃烧的变化。
9、实验题:实验的名称: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实验器材:玻璃片、蜡烛、火柴、勺子、白糖少许、盘子。
实验过程:<1>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2>用小勺取少许白糖,小心第移到蜡烛外焰上,慢慢加热。
<3>加热结束后,把小勺放到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1、状态的变化:固态颗粒状---液体状---固体状2、颜色的变化:白色---黄褐色---黑色3、气味的变化:无味---焦味实验结论:白糖加热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第⼀单元《微⼩世界》⼀、填空。
1、放⼤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的(观察⼯具)之⼀;它具有(放⼤)、(汇聚光线)、(成像)的作⽤;放⼤镜是由(镜⽚)、(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倍数(越⼤),它的视野就(越⼩);透过放⼤镜我们可以看到叶⽚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是会产⽣(折射)现象;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镜具有(放⼤)的作⽤,放⼤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厚度)有关,凸度越⼤,放⼤倍数(越⼤),凸度越⼩,放⼤倍数(越⼩);(球形)透镜的放⼤倍数最⼤。
4、⼈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晶)琢磨⽽成的;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鳞⽚),其实上这些⼩鳞⽚是许多(扁平的细⽑);在放⼤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形)的⼩眼睛组成的,每个⼩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部分);(昆⾍)在⾃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体构造)和(本领);昆⾍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昆⾍头上的(触⾓)就是它的⿐⼦。
5、⾷盐、⽩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然界中,许多的岩⽯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将海⽔蒸发后我们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知道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六年级下册科学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情势、物
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
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
少垃圾、勤俭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
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箱可分为可回收、有毒垃 圾与其它垃圾。 5、能辨认国际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可回收标志)
六年级下册科学
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如根、茎、叶等各个器官的细胞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七课:用显微镜视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不同 的微生物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 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 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 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课:铁生锈了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 于铁的新物质。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 物质。(可以从颜色、间隙、光泽、粗糙、导电等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 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 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 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产生了化学变化。视 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敏捷,据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天下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天下)。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P27)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混合沙子和豆子,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它们没有发生变化。
(P28)2、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可以闻到焦糊味。
分析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白糖由固体状态熔化变成了液体状态,它仍是白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是物理变化;接着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全部炭化,有焦糊味,这时已经不再是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3、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液体蜡烛油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定义:(P 29)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会变味的米饭1、在咀嚼米饭时,为什么会有甜味?因为米饭里有淀粉,咀嚼时在口腔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所以我们感到了甜味。
淀粉变成了麦芽糖是化学变化二、米饭、淀粉和碘酒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为什么会变成蓝色它还是淀粉吗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淀粉的新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期末复习要点
8、( C )的环境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A、潮湿 B、高温 C、干燥
判断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 2、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会发生物理变化,也会发生化
学变化。( √ ) 3、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馒头含淀粉。( √ )
4、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性,
5、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
火焰会( A )。 A、马上熄灭 B、继续燃烧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了
6、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 C )部分
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中的半根 C、在空气和水交界处
选择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7、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B )。
②比空气重
第五课 铁生锈了
❖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 铁与铁锈是两种物质:
颜色 光滑 导电性 程序
铁片 银白色 光滑 导电
铁锈 红褐色 粗糙 不导电
磁性
能 不能
韧性
好 差
敲击
清脆 低沉
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第三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刚品尝一口米饭时,不觉得甜,再咀嚼一会 儿后,出现了甜味是什么原因?
❖ 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在我们咀嚼过 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含糖的新 物质。所以原本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 甜味了。
第四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 有大量气泡产生,杯子四壁摸上去变凉了。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①、不支持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科学概念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
4、米饭原来的味道是无味的,在咀嚼后会觉得甜味。
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反应,变成了麦芽糖的缘故。
咀嚼了一会儿后又慢慢变成无味了,这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光了,不再产生麦芽糖的缘故。
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变化流程如下: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麦芽糖。
5、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番薯等。
6、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看: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
泡就是二氧化碳。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杯中留下的液体既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而
是醋酸钠。
11、铁锈是一种与铁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证据如下:颜色变为棕红色,变粗糙,
吸水性变强,硬度变小,韧性变差,易碎,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导热性变差,比重变轻等。
12、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
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
是铁锈。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
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把用过的铁器擦干等。
14、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
新的物质。
1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铜)附着,蓝色
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会有沉淀物产生。
16、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7、化学变化中有气体产生的现象,但有气体产生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
水变成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中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的
现象产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就是物理变化)
18、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
19、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0、每年由于铁制品生锈所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21、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22、空盘子(空气)里的铁钉生锈比较慢,菜油盘子里的铁钉最不易生锈,水盘子
里的铁钉最容易生锈。
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
23、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隔绝水分)2.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油;3.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隔绝水分和空气);5.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24、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5、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P40
26、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7、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
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
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和烟花的制作使用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29、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30、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1、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
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3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伴随的主要现象
状态变化
形状变化
形状变化
变化特点什么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状态变化→颜色改变
混合沙子和豆子
基本不变
火柴、蜡烛的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加热白糖
不 产 生 →产 生 新 物 物 理 → 化 学 变
质
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铁生锈
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颜色改变、产生沉淀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