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或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2、空气(是、不是)物质,电(是、不是)物质,火(是、不是)物质。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4、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
5、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慢慢变软、熔化变透明了,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变化。
接着白糖冒出气泡颜色逐步加深,最后变成黑褐色的碳状物质,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
蜡烛燃烧既有变化又有变化。
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自身无甜味的的东西——,它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有甜味的。
7、淀粉遇到会变成颜色的新物质。
8、富含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马铃薯)、番薯(红薯)、南瓜、山药、面包、馒头、米饭、面条、蛋糕等9、不含淀粉的食物:白糖、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洋葱、牛肉、鸡肉、鱼肉、虾等10、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感觉温度,杯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种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把燃烧的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燃烧的木条,说明这种气体,这种气体是。
反应结束后,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你有什么办法来判断:。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是颜色)。
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出现色物质,这个物质是。
同时硫酸铜溶液颜色,这种变化属于。
1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1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15、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它们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一、综述欢迎来到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一单元我们将探索一个个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宝藏的钥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宇宙的大奥秘,我们都能找到科学的足迹。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1. 介绍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和重要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探索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这个主题看似平常,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哦!不论是身边的小事物,还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都离不开科学的解释。
这个单元会带我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让我们明白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这些奇妙的现象不仅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好奇,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奇妙时刻。
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吧!2. 阐述知识点总结梳理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点总结梳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总结梳理,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帮我们编织一个知识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条理地学习科学知识啦!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你们说对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地去应对科学课程的各种挑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自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温馨提示:图片放大更清晰哟!习题巩固易错专练一、填空题1.四季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一些动物会在不同的季节,比如北极狐;一些动物会用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
2.小科进一步研究地球公转,发现规律如图:当地球围绕太阳转到位置时,地处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当地球从位置B运行到位置D的过程中,正午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会变。
3.一年之中正午时分同一座高楼在太阳下:夏季影子,冬季影子,春秋两季影子。
4. 提出了“日心说”,提出了“地心说”。
5.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指向星。
地轴倾斜角度大约是23度,如果它的倾斜角度再大些,可导致和现象发生的范围更大。
6.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时,可以用不同(填“颜色”或“形状”)表示海陆分布情况。
将吸管穿过橙子,使橙子绕吸管转动可以模拟地球(填“自转”或“公转”)。
二、判断题7.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开船者”要快速的使船航行。
( )8.公鸡每天按时打鸣,是受太阳自转的影响。
( )9.现代科学家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错误的,所以他不值得尊敬。
( )10.地球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 ) 11.同样是中午12时,6月22日和12月22日学校篮球架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
( )12.地球距离太阳最近时,北半球迎来了炎热的夏季。
( ) 13.植物大都是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结果。
( )三、选择题14.关于“实验中的地球仪摆放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仪的自转轴始终竖直指向正上方B.地球仪的自转轴始终水平指向“太阳”C.地球仪的自转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15.探秘学习小组用自制好的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如图),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自转,同时公转D.无法判断16.弟弟对地球充满了好奇,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心说”提出者是托勒密,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B.“日心说”提出者是哥白尼,他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C.在科学研究中,只要是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我们都应该相信17.如果图中“•”代表乌鲁木齐,“▲”代表昆明,“■”代表天津,则从图上所示位置可知,()先迎来黎明。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1)明确调查任务(2)制定调查方案(3)开始调查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5.调查方法(1)观察花坛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统计他们的数量,记下他们的名称。
(2)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3)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6、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1)不要伤害生物,不破坏生物环境,小组成员要团结,注意自己的安全!(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
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
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植物按照“茎”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草质茎和木质茎。
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3、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末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液体,刺鼻酸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书、橡皮、桌子,包括人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9.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0.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被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山药、南瓜、香蕉、胡萝卜(含较少)、米饭、碗豆、绿豆、红豆、莲藕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颜色变化 生成气体 发光发热 产生沉淀
物质变化和我们------知识点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 不含淀粉的食物有青菜,西红柿,猪肉,鸡肉,虾等
拓展活动:秘信制作
1.准备信纸、淀粉和干净毛笔。 2.调制好淀粉液,搅拌均匀。 3.用毛笔蘸淀粉液在纸上写字。 4.等待信纸上的字迹慢慢晾干。 5.在终上涂碘酒后显示字迹。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小结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 发生化学变化。
铁生锈了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
铁锈
化学变化
原因: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生锈速度:盐水中最快
防止生锈:隔绝水和空气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知识点
实验主题: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器材:硫酸铜溶液、铁钉、镊子等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观察它们的反应。
2.两分钟后取出, 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蜡烛燃烧与电灯亮 了,它们都在发光 发热,它们都是化 学变化吗?
这两个图片中都有 气体产生,它们都 是化学变化吗?
小苏打与白醋 一杯热水
化
学
伴随的现象
变 化
实质:产生新物质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变化颜色 ……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沙和豆子混合 在米饭上滴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蜡烛燃烧 水变成水蒸气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玻璃杯的外壁有点凉。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熟悉微小世界的紧张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置—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用。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XXX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第一篇: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4、物质变化一般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大类。
化学变化:既改变形态和大小又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只改变形态和大小,不产生新的物质。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再滴上柠檬汁,蓝色消失。
因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和。
柠檬汁的好处:消脂肪、助消化、美白肌肤、滋润肺腑。
6、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米饭、马铃薯、芋头、麦、南瓜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鸡蛋、白菜、梨、苹果、青菜。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小苏打少了,白醋的酸味淡了。
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会使火柴熄灭。
8、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同时浅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逐渐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1、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篇:科学六下三单元复习知识点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转。
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最新改版教科版专用全册精品知识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建造的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第2课认识工程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认识港珠澳大桥(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4.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5.“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等宏大的工程都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6.工程与技术的关系:工程与技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
第3课建造塔台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1)足球教练训练塔台不固定位置,可以随需要变换位置。
(2)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
(3)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2.制订标书(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答案
小学六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资料五)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 5 )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
一、填空题
1、地球为人类创造了万物和谐的(生存环境)。
可是这种和谐正在被(打破),地球越来越感到(不堪重负)。
2、(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里的(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状况和家乡的(长远发展)。
3、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它们不加处理地被排放到大气、河流和土壤中,(污染)了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和肥沃的土壤。
4、在广袤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其中,(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是地球的近邻。
5、调查报告分三步:首先,确定(调查主题)。
接着,开展(调查和分析)。
最后,拟写(调查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二、判断题
1、成年男性平均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60%,成年女性为50%。
(√)
2、月球表面没有氧气,但是含有水。
(×)
3、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成一个再生式密闭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
(√)
4、酸雨是由含硫或氮的废气在大气中形成的。
(√)
5、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环境问题次之。
(×)
三、选择题
1、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下面错误的说法是(C)
A、住房紧张
B、交通拥挤
C、劳动力充足
2、每年的()是“世界环境日”。
(A)
A、6月5日
B、2月2日
C、6月17日
D、3月23日
3、森林被称为(C)
A、“地球的心脏”
B、“地球的肝脏”
C、“地球的肺”
4、人类曾设想在()上建立人类第二家园。
(A)
A、火星
B、水星
C、地球
D、木星
第2课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一、填空题
1、(环境)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反过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环境)的好坏。
2、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大,使得地球上的(绿色)越来越少。
3、水是生活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然而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感到水资源的(匮乏)。
二、判断题
1、保护环境是环保部门的事,与我们无关,作为小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行了。
(×)
2、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洗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价格相对贵一些、节水性能更好的水龙头。
(×)
3、我国是电池产生和消费大国,电池的年产量和消费量高达140亿只,占世界总量的1/3。
(√)
4、日常生活垃圾,与我们的生活不再有任何的关系,可以随便扔掉。
(×)
5、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留住大自然绿色行动的是(C)
A、植树造林
B、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
C、围湖造田
D、减少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2、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比较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B)
A、1/5
B、1/4
C、1/3
D、1/6
3、现在许多国家的非饮用水,如厕所冲洗、道路保洁、冷却设备等,都大量使用(C)
A、污水
B、纯净水
C、中水
D、海水
4、一粒纽扣大小的电池污染的水量,比()一生饮水量还多。
(A)
A、一个人
B、一头象
C、一只蚂蚁
D、一只狗
第3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一、填写题
1、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无法改变。
但是,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逐步(认识)它的规律,依循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细心观察,总结了不少预测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谚语)。
3、很多时候,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不是直接来自于(灾害本身),而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草率)行为。
因此,学会(自救)是减少伤亡的必备条件。
4、突如其来的灾害,往往使人难以(逃脱)。
当你被困,等待求援的时候,除了要有逃生的(技巧),还需要有(坚强的信念)。
二、判断题
1、四川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波及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
2、珠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洪水多发河流。
(×)
3、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87年7月28日。
(×)
4、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有约30万人丧生。
(√)
5、遇到危险时,逃生的关键是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
(√)
三、选择题
1、下列选择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C)
A、地震
B、台风
C、扬尘
2、洪水来临时,往()跑比较安全。
(B)
A、家里
B、高处
C、树林
D、洼地
3、()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团体,主要从事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A)
A、红十字会
B、基督教
C、佛教
D、联合国
4、下列现象不属于地震前兆的是(A)
A、天边堆积着乌云
B、天都黑了,鸡鸭还不归巢
C、水井中的水变多了,变浑了。